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7 18:20:00| 人氣17,377| 回應249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評啥好呢?姓李的在美說台灣已獨立只需正名,騙子之言不值一評。女男主播互控家暴呢?剛評過<陳王家暴事件與性別主流論述>,每個个案都要評,豈不成了婚姻諮商家了。那新銳作家與陽光男孩的自殺呢?在<生老病死>只點到為止,值得深論,但自殺一事每天都會發生,以後再藉書評來評時。今天先來風花雪月,諾貝爾政治文學獎都已公佈幾天了,再不評將過時。

諾貝爾何時頒過政治文學獎了?不是只有文學獎。

從一開始就如此頒了呀!今年的品特也是因反戰而得獎。

你給我證明清楚,不然我代表諾貝爾委員會和文學獎得主、告你加重誹謗。

又不是科學數學、證明啥?文學嘛!反正我讀起來很有政治味道就是了。

那你為何獨挑二00一年得主奈波爾,中國的xxx不也是?

自己人、傷感情,一評下去、又成了中共同路人了。而品特呢?他的劇作還沒讀過。

奈波爾可是公認的後殖民作家,張大春在《大河灣》(天下,1999)封底不是簡明有力道:「一隻巨靈神般有力的殖民者的手深入非洲,在裡面翻攪了幾百年,然後抽開了;剩下的是殘破毁敗的自然資源、混亂轆轕的族群紛爭、腐壞粗暴的政治、動盪不安的民主以扭曲的尊嚴以及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大河灣》是建立廢墟上的雄偉城堡,證明後殖民論述的俗腔濫調唯有在偉大的小說中才容有動人的生命。」

對不起,我沒讀出奈波爾有推薦文「:」之前的對殖民者的批判,相反的,而是「:」之後的對被殖民者的批判。這是那門子的後殖民論述?

推薦文不是說「一般從殖民者走後,仍存著殖民殘痕的後殖民論述」已是「俗腔濫調」了,要創新當然是「殖民者走後,自己人殖民自己」的論述才有夠「後殖民」。

我了,就像台灣的後殖民論述,是淡化或美化日(美)對台的殖民、而強調中國對台灣的殖民。

那是台獨式的後殖民論述啦,張大春不会如此主張。

那奈波爾呢,你憑什麼說他強調的是「殖民者走後,自己人殖民自己」?

《大河灣》還不夠清楚嗎?那讀讀他的印度三部曲尤其第二部《印度:受傷的文明》(馬可孛羅,2001),整部書難得批判大英帝國對印度的殖民或後殖民,而是大力批判印度傳統對現今印度的後殖民。

那不是掛「後殖民論述」羊頭、賣「現代化論述」的狗肉了?這種醜化傳統當替罪羊的論述,在清末民初甚至遲至大陸六四、台獨、日本右翼,都很常見呀!

那是「人必自侮而後外侮之」,要是英日,他們現代化成功了,「成者為理」,傳統又成為「日不落國」和「日本第一」的推手。

也是「帝國老大自滿症」和「日本泡沬經濟」的幫凶呀!

所以別再理什麽「論述」的政治,就奈波爾的文本論文學,以他作品豐富、得獎無數,得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

那寫作方式及內容的創意呢?盡是些篇幅冗煩、文體雜燴的「俗品」。
你不能否認結合「事實、虛構、自傳、歷史與想像」的《世間之路》(天下,2002)的創意吧?

可惜寫壞了,雜亂無章又欠「錯亂」所想表達的文字魅力及文學氛圍。
 
 
文學獎列表>維基百科
 
世界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
 
 華文文學獎
 
紅樓夢獎
魯迅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曹禺戲劇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鼎鈞雙年文學獎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 (文學類)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皇冠大眾小說獎
倪匡科幻獎
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
 
法語文學獎

龔古爾文學獎
美第契獎
菲米娜獎
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英語文學獎

布克獎
奧倫奇獎
大衛?科恩獎
都柏林文學獎
 
西班牙語文學獎

塞萬提斯獎
阿斯圖裏亞斯親王獎
 
日本文學獎

芥川獎
直木獎
泉鏡花獎
江戶川亂步獎
吉川英治獎
讀賣文學獎
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文藝獎
 
韓國文學獎

李箱文學獎
東仁文學獎
現代文學獎
 
偵探小說:埃德加獎
 
幻想文學獎

雨果獎
星雲獎
世界奇幻獎
大師獎
普羅米修斯獎
英國科幻獎
銀河獎
倪匡科幻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AD%A6%E5%A5%96%E5%88%97%E8%A1%A8
 
諾貝爾文學獎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發明家和化學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髒病在意大利的聖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藥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體炸藥、膠制炸藥和無煙炸藥等,另外在人造杜膠、人造絲、人造革、燃氣發動機和鋼鐵氫氧焊接技術方面也有很多發明,共獲得85項發明的專利權。從年輕時候起,他對和平事業非常關心,希望用自己的發明消滅戰爭,造福于人類。
  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産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爲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2.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改進的人;3.在生理學或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4.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爲民族間的和睦親善、廢止或裁減常備軍以及爲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物理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由卡羅林外科醫學研究院頒發;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國會選出的5人委員會頒發。
  根據創立者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經國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爲“近年來創作的”或“近年來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爲“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曆史和哲學著作。文學獎金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基金會統一管理,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因此,院內設置了專門機構,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
  章程規定各國文學院院士、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文學史和語文教授、曆年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各國作家協會主席才有權推薦候選人,本人申請不予考慮。推薦書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學院,11月1日前後公布選拔結果。授獎一般是因爲某一作家在整個創作方面的成就,有時也因爲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國作家馬?杜?加爾因長篇小說《諦波父子》,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因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因長篇小說《福賽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裏奇因長篇小說《德裏納河上的橋》而獲獎。一百零七年來,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沒有頒發金,1904、1917、1966、1974年獎金由二人平分。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步驟

  A.評獎基准:諾貝爾遺囑和諾貝爾基金會章程

  諾貝爾獎的評選並非基于任何公認或衆所周知的原則或標准,而只是基于諾貝爾個人生前的願望和設想,其法律基准就是他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簽署的最後遺囑。諾貝爾遺囑與獎金有關的部份摘要如下: “我其余的全部可變賣財産應按如下方式處置:資本——由我的執行人投資于安全可靠之證券——應成爲一個基金,其盈利應以獎金形式每年分發給那些在過去一年中使人類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說的盈利應均分爲五份,分配如下:一份應授予在物理學領域裏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之人士;一份應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裏作出最重要發現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文學領域裏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傑出作品之人士;一份應授予爲各民族間的兄弟情義、爲取消和削減常備軍、爲召開和促成和平會議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應由瑞典科學院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頒發;文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學院頒發;和平衛士獎應由挪威國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頒發。我的明確願望是:評獎不考慮候選人之國籍,不論是否斯堪的納維亞人,最夠格者獲獎。”
  這部份遺囑比較粗略,措辭也不那麽嚴密,執行起來有許多實際困難。因此,《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對遺囑的相關部份進行了必要的闡釋,補充了技術性的條款。章程于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由瑞典國王批准,此後根據執行情況進行了多次修改。章程確認了遺囑中的四個頒獎機構,認定“斯德哥爾摩的學院”就是指“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英譯爲Swedish Academy)。各頒獎機構分別制定有關專項細則,各自負責專項諾貝爾獎的評選和頒布,設立專項“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負責初選工作(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不另設初選機構),並選出委托人組成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會。由于許多重大成果並非在一年內就可以確認,遺囑中規定的“過去一年中”的時間限制條件被適當放寬,在章程中被闡釋爲“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顯示出重大意義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慮。對于文學獎,章程把“文學”定義爲“不僅是純文學”(詩歌、小說、劇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風格而具有文學價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B.評獎機構:瑞典文學院及其諾貝爾委員會

  1786年4月5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蘭西學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了“瑞典學院”。“瑞典學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頭銜,也無“文學”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詞,因此經常被人混爲一談,以爲文學獎和科學獎是一個機構頒發的。“瑞典文學院”是約定俗成的漢譯,其基本任務其實並不限于文學,最初的重點甚至不在文學而在語言,主要是爲了瑞典語言的“純潔、活力和莊嚴”。瑞典文學院限定由十八名終身院士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沒有一位女性。院士各坐一把有編號的交椅,終生固定不變。去世院士的缺額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補選,然後經國王批准聘任,公布于衆。由于以往的重點是語言,因此傳統上的院士多爲語言學家和曆史學家,文學家和作家只是少數,這種情況只到近些年來才有根本改變。根瑞典學院章程,院士中始終有一名法律界權威。1896年,瑞典文學院接受了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任務,其功能才逐漸向文學方面傾斜,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作家被補選爲院士,近年來終于超過半數,作爲“文學院”終算實至名歸。
  瑞典文學院選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爲五名)組成諾貝爾委員會(俗稱“諾獎評委會”),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原則上也可以選入一名院外專家,但實際上極少實現。諾獎評委會只是文學院的評獎前期工作機構,評選和頒獎的決定權力仍然屬于全體院士。
  瑞典文學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學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 ,多數都能直接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也有幾人熟悉俄語。 因此,他們對其它民族文學的了解並不依賴于院士中該語種的專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譯本。例如,馬悅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漢學家,多年來最極力推薦的候選人一直是中國流亡詩人北島,他以第一時間翻譯北島詩稿,使其瑞典文譯本比中文原本出版得還要快而多,但至今沒能使多數院士認同他的推薦。2000年的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勝過北島的客觀優勢,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譯本語種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認爲優美語言的法文本居多。還值得一提的是,馬悅然教授並非現任評委,對評選結果的影響,未必有許多人猜想的那麽大。對評選結果有最大影響的,往往是評委主席和文學院常務秘書,前者負責初選,後者負責決選。
  瑞典文學院是完全獨立于政府的組織,也獨立于任何政治和社會集團。每個院士當然都有自己的道義傾向以至政治傾向,但文學院作爲整體一直避免形成幹預政治的傾向。1989年,瑞典文學院內因這類問題爆發了二百年來最大的爭議,以至有三名院士憤而辭職,其中還包括文學院前任常務秘書(1977年至1986年)兼諾獎評委會主席(1981年至1987)居連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當時兩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起因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下令追殺《撒旦詩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薩爾曼? 魯西迪而舉世震驚,瑞典各文化團體尤其是作家紛紛發表抗議聲明,瑞典文學院院士的基本道義傾向雖然是支持魯西迪的,但是多數院士仍然以文學院不應幹預政治爲理由,拒絕了以文學院名義發表聲明的提議。因此,三名異議院士公開宣布退出文學院,盡管文學院基于終身制的規定不予批准,他們也不再參加文學院的活動。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們的後塵,因類似原因退出文學院活動。此後,文學院開會時,十四名院士只能面對四把無人就座的空交椅。去年,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學的拉爾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十年的交椅。因此,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15名院士選出的。

  C.提名和評選程序

  並非任何人都有資格作爲諾貝爾獎提名人,團體提名和自我申請不被接受。文學獎的提名人資格是:①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于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④各國作家協會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諾貝爾獎候選人的邀請發往世界各地,近年來僅文學獎評委會每年都發出600多份邀請,寄給各國相關團體和被認爲有資格提名的個人。提名人必須遞交正式提名信,並附上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如原著或譯本),于當年2月1日午夜前送達相應頒獎機構,逾期則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單。
  由于每項獎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項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歸三名候選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選人;文學獎至多兩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兩人。近年來,每年收到的各項諾貝爾獎提名信分別都有數百封,文學獎提名信已高達350封以上。
  各諾獎評委會于每年2月1日起開始評選工作,並于同年早秋向所屬的頒獎機構提出有關推薦人選的書面報告,評委會只推薦一名候選人,由頒獎機構全體成員投票決定認可、改換或拒絕授獎。瑞典文學院從70年代起,逐漸改爲如下的多步評選程序:
  1. 資格確認:評委會首先是將那些不夠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傳美國某華人團體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團體提名,顯然過不了這一關),然後將有效提名集中登記在“初選名單”上,在2月初提交文學院審核。由于有些候選人獲多人分別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歸並爲二百人左右的“長名單”。
  2. 初選:評委會根據各種判斷淘汰大部份候選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壓縮到十五至二十人的“複選名單”(俗稱“半長名單”),再次報文學院審批。有些落選者是因作品爲科學論文,沒有足夠文學價值;有些人雖然是純文學作家,但是沒有達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學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識形態或民族主義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訓,首次獲提名者現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稱是首次獲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難過關(曾擔任過文化部長的王蒙,多半會被歸于此列)。在此階段,評委會有時會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征求專家的意見,或爲某些缺乏適當譯本的作品安排緊急翻譯。
  3. 複選:評委會到5月底提出一費體人的“決選名單”(俗稱“短名單”),第三次報文學院審批。文學院可以在院會上修改名單,更換或添加人選。
  4. 決選:從6月份開始,全體院士的暑期作業就是閱讀五名候選人的作品,由于多數是上一年度的最後落選者,因此一般只用讀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選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評委還需要分別寫出自己的推薦報告。文學院于9月中旬複會,開始進行決選。有關“決選者”近況的調查,也將在這三個月內完成。頒獎機構有評獎的最後決定權,可以推翻評委會全體一致的推薦,並且不接受任何上訴。文學院從複會到公布評獎結果,只有少則二周多則四周的時間。每星期四晚上進行討論、評議、表決,直到有一名候選人得票超過投票數的半數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經多次投票無人過半,有時會達成妥協評出兩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時只好當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評。
  5.頒獎公告:各頒獎機構一般在10月份評出並頒布當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最遲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學獎的公布時間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四,有時也象今年一樣定在第二個星期四。頒獎公告只公布最後通過的頒獎決定,以及相關贊辭。所有的評議和表決紀錄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對于頒獎結果所引起的爭議,各頒獎機構及其成員都不予置評.每年12月10日爲“諾貝爾日”,即諾貝爾祭辰,隆重的諾貝爾授獎大典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兩地舉行。和平獎得主由挪威國會主席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其它獎得主由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諾貝爾獎每個得主除了得到一張獎金的支票外,還得到一張獎狀和一塊塑有諾貝爾頭像的金質獎章。如果獲獎者拒絕領獎,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會的要求兌取獎金支票,獎金都將自動並入主基金。這樣的事發生過三次,其中兩次是文學獎得主,分別是蘇聯作家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和法國哲學大師讓-保爾?薩特(1964年)。
 
