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7 18:20:59| 人氣4,495| 回應1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揭開老化之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化與魔鏡無關

這一個月來重看影劇,在五十部的日劇中發覺<冰與火>比<白色巨塔>更深刻地挖掘医院內的權力鬥爭,尤其在死生善惡的探討上比較多面向。另外1995坎城導演獎<恨>似乎也預知了法國暴動之將至。

少在事後諸葛,這類預知xx的電影只不過是滿足人們「早知如此」的遺憾,其實事件暴發前的訊息癥象數以千萬計,一般人尤其決策者怎知那個會成真?
我就知「老病死」必然會發生。

「生老病死」,生死不過一瞬間,但書架上卻多的是討論生死,對陪伴咱一生的老病卻少有探討。

你孤陋寡聞吧,別說各大醫學院的圖書館,隨便書店都有介紹各種疾病、健康的「醫普」專架,怎会說少有呢?

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說探討人「為何」会老化及生病的書。

你是說「為何」?這是醫學哲學的問題,沒有答案的,何必多此一問。

會比醫療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西中印等各大文明或傳統醫學的理論,來得「哲學」嗎?先就老化來說,不過有三種理論可供驗證,而且只有演化論較能解釋的通(《揭開老化之謎》,商周,1998,p.79)。所以現代醫學不問的原因是,問下去就沒錢賺了。

愛說笑,坊間各式防老化的药品食品、尤其化妝美容整形,賺到連醫院都眼紅,爭相設立VIP級的美容整形專科。

所以現代正統醫學更不願去研究人「為何」会老化,因為依醫學生物學的老化「演化論」,老化是造成人老化的基因來不及透過遺傳演化掉的結果,因為婦女在進入老年之前就已停經,所以這種基因無法透得一代代的天擇將它排除。

如此一來人們花巨資去防老化,不就好比古人透過煉丹、造金字塔、穿全鏤玉衣,以求長生不老或復生,一樣荒謬了嗎?大不了讓外表透過魔鏡、自欺欺人地說「变年青了!」人的實質生理年齡或寿命、頂多年輕或延長个二三年,但根本無法阻止老化的進行。

如果讓一般大眾了解了人「為何」会老化,怎再大賺老化錢?

照賺不誤,就像現代人皆知人必死,但死人錢還不是照賺。

這麼說來,白雪公主、她娘與魔鏡的故事,会一直說下去了?

你現在才知?人家分析全世界的童話故事,早就得出「怕老」「渴求青春」是人的永恆主題。

難怪那些出生之年愈不清楚的偏遠地方,長寿村長寿老人愈多,任人加年歲嘛!

難怪愈是現代化、老年化的社会,防老抗老的錢愈好騙,怕老嘛!

看來還是順從演化比較好,以前人怕死敬老,因為古來七十老人稀。而現代人怕老嫌老,因為老而不死又多病。

只可惜萬物之靈的人類已扭曲了演化之路,回不去了也不願回去。

看來現實的人類文化之演化,達爾文的天擇是不敵拉馬克的人擇。
 
何謂老化
 
 雖然通常是先看到外表變化,才驚覺自己老了,然而老化一定從體內開始,慢慢擴延到外觀。人一過25歲,身體細胞死亡速度漸漸超過新生速度,各器官功能正常的細胞越來越少,負荷相對變大,同時佔有身體組織三分之一以上的膠原蛋白也會迅速流失,或皺縮在一起而硬化,讓肌膚失去柔軟的彈性與韌性,形成皺紋,看起來越來越老。除了自然衰老,空氣污染、飲食不當、熬夜、抽煙、酗酒、農藥、殺蟲劑等都會加速老化的腳步。因為這些生活中吃的、吸的、摸的、連曬太陽促進身體製造過多的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將重複攻擊細胞膜、心血管內壁等,導致細胞功能不正常,加速老化。同時也別忽略,現代人健康大敵--壓力。過大的壓力嚴重增加身體自動防護系統負擔,衍生百病,而人一生病身體就會加速老化。另外,世紀之毒輻射線傷害無所不在、日益嚴重的肥胖也是大問題。
 
 老化的原因學說
 
 基因機能學說
 
認為老化與細胞中基因的機能有關,基本上,正常的細胞能自行修補發生的突變與損害,年輕時細胞的修復能力較強,但年老就逐漸失去修護能力,而衰老細胞的細胞不斷的堆積,使得新細胞失去生機,因此人就隨正常細胞的機能衰退。
染色體學說
有研究認為,老化與細胞中染色體的末端或稱粒線體有關,每次細胞分裂複製新細胞時,粒線體便會短少一點,直到無法再維持細胞的正常分裂時,就會導致細胞的老化與死亡。粒線體具有穩定染色體的功能,缺乏時會干擾細胞的正常運作與分裂,而細胞的正常功能被擾亂的話,會導致身體的衰敗與老化。
 
自由基學說
 
人體必須經由氧分子才能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繫生命的延續,不過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因為氧化作用卻會產生「自由基」的物質,自由基與一般正常的分子不同,正常分子的結構含有成對的電子,而自由基含有不成對的電子團,由於不成對的電子團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必須奪取鄰近電子使本身安定,因此,自由基在體內會破壞其他正常的細胞,甚至攻擊正常細胞,造成細胞衰老、死亡,間接使人體抵抗力變差,所以在討論到老化問題時,自由基可說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目前最受到重視與較值得採信者。
葡萄糖焦化學說
人類的能量轉換是以葡萄糖為基礎,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蛋白質與葡萄糖發生作用產生黏合,這些黏稠物質會逐漸積塞在體內,無法自行處理排出體外時,最終導致細胞失去正常的機能,逐漸衰敗,也是細胞老化的原因。此外葡萄糖所衍生出來的物質還會引起化學反應,製造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會加快葡萄糖的焦化,兩者聯合破壞正常細胞,加速老化形成。
 
荷爾蒙學說
 
荷爾蒙就像是人體的潤滑劑,控制人體各類功能正常運作的重要物質,包括:生殖系統、免疫系統、新陳代謝等,若體內任何一種荷爾蒙的程度不平衡,過低或過高,都可能造成身體的機能異常,例如:神經痛、疲倦、沒有精神、食慾不振、肥胖等,嚴重的話還會罹患重大疾病。在老化問題上,荷爾蒙則扮演著生理發育的時鐘,例如:青春期、更年期等,體內荷爾蒙分泌似乎是提醒個體應該到某個時段及該從事的事情,因此,荷爾蒙也是影響人體老化的重要因素。
 
 老化的過程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細胞活動能力減慢,真皮漸漸變薄,皮下脂肪萎縮,令皮膚失去彈性。皮膚保持水份的能力亦會大減,因為汗腺與皮脂腺萎縮,令皮膚表面失去一層保護膜,因而變得乾而粗糙。而年紀大了,皮膚的修補能力亦會隨之而下降,因此,皮膚的傷口會較難癒合。另外就是皺紋開始出現,因為肌肉收縮與及一些慣性面部表情會令皺紋加深,加上地心吸力使情況更形嚴重,造成雙下巴及眼瞼鬆垂等情況。
陽光的摧殘(紫外線加速老化)
長期受陽光照射會引致早發性皮膚衰老。陽光中的紫外線(UVA及UVB)是導致皮膚提早衰老的主因,令皺紋出現,皮膚免疫能力下降,更有可能引致皮膚癌。即使是少量的紫外線亦會破壞膠原纖維(皮膚主要的結構性蛋白),令一些不正常的彈性硬蛋白積聚,導致皮膚失去彈性,影響力可真不少。
其他因素
其他環境因素包括吸煙及空氣污染亦會加速慢性老化過程。此外,體重急劇下降亦會產生皺紋,因為承托面部的脂肪細胞減少,不單令人看來憔悴,而且有可能令皮膚鬆垂!
 
 老化皮膚的變化
 
 頭髮老化
 
頭髮由黑轉白,主要是因為毛髮中色素減少所致,經常被認為老化的開始,可是到目前為止,頭髮的老化是何時開始、一般來說正常人在40歲後頭髮會逐漸稀疏、灰白,且有不少男性會有禿頭現象,女性則為頭髮灰白稀疏所苦。
 
皮膚老化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通常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明顯出現皺紋、失去光滑與彈性,甚至出現一些斑點(俗稱老人斑),臉色也會變得蒼白,尤其在更年期後的婦女更為明顯,皮膚油脂腺體萎縮、皺紋加深,到65歲以上皮膚會變得更為乾且薄,同時失去彈性。
 
骨骼肌肉老化
 
皮膚是可以不斷增生,只是年老後增生速度變慢,而肌肉細胞一旦死亡或萎縮就無法再生。一般來說,人體肌肉密度在25歲達到顛峰,之後緩慢退化與稀鬆,包括肌肉的功能、彈性與力道,30歲後便逐漸退化。骨骼中的鈣質在30歲後逐年流失,且在60歲後易有骨折、骨刺等問題。
 
器官功能老化
 
體內臟器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功臣,每個臟器各司其職,使得人體完美的應付各種刺激與任務。各個器官退化的時間及功能流失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年紀愈老,衰退得愈快,而且容易引起各種慢性病。
 
感覺器官老化
 
a. 視覺:人的視力在十幾歲時達到最高峰,40歲後開始退化,最常見的是「老花眼」,側視的能力也變差,對左右兩方的事物反應能力較慢。
聽覺
隨著年紀變大,內耳感受頻率的聽覺神經逐漸萎縮、內耳細胞慢慢退化,30歲後聽力逐漸損失,但年紀愈大會有重聽、耳聾的現象造成與人溝通的困擾,還可能形成個體多疑與
a. 社交退縮的狀況。
b. 嗅覺、味覺及觸覺:嗅覺方面,年紀愈大鼻腔內嗅覺細胞數量減少、嗅覺靈敏度下降,平均每20年下降一半;味覺方面,因舌頭上味蕾的數目減少,到70歲味蕾數目僅為20歲的六分之一;觸覺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反應變差,對各種感覺,如痛覺、溫差感的敏感性下降。
 
心智變化
 
最常見的就是記憶力衰退,老人癡呆症就是這類疾病。老年人常常同一句話或同一件事講了又講,或過去的是還記得很清楚,但最近的事卻常常想不起來,嚴重的可能連人、事、物都認不出來,造成家人與生活中很多的麻煩與尷尬。
 
 老化的改善與治療 
 果酸
 
簡稱AHA,其中以甘醇酸分子量最小,穿透力最佳。果酸有助於老舊角質的脫落,改善皮膚角化的乾燥、暗沉現象。在真皮層它也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增生,改善皮膚細紋。20%以下的低濃度果酸可以作為日常保養,而20%~70%的高濃度甘醇酸,則需要由皮膚科醫師進行果酸換膚時使用。
 
外用維他命A酸及維他命A
 
維他命A酸可以調節表皮細胞的分化,減少過度角化並促進膠原蛋白增深,常被皮膚科醫師用於改善老化皮膚色素不均及黑斑、皺紋現象。但由於A酸藥膏有一定程序的刺激感,皮膚會出現脫皮、紅腫等副作用,因此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且使用期間嚴格防曬。相較於A酸,維他命A則不需有刺激性,常被添加於一些抗皺、美白保養品中,也可以達到一些類似A酸的效果。 Kinetin:Kinetin為一種植物性荷爾蒙,它能夠深入真皮層,活化纖維母細胞延緩細胞自然老化的過程,同時又能加強角質層的保水能力,在撫平皺紋、淡化斑點同時並不會產生任何刺激性、光敏感性。
 
外用維他命C
 
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功能,可以保護細胞不受紫外線傷害以及中和游離自由基,同時它也能還原黑色素達到美白的效果。維他命C有助於合成膠原蛋白,可以改善皮膚皺紋及鬆弛現象。左旋維他命C是最能夠被皮膚吸收及利用的形式。除了以保養品方式塗抹於皮膚上也可以藉助儀器利用電流將左旋維他命C導入到皮膚內增加其吸收。
 雷射除皺:借助鉺-雅各雷射磨皮術,將表皮組織及部分真皮汽化掉,讓皮膚皺紋處磨平、膠原蛋白重新組合,使真皮組織緊繃,達到撫平皺紋的效果。
 
肉毒桿菌肌肉注射
 
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可以阻斷神經與肌肉的神經衝動,讓過度收縮的肌肉鬆弛,達到除皺效果。這種方法適用於因臉部表情肌肉過度使用所產生的皺紋,如抬頭紋、皺眉紋、笑紋、魚尾紋。
http://www.markall.com.tw/healthlink1.htm
 
發育與老化的祕密  by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
 
二○○二年諾貝爾生醫獎褒揚的研究,源自近四十年前一個不起眼的計畫──線蟲計畫。線蟲的構造非常簡單,成年身體由 959 個細胞構成,每個細胞都能在顯微鏡下清楚地觀察到,因此很適合用來研究動物的發育(其中大約有 300 個神經元,肌肉細胞則有 81 個)。 
今年得到諾貝爾生醫獎褒揚的研究,源自近四十年前一個不起眼的計畫──線蟲計畫。
線蟲(Caenhabditis elegans)是一種非常微小的動物,體長不到一毫米(1/10 cm),沒有眼睛,過著卑微的生活,在泥土中以細菌維生。與牠同宗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是蛔蟲。線蟲的構造非常簡單,成年身體由 959 個細胞構成,每個細胞都能在顯微鏡下清楚地觀察到,因此很適合用來研究動物的發育(其中大約有 300 個神經元,肌肉細胞則有 81 個)。
多細胞動物都是由受精卵發育成功的,一開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然後細胞逐漸分化。於是,不同類型的細胞、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器官就出現了,最後構成成年個體。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追蹤每個細胞的來龍去脈,把線蟲發育的每個細胞步驟,都推敲出來。光是這個研究,就花了許多年。
然後,就是找出控制細胞分化的基因機制。科學家最重要的發現是,生物發育的過程,不只涉及細胞的增生、分化,還有細胞死亡。很明顯地,發育是個有階段性的過程,每個過程都出現特殊的細胞,有些細胞必須死亡,個體才能進入新的發育階段。例如,人類在胚胎期間,大腦中的神經元得大量死亡,正確的神經線路才能出現。所以,有計畫的細胞死亡(細胞凋亡,apoptosis)是生物發育的正常機制。線蟲也不例外,在牠發育到成體的過程中,一共有 131 個細胞死亡,科學家已找到一些控制細胞凋亡的基因。
今年三位生醫獎得主中,南非出生的英國人布藍納(Sydney Brenner)年紀最大,已經七十五歲了,當年線蟲計畫就是他開創的。另外兩位是索頓(Sir John Sulston)與霍維茲(T. Robert Horvitz),當年在布藍納的實驗室工作過,他們都發現了造成細胞凋亡的基因。索頓目前是英國人類基因組計畫主持人。霍維茲是美國人,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他去年得到英國一個神經科學研究的傑出獎,獎金五萬美金,宣布他得獎的新聞稿就指出:他的研究使大家相信「細胞凋亡」是正常生物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異常。(參考本刊五月號〈細胞凋亡〉)
現在線蟲計畫已經是國際的重要研究項目,因為線蟲的基因組已經定序完畢,包括一億個鹼基對,其中大約有17,800個基因。
除了發育,線蟲也提供了有關衰老的重要資訊。
 
老化的理論
 
關於老化的原因,十九世紀有人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老化是保護種族的機制。因為資源有限,任何族群都不能無限制地增長下去,所以必須讓年紀大的成員自然死去。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拍攝的《楢山節考》(一九八二年出品),就是以人類為例子來描寫這個概念。
不過,這個理論並不成立。簡單地講,科學家在野外觀察許多物種,發現大部分成員都活不到高壽。所以,野生族群的問題,不是高齡成員過多,而是絕大多數成員都沒機會活到高壽。
由這個觀察產生了第二個理論。在自然狀態中,大多數成員都活不到高壽,因此,有許多對高壽身體有害的基因,就會在演化中逐漸累積,最後即使動物有機會活到高壽,這些基因也會讓牠日子不好過。根據這個理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論,高壽族群中,個體間的差異會很高。這個理論基本上是對的,不過,我們還可以談得更細緻一些。
例如,我們可以想像動物的身體只是為了繁殖下一代用的,等到身體不能再繁殖下一代,就沒有用了,自然容易出毛病。用動物做實驗,也找到了支持這個理論的證據。例如,一群果蠅,要是專門挑選晚成熟的來配種,結果發現牠們的確比較長壽。
另外,還有一個觀察,那就是,如果限制每日攝取的熱量,動物也會長壽,以線蟲與老鼠做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有人說,古人說吃飯只吃八分飽,道理上有相通之處。
其實,這涉及動物生活環境的特徵,以及動物過去的演化史。老鼠在自然界,死亡原因主要是缺乏食物,以及受到天敵捕殺,因此,活不到老年。牠們在實驗室中可以活滿兩歲,在田野中大概第一年就死了。
換言之,牠們是在糧食不穩定的環境中演化的,生理機制已經適應這種環境,一旦糧食缺乏,身體就會進入一種特殊的生理模式,先求存活,其他的事都當不急之務,例如交配。牠們這時似乎只是個求生機器,活著只是為活著。難怪限制老鼠每日攝取的熱量,可以使老鼠的壽命延長。
人類似乎也有類似的機制,例如女生到了青春期,身體內要是沒有累積足夠的脂肪,生理周期就不會開始。還有,女性在飢餓狀態中,不易受孕,似乎也是這種求生反應造成的。
這麼看來,限制飲食/熱量造成的長壽,只是身體適應糧食短期波動的策略,這樣達到的所謂長壽,是不是我們期望的,值得討論。可惜我們不能以人做實驗,就算能做實驗,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實驗的時間越長,實驗的結果就越難以解讀。
 
人類女性的壽命
 
不過,生殖與老化的關係,或者說從身體只是繁殖工具這個觀點來說,過了生殖年紀還能活很長的現象,就值得特別注意了。例如,為什麼人類女性在停經之後,還能活那麼長?
在這一方面,鮭魚是個極端的例子,牠們一生只生殖一次,生殖完了,就死亡了。其他的物種,生殖期結束後還能活多久,似乎與牠們照顧子女的能力成正比。人類的女性因此是另一個極端,可以再活三十年。
一個可能的理由是,在人類的演化史中,女性從未活過五十歲,因此身體本來就只準備生到五十歲。不過,更可信的理論是,人類婦女生產是極為兇險的事,女性提早停止生殖反而有利。因為人類直立身子行走,重心在腰部,骨盆的形狀與構造都改變了,使生產非常困難。難怪每個人類社會都有產婆之類的人,幫助接生。此外,人類為求生產順利,還會提前將胎兒生出,因此每個新生兒都可說都是早產兒。
總之,人類的生產過程很兇險,人類胎兒出生後需要長期仔細照顧才有機會存活,所以,人類女性很早就停止生產,而且停經後能夠活得很長。
 
老化的演化理論
 
從演化觀點看老化,我們可以預測:
一、絕不會有什麼老化基因;
二、老化是身體長期累積損傷的後果,與長壽有關的基因,都與修補機制有關;
三、任何與促進老化有關的基因,往往是在身體年輕時有用的基因。
 
英國的《自然》雜誌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科學家在另外一個層次上發現了老化過程的特徵。
關於線蟲的老化,過去已經有些有趣的發現。例如,線蟲的肌肉系統有明顯的老化現象,而不是神經系統。又如,現在已經發現了50多個基因,都與延長壽命有關,有的基因是生理調控按鈕,能使線蟲進入適應惡劣環境的生理模式,對環境壓力有極大的忍受力;有些基因控制新陳代謝率。這些都與演化理論的預測相符。
不過,這份新的報告顯示,發育有個面相,我們過去強調得不夠,就是隨機性。像人類這種多細胞、多基因的生物,我們很容易想像,個體間應該有很大的差異。有人說,人類剛出生時,像同一個模子翻出來的複本,到衰老後,就恢復正本了。意思是,大家在年輕時,差異不大,臨到老,才露出本來面目。
以線蟲來說,科學家發現的隨機性與我們剛剛說的那種不同。原來在細胞層次上,每個細胞的命運,與遺傳、與環境似乎都無關。因為線蟲是雌雄同體、同體授精的動物,先天遺傳差異並不大,而在實驗室中,牠們的環境也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更凸顯了隨機累積的損傷的後果。
根據演化理論,老化就是細胞層次上隨機損傷累積的結果;導致細胞損傷的生化、分子過程,也有隨機性。因此,衰老與身體修補機制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損傷的隨機性質,限制了修補機制的功能。也就是說,即使再好的修補機制,也不能有效地維護每個細胞。
科學家已經發現因為特定基因突變而變得長壽的線蟲,牠們的平均存活期比野生種長。例如,野生種平均活十六天,有的可以活到二十五天;突變種平均二十五天,有的可以活到三十幾天。但是,這兩個族群的個體壽命分布,卻沒有差異。換言之,即使是突變的長壽種,也有些個體活得比野生種還短。同一個基因的作用,似乎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效果不同。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817&ctNode=40&mp=1
 
 
 
 

台長: 阿楨
人氣(4,495) | 回應(1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生病why》
此分類上一篇:《生死學》叢書