曆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1901年 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主要詩作有《命運》,散文《詩之遺囑和《論美術》等。1901年作品《孤獨與深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惠的實證"
  *1902年 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曆史學家。主要詩作有五卷本《羅馬史》等,並主編16卷《拉丁銘文大全》。1902年作品《羅馬風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于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皇帝》、《挑戰的手套》,詩集《詩與歌》等。1903年作品《挑戰的手套》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1904年 弗雷德裏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作蘊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樸精神”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西班牙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偉大的牽線人》《不是瘋狂,就是神聖》等。1904年作品《偉大的牽線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它那獨特和原始風格的豐富又傑出,作品恢複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
  *1905年 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波蘭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第三個女人》《十字軍騎士》等。1905年作品《你去什麽地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它曆史小說的寫作極爲出色。”
  *1906年 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意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意大利民族文學的發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不僅是由于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爲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1908年 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人生的主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筆》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1909年 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童話《騎鵝旅行記》等。1909年作品《騎鵝旅行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1910年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産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
  *1911年 莫裏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盲人》、《青鳥》、散文集《雙重的花園》、《死亡》、《螞蟻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文學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象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啓示。這種啓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象”
  *1912年 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國劇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劇作《日出之前》、《沈鍾》等。1912年作品《群鼠》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欲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沈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至爲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並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爲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1914年未頒獎
  *1915年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傳記作品《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1915年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1916年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瑞典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等。 1916年作品《朝聖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爾?耶勒魯普,丹麥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愛情之卷》;小說《明娜、》《磨房血案》、《已爲生命而熱》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麥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去翳》;長篇小說《樂土》三部曲:《幸運的彼爾》、《守夜》、《死者的王國》和《人的樂園》等。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 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受難的普羅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1920年 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挪威小說家、戲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饑餓》、《牧羊社》、《大地碩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碩果—畜牧曲》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爲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
  *1921年 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苔依絲》、《企鵝島》、《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輝煌的文學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體、憐憫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個真正法國性情所形成的特質”
  *1922年 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別人的窩》、《利害關系》、《熱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以適當方式,延續了戲劇之燦爛傳統”
  *1923年 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詩作《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等。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卷本長篇小說《農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爲他的民族史詩《農夫們》寫得很出色”
  *1925年 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共完成51個劇本。主要作品有《聖女貞德》等。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1926年 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鴿子與老鷹》、《橄欖園的火災》、《母親》、《孤獨者的秘密》、《飛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惡之路》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時間與自由意志》、《創造進化論》、《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等。1927年作品《創造進化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1928年 西格裏德?溫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珍妮》和三部曲《勞倫斯之女克裏斯丁》燈。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1929年 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 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32年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和劇本《銀匣》等。1932年作品《有産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亞曆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1934年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意大利說家、戲劇家。一生創作了40多部劇本。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尋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尋找自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果敢而靈巧地複興了戲劇藝術和舞臺藝術”
  *1935年未頒獎。
  *1936年 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劇作家。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專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邊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蒂伯一家》8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裏克?布克)(女)(1892~1973)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兒子們》《分家》《母親》《愛國者》《龍種》等。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對于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1939年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1944年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詩集《世界的光明》、《日德蘭之風》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籍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象,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絕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爲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7年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梵蒂岡的地窖》、《窄門》、《田園交響曲》、《僞幣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對于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9年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等。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爲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1951年 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裏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作品中爲人類面臨的永恒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
  *1952年 莫裏亞克 F. Mauriac 法國作家。 小說:《黛萊絲?苔斯蓋魯》。戲劇方面,莫裏亞克發表有《阿斯摩泰》、《不爲人愛的人們》、《地上的火焰》等劇本。還寫有回憶錄《內心回憶錄》、《內心回憶新錄》和《政治回憶錄》等。1952年憑借《愛的荒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爲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1953年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曆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主要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曆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54年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爲誰爾鳴》、《老人與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爲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1955年 赫爾多爾?奇裏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冰島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沙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長篇曆史小說3卷《冰島鍾聲》等。1955年作品《漁家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爲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詩韻集》、《悲哀的詠歎調》;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長詩《空間》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詠歎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
  *1957年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正義》;小說《局外人》、《鼠疫》;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1958年 鮑裏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題與變奏》;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爲重大的成就”
  *1959年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複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1960年 聖.瓊.佩斯 Saint-John Perse 法國作家。1960年憑借《藍色戀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于目前這個時代之富于意象的沈思”
  *1961年 伊沃?安德裏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黑海之濱》和《動亂》;長篇小說《德裏納河上的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薩拉熱窩女人》並稱爲“波斯尼亞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曆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
  *1962年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煩惱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間》“通過現實主義的、寓于想象的創作,表現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1963年 喬治?塞菲裏斯(1900~197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轉折點》、《神話和曆史》、《航海日志》和《“畫眉鳥”號》。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産物”
  *1964年 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法國哲學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小說《惡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劇本《蒼蠅》和《禁閉》等。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
  *1965年 米哈伊爾?亞曆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和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這位作家在那部關于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裏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曆史層面”
  *1966年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的華蓋》、《大海深處》、《過夜的客人》、《釘婚記》等。1966年作品《行爲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逃亡與蛻變》、《無塵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舊慶祝生命》;詩劇《伊萊》等。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1967年 安赫爾?阿斯圖裏亞斯(1899~1974)危地馬拉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危地馬拉傳說》、《總統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爲他的作品落實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而顯得鮮明生動”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只鶴》等。1968年作品《雪國?千只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1969年 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和劇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1970年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2008)蘇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癌病房》、《第一圈》等。1970年作品《癌病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1971年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贊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複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 海因裏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正點到達》、《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衆生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爲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于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 帕特裏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人之樹》、《風暴眼》等。1973年作品《風暴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 埃溫特?約翰遜(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自由爲目的,而致力于曆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哈裏?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現代抒情詩選》、《遊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1974年作品《露珠裏的世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5年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1975年作品《生活之惡》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裏,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6年 索爾?貝婁(1915~)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曆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師》、《奴隸》等。1978年作品《魔術師?原野王》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于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 奧德修斯?埃裏蒂斯(1911~)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挽歌》、《理所當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爲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爲自由和創新而奮鬥”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鍾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沖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 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英國德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1982年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哥倫比亞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報告文學《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米格爾?利廷曆險記》等。1982年作品《百年孤獨》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于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1983年 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1984年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裏的蘋果》、《鑄鍾》、《媽媽》、《哈雷彗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1984年作品《紫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詩富于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法國小說家。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弗蘭德公路》、《曆史》、《農事詩》等。1985年作品《弗蘭德公路?農事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象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爲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986年 沃萊?索因卡(1934~)尼日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劇作《沼澤地的居民》、《雄獅與寶石》、《路》;詩集《伊當洛及其他》;長篇小說《解釋者》等。1986年作品《雄獅與寶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于人生的戲劇。”
  *1987年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韻文與詩》、《山丘和其他》、《悼約翰?鄧及其他》、《駐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1988年 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埃及作家。主要作品有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和《小偷與狗》、《道路》、《乞丐》、《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傘下》、《平民史詩》等。1988年作品《街魂》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西班牙作家。1989年憑借小說《爲亡靈彈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墨西哥詩人。主要詩作有《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作品有《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1990年作品《太陽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1991年 內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短篇小說集《面對面》、《星期五的足迹》、《不宜發表》等;長篇小說《縹緲歲月》、《陌生人的世界》、《戀愛時節》、《貴賓、《伯格的女兒》、《朱利的族人》等。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1992年 德裏克?沃爾科特(1930~)聖盧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裏》、《放逐及其他》、《海灣及其他》;劇作《猴山之夢》、《最後的狂歡》等。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啓發性和廣闊的曆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1993年 托尼?莫裏森(女)(193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想象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華》、《飼育》;長篇小說《個人的體檢》、《洪水湧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個人的體驗》和《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衆生相,給人們帶來了沖擊。”
  *1995年 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曆史的奇迹。”
  *1996年 希姆博爾斯卡(女)(1923~)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們爲此活著》、《向自己提出問題》、《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曆史》、《結束與開始》等。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曆史更叠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達裏奧?福(1926~)意大利諷刺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作《喜劇的神秘》、《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我們不能也不願意付錢》、《大胸魔鬼》等。199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在鞭笞權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
  *1998年 若澤?薩拉馬戈(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裏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于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複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曆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1999年作品《鐵皮鼓哈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曆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2000年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爲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爲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爲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爲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曆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爲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曆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髒》、《恥辱》、《鋼鐵時代》等。 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准地刻畫了衆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欲》等小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由此成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爲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爲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會》(TheBirthdayParty,1958)、《歸家》(TheHome coming,1965)等。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2006年 奧爾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
  *2007年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爲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簡?薩默斯日記》等。
  *2008年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國作家,“新寓言派”代表作家。Clezio生于1940年。頒獎詞中稱,他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金魚》(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戰爭》(譯林出版社,1994),《烏拉尼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07.html?tp=0_00 

法偶像作家克萊喬 獲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編譯田思怡08.10.10
 
瑞典皇家學院9日宣布,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上次法國贏得文學獎是1985年。他將在12月10日的頒獎典禮上獲1000萬克朗獎金(台幣4580萬元)。
克萊喬在巴黎記者會上說,得獎消息傳來,他覺得很榮幸,心頭陣陣欣喜湧現。他說:「起初,我覺得有點不可置信;接著,有點畏懼,有點欣喜。」詢及他是否值得領這個獎,他答道:「為什麼不﹖」
勒.克萊喬1963年23歲時出版第一部小說《筆錄》(Le Proces-Verbal),拿下法國重要文學獎賀諾多獎,隔年出版英文版。
他的代表作則是1980年《沙漠》(Desert),評選委員稱讚這部小說,「富含北非失落文化的重要意象,與不受歡迎移民眼中的歐洲形成對比」。並榮獲法蘭西學院的保羅莫杭獎。
瑞典皇家學院稱勒.克萊喬早年即為「熱中生態保育的作家,表現在小說《特拉.阿瑪達》(Terra Amata)、《戰爭》(War)、《巨人》(The Giants)等小說中」。
勒.克萊喬1940年4月13日出生於法國南部大城尼斯,他熱愛旅行,小說背景可能是倫敦、巴黎,也可能是墨西哥和撒哈拉沙漠。
他1960年代末到墨西哥和巴拿馬旅行,與安貝拉印第安人一起生活數月。勒.克萊喬1994年被法國文學評論雜誌《閱讀》讀者票選為「當今在世最偉大的法文作家」,現一半時間住在尼斯家中、一半時間住在墨西哥
 
寂寞大師 讓台灣重新認識他【聯合報記者陳宛茜08.10.1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對台灣讀者來說是陌生的名字。皇冠曾在2000年與2006年,出版他的小說「金魚」與「偶遇」,並未引起注意。拜得獎之賜,皇冠將緊急換上新書腰,重新上市。
皇冠編輯沈書萱形容克萊喬是「寂寞的大師」。他在法國無人不知,在台灣卻連法文系學者也未必了解。她認為,克萊喬的寫作風格安靜而內斂,筆下故事情節簡單、人物不多。他擅以白描手法細細描述主角的內心變化,「需要安靜下來慢慢體會」,在眾聲喧嘩的台灣書市容易被忽略。
克萊喬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祖先在18世紀自法國布列塔尼移居模里西斯島,成為英國公民。父親長年在英屬喀麥隆和奈及利亞行醫,母親則是法國人。克來喬生於法國尼斯,由祖母和母親撫養長大,她們培養了克萊喬對閱讀及寫作的喜好。
克萊喬擁有豐富的旅行經驗。他的第一次寫作經驗便發生在八歲時,從尼斯坐船到非洲和父親相聚。為了打發坐船的無聊時光,他寫了第一篇故事,異國風情和漂泊氣息因此成為他小說的主調。
克萊喬小說常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金魚」描述從小被人口販子抱走的北非少女,15年在世界各地四處流浪的故事。
「偶遇」則敘述12歲的小女孩娜希瑪喬裝成小男孩,偷偷登上停泊在自由港的豪華遊艇「秘密」,與過氣電影製片默格一起展開一段追尋自由與自我的航程。書中娜希瑪的醫生父親凱加斯,為個人自由拋家棄女,與克萊喬到非洲行醫的父親頗為類似。
「偶遇」的第二篇作品「安格利‧馬拉」,源於巴拿馬的印第安古老傳說。描述印第安青年巴維托從小在城市長大,18歲時決定重回出生地尋找生命源頭,最後因為愛人被殺,他殺光仇人後退化為野人。
為「偶遇」寫導讀的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張慧卿表示,克萊喬是說故事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他關心的主題還包括少數弱勢民族、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度膨脹的城市對自然文化的破壞等。
 
詩意冒險家 瑞典一片掌聲【聯合報╱旅居瑞典作家/傅正明08.10.10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幾天,瑞典學院常務秘書賀拉斯.恩格道爾在接受美聯社的訪談時說:世界文學的中心仍然是歐洲,而不是美國,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在瑞典學院是根深柢固的。
其實在2005年,諾獎評委主席由看重第三世界文學的維斯特伯(Per Wastberg)院士接任,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瑞典學院內部一種轉移「歐洲中心」的傾向。也因此,今年頒獎給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Le Clezio),我們可以看到評委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諾貝爾遺囑要求的「世界文學」眼光之間一種微妙的平衡。
瑞典學院公布的得獎作家小傳一開始就提到:勒.克萊喬的父母和家族與前法國殖民地非洲島國模里西斯有密切聯繫,二戰後的1948年,他八歲即隨父母移居尼日。瑞典學院獎掖的,是這位「新啟程的、詩意的冒險和有感官狂喜的作者,在主流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探索者」。
勒.克萊喬獲獎,並不出乎瑞典文學界的預測之外,因為他被譯為瑞典文的著作有十多本,頗受瑞典讀者歡迎。瑞典最大報《每日新聞》文化版10月8日預測可能得獎人,刊出十位作家及照片,其中除了大眾熟知的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敘利亞詩人阿都尼斯、南韓詩人高銀等,這位法國小說家勒.克萊喬也在名單之列。
瑞典學院頒獎給勒.克萊喬後,贏得一片掌聲,沒有往常發生過的那種噓聲。瑞典筆會主席林奈(Bjorn Linnell)表示稱許。瑞典電視台報導中強調他作品中的歷史記憶,因「人們不能沒有記憶而活著」。女記者稱讚作品涉及到許多殖民和後殖民的議題。好幾位評論家認為實至名歸。
 
法作家勒克萊喬 摘諾貝爾文學桂冠>中時08-10-10楊明暐
 
     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九日揭曉,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以其大膽創新的小說、隨筆及兒童文學作品而獲獎。這是繼二○○○年高行健(一九九七年取得法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再次有法國籍作家獲此殊榮。
     探索文明體制下的人性
     勒.克萊喬是名聞國際的法國作家之一,作品題材相當廣泛。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他是一位代表新起點、擅長詩意的冒險創新和感官喜悅的作家,且他也積極探索當代文明體制內外的人性。
     瑞典學院在頌詞中提到,一九四○年四月十三日於法國尼斯出生的勒.克萊喬,雙親皆與昔日法國殖民地模里西斯(一八一○年被英佔領)保有密切聯繫。
     八歲移居非洲開始寫作
     八歲時,勒.克萊喬隨家人移居奈及利亞,在長達一個月的旅途中,他創作了《遙遠的航程》(Un long Voyage)及《黑色歐拉迪》(Oradi noir)兩部作品,從而展開他的文學生涯。
     勒.克萊喬早期的作品,便展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從一九六七年的《可愛的大地》(Terra Amata)、一九六九年的《逃避之書》(Le livre des fuites)、一九七○年的《戰爭》(La guerre)到一九七三年的《巨人》(Les geants),這些小說都強調了這一傾向。  
     《沙漠》凸顯醜陋歐洲  
     一九八○年,勒.克萊喬以《沙漠》一書取得重要突破,該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步莫杭大獎」。這部作品描述一個消失在北非沙漠的文明,其高尚形象與一個外來移民對歐洲的描述形成對照。書中主角、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工人拉臘(Lalla)堪稱化外君子,與歐洲社會的醜陋和殘酷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二○○四年的《非洲人》,勒.克萊喬奧敘述其父親的故事。透過非洲風光,他回顧戰後一家人團圓的經過,並追憶這位他不得不愛戴的陌生人。
     《電影遨遊》(Ballaciner,二○○七年出版),是他個人對電影藝術史所作的深刻評論,也凸顯電影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性,從他幼年時手搖的放映機,青少年時經歷的一窩蜂電影熱潮,到他成年後涉足電影。  
     喜電影旅行寫童書
      勒.克萊喬還為兒童和青少年寫過幾本書,如一九八○年的《搖籃曲》、一九八五年的《巴拉比魯》(Balaabilou)等。
     由於勒.克萊喬也是為活躍的旅行家,他的小說場景可以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也可以在墨西哥,或是倫敦、巴黎。他常用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是以一連串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
     幾年來,勒.克萊喬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他告訴瑞典廣播電台,在得知自己獲獎時他「非常感動」。他說:「這對我而言是極大的光榮,我誠摰地感謝瑞典學院。」
     對於近來有關法國文化衰微之說,他不以為然地表示:「我否認,它是非常豐富又多元的文化,毫無衰退的危險。」
 