顯示全部117則回應

阿楨
致衛福部長:長照保險不是這樣算(沈政男)2019/09/2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最近提出「每人月繳一個便當錢」的長照保險政見,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說,「1年只能收到800多億元,不夠用」,既然如此,現行「長照2.0」1年財源300多億元,豈不更加不夠用?陳時中說,「全台家庭聘僱外籍看護與住院費用,1年不只800多億元」,其實住院費用歸在健保,而非長照保險。以目前全台23萬外籍看護、月薪2萬多元來計算,1年500多億元就可支付看護費用。
  【年輕人不用是誤解】
到底台灣長照需要多少錢?以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來看,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而台灣1年GDP為6000億美元,因此合理長照花費應為1400億元台幣。另外一個算法是從醫療花費來換算。有長照制度的國家,兩者比例約為1比5,若以台灣1年7000億元台幣健保支出來換算,長照所需財源剛好也是1400億元台幣。
不管採行稅收制或保險制長照,能找到夠多財源的就是好制度,比如採行稅收制的瑞典與法國,政府找到的稅收,以GDP比例來看,是台灣「長照2.0」的好幾倍。陳時中又說,「採行長照保險國家沒人0歲納保」,其實德國就是0歲納保。他也說「日本布建25年才採行長照保險」,殊不知日本在2000年啟動長照保險,當時老年人口比例為16%,而台灣再過2年就會達到這個數字。台灣一向以健保自豪,但學習台灣健保的韓國,早在2008年施行長照保險,他們的口號是「發揚儒家精神,啟動國民集體大孝」。
陳時中說,「讓年輕人繳交長照保險費用是剝奪年輕世代」,意思是年輕人不需使用長照,更是誤解。家裡有失智失能長輩的人都知道,照顧負擔一來,蠟燭兩頭燒,很難不心力交瘁。台灣每年發生好幾起「照顧殺人」,也就是不堪照顧負擔而殺死老人家的悲劇,而這些照顧者大都是青壯世代。蔡政府即使不願推行長照保險,也不應挑撥世代矛盾。
  【健保體系可挪長照】
「長照2.0」雖已簡化給付流程,但相關行政作業仍是第一線人員的負擔。台灣採行長照保險的另一個優點便是現行健保的給付與服務體系,可直接挪用到長照。台灣健保獲得舉世讚譽,長照保險同樣也能成為另一項國際標竿。 (作者為老年精神科醫師,全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
  回應
1.沈醫師把這個貼在BLOG是好事,因為蘋果很小氣,要收錢才給人看
2.但願蔡英文連任後能顧慮「世上苦人多」並參考這個意見,不要像現在一樣只是把他們當魯蛇...
2019-09-29 09:32:40
阿楨
近百歲人瑞有何長壽飲食秘訣?答案可能讓人大失所望 2019-10-20 摘自《最活力的老後》

許多人很想知道歐嘉的飲食習慣,這是常見問題的第二名。她最常被問到的是:「你有什麼秘訣?」
大部分的人會自然地猜想,她一定不吃高糖、高澱粉,所謂的「標準美式飲食」(SAD),而是富含抗氧化物質、omega-3 脂肪酸和白藜蘆醇之類的抗病抗老食品。此外,她一定是吃超低膽固醇飲食,因為她完全沒有心臟方面的病痛,而且頭腦也很清楚。
她可能也不吃會引起體內發炎的乳製品和麩質製品,因為發炎的後果之一是老化。這麼猜合理吧!她也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以禁食的方式來活化身體的壓力反應機制,或達到強化免疫系統的效果。 
也許她的食量很小。畢竟目前能確認的、有助於延長壽命的飲食習慣,就是比一般人少吃百分之卅至四十。
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歐嘉吃很多,吃的東西也很雜。她說:「我不相信飲食這一套。」
基本上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除了壽司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她很討厭的食物。她愛吃肉,而且是煮半熟的。她的蛋白質攝取量很大,因為她會想吃這類食物。
歐嘉吃過的東西中,剛好有些是已知的「超級食物」,但愛吃的成分居多,並非刻意去買健康食品。以香蕉為例,歐嘉超愛吃,但主因不是它的營養價值,而是便於攜帶。香蕉在運動前後都是方便又簡單的點心。歐嘉也喜歡乳製品,像是鄉村起司、優酪乳、優格,幾乎當成主食來吃。她愛吃發酵食品,而且這個偏好是從小養成的,「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冰箱。」
碳水化合物她也沒少吃,如果說有什麼特別,也許就是很少加工食品,跟工業時代前的飲食很像,沒有顏色很白的東西,沒有精製糖或精製麵粉。這並不是舊石器時代的飲食,因為那時的飲食現在已不復存在了。
◆關於歐嘉奶奶
年過九旬的超猛老奶奶,153公分的嬌小身材蘊藏著驚人的活力。她不僅健康好動,更是長青百米及兩百米短跑、鉛球、鏈球、標槍、跳高等多項世界紀錄保持人,贏得六百多面獎牌,擁有26項世界紀錄。
2019-10-21 08:45:48
阿楨
為啥會挑食?原來腸道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食客 2019-10-20 新浪科技

  作為一枚資深的吃貨,探索君對進食這件事情十分上心,色香味俱全方得歡心。究竟是什麼在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effrey Gordon及其同事在最新一項研究中對此給出了解答:或許“看不見的腸道微生物”才是影響我們對事物選擇的“真正食客”。該研究結果已於2019-09-19日發表在國際重磅期刊《Cell》雜誌上。
  眾所周知,隨著速食業和外賣業的發展,我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趨近于“高脂肪低纖維”的狀態,也就是 “肉多蔬菜少”。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又是怎樣被“挑選”出來的呢?
  為了瞭解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著一組相似腸道微生物的小鼠進行培養,首先為他們投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培養出與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相似的20種不同種類。接著,改變它們的飲食,給其投喂由34種蔬果蔬菜製成的合成纖維製品,觀察愛飲食的改變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組中有益代謝酶的表達。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有著不同的“口味”。有的愛吃蛋白質,脂肪或碳水,有的則更喜歡膳食纖維。並且當它們獲得最愛的食物時,它們的“隊伍”就會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當你開始“挑食”時,你原本均衡的腸道微生物開始 “失衡”,當你一直“偏愛”某種食物時,或許是這逐漸隊伍龐大的“食客”發出的需求信號。
  研究結果顯示:當投喂的“肉”食物不能滿足“愛吃肉”的龐大微生物群的“胃口”時,一些吃不上“肉”的細菌便會轉向去吃“菜”。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長久“吃不上肉”的細菌竟然能夠“棄肉從素”,轉而偏好其他食物來源。而那些能夠吃上“肉”的微生物依舊愛吃“肉”。
  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有些微生物存在靈活性,能夠輕鬆地適應飲食的變化,而這些菌株或許能為建立一個有彈性的腸道環境做出貢獻的最佳菌株。
  結語
  Michael Patnode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越來越清楚的告知我們,我們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對自身的腸道微生物組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因此對我們的營養和健康也造成巨大影響。未來,如何在人體真實地瞭解食物對人體微生物群的影響,瞭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是下一階段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2019-10-21 08:47:07
阿楨
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藥獲准上市 全球17年無新藥

  2019-11-2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綠穀製藥有限公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GV-971)的上市申請,“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和行為障礙及精神異常等症狀,是繼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之後,老年人致殘、致死的第三大疾病。
  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患者,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億左右,2018年全球治療及照料費用已達萬億美元。我國約1000萬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預計到2050年我國患者將達4000萬人。
  自發現阿爾茨海默病100多年來,全球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物只有5款,臨床獲益不明顯。全球各大製藥公司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相繼投入數千億美元研發新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320餘個進入臨床研究的藥物已宣告失敗。
  該藥主要發明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介紹,臨床前作用機制表明,九期一®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症,降低β澱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靶向腦-腸軸的這一獨特作用機制,為深度理解九期一®臨床療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九期一®的研發得到了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畫”、“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上海市科技計畫等專案的資助。
2019-11-03 10:22:39
阿楨
法國小鎮頒行政令:節假日期間不准在家死亡 2019-12-11 中國新聞網

  近日,法國中部一小鎮頒佈了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行政令,轄區內的居民不得在週末或節假日期間在家中去世。鎮長表示,“死亡禁令”是一種宣傳噱頭,目的是引起人們對法國鄉村社區糟糕醫療狀況的關注。,制定“荒謬的規則”是為了回應“(醫療)體系的荒謬”。
  回應
難怪有人說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相關新聞
日本獨居老人「孤獨死」 每週4千起
老人德意志:被高齡社會壓榨的「德國照護者」
日本老年人希望入獄服刑因生活成本高昂
應對人口緊縮、超高齡化日本將全力打造“終身勞動”制

在法國週末不要在家去世:開證明的醫生不上班 2019-12-18 觀察者網

  根據法國法律規定,在醫生開具死亡證明前,死者的遺體是不能被移動的。這導致在一些缺乏醫療資源的偏遠小城,死者的家人必須等上好幾天,才能處理他們去世家人的遺體。
  法國有近1/4的人口在家中去世,“收屍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在一些市鎮,員警、消防員,甚至是市長都要出動為當地人尋找醫生,為他們去世的家屬開死亡證明。
2019-12-19 08:55:30
阿楨
在法生活20年,這次罷工還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2019-12-16 觀察者網
旅法學者宋魯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本次罷工的導火索是退休制度改革。法國退休制度確實非常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今天法國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接近100%(99.6%),然而,每次改革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一次恐怕也不會例外。
1.法國是歐洲領退休金時間最長的國家,男性平均22.7年,女性平均26.9年。
2.要想贏得支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合法買票,不管國家是否能夠承受,先許諾一大堆福利。最終的後果是經濟喪失活力、民眾也變得懶惰。
雖然從理論上講左派追求福利,右派追求減稅。但左派上來後一方面增加福利,另一方面又不敢加稅,右派上來後只敢減稅而不敢減福利,導致政府錢越來越少,福利卻越來越多。這已是西方的通病。2019財年美國債務總額新增1.2萬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22.72萬億美元,GDP的106.5%。原因即在此。
3.沒有政治人物敢於破釜沉舟地去解決,這是政治自殺。
4.法蘭西民族喜愛享受,好逸惡勞,從而把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發揮到極致。
應該說任何民族都有劣根性,任何制度都有不足,最可怕的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法國就屬於此例。瑞士搞直接民主,民眾比法國的權力更大。但瑞士民族理性著稱,許多要求延長帶薪假和增加工資的公投都被否決,從而確保了這個國家的長期繁榮。
當代西方德國在世紀之初的改革也成功了。原因在於施羅德總理破釜沉舟進行改革,下臺也不足惜。把他趕下臺的默克爾當上總理後,竟然繼續推進他的改革,不僅政黨輪替而改變,也不因前者因此下臺而改弦易轍。
所以說,法國罷工之國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是經濟規律、政治制度和國民性完美的三結合。
當今世界都主張人民當家作主,只不過方式不同,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實踐。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法國今天全國癱瘓的大罷工都是西方民主的結果。中國的方式是建立在悠久的民本傳統之上的,其效果顯然要優於今天的西方。看來,西方要是還有實事求是精神的話,不僅應該尊重中國的方式,還要借鑒和學習。
  回應
中國呢?中國雖還有“最美鄉村醫生”,但少!
中國醫生週末有值班的!
2019-12-19 09:02:40
阿楨
英國大學的「老人歧視」?牛津教授「強制退休」的關鍵判決 2020/01/04 轉角24小時

「只因為年紀就逼學者退休,太蠻橫啦!」英國牛津大學的資深教授艾華特(Paul Ewart),因為在2017年時,遭牛津以極為爭議的「強制退休政策」解雇,不滿之下一狀告上法院;在漫長的司法攻防戰後,本周英國法院判決:牛津大學因為年紀「不當解雇」艾華特,明顯構成「年齡歧視」。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遭法院認證為「職場歧視老人」,艾華特案的關鍵勝訴,更再次點燃了英國高教界的「強制退休年齡」之爭,以及學術圈的世代資源分配問題。
  現年73歲的艾華特教授,過去長達38年,都在牛津大學知名的克拉倫登實驗室(Clarendon Laboratory)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原子與雷射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但儘管在牛津任職的最後2年,研究生產頗豐的他,發表了15篇期刊報告,主導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在2017年因為年齡限制遭牛津大學「強行退休」。
  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指的是校方於2011年擬定生效的《僱主判斷合理退休年齡》(EJRA)機制。根據校方政策:學術以及有關職員若年滿67歲,則必須從牛津退休。
  牛津這項政策的推出,主要是為了因應同年,英國政府因高齡化與退休金儲備不足等問題,宣佈將逐步撤銷《常規退休年齡》(Default Retirement Age),使得雇主原則上將無法再援引DRA,強制員工於65歲退休。
  然而階段性撤除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彈性放寬,「若雇主確有需求、且在客觀合理證明的情況下,個別單位依然可以擬訂強制退休的年限」。在此情況下,牛津大學的EJRA規範,也就在校方與學界激辯下爭議上路,並於2017年將退休年限往後延一年,調整為68歲。而艾華特教授就是在69歲時,被牛津依EJRA強制退休。
  當前在英國對學者採取強制年齡退休的大學,一共有3間。除了牛津大學以外,另外2間分別為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s,蘇格蘭最古老大學),都是英國拔尖的名流大學。
  以牛津大學為例,校方聲稱之所以透過EJRA制定強制退休年齡,主要是為了平衡校內學術人員的組成結構,希望年長學者「適時騰出機會」,讓不同種族、族群的後進年輕學者,能獲得更多職涯發展與學術機會。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世代正義」與「族群資源」的平衡?還是淪為學術職場的年齡歧視?引發各界爭論。
…..
2020-01-06 09:00:39
阿楨
事實上,艾華特並不是被強硬退休、因而狀告牛津的第一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莎士比亞權威學者皮契爾教授(Prof John Pitcher),也曾因為類似緣由在67歲時被牛津大學逼退,並且控告牛津大學違反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涉嫌年齡歧視與不當解雇。只是皮契爾的指控與賠償要求,卻都在2019年5月的一審判決中遭到駁回。
  當時法官援引資料指出,英國高教確實存在男性、年長者、白人等優勢群體把持高等學術研究職務的現象存在,作為國際領航學術機構的牛津大學,透過EJRA以實現「建構大學職場的多元環境」,屬合法合理的措施。
  但又是為什麼,這次艾華特卻能夠打贏這場可能動搖EJRA存廢的關鍵訴訟呢?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艾華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數據報告,「打臉」了牛津宣稱「EJRA能讓大學學者組成更世代公平、更多元」的說法。
  「如果一項嚴重的歧視措施,只是為了創造出2-4%的新職缺,這完全不成比例。」法院在此次判決中表示。
  在艾華特案極具指標判性的判決出爐後,目前上訴中的皮契爾,更有望援引艾華特案例與HESA的報告,做出更加有利的司法反擊。此外,不少同樣遭遇「被退休」危機的資深教授們,也受到艾華特案的激勵,決定拒絕配合EJRA,受限年齡而被強制退休。
  不過,輸掉這場關鍵司防戰的牛津大學也透過發言人語帶保留地表示:「校方不排除持續上訴。」
2020-01-06 09:05:21
阿楨
科學家發現不吸氧氣的動物 2020/02/26 中時電子報

「動物需要氧氣」,這幾乎是個常識,然而常識似乎總是會有例外,科學家剛剛發現,一種常常寄生在鮭魚身上的黏孢子蟲,是不需要氧氣、不需要呼吸的。這對於我們研究生物演化,有了新的認識。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科學家很早就知道,地球上最初期的生物是厭氧細菌,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只是隨著會光合作作用藍綠菌以及初期藻類,改變了地球大氣成份,使得厭氧細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到了14.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生命開始發展代謝氧氣(即呼吸)的能力。一種能利用氧氣的小型細菌出現了,隨後不知是它寄生到更大的古細菌,或是它自己入侵了大細菌身體裡,結果,小細菌能夠分解氧氣,並產生一個叫做三磷酸腺苷的分子,這種分子對大細菌,以及後來演化出的多細胞生物,有著很大的用處,使得這種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有用處。
  最終,這種小細菌成了細胞內的重要胞器,我們稱其為「粒線體」,以我們人類為例,除了紅血球之外,我們體內每個細胞都具有大量的粒線體,事實上,我們呼吸氧氣,所供應的真正對像是粒線體。
  換言之,如果生物體沒有粒線體,它就不需要呼吸,請問,是否存在沒有粒線體的動物呢?
還真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發現會引發鮭魚白點病的黏孢子寄生蟲(Henneguya salminicola),身上沒有線粒體基因組。
  黏孢子寄生蟲是一種刺胞動物,與珊瑚、水母和海葵屬於同一個門。儘管它在魚肉中形成的囊腫很難看,使魚肉看起來很不新鮮,但是這些寄生蟲事實上無害,並且可以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與鮭魚一起生活,不會太影響鮭魚的健康。
  它究竟如何生存仍然是一個謎,因為生物都需要三磷酸腺苷做為能量,那沒有粒線體它要如何取得?一種說法認為,它可能是從宿主中提取,但這尚未確定。
  但是損失與這些生物的總體趨勢非常吻合,這是遺傳簡化的一種。多年來,它們基本上已經從自由生活的水母祖先發展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更為簡單的寄生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226005062-260408?chdtv
2020-02-27 07:31:38
阿楨
天邊孝子症候群
  回應
通常在父母身邊默默照顧的都是父母最不親不疼的小孩
媳婦就是最不親最不疼那個「家人」!
然後還因為住一起有摩擦,父母還越來越有意見。
最疼的大概都王子病公主病養尊處優的 等到父母生病他們可能也不會管⋯⋯
天邊孝子不止在醫院碰得到啊,還有一種是從來沒露面,等到老父親過世才來奔喪(分遺產)的...然後到了現場就開始,那個地方不合禮節啦,哪邊師父請的不好啦,經念得太少啦,最重要的是.....
喪葬費他不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owpRjxU6I

失智症的「天邊孝子」 2015/08/25 • 作者 / 伊佳奇 • 出處 / Web only

最近有人在網路上探討「天邊孝子症候群」,這現象主要是指除給醫療團隊或家庭照護者的困擾外,也經常是推動善終的阻力,於是有家屬在這次失智症支持團體中指出,這現象一樣困擾著失智症家庭中的主要照護者,平常不見人影,久久出現一下,就指責主要照護者,比安寧療護的狀況更加嚴重。
這名稱原本是英文,「來自加州的女兒症候群」Daughter from California Syndrome。是指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經常會突然出現平常不在照護的子女,出現後就批評醫療團隊的治療,責怪平日在負責照顧的家人,埋怨他們為「何要放棄?」,進行安寧療護。
即使是疾病末期,已回天乏術,雖然大家經由多次討論,已決定要讓長者能有善終,但是這位「孝女/孝子」仍「堅持要救到底!」結果讓病人身上插滿了管子,CPR壓得肋骨斷了好幾根、七孔出血……讓長者無法有「尊嚴」的離開。
2020-03-01 09:03:14
阿楨
為什麼雄性一般更短命?相同性染色體或是長壽關鍵 2020-03-07 新浪科技

  壽命與性別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僅人類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要短,這一規律也適用於其他許多物種。
  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3月4日在Biology Letters發表研究對比了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昆蟲中的229個不同物種的壽命資料,發現擁有相同性染色體的性別壽命更長,差異平均達到 17.6%。
  人類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體(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XY),這也適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許多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採用ZW性別決定系統,其中雄性擁有相同性染色體(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ZW)。
  根據這些現象,有人提出了無保護的X染色體假說(unguarded X hypothesis),認為異配性別更容易產生不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例如鳥類中往往是雄性擁有豔麗的羽毛,而雌鳥相貌平平無奇。
  研究者認為,Y染色體的衰退或許是導致雄性壽命縮短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雌激素對端粒產生了保護作用。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非編碼DNA,具有保護編碼區DNA的作用。端粒損傷被認為與衰老和壽命縮短有關,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夠大幅提高端粒酶的活性,進而促進端粒修復。
  第三個可能原因: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面臨更激烈的生殖競爭。雄性往往會爭搶雌性配偶或領地,以獲得交配機會,這個過程將促使它們採取高風險行為;而雌性通常要付出更多的親代投資,養育每個後代的成本更高,這使得它們傾向於採取低風險行為。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2417.shtml
2020-03-08 08:06:36
阿楨
新冠肺炎性別差異: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嗎? 2020-03-07 新浪科技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統計資料中,男性患者往往比女性患者多。3月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團隊在預印本平臺SSRN上發佈了一項研究,梳理了感染者的性別差異。
  研究者分析了1月1日~29日的6013份病例資料,發現55.9%的患者為男性;進入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中,則有58.8%為男性。這一結論,也與之前的研究吻合。
  研究者推測,感染者的性別差異,可能並不是因為病毒更喜歡感染男性,而是由於男女對病毒的抵抗力不同。也就是說,感染新冠病毒的男女數量可能持平;但女性抵抗力更好,她們的免疫系統更能夠殺死病毒,或者患者沒那麼容易表現出症狀。所以,感染了病毒的女性,潛伏期可能相對更長,發病症狀可能相對較輕,也相對有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而沒有被檢測出來。
  面對病毒,男女天生有差異
  1 非特異性免疫方面
  女性的很多天然免疫相關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的數量、活性以及炎性免疫反應水準,總體上都比男性更高。女性的病原識別免疫機制也強於男性,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偵測到病原微生物的過程有性別差異。
  2 特異性免疫方面
  與天然免疫不同,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接觸某種特定的病原之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它特異性地針對某種病原體。同樣,女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水準也高於男性。
  3 免疫相關基因表達方面
  很多免疫相關基因,在女性體內表達水準更高。
  4 激素調節方面
  一些性激素(如睾酮、雌二醇、孕激素)可通過與特定受體結合的方式,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許多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表面都表達相關受體。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3798.shtml
2020-03-08 08:10:03
阿楨
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 2020-03-17 新浪科技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 “澱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
  通常說到澱粉樣蛋白,大家通常會想到各種神經退變有關的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和克雅病等。所謂的“澱粉樣”,指的是原本可溶的蛋白異常地形成穩定的、不可溶的沉積物,破壞神經組織。
  然而,Kausik Si教授認為,對澱粉樣蛋白的主流認識可能存在誤解。
  在神經系統相對簡單的海兔中,竟存在有生理功能的澱粉樣蛋白。這種名為CPEB的蛋白與RNA結合,調控RNA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當它們聚合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時,幫助海兔維持長期記憶。
  後續在果蠅、小鼠等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Orb2)也會發生自我聚合。
  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
……
  接下來,研究人員打算確認,在人腦中是否同樣有這種具備正常功能的澱粉樣蛋白,以及它們對記憶的形成究竟起什麼作用。或許我們對澱粉樣蛋白“損害神經”的老觀念會改變,也會對記憶如何形成有新的認識。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256.shtml
2020-03-18 08:16:17
阿楨
一種蛋白質 會導致乳腺癌加快惡化 2020-06-01 新浪科技

  南澳大利亞大學5月26日研究發現,Creld2蛋白質會使腫瘤周圍的正常健康細胞“行為異常”,從而幫助腫瘤生長,還在腎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侵襲性鱗狀細胞癌中發現了高水準的Creld2蛋白質。以這種蛋白質為靶點也許能開發乳腺癌新療法。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回應相關新聞
台灣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2017新增16408,其次肺癌14282、乳癌13965、肝癌11225。

科學家發現癌症“拼圖”中的兩塊蛋白質“碎片” 2020-05-27 新浪科技

  科學家發現蛋白質PP2A存在於每個生物的細胞中,在清除其他蛋白質中的磷酸鹽基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使得它作為一種腫瘤抑制劑很有用。
  ADAM17酶位於細胞外膜上,作用就像一把分子剪刀。它能劈開其他蛋白質,還能刺激乳腺癌和腸癌等細胞生長。
  PP2A會關閉ADAM17,去除其磷酸鹽基團,使其失活。在小鼠的測試中,通過讓PP2A與ADAM17結合,成功地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這項研究發表在《EMBO Journal》雜誌上。

如果一個人誤食了含有癌細胞的肉,他會因此患癌嗎? 2020-05-21 新浪科技

  食用帶有癌細胞的肉,並不會對人體產生過多的危害。無論是生肉還是熟肉,都是由無數個細胞構成的,即便癌細胞在進入人體消化道後,也會很快被消滅。不過原則上,我們仍然要避免食用不健康的肉,這樣才能減少免疫系統的負擔。
2020-06-03 07:01:58
阿楨
《細胞》靈魂拷問:不睡覺就會死,這是為啥?