反西方理性主義 瑞典文化圈 早就猜到他會得獎>中時08-10-10陳文芬
 
     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新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 Marie Le Clezio),在今年二月底因為出版他的散文集、自傳性小說《一切是風》(瑞典語版名為)走訪斯德哥爾摩。瑞典的文化記者有不少是他的粉絲,更有不少人早就猜到他會得諾貝爾獎,而年底他果然奪下桂冠。
     勒.克萊喬一九四○年生在法國尼斯,七歲時隨媽媽到奈及利亞去找在那兒行醫的爸爸,一家人團聚,那一年多他沒有上學過得快樂極了。他八歲就開始寫作。在他一九九一年的小說《Onitsha》中,就以詩意筆法展讀一個城市的記憶,描述小男孩在Onitsha城市中的童年。
     勒.克萊喬回到尼斯讀中學,到倫敦讀大學,一九六四年得到文學碩士,他的母親則一直留在奈及利亞。勒˙克萊喬在六○年代寫作初期發表的小說顯然很受到卡謬小說影響,充滿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反感,厭惡商業文明的暴力,追求一種純粹的生活質地。像是《The Flood》寫一個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可怕的宇宙,他只能對抗。他四處遊晃不要錢,不要愛與工作,居無定所,殺了一個人以後,他希望自己瞎了眼睛,便躺在太陽底下,第卅天他與這個世界告別。
     後來他小說的思想轉為描寫都市化中如機械運轉的消費文明。他在那裡安置了自己對樸質生活的想像,讓一切更接近於自然。
     他在一九六六至六七年到泰國佛教大學教書,一九六九至七三年住在巴拿馬的Embera Indians,與印第安原住民一起生活四年,不但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也改變了他對西方理性主義的依賴。日後他回法國談到,仰賴西方的法律與宗教來保護全球環境,還不如像原住民生活與自然的關係和諧。
     二○○三年的《Revolutions》是他的自傳性小說。一個年輕人走出法國探看世界,遠途拜訪祖父的妹妹,這個老太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島嶼家族對於一七九二到九四年的革命記憶。而他在二○○七年出版的電影散文《Balaciner》,談到電影對他的小說寫作的影響,還有帕索里尼對他美感的信仰起了很大作用。
 
無祖國作家 醉心風、沙漠與海洋>中時08-10-10陳文芬
 
     未來的文學史一定會津津樂道:勒.克萊喬與一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佩斯(Saint-John Perse)他們都來自非洲東南方的島嶼模里西斯〈Mauritius〉,他們同樣神魂迷離於風、海洋、沙漠、一個不知名的人、一個境遇孤寂的人,這些詩一般的景象成為小說的元素。
     模里西斯島一七一五年為法國屬地,一八一○年為英國搶奪為殖民地,那裡的居民也就是勒.克萊喬的先祖們,成為繼續使用法語的英國屬民。跟佩斯也相像的是,兩人都是博物百科型的小說家,著迷於自然、地質學、天文學、礦物與鳥類及昆蟲。他濃厚的鄉愁感似乎跟他出身的模里西斯家庭記憶關係緊密。他對非洲阿拉伯文明、墨西哥古老文化、南美洲阿茲特克文明都有深入的接觸,認為那些文明都在歐洲理性文明之上。
     他是個無祖國的作家,他說:「法語可能是我唯一的祖國了。」
     風、沙漠與海洋是他作品的重要元素,他喜歡大自然的靜默與探奇。兩百年前他的先祖移民模里西斯是去淘金的。他在一九八五年發表的《Prospector》,以祖父的故事為原型,主人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存活下來後,回到非洲Rodrigues島上找尋他祖父未找到的金子。
     非洲始終與他的寫作密切相關。寫完他的童年非洲經驗《Onitsha》的十二年後,他二○○四年的《非洲人》主角是生在模里西斯擁有英國血統的醫生,在非洲生活廿二年後,從一個有理想的人變得落寞悲觀,原型是他的父親。
     他的小說裡有許多詩意的非洲,山水景象與仇恨殖民主義暴力的反省。一九八○年《沙漠》寫一個來自撒哈拉沙漠名叫Lalla的遊牧民族女子,美得叫人目眩迷離。她保持著貝都因人古代文明,她的感情與覺知使她自知古老的文明與她同在。她先是出走沙漠,到了法國變成有名的攝影模特兒,可她厭惡了消費世界又回到沙漠,愛上啞巴牧羊人,在沙漠產下嬰孩,又帶著孩子到了馬賽。在馬賽的妓院裡她過著殘酷的生活,但最終從未丟失她所保有的文化,回返沙漠。
     他的《金魚》寫被人用袋子偷到阿拉伯的非洲女孩萊伊拉,半聾又富有音樂與語言天才。在她漂泊的行囊裡擺著一本法農的書《在地上受苦的人》,給苦楚傷痛的人指點一條有光的路,而且自身總保有光華與鮮亮的美。
     勒˙克萊喬喜歡的作家包括寫作《金銀島》的史蒂文生、Robinson Crusoe、Jules Verne、康拉德。他喜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曾形容這本書「讀者給吸進了十四歲男孩的內心裡,看見了他所看見的。」他也喜歡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喬伊斯呈現的不是故事的瞬間,而是表達內心所有的一切。」
 
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 獲諾貝爾文學獎  2009-10-09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瑞典學院八日宣布,在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詩人、小說家以及評論家荷塔.慕勒(Herta Muller),以其「濃郁的詩歌,誠摰的散文,描繪出無依無靠者的內心視野」,獲得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慕勒現年五十六歲,是有史以來第十二位榮獲諾貝爾文學桂冠的女性。
     近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有:二○○四年奧地利的艾芙烈.葉利尼克及二○○七年英國的多麗斯.萊辛。慕勒是今年諾貝爾獎第四位女性得主,使二○○九年成為歷屆諾貝爾獎女性獲獎人最多的一屆。
     描繪極權壓迫 今年得獎別具意義
     慕勒將於十二月十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取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她得知自己獲獎後,透過德國卡爾.翰澤爾出版社發表聲明:「我很驚訝,到現在仍無法相信。現在我無法多說什麼。」
     荷塔.慕勒出生在獨裁者希奧塞古鐵腕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且身為德裔少數族群,對極權壓迫有切身體驗,這一特點也反映在其作品對鐵幕生活的描述。今年正逢東歐共黨政權垮台廿周年,慕勒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別具意義。
     寫作風格獨特 具不可思議的力量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說:「慕勒寫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她的風格非常非常獨特。只要讀上半頁,你就立刻知道這是荷塔.慕勒的作品。」
     「她總想訴說一些事,部分原因是她身為羅馬尼亞受迫害異議人士的背景,但也因為她與自己的國家,與那個政權,與多數人使用的語言乃至與她的家人,形同陌路。」
     慕勒主要是用德文寫作,多部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其它文字,較著名者有《風中綠李》(The Land of Green Plums,中譯本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護照》(The Passport),《單腿旅行》(Traveling on One Leg)、《約會》(The Appointment)等。
     彌補美國傷口?得主國籍受矚目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國籍格外受矚目,這是因為去年瑞典學院前常任秘書恩格道爾曾公開批評美國作家只關注自己的文化,未曾真正參與世界範圍的文學對話。有些人揣測,這番話太傷美國人感情,因此委員會今年可能選出一位美國作家以茲彌補,不過得主揭曉後,美國作家只能繼續等待。
 
放逐 勞改 不屈人生 反希奧塞古獨裁 提筆作武器  2009-10-09 中國時報  楊明暐
 
     荷塔.慕勒於一九五三年八月十七日出生在羅馬尼亞西部小城尼茲基朵夫,雙親都是德裔。二次大戰期間,她的父親曾加入納粹武裝黨衛隊(Waffen SS),戰後許多德裔羅馬尼亞人被送到蘇聯勞改,包括穆勒的母親,她在烏克蘭勞改營待了五年才返回羅馬尼亞。
     慕勒在今年出版的《呼吸鐘擺》(Atemschaukel)一書中,對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聯的放逐生活有深刻的描寫。
     一九七三年至七六年間,慕勒在蒂米索拉一所大學修習德國和羅馬尼亞文學,與一個追求言論自由、反對希奧塞古獨裁專政的德裔作家團體「巴納特行動隊」(Aktionsgruppe Banat)往來密切。
     畢業後,慕勒到一家機械工廠擔任翻譯,後來因為拒絕充當秘密警察的線民,遭到廠方革職。此後秘密警察便不斷找她的麻煩。
     一九八二年她的首部作品《低地》(Niederungen)短篇故事集問世。該書和兩年後出版的《暴虐的探戈》(Drueckender Tango)描述羅馬尼亞一個德裔小村的艱苦生活,以及官吏貪污腐敗、欺壓弱勢的惡行。
     兩部作品立刻遭到共黨政府查禁,由於慕勒不時批評希奧塞古獨裁政權及其秘密警察,無法在羅馬尼亞出版自己的作品。但在德國(西德),她的小說、詩集和散文卻大受歡迎。
     一九八七年,慕勒和夫婿作家理查.華格納移居西德。兩年後東歐爆發反共浪潮,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被推翻,那一年耶誕節,希奧塞古和妻子艾蓮娜因罄竹難書的罪行,慘遭新政權槍決。
 
時報出版 《風中綠李》 唯一中譯本  2009-10-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慕勒著作包括詩、小說、散文,獲獎消息傳出後,各國媒體出現「實至名歸」或「出乎意料」等不同的評價。對台灣讀者來說,慕勒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熟悉她的學者也不多,台灣至今僅在一九九九年出版過一部她的小說《風中綠李》中文本時報出版公司出版)(見圖,鄭履中攝),這也是華文世界唯一的慕勒作品中譯本。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慕勒著作包括詩、小說、散文,獲獎消息傳出後,各國媒體出現「實至名歸」或「出乎意料」等不同的評價。對台灣讀者來說,慕勒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熟悉她的學者也不多,台灣至今僅在一九九九年出版過一部她的小說《風中綠李》中文本時報出版公司出版),這也是華文世界唯一的慕勒作品中譯本。
     「若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心裡會覺得不舒服,若我們說話,我們會變得可笑…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
     《風中綠李》以一句句警鐘似的短語開頭,全書用第一人稱敘事,描寫一個個死去的朋友的故事。詩意的語言、簡潔的文句直指黑暗核心,刻畫羅馬尼亞獨裁政權底下,人們反抗、無力、自殺及被謀殺的絕望狀態,彷彿一則則灰暗的寓言。
     在這部小說中,慕勒筆下的死亡充滿了冷靜的荒謬感。例如她描寫一位朋友「在出境後的六個禮拜,在一天清晨躺在法蘭克福的柏油路上。在臨時收容所的五樓有個窗戶是開著的。」祖母的死狀則是「她嘴裡含著一塊蘋果,死去了躺在地上…第二天警察在整間屋子裡都找不到有缺一口的蘋果。」
     身為遠離祖國的流亡者,慕勒以如此冷銳利的文字,劃開痛處,傳達了她對家鄉哀淒的回憶與控訴。
 
女性摘桂冠 慕勒第12人  2009-10-09 中國時報 黃文正
 
     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是第十二位奪得此一文學界最高桂冠的女性作家,也是第卅九位獲諾貝爾獎的傑出女性。
     歷來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得主是以《森林王子》傳世的英國小說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一九○七年獲獎時年僅四十二歲。至於最年長得主則是萊辛,二○○七年獲獎時已八十八歲高齡。
     從未有任何作家拿過兩屆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倒是有兩位得主拒絕領獎,分別是一九五八年以《齊瓦哥醫生》傳世的蘇聯作家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以及一九六四年的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 Paul Sartre)。前者係因政府阻止,後者則因他從不接受任何獎項。
     諾貝爾文學獎曾停頒七屆,主因是遇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一九一七、一九六六和一九七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皆由兩人同得,所以慕勒算是第一百零二屆、第一百零六位得主。
 
文學獎/「我怕故我寫作」 慕勒凝望恐懼深淵 【聯合報陳文芬2009/10/09】

荷塔‧慕勒不是一個喜歡接受訪問的作家。她著名散文集《國王鞠躬而殺》2007年瑞典文譯本發表時,她到瑞典來清楚表達她對「語言」的看法。她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經歷過羅馬尼亞獨裁總統 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使用大量祕密警察監控人民的瘋狂恐怖時代。「我不信任語言。語言表述文學與藝術有一定的價值。可是,語言同時也是政府掌控與玩弄人民的工具!」
慕勒在學校當老師,27歲那年就因為拒絕跟特務合作而遭革職,特務威脅要殺她,禁止出境出書。她好不容易出版頭一本書描寫兒時鄉村生活《低地》,當局勒令刪去一個詞彙是「箱子」,避免教人聯想到「逃亡」。「我總是警告自己不要接受政府供給人民『詞』」的意義,我也意識到語言本身不能作為抵抗的工具。語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純潔。」
1987年慕勒與同為作家的丈夫華格納(Richard Wagner)得到出境證,遷往柏林。她一直使用德語寫作,獲獎無數授。她多半寫她自身經歷的經驗,羅馬尼亞受政治迫害的生活與流亡到德國的生活。
90年代慕勒退出德國筆會。兩德統一以後,筆會也合併,慕勒不願意跟前東德的作家待在同一個寫作團體,她批評那些與特務有關係的東德作家,「既不認罪,也不曾解釋發生過什麼。」慕勒避難到柏林以後,特務還來騷擾過。
慕勒的寫作語言帶著強烈的詩意與拘謹。她的語言有時不好懂得,這必須回溯到她自身的語言經驗,一個出生在德語區的少數民族,一顆隨時要保持純潔語言的心靈。「我的許多朋友都死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活著。」在她記憶所及,她不停自問羅馬尼亞為何變成這樣一個社會。也記得家鄉的每一個人都在恐懼裡生活,「我怕,所以我寫作。」有一回當慕勒看見一個搬家公司的廣告:「我們給你的家具安裝一隻腳!」她驚心地浮現了特務到家裡來時,將廚房的椅子拉進客廳的情景。
慕勒從來不尋找寫作題材而是題材找上她,「一個作家要是沒有這種感覺就不要寫作,世界上的書已經夠多了。」她的書寫試圖說服讀者懂得她的經驗,而使人感動。
慕勒今年發表的小說新作《氣的鞦韆》震撼國際文壇。1945年史達林下令將羅馬尼亞的德裔少數族群,送上開往蘇聯的火車,到集中營做奴工。慕勒的母親是其中一人,做了五年奴工。慕勒2001年起返鄉記錄鄉下還活著的老人。
慕勒這一部小說的寫法一點都不多情感傷,儘管集中營的生活是受困於粗野暴力,但她以平常之筆寫來,集中營竟成為受難者的故鄉。她的詩境散文凝望了恐懼生活的深淵。
 
文學獎/強悍的被驅逐者 書寫無家者的處境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09/10/09】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今天公布得主是荷塔.慕勒,一時之間德國境內可說人人都在追問這個名字,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她是何許人物?一言九鼎的德語文壇祭酒海尼基甚至拒絕對媒體評論他對慕勒作品的看法,但是明眼人知道,海尼基壓根沒讀過慕勒的書。
其實荷塔.慕勒也並非這麼沒沒無名,她得過無數的文學獎,下周法蘭克福書展將頒發的德國書獎熱門人選也是她,只是德國作家太多,沒人料到她會勝出。
慕勒出生於東歐羅馬尼亞的德語家庭,德裔在當地本屬少數民族,加上共產極權統治,使得慕勒的青少年經驗充滿陰影和苦痛。由於不願再受秘密警的控制,1987年她34歲時,和丈夫離開家鄉定居柏林。
慕勒今年56歲,她一生寫作都在回憶童年的恐懼及不自由的生存經驗,「她真的有故事要說」,而且不是普通的故事,她的文字充滿詩性和戲劇張力,能把個人的悲劇與社會時代緊密結合。
她至今仍是社會主義者,她幾年前為了抗議西德國際筆會和東德國際筆會合併,退出筆會時曾表示,她不滿前東德在統一後完全喪失了自信和文化認同,最近才自嘲,「別人都在慶祝圍牆倒塌20年,我卻還在寫我當年逃離鐵幕的故事」。
慕勒的文字風格獨具,「任何懂德國文學的人,只要看半頁她的書,便會立刻知道是她寫的。」她從小在少數民族情結中長大,不但處於德國社會邊緣,更處於德語文學之邊緣,且不但是邊緣者,還是被驅逐者,這些少有的經驗使她與眾不同,也使她的作品與德國現代文學大為不同。
「我的德語是社會主義化的德語,也是羅馬尼亞語化的德語。」雖然慕勒15歲才開始學羅馬尼亞文,但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生存經驗提供她對歷史和個人主義的深刻思索。
先是被壓迫,隨後長年過著流亡生活,使她的書寫帶有德語作家所沒有的悲傷,及對殘酷過往的畏懼,「我長久習於沉默,習於貯藏語言和文字,當我開口說話或動筆,用字遣詞因此便與他人不同」。另外,或許出身共產社會的關係,評論界看到慕勒寫作總將自身置於最微不足道的境界之中,僅僅這點,就能令讀者震驚。
她曾得到德國文學獎中算極重要的克萊斯文學獎,頒獎的評語是「極悍的作家,極強的人」,而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則說,她「以詩意語言描繪無家者的處境」,無論她是失家或無家,文學早已是她的家園,文學是像她這樣失家者的唯一線索和地圖
 