2020-06-05,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回答了這個未解之謎。
  他們發現,嚴重睡眠不足,也會導致果蠅的猝死。正常環境下,果蠅能活約40天。而一旦剝奪睡眠,它們就只能活20天左右。
  有意思的是,這些果蠅在“困死”的前幾天,腸道內會積累大量ROS(活性氧類)分子。相比之下,大腦裡反倒沒有這種異常。後續研究發現,腸子正是產生這些ROS的主要場所。
  這不僅僅是果蠅裡才有的現象,在小鼠身體裡,一旦缺乏睡眠,腸道也同樣會積累ROS。這表明哺乳動物擁有同樣的機制。
  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系列能夠中和ROS活性的抗氧化劑。他們發現,將這些抗氧化劑放進食物裡,竟然可以讓睡眠不足的果蠅,活到接近正常的水準!
  哈佛醫學院指出褪黑素、硫辛酸、以及NAD在清除腸道ROS上,特別有效。
  為了驗證這個結果,研究人員們又通過基因改造的技術,讓果蠅的腸道裡大量表達抗氧化酶。同樣,即便缺少睡眠,這些果蠅也不會過早地“困死”。
2020-06-06 07:12:02
阿楨
10大燒錢國病出爐!慢性腎病 年耗533億奪第一 2020/07/12 中國時報

健保署昨公布2019年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再度居首,39.7萬人共耗費533.16億元,台灣果真是「洗腎王國」;其次是糖尿病309.6億,齒齦炎及牙周疾病花費180.03億居第三。受人口老化影響,近幾年上榜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健保署估計,隨著醫療進步拉長個人壽命,未來健保在慢性病花費,恐會繼續增多。
慢性病占4項 癌症分列6、10名
健保署統計10大燒錢項目,依序分別為慢性腎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疾病、齲齒、高血壓、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及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由於台灣人口老化嚴重,近年上榜燒錢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此次統計,慢性病即占4項,癌症有2項,但嚴格來說癌症也算慢性病,隨著長者人數增多,加上許多癌症藥物進步治療,病患壽命繼續拉長,未來健保用於慢性病的花費,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46%新洗腎者 肇因糖尿病控制差
對於慢性腎臟病為最燒錢的疾病,蔡淑鈴指出,其含括了初期到晚期洗腎的病人,醫療費用高的原因,除生活習慣不好造成患病外,患者的及早醫療介入也是主因。健保署目前已針對初期個案提供衛教,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恢復腎功能,以腎絲球過濾率分期看,對慢性腎臟病階段3b到第5期者,則著重在腎功能維持,避免走入洗腎這一步。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民眾若年過40,腎功能每年平均會衰退1%,到8、90歲約下降到40%左右,但還夠用,若中間出現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可能就會加速洗腎的速度。在新洗腎的病人當中,有46%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造成。
另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也包括過量用藥、空汙,姜至剛表示,有些止痛藥標榜不含類固醇,但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反而傷腎,而空汙藉由肺部進入體內循環,其中,微粒、重金屬也含發炎物質,不光是肺癌,也會增加腎臟、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北榮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志冠表示,糖尿病、高血壓屬於慢性病,都與肥胖、運動不足、飲食西化有關,建議民眾多運動,男生腰圍控制在90公分以下,女生則是80公分以下,留意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避免高油、高糖及高鹽的飲食,遠離疾病。
2020-07-12 07:37:39
阿楨
為什麼年紀大了容易生癌?科學家在血液中找出一個關鍵因素 2020-08-20 新浪科技

  《自然》今日線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在分析比較了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血液後,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答案:隨著年齡增長,代謝失調會讓體內環境變得有利於腫瘤進展和侵襲。
  對於老化與癌症之間的關係,人們通常歸因於細胞內DNA損傷的“積少成多”。然而這一解釋並不全面,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癌細胞外的一些因素對於調節腫瘤進展非常關鍵。這也是為什麼飲食、鍛煉以及各種靶向代謝過程的小分子藥物可以影響癌症。
  為了檢驗這一想法,在這項研究中,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科學家們首先收集了兩組志願者血清,一組來自30名30歲及以下的健康捐獻者,另一組來自30名60歲或以上的捐獻者。隨後,他們把這些血清分別“喂”給培養皿裡的癌細胞。
  很快,癌細胞發生了不同的變化。用年輕捐獻者血清處理的細胞大多保持原有狀態,但老齡捐獻者血清處理的癌細胞,大部分從上皮細胞形態轉變成了間充質細胞形態,細胞內與侵襲性相關的一些蛋白質隨之增多,也就是說,老年血清讓癌細胞獲得入侵、轉移的潛力。
  這種潛力隨即得到了驗證:把這些癌細胞注入小鼠體內後,老年血清有力地增強了癌細胞定植於肺中並形成轉移性病變的能力。不僅如此,老年血清中培養的癌細胞,還對兩種常用的化療藥物(紫杉醇和卡鉑)產生了抗性。
  在測量了兩組血清中近180種代謝物後,研究人員注意到,有一種叫甲基丙二酸(MMA)的物質在老年血清中表現出一致增加。而且,單獨用MMA處理癌細胞,就可以增加癌細胞的侵襲性。
  MMA是蛋白質和脂肪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代謝副產物,其增多可能與維生素B12缺乏和蛋白質攝入量高有關。研究人員測算了MMA濃度發現,年輕血清中只有0.1–1.5 μM,而老年血清中MMA高達15–80 μM,相差了幾十到上百倍。
  隨後的基因分析顯示,當MMA濃度較高時,轉錄因數SOX4基因的表達會顯著增加,而過去的很多研究早已發現,SOX4基因可促進腫瘤進展和轉移形成,在多種侵襲性癌症中表達水準較高,是不良預後的標誌。研究人員發現,如果阻斷SOX4活性,同樣加入MMA處理,癌細胞的遷移性和侵襲性沒有增加,也沒有出現對化療藥物的抗性。
2020-08-21 08:02:59
阿楨
二手煙有毒,二手化妝品的毒你知道嗎? 2020-09-04 新浪科技

  環境激素(EDCs)可以通過皮膚接觸直接進入人體,而它們在人體內更重要的積累途徑則是食物、水甚至空氣這樣的“二手”途徑,攝入量比一手途徑要大得多。
  環境激素最常見的影響是擬雌激素作用,它不僅會損害男性的精子品質和數量,降低生育能力;還會引起女性的不孕、乳腺腫瘤;甚至造成孩子們性早熟,性器官發育異常等問題。
  目前已經發現的環境激素有70多種,化妝品中所含有的環境激素主要是合成香料化合物,比如製造香精的前體鄰苯二甲酸、苯甲酸酯(也是常見的防腐劑),還有呈香物質本身如人工麝香,都會干擾雌激素系統——有時候香香的也不見得都是好東西。

常吃的便利食品,正在加速你的衰老 2020-09-04 新浪科技

  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觀察到高度加工食品的潛在健康危害,比如增加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病風險乃至死亡風險。近日,在歐洲和國際肥胖會議(ECOICO 2020),還提出了高度加工食品與加速衰老有關。
  端粒被稱為“生命時鐘”,是染色體末端一種重複的DNA序列,隨著細胞不斷分裂,端粒會逐漸縮短,直到過短時,細胞會出現功能異常。
  資料顯示,高度加工食品攝入量最多的25%人群,更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普遍更喜歡在兩餐之間吃零食。
  隨著高度加工食品攝入量增加,端粒縮短的風險也急劇增加。相較於攝入量最低組,中低組、中高組和最高組端粒縮短風險分別增加29%,40%和82%。
2020-09-05 08:45:19
阿楨
世界最長壽的魚竟逾500歲 從16世紀活到現在 2020/10/03

日媒DIAMOND ONLINE報導指出,人們普遍認為,壽命約為50至80歲的錦鯉相當長壽,但事實上,「格陵蘭鯊」(Greenland shark)的壽命動輒200歲以上的壽命,尤其是丹麥學家2017年在北大西洋發現了其中一隻格陵蘭鯊的壽命竟然高達512歲,是目前已知最長壽的有脊髓動物。
格陵蘭鯊分布在格陵蘭和冰島一帶,牠的長壽秘訣來自於緩慢的生長和行動力,1年僅成長一厘米,要長到150多歲,才達到性成熟的階段,平均壽命為272歲。此外,牠的游速相當緩慢,每3秒才能游1公尺,同時不需要太多食物,新陳代謝很低。即便如此,格陵蘭鯊性格異常兇猛,過去曾被發現體內有著馴鹿、馬及北極熊的屍骸。

為何航母出航會有大量鯨魚跟隨?原因很殘忍! 2020/04/01

大型艦艇在航行時,身後總是會跟隨大量鯊魚、鯨魚,或是其他海洋生物,因為螺旋槳在運轉時,周圍魚群會被強而有力的動能攪入其中,並遭到絞碎,因此散發出陣陣血腥。

世界上最長壽動物排名,烏龜只能排第五,第一名長生不老 2017-11-07

第四名大蜥蜴介於100年至300年間
第三名冰島北極蛤收集到樣本已經被估算出具有超過400年的壽命。
第二名南極洲海綿最古老的有1550年了
第一名燈塔水母:可以通過反覆的通常生殖和轉分化獲得無限的壽命。除非被其他動物吃掉,否則燈塔水母是「永生」的。
2020-10-04 09:26:34
阿楨
防失智症1天5分鐘就好 研究指小習慣功效大 2021/01/27 中時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中國研究人員分析了2,214名60歲或60歲以上,住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大城市健康成人的睡眠模式。而研究發現,其中1,534人有固定午睡5分鐘—2小時的習慣,至於其他680人則沒有午睡的習慣。結果失智症篩檢顯示,那些睡午覺和不睡午覺的人有的「顯著」差異。
那些睡午覺的人辨識方位的能力比較好、說話流利,工作記憶也較佳。事實上,隨著年齡漸增,人的睡眠模式也會改變,而小睡也變得愈來愈普遍。而先前的研究對小睡是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或小睡日趨頻繁是否其實是失智的症狀,始終沒有達成共識。
在已開發國家,超過65歲的人口中,約有1/10的人有失智症,而隨著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增加,這數字也與日俱增。
研究論文中說,午睡除了能減少睡意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好處。其中包括記憶穩固,有助後續學習,增強執行力,並能提高情緒穩定度。不過,這些附加的好處因人而異。研究人員說,這發現可能的解釋在於,睡眠調整身體的免疫反應,而小睡可能是對發炎的進化反應。他們指出,發炎程度愈高的人,小睡的次數也愈頻繁。
  相關新聞
法媒關注「中國特色國民傳統」:中午睡一覺 2019-03-14 歐洲時報
打盹不再是薪水小偷 美陸軍正式鼓勵士兵小睡片刻 2020/12/05 中時
小睡文化_百度百科
2021-01-27 09:15:12
阿楨
細胞核起源於病毒? 2021-01-28 新浪科技

  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動物的細胞各不相同,不過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細胞核。
  越來越多的證據使研究人員認為細胞核或許和線粒體一樣,起源于一種共生關係,帶來細胞核的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細胞,而是病毒。
  酵母生物技術公司MicroBioGen的研究主管菲力浦•貝爾(Philip Bell)在2001年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學說。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真核生物最早出現在25億年至1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當時,一種細菌寄生到另一種原核生物——古細菌內,並成為了它的線粒體。
  相關新聞
以色列科學家:成年人細胞約370萬億個,每秒更換380萬!

掉髮恐和腸道細菌有關,超噁糞菌療法白髮變黑髮 2021/01/29 中時
  相關新聞
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2021-01-29 08:51:39
阿楨
甜食吃多不僅變胖,還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2021-03-22 新浪科技

  人體的腸道中住著數萬億的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群系(gut microbiome)。而我們的口腔也同樣充滿了微生物,統稱為:口腔微生物群系(oral microbiome)。
  大約700種3億個細菌在我們的口腔駐紮,其中有12種被認為是“壞細菌”,會導致牙齦疾病,還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比如,阿茲海默症。
  2020年7月,《神經病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牙齦疾病和認知障礙之間聯繫的研究:該研究評估了4,500多人18年的口腔健康狀況。
  作者,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Ryan T.Demmer說:患有最嚴重牙齦疾病的人患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症的風險,大約是其他參與者的 2倍。
  01 病菌是怎麼從口腔“遊”到大腦的?
  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主要的牙周病原體,能夠侵入牙齦組織,從那裡進入血液迴圈,便可以進入人體的所有區域,包括大腦。
  健康口腔中的大多數細菌均為:革蘭氏陽性(gram-positive)。但是隨著炎症的發展,會逐漸轉變為革蘭氏陰性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就革蘭氏陰性細菌。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潛藏著自己的微生物群系”,研究者在已逝世的艾茲海默氏病患者的腦組織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感染牙齦卟啉單胞菌的動物模型也顯示出海馬體損傷。海馬體是與記憶最相關的大腦區域。
  除此以外,慢性牙周炎還與其他炎症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
  02 甜食吃多了不僅會蛀牙,還會變笨?
  超過8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患有II型糖尿病或血糖異常。高血糖與阿茲海默病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研究者們給伴有阿茲海默症的糖尿病取了個新的名字,叫“3型糖尿病”。
  03 牙周炎患病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美國55歲以上一半有牙周炎。
  FDI世界牙科聯合會給出了牙科疾病的資料,和預防方式:
  15-20%的中年人(35-44歲)患有嚴重的牙周疾病;
  世界上幾乎100%的成年人和60% - 90%的小學生患有齲齒;
  建議使用牙線、定期潔牙。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22/doc-ikkntiam6081354.shtml
2021-03-23 09:31:03
阿楨
長期睡得少,癡呆風險高!25年的追蹤調查揭示中年缺覺危害 2021-04-21 新浪科技

  今天,《自然-通訊》的新研究,為睡眠時間不足的長期影響帶來又一條證據:在對近8000名英國成年人進行了長達25年的隨訪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那些中年時期經常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到了晚年,有更高的風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失智症(也被稱為癡呆症)。
  過去關於睡眠時間和失智症的相關性,證據多來自時間較短(不到10年)的隨訪研究。然而,由於大多數失智症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會跨越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有必要通過長期隨訪的研究來深入瞭解睡眠時間與失智症發病率之間有怎樣的關聯,並且從參與者進入老年以前(65歲以前)就開始追蹤調查。
  這項新發表的研究包含近8000名英國成年人自1985年以來的健康狀況。在參與者50歲、60歲和70時都檢測了他們的睡眠時間。除了參與者自我報告睡了多久外,相當一部分人還會佩戴專門的設備過夜以確認時長估計是否準確。
  在平均25年的隨訪期內,確診了521例失智症。總體而言,相比長期保持每晚7小時睡眠的人,從中年至老年(50-70歲間)長期睡眠少於每晚6小時的人,失智風險增加30%。
  研究還分析了一些可能的影響因素,發現睡眠時間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與精神疾病、心血管代謝都無關。

貧困生活會影響人類大腦,出現腦萎縮易患癡呆症! 2021-04-21 新浪科技

  4月14日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生活在較貧困、教育和就業機會較少社區的中年和老年人群與普通居民相比,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出現較大程度的腦萎縮,認知測試顯示更快的衰退。
2021-04-22 07:29:18
阿楨
為什麼有的人會長命百歲:身體更有效的修復DNA 2021-05-14 新浪科技

  《eLife》最新研究顯示,活到105歲以上的人群的確“與眾不同”,他們通常擁有獨特的基因背景,使他們的身體更有效地修復DNA。
  研究人員對81名來自義大利105歲和110歲以上的長壽人群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將這些長壽者與來自同一生活地區的36名平均年齡68歲的相對年輕健康人群進行了比較。這是人類首次對“極長壽”人群的基因組進行如此全面詳細的解碼,解釋他們為什麼能達到長壽年齡以及與年齡衰老相關疾病避免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確定了5種常見的基因變化,這些基因現象在105歲以上和110歲以上測試者中更常見,發生變化的基因組集中在COA1和STK17A,當他們將已公佈的資料進行交叉核對時,在100歲以上人群中發現了相同的基因變異,通過計算分析獲得的資料預測,該基因變異可能調節三種不同基因的表達。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與某些組織中STK17A基因組活性的增強有關,STK17A基因組對人體健康細胞十分重要,主要涉及3個領域:協調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激勵受損細胞經歷程式化細胞死亡,以及控制細胞內危險活性氧自由基的數量,以上情況是許多疾病(例如癌症)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過程。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也與某些組織中的COA1基因活性降低密切相關,該基因與細胞核和線粒體之間適當串擾,線粒體是人體細胞中的“能量製造工廠”,其功能障礙是人體衰老的關鍵因數。
  此外,該基因組同一區域與某些組織中膽綠素還原酶A(BLVRA)的基因表達增強有關,由於膽綠素還原酶A在消除危險的活性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該基因對細胞健康非常重要。
  之前研究表明,DNA修復是跨物種延長壽命的機制之一,目前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也存在該現象,人們生命歷程最後幾十年存在自然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變異相關,遺傳變異使次超級人瑞具備有效管理細胞的特殊能力。
  同時,研究小組還測量了每個年齡組測試者一生中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數量,他們發現在測試的7個基因中,105歲以上或者110歲以上測試者中,7個基因中有6個基因存在較低的基因突變負擔,他們似乎避免了與年齡衰老相關的破壞性突變增加,這可能有助於保護他們免遭心臟病等疾病的侵襲。
2021-05-15 09:43:50
阿楨
為什麼有的人會長命百歲:身體更有效的修復DNA 2021-05-14 新浪科技

  《eLife》最新研究顯示,活到105歲以上的人群的確“與眾不同”,他們通常擁有獨特的基因背景,使他們的身體更有效地修復DNA。
  研究人員對81名來自義大利105歲和110歲以上的長壽人群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將這些長壽者與來自同一生活地區的36名平均年齡68歲的相對年輕健康人群進行了比較。這是人類首次對“極長壽”人群的基因組進行如此全面詳細的解碼,解釋他們為什麼能達到長壽年齡以及與年齡衰老相關疾病避免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確定了5種常見的基因變化,這些基因現象在105歲以上和110歲以上測試者中更常見,發生變化的基因組集中在COA1和STK17A,當他們將已公佈的資料進行交叉核對時,在100歲以上人群中發現了相同的基因變異,通過計算分析獲得的資料預測,該基因變異可能調節三種不同基因的表達。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與某些組織中STK17A基因組活性的增強有關,STK17A基因組對人體健康細胞十分重要,主要涉及3個領域:協調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激勵受損細胞經歷程式化細胞死亡,以及控制細胞內危險活性氧自由基的數量,以上情況是許多疾病(例如癌症)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過程。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也與某些組織中的COA1基因活性降低密切相關,該基因與細胞核和線粒體之間適當串擾,線粒體是人體細胞中的“能量製造工廠”,其功能障礙是人體衰老的關鍵因數。
  此外,該基因組同一區域與某些組織中膽綠素還原酶A(BLVRA)的基因表達增強有關,由於膽綠素還原酶A在消除危險的活性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該基因對細胞健康非常重要。
  之前研究表明,DNA修復是跨物種延長壽命的機制之一,目前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也存在該現象,人們生命歷程最後幾十年存在自然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變異相關,遺傳變異使次超級人瑞具備有效管理細胞的特殊能力。
  同時,研究小組還測量了每個年齡組測試者一生中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數量,他們發現在測試的7個基因中,105歲以上或者110歲以上測試者中,7個基因中有6個基因存在較低的基因突變負擔,他們似乎避免了與年齡衰老相關的破壞性突變增加,這可能有助於保護他們免遭心臟病等疾病的侵襲。
2021-05-15 09:44:54
阿楨
中國人牙齒問題很嚴重,與飲食有關,而且口腔保健也不到位 2021-06-29

西方人因為進化問題,飲食上以牛肉特別是生牛肉為主,所以牙齒有問題,中國人是農墾文明,以大米蔬菜為主肉食為輔,牙齒問題並不嚴重,總有些人把洋人的牙齒利益鏈條輸出到中國,先從宣傳上引導中國人重視牙齒健康
錯,中國人牙齒問題很嚴重,中國飲食以米飯為主,高碳水,特別適合口腔細菌繁殖。而且口腔保健宣傳不到位,牙科醫保也不到位,保證每年兩次牙科檢查的就沒幾個人。
刷牙對牙結石只能減緩不能移除,必須依靠牙醫。人類出生時已經帶著兩套牙齒,加起來無維護夠用30年左右,這剛好和人類野外自然壽命差不多,接下來幾十年全靠細緻的護理。

寄生蟲如何促進大腦進化? 2021-06-29 新浪科技

男子生吃螃蟹險丟命:感染多種寄生蟲引發腦出血和多器官衰竭
  寄生蟲作為一種令人頭疼的真核生物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科學家認為它們很可能會影響宿主的進化。近期,在一篇發表於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研究中,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教授Giudice討論了4種宿主演化出的、應對操縱腦部的寄生蟲的策略。
  許多寄生蟲為了提高自身的繁殖率和傳播率,會操縱宿主的行為。因此,人腦在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保護性的對抗措施,幫助大腦塑造出驚人的、極其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Giudice認為宿主演化出的對抗寄生蟲操縱的方法主要有4種:限制寄生蟲入腦、增加神經操縱的難度、增加信號傳播的複雜性、提高大腦自身的韌性。
2021-06-30 08:44:20
阿楨
科學證明夜貓子都死得早?穩住,事情不是這樣的