「被放逐者的景觀」─ 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時報  傅正明(旅居瑞典中國作家)
 
     十月八日中午十二點起,斯德哥爾摩老城瑞典學院大廳裏的記者招待會上,來自各地記者、作家、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濟濟一堂,當人們和一台台攝影機注目的一扇大門在下午一點準時打開時,出場亮相的不再是大家熟悉的前常務秘書恩格道爾(Horace Engdahl)的面孔,而是新任常務秘書恩隆德(Peter Englund)憨厚樸實的新面孔。他先後以瑞典語、英語和德語宣布:「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德國作家慕勒,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
     恩隆德的話音剛落就是一片掌聲。一位記者立即亮出了一張報紙,頭版就是該報預測慕勒獲獎的新聞。後來,一位記者還把這張報紙塞到恩隆德的手中,要他拿著報紙以便拍攝一張照片。
     恩隆德時而以瑞典文,時而以英文回答記者的問題。他談到,慕勒曾經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專制政體下,一家人在羅馬尼亞屬於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她自己曾經在一個青年小組中反抗希奧塞古的專制,追求言論自由。恩隆德並且強調慕勒後來作為一個「難民」的身分。
     在瑞典電視臺,主持人邀請了多位評論家評論本屆桂冠。多位評論家強調她的作品不是控訴,而是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有人談到,在羅馬尼亞,慕勒曾經是安全員警眼中的「國家的敵人」,因為她勇敢地揭露羅馬尼亞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幸福」,只不過是「荒謬的謊言」。
     瑞典最大報紙《每日新聞》十月四日文化版預測的三位作家,依次為慕勒、奧茲(Amos Oz )和德耶巴(Assia Djebar)。慕勒的作品早就在瑞典有廣泛的影響。她是瑞典批評家多年來始終看好的熱門人選,作品描繪羅馬尼亞專制政體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知識分子的流亡。
     在瑞典的《我們雜誌》(Tidningen vi)二○○九年十月號發表的恩隆德訪談中,恩隆德對得獎者自然守口如瓶,記者卻提了一個巧妙的問題:「前任常務秘書恩格道爾能操多種語言,你準備用什麼語言來公布諾獎?」
     恩隆德回答:「我還沒有想好,我考慮多種可能性,用瑞典語、英語和獲獎者的母語。」這個回答已經不知不覺透露了一點訊息,也就是排除了經常被競猜的瑞典詩人和英語作家。如果再排除恩隆德不會的東方語言,以及上屆獎者的勒.克萊喬的法語,那麼,獲獎者的母語便可能是恩隆德懂得的某種重要的西方語言,例如德語和西班牙語。
     值得注意的是,恩隆德在上任不久,就在多次訪談中談到,過去的諾獎評選過於歐洲化的問題,因為評委都是歐洲人,傾向於以歐洲的觀點看文學。他承認這點並提出批評,表明他是有意要扭轉「歐洲中心主義」的。
     但是,為什麼這次的得主又選擇了一位歐洲作家?
     在我看來來,二○○五年接替諾獎評委主席職位的維斯特伯(Per Wastberg),政治上傾向左翼,看重第三世界的文學,被瑞典媒體譽為一個「進步作家有道德威望的人」。自從他出任評委主席以來,近幾屆的獲獎者,包括土耳其的帕穆克、英國的萊辛、法國的勒.克萊喬,都是較少引發非議的作家。
     而恩隆德現年五十二歲,是歷史學家和作家,他的歷史小說曾多次獲獎,包括一九九三年獲得以瑞典國寶級戲劇家暨作家史特林堡為名的奧古斯特獎(Augustpriset),和二○○二年獲得拉傑洛芙文學獎(Lagerlofs litteraturpris),這是以《騎鵝旅遊記》著稱的瑞典女作家、諾獎得主拉傑洛芙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因此,我相信恩隆德是有歷史眼光和審美眼光的。評委們可能在今年的評選中就「歐洲化」的問題有所爭議,而慕勒自然成為爭議雙方都能接受甚至都賞識的一位人選。
     但願今年改組的瑞典學院內部諾貝爾委員會(今年起是一個六人小組),未來能真正扭轉「歐洲中心主義」,並大力弘揚仍然具有現代意義的諾貝爾精神。

韓國為何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朝鮮日報2009/10/11記者金潤德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德國作家赫塔‧繆勒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以「韓國現代文學」為主題,舉行了簡單卻意義非凡的學術大會。此次大會由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學系主辦,目的是為了紀念韓國和瑞典建交50周年。
在此次大會上,來自英國、挪威、日本、中國等地的韓學研究者從韓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性、抵抗家長的韓國女性小說以及屬於傷痕(trauma)文學的韓國文學等各种觀點出發,剖析了韓國文學。用其他國家的語言熱烈討論韓國文學的場景讓人感到非常新奇,而對朴婉緒、金芝河、黃晰映、金熏、申京淑、千云寧等不同年代的韓國小說家的名字和作品世界,側耳傾听的年輕學生們的表情也格外真摯。
學術大會結束後,有學者提議對再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韓國文學提出建議,對此學者們發出了一致聲音。即「世界完全不了解韓國文學的真正價值」。這不單純是翻譯的問題。可能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每年僅在瑞典翻譯出版的韓國作品就超過了二十種,但質量問題卻極其嚴重。為了在國際舞台上露臉,作家們東奔西走,但還是沒有人關注他們。
另外,在國外活動的韓國文學研究者很少,這一點也令人遺憾。原來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的中國文學權威人士馬悅然(Goran Malmqvist)進入皇家科學院後,中國劇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實絕非偶然。
20年來一直研究韓國文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斯塔潘‧羅斯(音)說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羅斯表示:「此次學術大學的最重要目的和最大成果就是讓北歐的年輕學生獲得靈感,讓他們產生『我也想研究韓國文學,想翻譯韓國文學』的想法。要想讓韓國文學在世界上沐浴陽光,必須培養优秀作家、优秀翻譯家以及優秀研究者。這是比動搖和說服諾貝爾委員會更快的捷徑。」
 
歐巴馬獲和平獎 媒體反應不一 讀者褒貶皆有2009-10-10 中央社
 
     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事出意外,震驚全球,讚美及批評聲浪夾雜。美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大量報導,部落格同時湧入大量讀者回應,褒貶皆有。
     消息傳出後,「紐約時報」部落格短短數小時內湧入2000多封讀書回應,除了美國各地之外,也有來自英國、義大利、馬來西亞、瑞典、愛爾蘭、澳洲、瑞士、墨西哥、香港、印度、日內瓦等。
     不少人表達祝賀,恭喜歐巴馬獲獎,有人推崇「太棒了」、「太奇妙了」、「深慶得人」、「他(歐巴馬)應得的」、「明智決定」等。    
更有讀者對歐巴馬總統短期內重建美國聲望感到欣慰;稱許肯定歐巴馬捍衛人性價值的努力;還有讀者邊吃麥片,邊說(得獎)好消息真是最佳配料。   不過,也有不少讀者批評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已無信譽可言」,獲獎「來的太早」、「不值得」、「不夠格」、「簡直是笑話」、「一點意義也沒有」。
     泰國讀者說,諾貝爾獎應頒給有具體成就者,而非光說不練者;中國北京的讀者也反問「歐巴馬迄今到底做了什麼」? 還扯到可能因膚色獲獎。
     「華爾街日報」也以「驚訝與質疑」兼有,形容歐巴馬獲和平獎。歐巴馬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三位現任總統、也是獲得此一殊榮最年輕的總統,距離他上任只有262天(37週)。
     報導還說,正當歐巴馬日前極力替家鄉─芝加哥2016年申奧背書失利之際,此獎來的相當突然、意外。       
根據華爾街日報線上立即民調顯示,在超過1萬7000位讀者投票裡,超過82%的民眾認為歐巴馬不應該獲獎。
 
歐巴馬獲諾貝爾獎 實至名歸?兩成認同2009-10-10 中廣新聞/劉芳
 
    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華府大吃一驚,各方反應不一,有的感到與有榮焉,有人提出一連串的質疑。網路上的民調顯示,認為歐巴馬獲獎是實至名歸的只有兩成二。(劉芳報導)
歐巴馬獲獎的消息傳到華府時,還沒有天亮。白宮發言人吉布茲(RobertGibbs)表示,他在清晨六點告訴總統這項消息。由於包括歐巴馬自己在內,白宮沒有人知道歐巴馬獲得提名一事,因而歐巴馬獲獎,人人都感到意外。?
    歐巴馬發表聲明時說,對於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我覺得非常意外,並謙卑的接受。
    福斯電視網在評析時說,不管你支持歐巴馬或反對歐巴馬,聽到他獲獎,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大吃一驚,因為華府沒有人談起歐巴馬獲得提名,何況提名截止日期是今年二月一日,當時歐巴馬上任不過十一天,憑什麼獲得提名?一位政論家說,整件事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因為他是黑人。更有人說,美國正在打兩場戰爭,其中一場還準備大量增加兵員,可是總統卻獲得和平獎,不是有點奇怪嗎??
    美國之音的網上民調,認為錦上添花的有一成;認為是政治因素、無關功績的超過六成;認為實至名歸的只有二成二。
 
諾貝爾和平獎政治味太重?2009-10-10 中廣新聞/夏明珠(楨:文學獎也是!)
 
    美國總統歐巴馬跌破眾人眼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成為不到十年來,第三個獲得這項殊榮的美國民主黨政要,這再一次強化了大家對諾貝爾和平獎的印象,那就是,它的政治意義,恐怕不亞於和平。
    部份觀察家認為歐巴馬得獎,只不過是歐洲又一次對美國前總統布希放的冷箭。2002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因為在和平解決國際衝突,促進民主與人權,以及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的貢獻,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前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因為在宣導全球暖化危機上所做的努力,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共同獲得這項殊榮,對照布希的在外交上的單邊主義,卡特透過協商解決衝突的和平理念,更符合普世價值,而高爾致力推動布希不屑一顧的對抗全球暖化運動,不只如此,他還在美國史上最激烈、而且被許多人認為不公不義的一場總統選舉中,輸給了布希。
    有人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用諾貝爾和平獎來傳達他們的政治理念,那就是即使是最棘手的國際衝突,都應該試著透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
    雖然近年來,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領導人,都是民主黨,不過早年也有好幾位共和黨領袖,拿過諾貝爾和平獎,老羅斯福總統因為調停日俄戰爭,1906年在任內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12年的得獎人魯特和1929年的凱洛格,都是共和黨籍的前國務卿,1925年的得獎人道斯,則是共和黨籍的前副總統。
 
和平獎/歐巴馬獲獎 「愚人節嗎」【聯合報╱編譯莊蕙嘉2009.10.10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落美國總統歐巴馬,輿論驚訝之餘不免討論,歐巴馬獲獎是否名符其實,英國泰晤士報更評論諾貝爾大會的決定「荒謬」。歷來和平獎亦曾出現數次爭議,甚至有得獎者為其主張而拒絕殊榮。
全球媒體用「震驚」、「荒謬」或「難以置信」形容歐巴馬獲獎,連白宮都半信半疑。乍聽此消息,有人反問:「是愚人節嗎?」歐巴馬的首席軍師艾哲洛直言:「別說你們了,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
泰晤士報尖銳指出,美國刻正考慮是否增兵至阿富汗,頒發和平獎的時機無疑地相當諷刺。且今年頒給歐巴馬,鼓勵意義為多,更是抹殺戮力國際事務與和平的歷年得主的成就。
該評論模仿大會的新聞稿語氣,表示「鮮有獎項頒發具有如此明顯的政治和黨派意圖,很顯然地,挪威諾貝爾大會藉此舉表達對布希時代終結的寬慰,稱許美國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並希望華府兌現重新參與國際社會的承諾」。
這並非諾貝爾和平獎史上的唯一爭議,去年的和平獎頒給芬蘭前總統阿提沙利,他於二○○○年卸任後,擔任聯合國和平特使,因其推動科索伏獨立的貢獻而獲獎,然而科索伏的獨立並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引發了喬治亞戰爭。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任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安全顧問,為表彰他為結束越戰做出的貢獻,於一九七三年與北越外長黎德壽同獲和平獎。
黎德壽拒絕和季辛吉一同受獎,因為越戰正是在尼克森任內愈演愈烈,他以國家和平尚未來臨為由,拒絕領獎。諷刺的是,兩年後北越軍攻佔南越,越南就此赤化。
此外,令前蘇聯解體的戈巴契夫和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亦引起俄羅斯人和北京當局的不滿。
 
和平獎/拍「馬」之舉 拿獎的也心虛【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09.10.10
 
九日清晨六點,美國總統歐巴馬被叫醒,送上他榮獲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對一位就職未滿九個月的新科總統而言,諾貝爾獎加身,無疑光彩倍增,但歐巴馬到底達成何種「促進和平」的成就?許多人都想問:「為什麼?為什麼?」
歐巴馬得獎的消息頗令全世界震驚,除了主要盟友禮貌性的道賀外,外界的反應頗為負面,看不到什麼「實至名歸」的衷心祝福。或許也因此,歐巴馬和幕僚們小心因應,原本打算十點半在白宮玫瑰花園發表的談話,延到了十一點十分才開始。
歐巴馬對獲獎的態度十分低調,說自己驚訝、謙卑,還說不把這個獎當成是對他「成就」的肯定,還說自己不值得列入受獎者。
諾貝爾和平獎在聲明中給的得獎理由,是歐巴馬在強化國際外交和族群合作上的卓越努力。其中稱許歐巴馬當總統後,「創造了新的國際政治氛圍」,讓「多邊外交」,重回國際政治的中心。
聲明中也提到歐巴馬的「遠見」,讓世界免除核子武器威脅,美國在氣候變遷已願意扮演建設性角色,並大讚歐巴馬給人對更好未來的「希望」。
諾貝爾獎用「努力」、「遠見」和「希望」這類形容詞大讚歐巴馬,就像是回應歐巴馬競選總統口號Yes, we can! 的孿生兄弟;重回「多邊外交」,顯然是批評前任總統布希「單邊主義」的馬後炮;談解決氣候變遷和國際衝突等問題,全世界已聽過太多歐巴馬這類炫麗的演說,但實質「成就」到底在哪?
歐巴馬擔任總統後,和他的前幾任總統一樣,都很努力想要落實自己的政見。他不是不能拿諾貝爾和平獎,但要拿得名實相副。歐巴馬意識到這一點,談話時表明「虛心也心虛」。
歐巴馬和前幾任美國總統一樣,在中東和平問題上下足了工夫,但一無所成。因應氣候變遷,是他在包括G20等峰會上,所強打的政見。但除了美國國內企業冷眼旁觀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工業國家多在虛應故事。
奧斯陸似乎刻意獎勵對和平「有心」,而非「有成就」的歐巴馬,難脫拍「馬」之嫌。
 
布希 是歐巴馬得諾貝爾和平獎最大功臣? 2009-10-10 中廣新聞/夏明珠
 
    上任不到一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多數政論家都認為歐巴馬得獎的最大原因,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和平遠景,而歐巴馬得獎,他的前任總統布希,絕對是功不可沒,要不是布希任內製造了兩場戰爭,攪得世界天翻地覆,也無法突顯歐巴馬路線的可貴,所以有人說,歐巴馬得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是布希,不過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賞,對目前的歐巴馬而言,卻太沉重也太早了些。
    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截止的時候,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僅僅兩個禮拜,當初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已經被認為是錦上添花,現在他竟然還得獎,這簡直讓人不知該從何說起。
    歐巴馬的前任總統布希,在任期之末,出席北約在羅馬尼亞召開的高峰會時,說了一個相當經典的笑話,他說,他看到很多群眾向他揮手,其中至少有一部份人是五根手指頭都張開的。
    這話當然是在自我解嘲,布希承認,很多歐洲人都等不及要看他下台,布希政府在歐洲建置飛彈防禦系統,放棄中東和平承諾、撕毀京都議定書以及打著反恐的旗幟,無所不用其極的行徑,都讓歐洲極端反感。
    對照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提出的歐巴馬得獎理由,包括他在強化國際外交,族群融合以及達成無核世界目標上所做的努力,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說,歐巴馬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有希望的遠景而得獎。
    歐洲對這件事的看法,多數都認為,歐巴馬的努力,或許值得獎勵,但是直接頒給他諾貝爾和平獎,未免也太誇張。
    不過或許就如法國總統沙柯吉所說,這個獎證明了美國人終於再度贏得了全世界的心,不過也有人禁不住想問,假使有一天歐巴馬真的實現了他偉大的遠景,達成真正的成就,這地球上還有什麼比諾貝爾和平獎更偉大的獎,可以頒給他。
 
和平獎/美「和平路」6大障礙【聯合報╱陳世欽整理 2009.10.10
 
阿富汗:歐巴馬表示,這是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場必要戰爭。阿國血腥衝突最近達到美國用兵至今的最嚴重程度。歐巴馬今年初下令增兵二萬一千人,目前正在檢討戰略,以決定是否再度增兵。
伊拉克:歐巴馬設定美軍作戰部隊明年八月前撤離、美軍二○一一年年底全數撤離的期限。
伊朗:歐巴馬曾表示願與伊朗領導人對話,對方至今仍然拒絕。歐巴馬最近派員與部分大國協商如何對伊朗施壓,以促其放棄核武研發計畫。歐巴馬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處置這項問題,但未排除最終訴諸軍事手段。
北韓:歐巴馬一再施壓要求北韓重返六方會談,以磋商北韓放棄核武計畫的事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最近前往北韓說項,最後順利帶回兩名遭到北韓拘押的美國女記者。這是外交獲得突破的具體跡象。
穆斯林與中東:歐巴馬矢言將重啟中東和平進程列為最優先要務,五月在開羅演說時力圖與穆斯林修好,並指派一名中東特使進行穿梭外交,然迄未在以巴衝突方面獲得具體進展。
古巴關達那摩灣美軍基地監獄:歐巴馬矢言明年元月之前,關閉拘押外國恐怖嫌犯的關灣監獄。美國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可能因未能及時找到合適替代拘押地點而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歐巴馬今年稍早表示,部分關灣囚犯可能無限期拘押。
 
140萬美元和平獎獎金 歐巴馬全捐2009-10-11 中國時報 閻紀宇
 
     白宮發言人吉布斯九日宣布,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把一千萬瑞典克朗(約一百四十萬美元)的諾貝爾和平獎獎金全數捐給慈善機構,不過還沒有決定哪些機構。而有線新聞網(CNN)的線上民調,四五%認為他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五五%認為不應該頒給他。
     歐巴馬九日「榮獲」令他無法拒絕但卻受之有愧的諾貝爾和平獎,各方至今仍議論紛紛,國內輿論更是壁壘分明:自由派擔心會對歐巴馬愛之適以害之;保守派則認為這證明歐巴馬只知討好國際社會,難以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倒是肯亞鄉親十分雀躍,覺得與有榮焉。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支持歐巴馬的《洛杉磯時報》與《華盛頓郵報》都表示,這個獎給得太早、太勉強,只會令受者尷尬,也減損了和平獎的價值。《紐約時報》較為持平,認為它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歐巴馬新人新政的高度期望,與美國人選他當總統的心理一樣。
     歐巴馬老家芝加哥的《芝加哥論壇報》則擔心,和平獎會成為歐巴馬推動大政的負擔,例如何時關閉關達納摩灣監獄、美軍撤離伊拉克、結束阿富汗戰爭,如果事態發展不如白宮預期,和平獎對歐巴馬將如芒刺在背。
     保守派媒體則認為給獎決定代表歐洲對前任布希總統與共和黨的否定。著名廣播節目主持人羅森說:「這個獎賞了布希一個耳光。」前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也說:「諾貝爾委員會在去年美國總統選舉沒辦法投票,因此今年決定用和平獎補投一票。」他甚至呼籲歐巴馬婉拒受獎。
     伊朗媒體認為歐巴馬願意與伊朗直接會談,是他獲獎的主要原因。古巴前任最高領導人卡斯楚則肯定諾貝爾委員會的「正面意義舉動」,並強調這個決定也等於批判了幾名美國前任總統推行的「種族屠殺政策」。
 
受之有愧2009-10-11 中國時報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不知跌碎全球多少眼鏡,放著許多長年戮力和平民主人權的人不給,反而頒給了上台不到九個月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他自己都坦言受之有愧。
     許多人認為,歐巴馬雖然提出全球無核化主張,扭轉小布希時代的強硬單邊外交路線,但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只是在出一張嘴,沒有非常具體的成效。至於一個零核武的世界,則更是遙不可及,眼前歐巴馬能把國內的健保改革和海外的阿富汗搞定,就已經是不得了的大成就了。諾貝爾現在就頒給他,不會太早嗎?
     過去諾貝爾和平獎也有頒突槌的例子,一九七三年頒給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北越外交部長黎德壽,理由是他們簽訂了停火協定。結果戰事繼續打,一年多後南越淪陷,這個和平獎成了笑話。
     其實,政治領域變數太多,算計矛盾也太多,不像研究DNA那麼單純,和平獎如果頒給政治人物,往往會發現政治人物對和平的貢獻很有限。金大中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現在北韓還是讓大家頭痛。反倒是頒給環保、公衛、慈善人物,比較不會出狀況。
     真正的問題不在政治人物身上,而在於和平是一個太難達成的目標。歐巴馬敢於提出一個大膽夢想,光這個動作就不容易了,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鼓勵美國繼續追求夢想,這本身,可能也是另一個夢想。
 
諾貝爾和平獎 兩岸有望09-10-11 中時 陸以正/北市(退休外交官)
 
     歐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外界反應兩極。歐本人在記者會也十分低調。
     我收到歐巴馬一封電子信,說他自己清晨六時和蜜雪兒獲知這樁使他們既驚訝又感謙遜(surprising and humbling)的消息時,自覺不夠資格和過去歷屆得獎人並駕齊驅。
     歐巴馬雖非全因他的膚色得獎,多少與他是美國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有關。和平獎特別委員會期望今年得獎的他,能運用超級強國的實力,解決國際糾紛,避免並終止戰禍。這是對短期未來的一種投資,用心良苦。
     我常在想:如果兩岸能循現行政策更進一步,簽訂三、五十年為期的「和平協議」,規定雙方只在制度上競爭,看誰能為人民謀取更多福利,那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勢必成為兩岸領導人囊中之物。胡錦濤,加油!馬英九,加油!
 
奧巴馬獲和平獎爲何引發爭議 (2009-10-10)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一直是新聞界的焦點人物,一言一行都被審視。最近奧巴馬爲了美國的醫保改革不斷受到國內右翼勢力的攻擊,芝加哥申奧失敗也讓奧巴馬在國際上有點顔面挂不住。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9日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國際上的反應還很強烈。但最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媒體對奧巴馬獲獎說三道四的多,正面評價的少。
 美國媒體總的基調是,一個剛上任9個月的總統,到底做了什麽對人類和平巨大貢獻的事,就能摘下和平獎?媒體認爲奧巴馬說的比作的多,國內一大堆難題沒搞定,國際上連小布什留下的伊拉克戰爭後事也沒處理利索,突然間和平獎桂冠加身,有點怪。媒體雖然沒有直接明言,但話語中卻流露出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有點名不副實的味道。
 連奧巴馬本人對獲獎也感到驚訝,並稱這是推動他努力行動的動力。
 那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的理由是什麽呢?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奧巴馬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致力于加強國際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諾貝爾委員會尤其強調他的無核世界理念和他爲此所做的工作,並稱,“很少有人能像奧巴馬這樣引起全世界關注,讓人們期望更美好的未來。”。
 綜觀奧巴馬擔任總統後的作爲,他首先改變了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然後向穆斯裏世界招手、著力恢複美國在世界尤其是在中東國家和歐洲的形象。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奧巴馬率領美國積極參與全球合作。9月,奧巴馬主持召開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聯合國安理會曆史上首次核不擴散和核裁軍大會,並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無核武世界”決議案。
 可以看出奧巴馬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外界的感受是這個獎有點過早地頒給了他,奧巴馬的許多承諾及工作還沒有落實。
 諾貝爾委員會下面的這段話也許是畫龍點睛之筆,“很少有人能像奧巴馬這樣引起全世界關注,讓人們期望更美好的未來。”
 這句話透露出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真正原因,奧巴馬在美國政壇的崛起以及在全球的作爲,不在于他做了多少,而在于他帶給了世界一個什麽樣的美國形象。
 在此,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成了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主要的推手。試想要不是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的國際聲望何至于跌倒谷地、小布什的單邊主義更是令美國在國際上成爲孤家寡人。有了小布什的這些不怎麽樣,只要奧巴馬動動嘴,美國在世人眼裏就成了另一個樣。
 國際社會的政要對奧巴馬獲獎當然是一片祝賀之聲,除了塔利班罵了幾句外,連伊朗也趁機說上個把句好聽的話。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認爲奧巴馬在推進無核世界上表現出了傑出的領導力。法國總統薩科齊則說,這標志著美國重新獲得了世界的喜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奧巴馬體現出了“對話和接觸的新精神”。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一個“激勵”,鼓勵他爲世界和平做出更多貢獻。
 不過在美國國內,共和黨卻不爲奧巴馬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振奮,而是借機來批評奧巴馬一頓。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爾公開說,奧巴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讓華府感到震驚,他靠什麽獲此殊榮?一個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一個上任9個月的總統。奧巴馬獲獎只能說明,承諾大于行動。
 不過不論共和黨如何批評奧巴馬,一個現實卻擺在哪:奧巴馬在國際上提升了美國的形象,而美國的國際形象在小布什時期是糟得很。
 無獨有偶,9月5日Anholt-GfK Roper國家形象指數(NBI)公布,美國從2008年的第七位躍居2009年的首位,成爲全球最受人羨慕的國家(most admired country)。
 NBI創建人西蒙?安赫特稱,他從沒見過一個國家像美國在2009年上升得這麽快,盡管遭遇經濟風波,但美國因爲奧巴馬的當選而重新被外國人所接受,國際形象大有改善。奧巴馬上臺後,借助他的明星魅力,四處推銷美國與外國接觸合作的新形象,看來已經見效。
 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也許這是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奧巴馬的另一個原因,但這個原因是不能講的公開秘密。
 
回應
 
 黑總統獲得和平獎,簡直是玷污了諾獎,真是搞笑.我們國內人只有冷笑.美軍還在伊拉克阿富汗屠殺著無辜的人民,黑總統還想增兵,轉眼間,他居然得了和平獎,真是滑稽,絕妙的諷刺.
 
諾貝爾獎,不過是美國主導的一項獎項,只針對西方國家,沒必要太當事!中國人太愛崇洋媚外了! 袁隆平的貢獻,解決了世界人民吃飯的問題,十次諾貝爾獎也不如袁隆平的榮耀!在今天強大中國的新面貌下,對于諾貝爾獎,沒必要太當事,他算不了什麽!
 
炸藥大王諾貝爾死後不賣軍火改爲沽售和平以圖萬世流芳了!!!
 
人家設的獎項,人家願意給誰給誰,你瞪什麽眼,生什麽氣?改天咱發了,設個獎,比他那個還牛,咱愛給誰給誰。沒必要生那個閑氣,幹好自己的是最重要。人家不給咱那個獎,咱就不活了?社會主義就不建設了?要真這樣,人家巴不得呢!
 
爲什麽我們的敵對者總是獲各平獎呢
 
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啊
 
居然發給沒有實際成果的人,按他們的理論是不是那些還在實驗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科學理論只要是能夠引起世界注意的都可以獲獎,這個獎也不過如此嘛!暈暈暈暈!
 
奧巴馬剛當上總統對世界和平有何作爲?美國到處使用強權,武力幹涉別國內政。現在的世界戰爭都與美國有關。美國人、美國總統能獲諾貝爾和平獎讓人憤怒。很諷刺。
 
試問奧巴馬做什麽了?美國又對“世界和平”做出過什麽?十次“侵略”,九次有美國!
傲慢的美國人,因金融危機不得已對其他國家“友善”一點。奧巴馬居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見、“諾貝爾和平獎”是個什麽貨色。
 
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頭號恐怖主義,戰爭的發源地能得"和平"獎,這說明諾貝爾的和平就等于戰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d68c10100ew8q.html?tj=1
另參本館:
 
歐巴馬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一)  阿戰越戰化(二) 《布希的戰爭》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渴盼輝煌》《搞笑諾貝爾獎》
 
文學獎又是一季 出版商盛宴隨行
 
    當得獎的作家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
    沒等街上的樹葉子轉黃,一年一度的文學獎頒獎季又開始了。先是2004年10月7日公布的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接著是英國的布克獎(阿蘭·霍靈赫斯特/《美麗線條》)。到了這個月,便該輪到龔古爾獎領銜的一大堆法國文學獎,以及美國的國家圖書獎了。
    轉年以後的英語圈中,還有美國的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利策獎,英國的惠特布萊德獎、奧蘭治獎,以及愛爾蘭的都柏林文學獎,還有德語和西班牙語世界以及日本的若幹圖書大獎。
    對了,千萬不要忘記——還有法國。法國人更喜歡文學嗎?我不知道,但法國的文學獎數量堪稱世界之冠,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加起來,據說有1150種之多,平均一天發三個獎都不止啊。
    但是近年來,法國的幾大文學獎——從龔古爾獎到雷諾多獎,從費米娜獎到美第奇獎,不斷受到被大出版商操控的指控。法語文學頭號大獎——龔古爾獎更是首當其衝。
    10月21日,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Guy Konopnicki)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Prix litt岢raires:la grande magouille),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鬥的頭號舞臺,出版商不僅有提名權,而且往往安插與自己關係密切,甚至有合約關係的作家當評委。有些評委多年如一,甚至80多歲了還不肯引退,罔顧自己的閱讀口味有脫離社會大眾的危險。
    “出版社對評委的控制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破壞性的,”孔諾普尼茨基寫道,其後果之一便是“作家任由編輯擺布已成文壇的普遍現象”。
    獎多了,便要分出座次,名氣大的,自然能上全球報紙的頭條,世界揚名。諾貝爾獎、布克獎和龔古爾獎顯然位列第一等級,德國人眼紅,因此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最近宣布創辦一項新的“德國圖書獎”,以期與布克獎和龔古爾平起平坐。《明鏡》周刊是該獎的讚助商之一,其總編輯斯特凡·奧斯特表示,此舉意在“促進德國的讀書文化”。
    果真如此嗎?巴黎出版的《國際先驅論壇報》10月28日刊文指出,促進讀書當然沒錯兒,但是,出版商要賣書才是文學獎背後的源動力。
    在圖書銷量普遍下滑的今天,出版業對書獎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他們要借此為文學營造出一種激動人心的氣氛。如果他們旗下的作家得了獎,書的銷售自然不在話下,如果無人得獎,出版商也可以圍繞著評獎過程大做文章,照樣可以賺錢。
    在出版商的眼中,某一文學獎的名望直接與其得獎作品的銷量相關。以布克獎為例,《美麗線條》在進入決選名單前,總共只售出了1.3萬冊,但在得獎後,其出版商立即決定加印3萬冊。
    沒有出版商讚助的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個例外,出版商的操作是被動的,其命運完全掌握在瑞典學院的18個院士手裏。對英國一家名叫“毒蛇尾巴”(Serpent's Tail)的小出版社來說,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時刻,簡直有天上劈裏啪拉狂掉餡餅的感覺。毒蛇尾巴是耶利內克作品英文版的出版商,他們立刻重印了5萬本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和兩萬本耶氏的其他作品。而在此之前,即便有同名影片的幫忙,《鋼琴教師》也只售出了兩萬本,其他作品在過去10年裏,每本的銷量不足5000。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說,每個自視甚高的部落都有祈求豐饒的敬神儀式,文學界亦不例外,形形色色的年度書獎便是如此。神啟一經宣示,作家們領受大獎,從此脫離孤寂的創作,他們的人生苦旅天下皆知,曾經脆弱的自我也找到了支點,更重要的是,他們作品的銷量從此神奇般地大增。然而,當他們手捧桂冠和支票,在掌聲中離去,請不要忘記,作家背後的出版商,才是此類儀式真正的發起人和受益者。(記者 康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09/content_2194023.htm
 