研究稱“夜貓子”更易抑鬱 提前1小時入睡抑鬱風險可降23%
當“夜貓子”真會快樂?新研究顯示:晚睡的人更易抑鬱
  2018年,有個研究憑藉聳人聽聞的標題引爆全網:“非傳統睡眠作息將導致早死”,其實,這既不是研究本身的結論,也不是研究人員的結論。
  這個研究最初發表於《國際時間生物學期刊》,研究人員在六年半的時間裡研究了超過43萬人的睡眠類型,研究資料來源於英格蘭國家衛生服務中心和蘇格蘭國民健康服務中心登記處。研究人員將近50萬人被分成了四類:真•雲雀型(所謂的早鳥族,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醒)、真•貓頭鷹型(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眠)、半雲雀型和半貓頭鷹型。
  超過1萬名參與者在研究期間死亡。研究並非試圖將死亡與睡眠剝奪聯繫在一起,而是將其與“共病”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比如心理或神經疾病,糖尿病等。
  但是,不應僅靠簡單的關聯性就妄下結論,真正的問題在於,對於那些生活在早起世界的夜貓子來說,他們睡得太晚,但又不得不起得很早。一些其他可能增加健康風險的行為,主要與飲食和運動有關。如果每晚休息充足,飲食健康,積極鍛煉,參與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每天再曬曬太陽,即使是夜貓子,也並不會僅因為睡得晚就面臨健康水準整體下降的風險,也不會因此而死得更早。
  睡眠習慣隨著時間和科技而變化
   “早睡早起讓人健康、富裕、聰明。”當時人們贊同這一觀點,多半是客觀條件使然。那時候離電力普及還有一個多世紀,人們的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農牧業和製造業這些典型的戶外勞動中。
  那時的夜貓子常被清教徒認為懶散又無所事事,只有經常光顧酒吧、妓院,以及被關在監獄牢房的人才會睡到太陽曬屁股。在當時,主流社會的觀念,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成為夜貓子。
  就這樣過去了兩個世紀,情況基本沒什麼變化。
  到1954年,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到90年代初,電腦也達成了同樣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僅僅幾年之後,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接入了互聯網。每晚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的人數激增至了14%。
  現在,夜貓子們則完全遵循自己身體的規律生活。研究發現,夜貓子比早鳥族更聰明,更富有創意,工作狀態更穩定。
  用專家的話說,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敞開懷抱,擁抱你自己的自然規律,即便這意味著你得當個自由工作者,或者去上夜間課程而不是白天上課。
2021-06-30 08:46:26
阿楨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閹割可能會延長男性壽命 2021-07-12 新浪科技

  我們都知道,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
  在養貓界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給公貓絕育後,它也許能多陪你幾年。
  韓國仁荷大學研究院,太監平均壽命能70歲,而當時男人只有56歲。
  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繫?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
  [閹割可能幫助男性活的更久:研究發現,移除公羊的睾丸後,延緩了它們DNA老化,讓它們壽命最多延長60%。同樣的原理可能也適用人類。]
  看完這個結論,評論區的網友們認真思考了起來…
  “如果人生無法享受,壽命延長60%又有啥意思?”
  “結婚十年後,壓根用不到那啥了…”
  回應
性格還會溫順!
趙高,魏忠賢,錦衣衛…溫順?
2021-07-13 08:43:14
阿楨
吃下“年輕”的糞便後,它們的大腦也變年輕了? 2021-08-19 環球科學

  近日發表在《自然•衰老》的愛爾蘭科克大學APC微生物組研究所通過糞菌移植的方式將年輕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老年小鼠,發現老年小鼠的部分大腦和免疫系統功能得到了恢復。
  腸腦軸(gut-brain axis)指的是腸道與大腦間的雙向生化信號通路,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免疫系統中的多種複雜相互作用。而腸道菌群的代謝物中包括一些神經活性分子,例如色氨酸前體和代謝物、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兒茶酚胺等,這些代謝產物可以與腸道自主神經突觸發生作用,從而最終影響到大腦狀態。

我們真的只利用了10%的大腦嗎? 2021-08-25 新浪科技

  這個傳言在流行文化中露臉實在太多,很難進行追根溯源。但最初也來自對科研結果的誤讀。
  19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對“神童”的研究提出,“在我們的心智與身體資源中,我們其實只利用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還有一種說法是,源自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在大腦中發現了一些“沉默”的腦區,對這些部位進行電刺激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有些人便認為有些部位“用不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對刺激沒有反應並不意味著這塊腦區沒有功能。事實上我們幾乎會使用大腦的每個部分,而且大腦是一直保持活躍狀態的。

大腦的百分之十神話--維基百科

神經學家巴里•巴耶爾斯坦列舉了7條推翻這個謠言的證據:
1.如果百分之九十的大腦一般是沒被使用的,那麼對沒被使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運作。然而大腦幾乎沒有可以被損傷同時又不會失去功能的區域。即使是對很小一部分大腦進行很微小的損傷,都會對大腦引起巨大的影響。
2.對大腦的科學掃描顯示無論一個人在幹什麼,大腦幾乎總是活躍的。
3.大腦只占了人體總重量的2%,卻要消耗高達20%的身體能量。如果90%的大腦是不需要的,那麼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會去除消耗大量能量而90%卻沒用的低效的大腦。
4.大腦成像證明了就算是在睡覺,大腦也展示了一些程度的活躍度。
5.大腦擁有不同的區域來進行不同的信息處理,沒有找到過一塊沒有任何功能的大腦區域。
6.微結構分析:如果有90%的腦細胞是沒用的,細胞電位記錄技術會發現的。
7.神經系統疾病: 90%的腦細胞沒有使用過的話,大腦會出現大面積衰退。
2021-08-26 09:32:39
阿楨
薛定諤1944年《生命是什麼》

  這是個大問題。在學校得到的答案是生物必考題——生物體會表現出如下特徵:運動(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應激反應(sensitivity)、生長(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吸收營養(nutrition)。
  儘管地球的生命形式都依賴於碳基聚合物,但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不應該受制於地球上的生物化學經驗。矽在地球上的含量遠遠高於碳,地球上的生命卻是基於碳的。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表面的現成條件下,矽不像碳那麼容易與其他原子形成化學鍵,因而不能為生命製造出足夠的化學多樣性。不過,如果在假想地外生命時徹底排除矽基生命,就太愚蠢了。比如說,英國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格雷厄姆•凱恩斯-史密斯(Graham Cairns-Smith)就曾在20世紀60年代構想了一種原始的生命形式,以矽為基礎的自我複製。
  思考生命是什麼時,人們很容易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間劃出一條鮮明的分界線。細胞顯然是有生命的,所有由細胞集合而成的生物體也是有生命的。但也有居於兩者之間、類似生命的形態。
  病毒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是有基因組的化學實體,病毒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但病毒不能自我繁殖。相反,它們繁殖的唯一途徑是感染生物體的細胞,劫持被感染細胞的新陳代謝。
  長久以來,生態學家一直很贊成深層關聯、相互關聯的生命觀,認為所有生命都被一個互相連接的網路關聯在一起。
2021-09-08 08:44:39
阿楨
不吃夜宵可以長壽? 科學家們找到了背後的原因 2021-09-30

研究人員們指出,既然間歇性禁食的效果與吃下去的卡路里總數無關,而只和吃飯的時間有關,那麼生物鍾一定在裡頭起到了某種作用。
為了找到關鍵,科學家將與人類具有類似生物鍾的果蠅分為四組,第一組每天24小時敞開供應食物,想吃就能吃;第二組的開飯時間減少一半,僅為12小時;第三組每隔一天餓一天肚子——第一天禁食,餓完肚子的第二天敞開吃。第四組的設計則非常巧妙,類比了間歇性禁食。 果蠅在頭一天有4個小時可以吃東西,剩下20小時不給吃。 禁食的次日,果蠅整天都能正常飲食。
實驗發現,只有第四組的果蠅更長壽——雌性果蠅的壽命延長了18%,雄性果蠅的壽命也延長了13%。只有那些沒有吃夜宵,從晚上開始餓肚子,一直餓到第二天中午的果蠅,壽命才得到了顯著延長。 相反,同樣是餓20小時的肚子,如果把吃飯時間調整到晚上,果蠅的壽命就沒有明顯變化。
為什麼呢? 後續研究發現在晚上餓肚子,有助於啟動細胞的自我清理系統。 這種系統叫做自噬反應,曾斬獲諾獎。 細胞正是用這條系統來修復自身損傷。 我們也知道,它與延緩衰老有關。
考慮到人類細胞具有同樣的清理機制,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對人類可能也有啟示。
2021-10-01 07:31:57
阿楨
世界上最長壽男性去世 終年112歲零341天

2022年01月18日,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上最年長男性”德拉•富恩特(De la Fuente)在西班牙的家中去世,終年112歲零341天。富恩特於1909年2月11日出生於西班牙萊昂,是一名鞋匠,他與妻子安東尼娜育有8個孩子、14個孫子和22個曾孫。

獲驗證的最長壽者列表 - 維琪百科

至今為止,人類史上最長壽者為法國女性雅娜•卡爾曼特,122歲164天(也是至今唯一一位120歲及以上);現任全世界最長壽在世人物是日本女性田中加子(出生於1903年1月2日),現年119歲16天。人類史上至今最長壽的有24名活到116歲及以上者,當中23名為女性,只有1名為男性──日本的木村次郎右衛門,116歲54天。人類史上至今僅有10名能活到117歲以上,均為女性。此表共列出人類史上已獲驗證最長壽的100人。
2022-01-19 10:05:33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6:21
阿楨
新疆人來源之謎告破!付巧妹團隊揭秘五千年演化史 2022-04-02 新浪科技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開闢陸上絲綢之路以來,新疆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成為亞歐大陸東西部文化、經濟貿易以及人群交流的重要樞紐。事實上,近些年的考古表明,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新疆已經出現了東西方人群的融合:例如在青銅時代(5000~3500年前),塔里木盆地的乾屍已經出現了西方的紡織特徵。
  本周發表在《自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聯合團隊,一項研究通過對4000年前塔里木盆地乾屍的測序結果表明,這些人融合了:來自北方的南西伯利亞;來自西方的中亞;以及來自東北的東北亞人群。

非洲最古老的人類DNA揭示人類遷徙之謎 2022-03-02 新浪科技

  過去,有關非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6萬至8萬年前,近日發表在《自然》,一項由國際跨學科團隊研究5000年到18000年前人類的古基因aDNA進行測序和分析,東非人的祖先最遠到達了尚比亞以南,而非洲南部人的祖先則延伸到了肯雅以北,長途遷徙並和遠離他們出生地的人生育後代。幾乎所有的古代東非人都與今天生活在非洲中部雨林的狩獵採集者共用了大量遺傳變異,讓古代東非真正成了一個遺傳的大熔爐,這種混合和移動發生在大約5萬年前。
  回應
歐美白人應該是非洲智人與歐洲尼安德特人融合的結果