龐克拉齊談法國文學獎 
 
   2004年10月28日、11月3日和11月8日,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費米娜文學獎、梅第西文學獎、雷諾多文學獎和龔古爾文學獎這五大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分別公布了各自的評選結果。
    貝爾納·杜布歇龍的《短蛇》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讓-保羅·杜布瓦的《法國人的一生》獲費米娜文學獎,瑪麗·尼米埃的《沉默的女王》獲梅第西文學獎,依萊娜·奈米羅夫斯基的《大逃亡》獲雷諾多文學獎,羅朗·高德的《斯科塔家的陽光》獲龔古爾文學獎。
    讓-保羅·杜布瓦是法國《新觀察家》周刊的大記者,已經出版過15部作品;瑪麗·尼米埃是大作家羅歇·尼米埃的女兒,已經出版過10多部作品;羅朗·高德生于1972年,雖然很年輕,但兩年前就因《聰戈王之死》榮獲中學生龔古爾獎,是知名的劇作家和小說家———他們的獲獎沒有太多的懸念,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雷諾多文學獎自創立以來首次把大獎頒發給一位已故作家,以及76歲老人的處女作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則是今年法國文學評獎爆出的兩大冷門。
    讓-諾埃爾·龐克拉齊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雷諾多文學獎評委,曾獲多項文學大獎,1990年其《冬日的街區》獲梅第西文學獎,1995年創作的《阿爾努夫人》獲加繆文學獎和法國國際圖書獎,2003年又因《往事如煙》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在2004年各大文學獎揭曉之際,他以獲獎作家和評委的雙重身份談了他對當下文學獎的看法。
    首先,他讚成文學評獎。他說:“首先我必須聲明我是讚成文學獎的,對所有的文學獎都讚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文學獎都是持批評的態度。但我覺得評獎是一種非常好的機制。我得過很多獎,每一個獎項都給我帶來莫大的快樂,並讓我受到極大的鼓勵。而且,我還沒有發現有作家和我想法不一致的。我想,一個作家在其創作生涯的某個特定時期獲獎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對一位作家來說,得獎既是對他的承認,也是對他的促進。最至關重要的還是得獎的時間。我認為一個作家最好是在寫了四五本書以後再得獎,在他真正開始寫作、覺得自己可以寫作之後,在其創作生涯的某一段時間結束之後。”
    其次,他披露了雷諾多評獎的一些情況,參加評獎的書都是寄到評委的家裏,今年他們就收到450部法國小說,沒有一個評委有精力和體力讀完所有的參評書:“我們收到書後就在家裏瀏覽。我深信,這樣翻完全可以發現書裏寫了些什麼內容。不一定非得從頭讀起,開頭的章節並不能說明一切問題。我們一邊翻,一邊感受,很快就能發現哪些書是自己最喜歡的。當然我說的不只是閱讀快感,而是一種品味,那和頒發的獎有很大關係。我深信不會出現誤評。”
    龔古爾獎曾經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漏掉了塞利那的傑作《茫茫黑夜漫遊》,使龔古爾獎評委會一直受到批評,但這本書得了當年的雷諾多文學獎,所以讓-諾埃爾·龐克拉齊覺得他們有資格說他們不會誤評。
    雷諾多獎在評獎過程中還有別的參數嗎?”當然有,主要要考慮作者的生平,他得過獎嗎?他這個時候得獎是不是正是時候,是不是太早了?還是太晚了?都要考慮。但作者的個性,他的政治觀點,這些從來不考慮在內。我們在討論作品時有時會非常激烈,非常緊張,但我們從來不會出岔子。評委之間往往會互相尊重,都能以理服人。”
    多年來,媒體批評得最多的是評委會受出版社幹擾太多。對此,龐克拉齊的看法是,如果評委貪戀錢財,可以收買,完全有可能。但是嚴格地說,幹擾文學評獎的,就像在所有的領域裏一樣,是私人關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
    最後,他總結:“文學獎是一定時期內文學創作的象徵和反映。文學獎不會孤立存在。它們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活力和價值觀……所以攻擊文學獎就是攻擊文學,攻擊這個時代。沒有這個必要。”  □金龍格(法國文學研究會)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2/content_2209420.htm
 
文學獎誰家最多?法蘭西頒獎如爆豆 04-11-17中華讀書報
 
    從沒有哪個國家像法國這樣,有如此多的文學獎;也從未有哪個國家文學獎的頒發像法國這樣如此集中。法國共有大大小小的文學獎約1150種,從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為期一個月的頒獎季內,約有15種主要的文學獎先後頒出。
    龔古爾獎的獎金只有象徵性的1歐元,費米娜獎則分文不發,雖然獎金微薄,但市場號召力超強,得獎作品往往立刻成為暢銷書。例如,2000年費米娜獎得主卡米耶·洛朗(Camille Laurens)的得獎小說,在獲獎前市場反應平平,得獎後則大賣了21萬冊。
    文學獎的集中也造就了法國出版界的一個特殊現象,大量的新書集中在每年頒獎季開始前的一個多月內推出。今年9月,法國出版商便新出了661種小說。各大報紙和周刊也照例在此時推出文學增刊,集中刊出書評和閱讀指南。
 
    戈德獲龔古爾獎
 
    11月8日,法國最著名的文學大獎龔古爾獎揭曉,法國作家洛朗·戈德(Laurent Gaud岢)以小說《斯科爾塔的太陽》(Le soleil des Scorta)榮膺大獎。
    《斯科爾塔的太陽》的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南部一個虛構的小村子蒙特普喬(Montepuccio),山賊洛可·斯科爾塔·馬斯卡爾喬內的孩子們千方百計要移民美國,以擺脫貧窮的生活,卻屢遭失敗。最後,他們不得不回到老家,開了家煙草小店,盡管依舊掙不了多少錢,卻多了不少可以炫耀的談資。
    “此書文筆優美,將我們帶入一次夢幻般的旅程,深入我所深愛的那個意大利,”龔古爾獎十人評委會成員之一迪迪耶·德庫安(Didier Decoin)說。
    戈德年方32歲,既寫小說,也寫劇本,雖然年輕,卻也小有文名。此前他的小說《宋戈爾王之死》(La mort du Roi Tsongor)已廣受好評,並被譯成多種外語出版。法國媒體曾讚揚此書是“一部關于盲目戰爭的恢宏寓言”。小說講述一個老國王在嫁女時面對的兩種艱困選擇:一個是強大鄰國的王子,另一個王子則與女兒青梅竹馬,兩國軍隊均已兵臨城下。老王早已厭倦了戰爭,他的世界分崩離析,希臘悲劇式的結局已然難免。
    近年來,龔古爾獎備受指摘,批評家稱該獎已淪為大出版商謀利的工具。就在今年頒獎前兩周,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Guy Konopnicki)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Prix litt岢raires:la grande magouille),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鬥的頭號舞臺。
    不過,今年龔古爾獎得主戈德的出版商Actes Sud卻是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不知這是龔古爾獎的公關之舉,還是出版巨頭們在重重壓力之下的韜晦之策呢?
    1903年,遵循法國自然主義作家愛德蒙·德·龔古爾的遺囑,龔古爾獎創辦,其宗旨是獎勵新進作家,以及在思想和形式上具有新穎和獨創才能的作家,暗地裏挑戰法蘭西文學院對文學榮譽的壟斷。100年多來,龔古爾獎始終是法國最受矚目,也是最權威的年度文學大獎,並因其對文學新思潮和新創作方法的鼓勵,成為法國文學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去年的第100屆龔古爾獎為法國作家雅克 皮埃爾·阿梅特(Jacques-Pierre Amette)獲得,其得獎作品是小說《布萊希特的情婦》(La Maitresse de Brecht)。
    近年來,龔古爾獎作為法國頭號文學獎的地位不斷受到挑戰。隨著費米娜獎聲望的日漸提高,兩大文學獎之間的競爭也漸趨激烈,並在去年達到白熱化狀態。當時,龔古爾獎不顧雙方輪流先公布獲獎者的“君子協定”,提前兩周公布了得獎者,從而引發了兩獎之間的口水大戰。
    今年的第100屆費米娜獎已先于龔古爾獎五天,于11月3日頒獎。
 
    迪布瓦獲百年費米娜獎
 
   11月3日,第100屆費米娜獎揭曉,法國作家讓 保爾·迪布瓦(Jean PaulDubois)以小說《法國人生》(Uneviefrancaise)贏得大獎。小說講述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法國社會的種種變遷對一個家庭的巨大影響。
    今年費米娜獎的外國小說獎頒給了51歲的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密爾頓(HugoHamilton),其得獎作品是記述其童年的小說《不純之血》(SangImpur)。
    去年贏得費米娜獎的是中國旅法作家戴思傑的法文小說《狄的情結》。
    費米娜獎是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之一,創辦于1904年,比著名的龔古爾獎僅晚一年,其評委會全部由著名女作家組成,初創時意在獎勵女性文學創作,但該獎後來把頒獎條件調整為“最富想像力”的作品。
    11月3日,與費米娜獎同日揭曉的還有法國另一著名的文學獎———美第奇獎,大獎被47歲的女作家瑪麗·尼米耶(MarieNimier)獲得。其得獎作品《沉默的女王》(Lareinedusilence)探討了她與父親———也是作家的羅歇·尼米耶(RogerNimier)的復雜關係。
    72歲的以色列作家阿亥龍·阿培菲德(AharonAppelfeld)獲得了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阿培菲德所著《人生故事》(Histoired unevie)一書,記述了二戰期間和戰後他在東歐等地的童年時代。
    10月28日,76歲的法國老翁貝爾納·杜布舍龍(BernardDuBoucheron),以處女作《短蛇》(CourtSerpent)贏得了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雷諾多獎首次頒與亡靈
 
    法國著名的雷諾多文學獎今年破天荒地將大獎頒與已故作家。11月8日,死于納粹大屠殺的法國猶太女作家伊雷娜·涅米羅夫斯基(Ir岢neNemirovsky)在去世60多年後被重新發現,並于今年出版的《法蘭西組曲》(SuiteFrancaise)獲頒雷諾多獎。
    經過一番辯論,雷諾多獎評委會特地修改了評獎規章,終以追頒大獎之舉向涅米羅夫斯基女士致敬。但是,持反對意見的評委會主席安德烈·布蘭古(AndreBrincourt)卻公開對法新社說:“文學獎是為了表彰作家。我們不能以此補償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死者。要這麼搞,那明年幹嘛不給大仲馬頒獎呢?”
    《法蘭西組曲》寫于1942年,當時躲在勃艮第鄉間的涅米羅夫斯基,已經知道被捕和流放的命運近在眼前。小說以震撼人心的語言,描繪了隨著1940年6月法軍潰敗,猶太人逃出巴黎時所處的巨大驚恐。
    1942年8月,涅米羅夫斯基死于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小說手稿和部分家庭照片此後一直裝在一個皮箱裏,由她的女兒丹妮絲珍藏。但直到20多年後,她才鼓足勇氣,打開提箱———裏面並非她一直以為的母親的日記,而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2004年,此書終于以《法蘭西組曲》之名出版。法國媒體稱該書的獨特視角,以及它所反映的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堪與安妮·弗蘭克的日記相提並論。(記者 康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7/content_2227701.htm
布克獎的促銷作用
   前不久,英國作家阿蘭·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憑借同性戀題材小說《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贏得了2004年度的曼·布克圖書獎。這不僅會為他帶來5萬英鎊的獎金,更意味著他的書將從此成為書店裏的搶手貨。不過,聲名卓著的布克獎究竟能給作者及獲獎著作帶來多大的好處呢?布克獎的光環又能持續閃耀多長時間呢?針對這個問題,《衛報》委托水石連鎖書店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調查。
    水石書店通過市場調查公司對歷屆布克獎獲獎圖書在全英國幾乎所有書店及網絡書店裏的銷量進行了統計,時限是從去年10月16日到今年10月16日。調查結果表明,布克獎並不能使獲獎圖書長銷不衰,獲獎者也不會因此就名垂青史。布克獎的熱度大概可以持續5年左右,而在此之後,獲獎圖書的銷售就會趨于平淡,最終還可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2003年的獲獎圖書《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在統計期內賣了9萬多本,2002年的《派的一生》(Life of Pi)更取得了25萬冊的驚人佳績。不過,2001年布克獎圖書《凱利幫秘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的銷量卻急劇下滑到了7000冊,還不如1978年的布克獎圖書,埃莉絲·默多克(Iris Murdoch)的《大海,大海》(The Sea,The Sea)賣得多,後者的銷量是7600冊。布克獎創設于1969年,歷屆獲獎圖書在統計期內銷量前5名依次為:《派的一生》、《維農少年》、《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2000,24,518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1997,16,963冊)和《恥》(Disgrace,1999,13,059冊)。銷得最差的則分別是:《需要負責的事情》(Something to Answer For,1969,0冊)、《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1988,13冊)、《熱與塵》(Heat and Dust,1975,13冊)、《繼續停留》(Staying On,1977,17冊)和《假日》(Holiday,1974,28冊)。
    水石書店的文學編輯馬丁·希格斯就此評論道:“布克獎獲獎圖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暢銷書作家的作品,這樣的書每當作者推出新作時就會迎來新的高潮;二是依靠大眾口碑流傳的作品;再就是所謂的‘當代經典’,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應該去讀它們。有意思的是,像《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骨人》(The Bone People)、《佔有》(Possession)之類的‘當代經典’銷勢還不如《派的一生》和《微物之神》等靠口碑流傳的書。這說明較為大眾化的獲獎圖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記者 柳岸)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17/content_2227446.htm
 
 

楨:相對於高行健的諾貝爾政治文學獎莫言得獎就文字藝術和魅力而論、實至名歸,可是反中者不會以文學文學獎,這不奇怪、連歐豬都可得和平獎了!詳參【圖博館】: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紅高梁》  歐豬四國  保釣再起?