里程碑!首次完整破譯人類基因組 2022-04-02 新浪科技

從1990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接近完整的人類基因組。今天,發表於《科學》雜誌的6項研究,科學家破解了最為關鍵的測序難題,獲得了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序列,或能將我們對人類的生長發育和疾病的瞭解,推向了新的高度。

可複製的RNA分子首次創造出來了!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線索了 2022-04-02 新浪科技

  近期,東京大學首次創造出一種可以複製的RNA分子,這些分子還具有多樣化的能力,能實證達爾文進化論(楨:演化),表明簡單的生物分子可以促成複雜類生命系統的出現。
2022-04-03 09:25:16
阿楨
電影《七五計畫》:描繪未來日本為老年人贊助安樂死專案,大多數人積極回應2022-06-18

在萌生了一個劇本構想之後,日本電影導演早川千繪決定找到母親的同齡友人和其他熟人,驗證上面的這一假設性問題。她所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對此都很積極,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或自己孩子的負擔。”
在早川千繪看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震驚,卻有力地反映了當下日本文化和人口結構。《七五計畫》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獎。
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擔任總監製的集錦電影《十年日本》中的一部《七五計畫》的再創作,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景象:日本政府宣導安樂死,以及為孤獨老人集體埋葬,興奮的銷售人員不斷推銷著這些服務,就像推銷旅遊保險業務一樣。
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65歲及以上,按人均比例算,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在日本的65歲以上老人中,五分之一為獨居,該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隨著人口的迅速減少,日本政府面臨潛在的養老金短缺,以及如何照顧年長公民等問題。
雖然年長的政客仍主導著日本政府,日本媒體也時常強調所謂“快樂老齡化”的樂觀報導,但安樂死在日本是非法的,但這卻偶然會在可怕的犯罪情境下出現。2016年,一名男子在東京郊外的一個殘障人士中心殺害了19名正在熟睡的人,他聲稱這些人應該被安樂死,因為他們“在家庭生活或社會活動中遭受著極端困苦”。
日本鳥取大學的副教授安藤泰至,主要研究生死學、生命倫理等課題,他認為在一個某些人因過渡工作而死亡的社會(日本),這種潛在的未來景象是更加可信的。“想像一個接受安樂死的地方並非不可能。”
  回應
我也希望我晚年有合法平價安樂死,沒必要渾身病痛苟延殘喘。沒安樂死就燒炭
這個題材在日本並不新鮮,拋棄老人(自生自滅)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物語》、《今昔物語》及其他歌謠、故事中均有記載。影視方面,早已《楢山節考》,並且是名導演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電影原著為深沢七郎的短篇《楢山節考》,小說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講在一個楢山深處的村莊裡,老太太因年老被兒子背上山,令其自生自滅的過程。
  相關新聞
枝裕和 《十年日本》:悲觀真的無可避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fMJjl3Kc
2022-06-19 07:48:03
阿楨
阿茲海默醫學醜聞:論文造假矇騙16年浪費3億美元 2022/08/13 中時

全球投入無數資源與人力進行研究的阿茲海默症學術研究圈最近傳出重大醜聞,據知名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表的深度調查報告指出,一篇發表於2006年的醫學論文涉嫌在實驗數據造假。該論文發表後極受重視,16年來被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引用近2300次,涉及研究經費近3億美元,將無數的研究人員與資源帶入歧途,最近才被發現證實造假的證據,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中,可能成阿茲海默研究開以來最大的學術醜聞。
據《科學》雜誌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被稱為此一事件「吹哨人」的范德堡大學教授舒瑞格(Matthew Schrag)是一名研究阿茲海默病的年輕科學家,先前因公開批評一款獲批准上市的阿茲海默病藥物而獲得關注,他應2名神經學家邀請參與調查,發現該論文中有關β澱粉樣蛋白亞型導致失智症的研究使用的數據圖片有被竄改與重複使用的跡象。這篇原先發表於2006年《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曾經被視為有奠定阿茲默症研究基礎的作用,是本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阿茲海默症論文之一,該研究引爆了整個醫學產業爭相投入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大量學術研究界亦參與其中。
阿茲海默症是德國病理學家艾洛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發現,他在解剖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時觀察到了腦中的斑塊與其他蛋白沉積,1984年科學家們才查明這些斑塊的主要成分是β澱粉樣蛋白,後續研究也鑽研於去除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做為治療策略。調查報告指出,數十年來有上百個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臨床試驗先後啟動,大量擠佔了阿茲海默症其他病理研究的經費。直到2006年刊登在《自然》的論文才消除對β澱粉樣蛋白假說的大量質疑,整個病理的理論與研究方向才被確定下來。
發表這篇論文的是知名神經學家凱倫.艾許(Karen Ashe)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她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普辛納(Stanley Prusiner),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建立能生產人類β澱粉樣蛋白的小鼠模型,並觀察到這些動物的大腦中出現斑塊,實驗小鼠也出現失智症狀,這也成為後來阿茲海默症研究常用的研究模型之一。後來科學家注意到一種被稱為「毒性寡聚體」的β澱粉樣蛋白亞型,但未能證明這類物質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衰退的失智症狀,而正是2006年發表的論文為此提供了直接證據,認定這種β澱粉樣蛋白亞型能導致動物的認知出現嚴重衰退。這項研究獲得《自然》評論為阿茲海默症研究的重要發現,艾許教授也因此獲得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獎項。
2022-08-13 06:41:57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09:22
阿楨
說下“進化論”最讓人惋惜的地方 2023-03-01

近幾天在觀網風聞社區發了兩個帖子,討論人類要不要恐懼外星人的話題。恐懼的網友不少。他們給出了各種外星人可能霍霍地球人的理由,並執著於用歐洲殖民者殘害印第安人的例子做證據。
但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歐洲殖民者能統制美洲,而美軍卻無法平定阿富汗時,蒙古人騎著馬,拿著刀箭就能征服這裡,號稱人類史最強的美軍打了十幾年,卻夾著尾巴逃跑了。為什麼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會成為“帝國墳場”?為什麼帝國會從這裡開始折戟沉沙?
當網友們激烈地向我陳述外星人的危險和莫測時,其實他們表達出的是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情緒,偏執地向“效率”,向“力量”,向“財富”跪下去了。
他們崇拜強者,這沒有錯。但是,他們不知道,很多強者之所以不能“恒強”,就是因為沒有明白在“效率”的旁邊還有“豐富性”這個影子。
,我覺得“進化論”最讓人遺憾的地方是,沒有把“效率和豐富性”的辯證關係挑明,解釋清楚,以至於後人對“進化論”做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偏頗解讀與愚蠢實踐,並造成了許多極端的傷害與災難。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發展是自由的,往各個方向發展的,所以只有適者生存,沒有進化與否,先進與否。演化論是不對的,是分裂的、孤立的去看生物發展現象。如果用“演化論”代替“進化論”,評判標準沒有了。只有彼此不同,而無好壞、對錯、正誤、美醜之分。實際是有“效率”和“豐富性”兩個標準。
2023-03-09 09:40:03
阿楨
西班牙將成最長壽國家,他們做對了什麼,擠下長年霸主日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b6FsEoOaA
  回應
我覺得地中海飲食有影響,生活步調的影響也很大,東亞這,生活步調都很緊湊,工作壓力也大,拉丁民族生性較樂天浪漫,生活步調相對緩慢許多
地中海飲食? 歐豬5國!
地中海飲食,除了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更重要的是減少精緻穀物可以減少胰島素壓力,午睡也是身心放鬆
可能是橄欖/紅酒油商的廣告。西班牙食物也不見得多健康,醃制食品很多火腿香腸很鹹很鹹的。西班牙的火腿那麼有名,黑豬肉也是最高級的豬肉,這些算紅肉/加工肉
甚麼地中海飲食?根本有錢人飲食
地中海飲食 在台灣吃一天要花個6百 真的是窮到只能吃垃圾了
這些西班牙的健康習慣從來就存在,為什麼以前他們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日本?
日本人長壽並非生活習慣而是醫療技術及制度, 其它是飲食, 食量適中清淡, 愛喝茶文化及魚類大國。
日本人蔬菜吃太少,水果又貴,近年人們更愛吃紅肉,拉麵湯底死鹹⋯ 男女熱愛煙酒,沒有一天不喝酒,加上壓力大😫還那麼長壽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日本的長壽還存在一個問題:無限長照。歐洲是以保障老人健康為前提,有限度提供醫療資源。日本是老人還剩一口氣,就無限續命,生活品質則難以保證,本質上是以青壯年過勞為代價,養肥了醫療產業。
一直感覺日本人長壽根本就不科學,他們睡眠時間極短,日本人工作到死為止,並且日本的環境也很一般,房子很小。日本男人整天抽煙喝酒的。
一個探討西班牙為何長壽的影片竟然一堆人留言長壽要幹嘛
其實不是所有人在乎長壽 活太久很累很累的 老了一身毛病 又孤獨
有錢長壽是幸福,沒錢長命是折磨
長命百歲要幹什麼,花大錢住加護病房嗎?看到那些加護病房的老人,還不如安樂死
老了之後行動不便,沒法自理還要依賴別人,這樣長壽有什麼意思?
午睡是很痛苦的,從學生到成年都是
美國生理學家Ancel Keys 的研究項目極巨爭議性

2040年取代日本 西班牙平均壽命將稱冠全球
新研究指出,西班牙在2040年的平均壽命將增至85.8歲,微超日本(85.7歲),新加坡(85.4歲)和瑞士(85.2歲)。美國將自2016年的43名掉至64名,平均壽命79.8歲,中國將大幅爬升29名至第39名。
2023-10-13 08:31:59
阿楨
中時社論》博愛座讓座 修復人心的良善 2024/06/29

近日,包括捷運在內的各種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連續爆發「博愛座」讓座衝突,甚至還釀成流血事件,引發各界高度關切,於是有知名作家發起「占領博愛座運動」,高喊:「即刻取消博愛座」。但台北捷運公司說,因法令規定無法取消;衛福部表示,將修改《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把「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近期送立法院排審。但是更名能解決博愛座引發的人情澆薄和世代衝突問題嗎?
博愛座始於1980年代的台北公車,而後逐漸擴散適用於各縣市公車及捷運等公共運輸系統。目前法源依據是《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第53條規定,沒有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其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15%。
設立博愛座時,台灣高齡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在博愛座入法的2013年,高齡人口占全國人口11.5%。然而,這些年來,高齡人口占比急速增加,預估明(2025)年,高齡者就占了20%以上,更別說還有其他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婦、孺。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心的疏離。簡單講,受到政治與科技的影響,世代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很多人在車上往往是戴著耳機或看手機,坐在位子上的人不會關心旁邊是不是有需要座位的人。再者,有一派人士的觀點認為,大家都是花錢買票上車,憑什麼要讓座給別人?老人的票價還有優待呢!尤其近年來因政治渲染,掀起年金、房價等問題,讓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深,世代衝突的現象隨時引爆。
博愛座讓不讓座,絕不只是單純的座位問題,也不是誰比較辛苦、誰比較累,其核心問題是台灣社會總是時刻處於一種集體的暴戾氛圍中,博愛座讓不讓就成了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一個縮影。
2024-06-30 02:37: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