 

陸媒熱烈報導 莫家人淡定 2012-10-12 中國時報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中國籍獲獎殊榮後,莫言的二哥被問及弟弟得獎時說,「高粱地裡出來的文章,都是平常東西,有啥可說的。」一家人表現得極度淡定。 

     莫言得獎後,新華社以快訊披露了新聞;央視則以電話專訪回到山東老家的莫言。大陸媒體對莫言得獎新聞的空前重視程度,與達賴喇嘛、高行健、劉曉波三位前諾貝爾獎得主仍被列為「敏感詞」,形成天壤之別。 

     大陸新華社昨天在第一時間以快訊報導莫言得獎消息後,網路微博上幾乎同步出現各種相關訊息。目前正在山東高密的莫言,晚間九時在高密鳳都國際酒店貴賓廳舉行記者會,發表得獎感言,微博即時在網路進行報導。莫言在晚間十時接受央視主持人白岩松電話專訪。莫言說,不管獲不獲獎,他都要感謝這塊土地,「我是很幸運的,我頭腦很清楚,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我還是會按照我既定的方式,腳踏實地,從人的角度繼續寫作!」

 

陸媒評莫言獲獎:中國人等太久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人民網針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發表評論指出,「這一天,中國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國人也等得太久了」,「我們需要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這篇評論一開頭就指出,莫言是「第一位中國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天,中國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國人也等得太久了。」 

     評論表示,一個有過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傳統文學大國,一個曾誕生過孔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文明古國,今天終於有「中國籍作家」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名冊上留下名字,「我們需要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評論說,「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其著作的高水準;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這是「接納和融合」及「文明對話」的過程。中國文學要走出國門,也必須走出國門;中國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須走向世界。 

     這篇評論提到,只有一個莫言還不夠,中國不能只有一個莫言。每個作家都該捫心自問,自己的寫作能不能對得起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只要作家敢直視內心,不辜負這個時代,只要創作環境不斷改善,有責任的作家必然會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在莫言之前,同樣出身中國大陸、1980年代末定居法國的作家高行健,由於在六四事件後宣佈退出中共,並指有生之年絕不回到極權統治的大陸,2000年以法國籍身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陸媒體曾批評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高行健是「大貶值」,並質疑公正性。

 

陸媒: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今天發表「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社評認為,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文學獎,驅散大陸人心中對諾獎揮之不去的政治糾纏,是真正的文學獎。 

     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以往的表現常有政治化傾向,有點向「和平獎」學。 

     例如此前達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這2個獎項傳遞的不友好及敵意,讓大陸社會覺得尷尬與不舒服。而2000年獲文學獎的旅法華人高行健,一般人會認為是作品的政治傾向吸引瑞典文學院的目光。 

     評論認為,無論以前是中國看低諾貝爾非科學類獎項,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主動做一次自我調整,這次頒獎給莫言,值得歡迎與鼓勵。 

     評論又稱,隨著中國崛起,並非只有反體制者,才有被西方社會接納的機會,中國的主流不可能長期被西方拒絕。

 

陸媒: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 2012-10-12 中央社

 

     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今天發表「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社評認為,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文學獎,驅散大陸人心中對諾獎揮之不去的政治糾纏,是真正的文學獎。 

     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以往的表現常有政治化傾向,有點向「和平獎」學。 

     例如此前達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這2個獎項傳遞的不友好及敵意,讓大陸社會覺得尷尬與不舒服。而2000年獲文學獎的旅法華人高行健,一般人會認為是作品的政治傾向吸引瑞典文學院的目光。 

 

     評論認為,無論以前是中國看低諾貝爾非科學類獎項,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主動做一次自我調整,這次頒獎給莫言,值得歡迎與鼓勵。 

     評論又稱,隨著中國崛起,並非只有反體制者,才有被西方社會接納的機會,中國的主流不可能長期被西方拒絕。

 

崇拜又怕傷害 百年糾結解開了 2012-10-12 旺報 林琮盛

 

     莫言終於一解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百年情結。1927年,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魯迅曾說:「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倘因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五大獎項之一,縱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亞洲作家不乏其人。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共有5位亞洲作家獲得了這一殊榮,分別是印度傑出作家泰戈爾,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格農,日本文學界泰斗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說家大江健三郎;莫言則是新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自諾獎1901年設立以來,全世界共有近800人獲得過該獎。但在整個20世紀,中國與此獎項無緣。 

     雖說無緣,也未盡全然如此。如流亡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和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都令大陸官方極為尷尬,不予承認;甚至成為中國和瑞典兩國交壞的「相罵本」。長期以來,諾獎在大陸人心中,總是五味雜陳,情何以堪。 

     直到莫言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作家獲得諾獎殊榮,才又燃起大陸民眾對於諾獎的瘋狂崇拜和朝聖心態。也讓莫言原本不太受民眾關注的作品,在諾獎震撼加持下,成為展翅高飛的鳳凰。 

     這種百感交集的心態,暗自反映出魯迅所說的「虛榮心」;大陸輿論還聲稱,這是民眾對國際獎項的「盲目崇拜」,道盡大陸人曲折微妙心理。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既想要有中國主體性,又渴望西方肯定的糾葛情緒下,諾獎對大陸而言,可謂「特憋屈」。 

     然而,當莫言獲得諾獎殊榮後,中國人對諾獎的「百年糾結」也理應放下了。

 

莫言解了中國的諾貝爾獎情結 2012-10-12  旺報社評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昨晚揭曉,瑞典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這項殊榮,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也是繼高行建之後的第二位華人作家。獲獎結果公布後不到10分鐘,大陸微博上已有超過11000名網友轉發消息,祝賀之聲不絕,中國大陸的「諾貝爾獎情結」終於可以完美圓夢。 

     此前西方一家博彩公司預測莫言是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迅速引發各界議論,並且在大陸掀起意識形態和泛政治化對立聲浪。一些人批評莫言是「紅色作家」沒有資格得獎,因為他曾抗議大陸異議人士戴晴出席法蘭克福書展,並且參與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大陸官媒則加入爭論,認為「莫言能否獲獎不應強調政治因素」。 

     不過,過去與中國有關的人士獲得諾貝爾獎,似乎都為中國大陸所抗議,包括達賴喇嘛、劉曉波,以及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但加入法國籍的華人作家高行健。2000年高行健獲獎時,中國作協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聲稱「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瞭解。看來,諾貝爾文學獎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將諾貝爾獎政治解讀的恰恰是大陸官媒,以至於大陸近年來有一股批判「諾貝爾獎情結」的力量。 

     無論是給莫言扣上「紅色作家」帽子的批評者,還是大陸官媒,在莫言獲獎之後,都應該回歸理性看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諾貝爾獎,世界各國均以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自豪。事實上,莫言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原名管謨業的莫言,1955年出生於山東高密,是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描寫家鄉高密東北鄉「傳奇」的鄉土作品而聞名,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他「把自己寫作的高密鄉成為中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2011年8月,其長篇小說《蛙》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是中國大陸文學界最高榮譽獎之一。 

     莫言早期的小說作品《紅高梁家族》由導演張藝謀拍成《紅高梁》,1998年即獲得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的殊榮,造成轟動;其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也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這些或許已經透露出在大量的中國優秀文學作品之中,莫言的作品元素較能夠被國際所青睞。 

     高行健因「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則是因「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而成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從兩位獲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莫言的作品來看,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標準是一貫的,政治性的解讀是庸人自擾。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莫言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莫言獲獎顯示中國大陸乃至華人不會自外於世界標準之外,其獨特文學風格也為世界文明、世界價值做出了貢獻,是華人之光。莫言同時也成為第一個有中國國籍,且被中國大陸認可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人在解了「諾貝爾獎情結」之餘,也應靜下來反思,中國的價值標準應不自外世界,可以和世界融通。

 

文學獎莫言:很多批評的人 沒看過我的書【聯合報 2012.10.1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陸作家莫言昨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獲獎後各種言論非常多,有祝賀的,有批評的,也有謾罵的,這讓他看到了不同的人心。對於外界的批評聲音,他表示,自己的作品是超越政治和階級界限,具有批判性。

 不過,莫言在記者會上提到「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的那段話,全被大陸媒體消音。

莫言面對媒體正面回答外界對他的批判,包括官方作家色彩與抄寫毛澤東延安講話的過往。莫言問道,「難道抄寫了一個毛澤東延安講話,就成為不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嗎?」

莫言更反駁說:「我相信很多批評我的人,沒有看過我的書。如果他們看過我的書,就會明白我當時也是頂著很大的風險,冒著很大的壓力在寫作。」

莫言說,這是在網路炒了很久的問題,也是他挨很多罵的問題。他說,「延安講話是一歷史文獻,其產生有必然性,這一個文獻在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下,對推翻腐朽政權產生積極作用,今天來看這個講話,可以感受到講話有局限,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的關係,過分強調文學的階級性,而忽略文學的人性」。

談到抄寫毛澤東講話的過程,「我這個人是比較麻木,不像有些人有敏感的政治嗅覺。當時大家要出一本書,出版社編輯找了我,要我抄一段,我就抄了,沒有太多想法,後來我發現這件事情鬧大了,有很多批評和辱罵的意見,超過我的預料,但我沒有後悔。」

對外界批評莫言與共產黨關係密切,莫言回答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獎,不是政治獎,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評價一個作家創作,是根據其文學特質和價值來給予獎項」。

閱讀秘書/延安講話

一九四二年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談話」,這是他發起「整風」運動的重要一環。毛澤東提出,推動革命、戰勝敵人,不僅需要手上拿著槍的軍隊,還絕對需要有文化的軍隊,才能夠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因此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回應

終於了解為什麼中國人跟民主自由無法共同並行。因為水準不夠,喜歡批評,也批評也沒有料。濫用言論自由。民主+自由+中國人=災難。

 

魏京生:莫言獲獎因瑞典學院企圖討好北京 2012-10-12 中廣新聞

 

    流亡美國的中國異議人士魏京生批評,瑞典學院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作家莫言,是討好北京。 

    他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莫言是有文學才華的作家,但他與中共御用文人一起手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毛澤東歌功頌德,做法受到質疑。 

    魏京生表示,瑞典學院選擇莫言,是因為這樣做更容易得到中共政權的容忍。 

他指出,只要留意瑞典評委會宣布這個消息前後,中國政府對諾貝爾獎的興趣,就知道獎頒給莫言.是為了討好中共。

  回應 詳參【圖博館】:《天安門一九八九》

如果要討好中共直接頒獎給胡錦濤或溫家寶就好了,為啥要頒給莫言!?

是嗎?就算不滿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也不需要凡事為反對而反對吧!

這些所謂異見人士, 簡直是不知所謂

 

反駁外界「體制內」質疑 莫言: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 2012-10-13中國時報

 

     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因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並曾抄寫毛澤東在延安對大陸文藝界的講話,獲獎消息公布後,遭大陸網民兩種極端評價。莫言昨會見新聞界時嚴肅強調,作家寫作不是為那一黨派服務的!在回應《法新社》問及他對劉曉波態度時,莫言答稱:「希望他早日獲得自由!」 

     莫言在回應有關中國創作環境是否完全自由時說:「當然不是。」他說,在一些創作過程,有關部門還是會通知出版社、印刷廠表達意見。但如比較六○年代公開出版書籍,會發現中國出版的寬度,已放寬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對被視為「體制內」作家、不關心憲政等批評,莫言直率回應說,他的作品對黑暗面的批判是凌厲、嚴肅的,「僅以我沒有上大街喊口號、沒有在什麼聲明文件簽名,就說是沒有批判性的官方作家,毫無道理!」過去不太談政治的莫言,昨在老家高密會見記者時,似乎火力全開。 

     特別是有關劉曉波,他說,他看過劉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學批評作品,但在劉曉波將寫作焦點移往政治後,他就不了解了。他希望劉曉波早日獲釋,可以繼續政治、社會課題研究。 

     對外界說他與共黨關係密切不應得獎,莫言反駁,密切與不密切有什麼衡量標準?「有些在網上批評我的人也是在共黨體制內工作,並獲得很大好處。我與共黨關係密切,他就不密切?這種批評莫名其妙!」 

     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的莫言坦率說:「毛澤東在延安的講話,我抄了,我不後悔!但這與文學創作沒有矛盾!」瑞典把諾貝爾獎送給他,「是文學的勝利,不是政治正確的勝利!」 

     莫言辯解說,延安講話是歷史文獻,對當年推翻腐朽政權曾產生作用,但今天看已有侷限性,即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關係,忽略文學的人性,「八○年代以來,我們的創作都在突破侷限,並冒著極大壓力與風險寫作的。」「批評我的人沒看過我的書。」 

     對於釣島紛爭,莫言也表示,爭端是客觀存在的,但難道要打一仗嗎?中國勝了,日本敗了,爭端就能解決?日本就會承認中國合法擁有主權?戰爭解決不了問題,最好還是按老一代領導人方法,「擱置爭議」。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莫言昨天火力四射,料對北京當局會帶來尷尬。昨訪談提到劉曉波一事,在大陸媒體及微博上就全面封禁。 

     昨不少作家表示,希望莫言十二月前往領獎時,「能將未帶回的獎項一起帶回來。」對於兩年前獲頒和平獎的劉曉波,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天說,「諾貝爾獎委員會兩年前的決定,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中方堅決反對。」

 

諾獎中日戰爭 莫言打敗村上 2012-10-12  旺報

 

     中國大陸第一位本土培育的諾貝爾獎文學家昨日正式誕生。諾貝爾官方昨晚7點公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大陸的知名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莫言也成為繼2000年高行健之後第2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予莫言得獎的理由:「將魔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熔於一爐。」(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到福克納和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大江健三郎 推崇莫言 嫉妒村上 2012-10-12  中國時報

 

     中國作家莫言擠下在亞洲知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九四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就曾說:「在我之後,亞洲若再有人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我想應該是莫言吧!」 

     大江與莫言私交甚篤,大江幾度訪問中國都曾與莫言接觸。二○○二年農曆新年時,大江曾走訪中國。當時隨行的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指出,大江在莫言的安排之下,一起訪問了莫言的故鄉─山東省高密平安村。 

     莫言有一天突然要求大江陪同去見伯母,因為莫言想在自己的小說中寫伯母的故事,他的伯母是個退休婦產科醫師。這位個子高大的中國農村婦人,講著一口讓人難懂的方言,她就是莫言後來的小說《蛙》中的主角。《蛙》描寫中國政府推動一胎政策,婦產科醫師必須為許多女性墮胎的故事。 

     二○○六年九月大江第五度訪中,九月九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從絕望開始的希望」為題舉行演講。這個主題是取自魯迅的詩集《野草》中的詩句。大江在演講前,看到莫言坐在台下第一排,除上前去跟莫言握手外,演講還特別穿插著他與莫言去山東的事。 

     呼聲高的村上春樹再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但大江對村上在中國的影響力卻相當肯定。大江當時在演講中還說,「一輩子也沒有感覺到嫉妒的我,對於村上在中國的人氣,我感到很嫉妒。」 

     日本《每日新聞》指出,中國政府在民運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因擔憂此事會引起反體制派活躍而極度反彈。但這次針對莫言,則將其視為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人,今後勢必會借莫言發揚國威。

 

莫言長篇小說《蛙》摘錄 2012-10-12 旺報詳參【圖博館】:《丁莊夢》 《中國艾滋病調查》

 

     尊敬的杉谷義人先生: 

     分別近月,但與您在我的故鄉朝夕相處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您不顧年邁體弱,跨海越國,到這落後、偏遠的地方來與我和我故鄉的文學愛好者暢談文學,讓我們深受感動。大年初二上午,在縣招待所禮堂,您為我們做的題為《文學與生命》的長篇報告,已經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們想在縣文聯的內部刊物《蛙鳴》上發表,使那天未能聽您演講的人們,也能領略您的語言風采並從中受到教益。 

     大年初一上午,我陪同您去拜訪了我的當了五十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雖然因為她的語速太快和鄉音濃重,使您沒有完全聽明白她說的話,但相信她一定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在初二上午的演講中多次以我姑姑為例,來闡發您的文學觀念。您說您的腦海裡已經有了一個騎著自行車在結了冰的大河上疾馳的女醫生形象,一個背著藥箱、撐著雨傘、挽著褲腳、與成群結隊的青蛙搏鬥著前進的女醫生的形象,一個手托嬰兒、滿袖血汙、朗聲大笑的女醫生形象,一個口叼香菸、愁容滿面、衣衫不整的女醫生形象…您說這些形象時而合為一體,時而又各自分開,彷彿是一個人的一組雕像。您鼓勵我們縣的文學愛好者們能以我姑姑為素材寫出感人的作品:小說、詩歌、戲劇。先生,創作的熱情被您鼓動起來了,很多人躍躍欲試。縣文化館一位文友,已經動筆寫作一部鄉村婦科醫生題材的小說。我不願與他撞車,儘管我對姑姑的事蹟瞭解得遠比他多,但我還是把小說讓給他寫。先生,我想寫一部以姑姑的一生為素材的話劇。初二日晚上在我家炕頭上促膝傾談時,您對法國作家薩特的話劇的高度評價和細緻入微、眼光獨到的分析,使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要寫,寫出像《蒼蠅》、《髒手》那樣的優秀劇本,向偉大劇作家的目標勇猛奮進。我遵循著您的教導:不著急,慢慢來,像青蛙穩坐蓮葉等待昆蟲那樣耐心;想好了下筆,像青蛙躍起捕蟲那樣迅疾。 

     在青島機場,送您上飛機之前,您對我說,希望我用寫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告訴您。姑姑的一生,雖然還沒結束,但已經可以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等大詞兒來形容了。她的故事太多,我不知道這封信要寫多長,那就請您原諒,請您允許,我信筆塗鴉,寫到哪裡算哪裡,能寫多長就寫多長吧。在電腦時代,用紙、筆寫信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當然也是樂趣,但願您讀我的信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古舊的樂趣。 

     順便告訴您,我父親打電話告訴我:正月二十五日那天,我家院子裡那株因樹形奇特而被您喻為「才華橫溢」的老梅,綻放了紅色的花朵。好多人都到我家去賞梅,我姑姑也去了。我父親說那天下著毛茸茸的大雪,梅花的香氣瀰漫在雪花中,嗅之令人頭腦清醒。 

     您的學生 蝌蚪

 

中方回應挪威曾給劉曉波諾獎:解鈴還須系鈴人2012-10-12 外交部網站

 

  2012年10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記者會。

  問:中方對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有何評論?

  答:我們對莫言先生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表示祝賀。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他的文學造詣有目共睹。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歡迎世界各國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感受優秀中國文學的魅力。

  問: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近兩周年,中挪關系近期是否可能轉圜?中方是否就今年諾和獎獲獎人選與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進行了溝通?

  答:兩年前,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決定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中方當然堅決反對。關于中挪關系,其困難是由于挪威政府支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錯誤決定造成的。解鈴還須系鈴人,挪方應爲兩國關系恢複和發展做出切實努力。

  問: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後,中國政府曾批評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對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爲何卻持不同態度?

  答:正如我所說,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屆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文學造詣有目共睹。兩年前,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決定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我們理所當然堅決反對。

 

莫言稱獲獎是文學的勝利 批判社會黑暗淩厲嚴肅

 

  中新網2012年10月12日電 (劉歡)12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老家山東高密舉行記者見面會。見面會上,莫言表示,自己的獲獎是一場文學的勝利。同時他對媒體坦言,並不希望引起“莫言熱”,期待引起讀者對文學的熱情。

  獲獎是文學的勝利 站在人的角度寫作

  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問說,有人質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權力角度寫中國,不應得獎。莫言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爲,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評價作家作品的,並不是一個政治獎,這種質疑並沒有說服力。

  莫言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拿起筆來,我就非常明確一個觀點,我是站在人的角度,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我的小說突破了階級和政治的界限。

  莫言認爲,這次獲獎是文學的勝利,是因爲文學獲得這個獎項。“如果是讀過我的書,就會知道,我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淩厲和嚴肅的。80年代寫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國》、《十三步》、《豐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談抄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莫言表示,抄寫《延安文藝講話》並不後悔,因爲抄《延安文藝講話》與自己的創作沒有矛盾。而自己的創作,一直在突破《講話》。

  莫言進一步解釋稱,《講話》是一個曆史文獻,它的産生有曆史的必然性。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它對推翻腐朽政權産生了積極的作用。今天再看,確實有巨大的局限,比如過分強調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過分強調文學的階級性而忽略了文學的人性。

  莫言表示,我們這一代的作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了《延安文藝講話》的局限,我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突破這個局限。

  莫言還說,很多批評我的人,沒有看過我的書。如果看過,就會發現,我的作品是冒著巨大的壓力來寫的,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作品大不一樣。

  不希望引起莫言熱

  莫言在見面會上坦承,並不希望引起“莫言熱”。“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盡快忘掉。”

  莫言同時表示,期待引起讀者對文學的熱情。他希望更多讀者讀書,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創作,寫出無愧于讀者、值得讀者閱讀的小說或者詩歌。

  出版自由已經放寬到令人驚訝

  在就出版自由的有關問題上,莫言表示,在很多海外國家,涉及到宗教問題也會受到限制,經常會有一本書引起整個族群強烈抗議的事件。中國的小說寫作和出版自由,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經放寬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釣魚島應擱置爭議

  在發布會上,莫言對釣魚島爭端也發表了看法。他說,爭端是客觀存在的,要完全解決爭端,打仗並不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在莫言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上個世紀70年代中日建交的時候,兩國領導人的措施,擱置爭端,大家先談友誼。

  不會出國定居

  在回答記者是否會選擇出國時,莫言幽默地表示,“我連高密都不想離開”,不會出國定居。

  莫言稱作家對故鄉的感覺,比普通人更爲強烈。“在這片土地上時感受不深,離開的時候就會魂牽夢繞,尤其是我這樣以鄉土爲主要風格的作家。”

  莫言表示,自己的小說確實寫了很多農村題材,但城市的影響已經在小說裏得到體現,現在寫的鄉土,已經是一個城鄉化、城鎮化的鄉土。“一直說我是個鄉土作家,不太能夠讓我服氣”,他說。

莫言表示,肯定會去瑞典領獎,但演講講什麽,還沒完全想好。

 

諾貝爾和平獎 得獎的是…歐盟 2012-10-13  中國時報

 

     由歐洲廿七個國家組成的政治與經濟聯盟「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歐盟)因長年協助維繫歐洲大陸的和平與穩定,十二日榮獲二○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

     不過,歐盟此時獲獎令若干人大感訝異,因為歐洲的團結現正遭受數十年來最嚴苛的試煉,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南國家與以德國為首的歐北富裕國家裂痕極深,富國勉強伸援,債務國則不滿歐盟規定的撙節措施,雙方屢屢出現對立氣氛,此時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機異常微妙。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在奧斯陸宣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歐盟時說:「歐盟與其前身六十多年來致力於推展歐洲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歐洲泰半地區由戰爭之陸轉化為和平之陸,歐盟居功厥偉。」 

     賈格蘭強調,歐盟現雖面臨嚴峻的經濟考驗與相當大的社會動盪,但其歷來的作為彰顯了「國家間的友愛與互助」。歐洲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分裂,賈格蘭盛讚歐盟與其前身擔起建構「新歐洲」的重任,並於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崩垮後,戮力散播和平與穩定。 

     他舉德國與法國化敵為友之例說,「循經立意良善的努力,再佐以建立互信,世仇也能變成密友」。而在一九八○年代,希臘、西班牙與葡萄牙入盟,也促進了三國的民主發展。「柏林圍牆倒塌,讓中歐及東歐數國得以入盟,開啟歐洲歷史新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與東方的分裂告終;民主獲得強化;許多起因於族裔衝突的爭戰也告戢止。」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入圍者有二百卅一個,其中包括四十三個社會和國際組織,而以賈格蘭為首的五人評審委員會一致決議將桂冠頒授歐盟,表彰其貢獻。 

     歐盟膺此殊榮,支持歐洲統合的歐陸政要人人稱慶,認為實至名歸。歐盟主席范榮佩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巴洛索發表聯合聲明說,「歐盟本於尊重人性尊嚴、自由、民主、平等、法治與人權的價值,統合了因冷戰而分裂的歐陸」,歐盟所有成員國深以獲獎為榮,而榮耀應歸功於歐盟的五億公民。歐盟龍頭德國的總理梅克爾也讚揚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殊榮授予歐盟,是「極好的決定」,激勵她推動歐洲更深層的整合。 

     一九八三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蘭前總統華勒沙,則稱歐盟獲獎是「令人不快的驚訝」,他認為個人的犧牲奉獻才更值得表揚。 

     而在比較實際的層次,許多人倒想知道,歐盟會派誰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五百廿萬元)的獎金又要歸於何處?

 

歐盟獲和平獎 歐豬群情激憤 2012-10-13 中國時報

 

     歐洲聯盟大爆冷門獲得二○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但反應卻是有褒有貶。由於歐元區經濟景氣低迷,歐債危機未滅,部分國家失業率甚至超過二○%,此時傳來歐盟獲獎的消息,有些人感覺格外諷刺。「歐豬」國家紛紛開炮,推特等社群網站更是罵聲震天。 

     埃及網友在推特上痛批:「讓我們忘記瑪拉拉和她的同儕,還有勇敢的社工和良心犯,把和平獎頒給歐盟吧。」十四歲的巴基斯坦少女瑪拉拉.尤蘇芙札,努力為女性受教育權奔走,她在九日遭「塔里班」槍擊頭部重傷,引發全球怒火。 

     一位推友酸溜溜寫道:「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和法國都發生反緊縮示威。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失業率和貧窮。耶!歐盟獲獎實至名歸!」有網友好奇,一百廿萬美元獎金該如何分配。推友@jbarro搞笑道:「或許歐盟可以拿給西班牙紓困。」@ntlk則打趣:「我可以分杯羹嗎?我有歐洲雙重國籍,可以領兩分獎金嗎?」 

     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的「獨立黨」黨魁法拉吉,大罵歐盟得獎簡直「丟人現眼…令諾貝爾獎蒙羞。」荷蘭極右派國會議員威爾德斯更是火力全開:「在全歐洲都要崩盤之際,頒諾貝爾獎給歐盟,那接下來咧?頒奧斯卡獎給(歐盟主席)范榮佩嗎?」 

     被歐盟主導的嚴苛緊縮措施,壓得喘不過氣的歐豬諸國則群情激憤。三天前剛失業的希臘美容師克莉絲拉說:「這是開玩笑嗎?歐盟看不起我們,它只會惹毛我們。」西班牙商人法蘭西斯柯一臉不解:「我看不出歐盟現在得獎有何道理可言,他們連自己內部都搞不定。」 

     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選,但在兩度公投均反對加入歐盟的挪威,對委員會的選擇並不買帳。該國反對加入歐盟組織的領導人歐拉烏森指出,這件事「荒唐至極,」他說:「這個聯盟,是個努力讓許多國家保持貧窮的貿易集團。」挪威總理史托騰柏格雖然恭賀歐盟獲獎,但重申該國仍無加入歐盟的計畫。

 

和平獎頒歐盟 有反彈有搞笑 2012-10-12 中央社

 

     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歐洲聯盟(EU)的決定,今天在推特(Twitter)引爆驚人反彈,許多人嘲笑這個決定,或感到憤怒,然而部分網友挺身而出,替這項決定辯護。 

     埃及網友@RawahBadrawi 說:「讓我們忘了尤沙夫賽與她的同儕,以及那些勇敢的社區社工和良心犯,和平獎竟然頒給歐盟。」

     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是14歲巴基斯坦少女,一直替婦女受教權奔走宣傳,她本週在巴基斯坦遭塔利班組織分子開槍擊中頭部,引起全球憤怒。

     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主席賈格蘭德(Thorbjoern Jagland)?明將和平獎頒給歐盟的緣由。他特別指出,法國與德國過去曾交戰3次,這在今天是「不可思議」的事。

     他說:「這顯示,透過目標明確的努力與建立互信,宿敵可以成為親密的夥伴。」他也表示,歐盟與其前身一直在促進民主與人權。 

     但是許多人在推特上質疑,為何和平獎要頒給目前飽受嚴重金融危機摧殘的歐盟。這項危機導致失業率愈來愈高,部份國家發生暴力示威。 

     網友@AnonOpGreece 在推特上說:「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與法國的反撙節示威。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失業率與貧窮。歐盟有資格獲獎?最好是啦。」

     然而有些網友跳出來替諾貝爾委員會辯護,包括馬爾地夫的網友。馬爾地夫1年來,飽受政治動盪與暴力示威蹂躪。 

     網友 @shafeeu說:「恭喜歐盟,你們以支持民主獲頒和平獎,實至名歸。希望這能讓你們加緊腳步,幫助馬爾地夫恢復民主政治。」

     另一位網友@jonashelseth 說:「當今的和平獎有能力改變人心。歐洲人或許記得,問題不止在經濟,笨蛋!(我無意冒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他是模仿柯林頓與當時總統老布希競選時的知名精句,他告訴人民:問題就在經濟,笨蛋。

     在比較實際的層次,許多人在推特上想知道,歐盟會派誰領取和平獎,還有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要歸於何處。 

     @jbarro說:「這筆獎金歸於歐盟?或許歐盟可以拿給西班牙紓困。」 

     @ntlk 打趣說:「我可以分一杯羹嗎?還有,我現在是雙重歐洲國籍,可以領兩份嗎?」

 

台長: 阿楨
人氣(17,377) | 回應(24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太陽底下那來《新西遊記》
此分類上一篇:《龔鵬程四十自述》

顯示全部249則回應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5:16:10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2020-01-05 08:17:16
阿楨
底層網文作者:過半月入2000元,“賣身契”已簽到去世後50年 IT時報

中小網文作者舉起“苦霸權合同久矣”的旗幟,中小作家們維護眼前可見的付費閱讀的分成,但平臺開始向免費閱讀、IP多元化運營轉移。
2020-04-27,閱文集團宣佈管理團隊調整…
5月5日,閱文作家集體斷更,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自發舉行“五五斷更節”,抗議閱文免費政策。
隨後,閱文集團發佈公告稱,文章對網上流傳的“作者被收走著作權”、“作者所有社交帳號全部歸閱文”等說法不屬實,並且再次明確“全面免費不可能”。
5月6日,閱文集團如期舉辦了作家懇談會,懇談會上閱文新管理層改革舊合同,明確著作人身權歸屬作者,而著作財產權的收益規則在經雙方協商後,在自願的情況下授予,並且免、付費模式由作者選擇。
中小網文作者的自由:“我們只有簽與不簽的自由,只有大神才有議價權。”他們擔心,免費閱讀會動搖他們的收入。
免費閱讀洩洪之勢
據2018年網路文學作家收入排行顯示,創作者已達1755萬人,日均更新8000字。“唐家三少”以1.3億元斬獲第一。但新入局的以兼職居多,月收入高於5000元者僅占15.4%,過半低於2000元。
讀者看一章2000字,要花1毛錢,作者賺5分,網站賺5分,看完一部動輒800萬字的網文作品,至少要花400元。高企的閱讀費用,給盜版滋生了空間,2019年網路文學盜版損失39.3億元,比2018年上升10.4%。
閱文每年處理侵權案件近2000起,僅2019年就發起民事訴訟1500餘起,下架侵權盜版連結近2000萬條。
從2018年8月開始,連尚讀書、米讀小說、七貓、番茄等主打免費閱讀的App相繼殺入,閱文旗下QQ閱讀等付費閱讀App首當其衝,平均月付費用戶由2017年的1100萬減至2018年的1080萬,付費比例也由5.8%下降至5.1%。
  回應
 一個人只要還有點本事可以賺到錢,有誰會去靠敲鍵盤寫小說?
 李杜,柳永,徐渭,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等人表示羞愧難當。
 那些人寫的小說真的沒賺錢。大把公務員在起點寫小說,只要爬到中上層,一個月(每日6000字)賺到的錢,做公務員一年也比不上。免費大旗一開,再也沒機會了,所以寫手們暴動了。
2020-05-12 08:49:34
阿楨
特朗普被提名後,《大西洋月刊》刊文呼籲終止諾貝爾和平獎

2020-09-11,美國《大西洋月刊》就以“終止諾貝爾和平獎”為題發文稱,特朗普“德不配位”,而接受特朗普提名的諾貝爾和平獎“主觀”且“荒謬”。
9月9日,挪威議員傑德向諾貝爾委員會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此次和平獎共有318名候選人,獲獎者將于10月9日公佈。傑德來自右翼民粹党挪威進步黨。他告訴伍德,他提名特朗普的原因在於:特朗普參與斡旋阿聯酋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以及在中東地區“廢除和減少美國常備軍”。特朗普轉推:這一提名,特朗普當之無愧。但伍德回應是“極度荒謬”:
文章指出,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的成就參差不齊、獲獎理由五花八門,相較諾貝爾獎其他類別獎項(包括文學獎楨:?),和平獎一直以來“都很主觀”。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5900萬人流離失所

美國布朗大學2020-09-09發布「製造難民」 指出自911事件以來,亞非和中東八個國家的3750到5900萬的人捲入美軍的戰火,比任何其他戰爭或災難導至流離失所的人數都多,當然包括第二世界大戰。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死亡3百萬人,耗費6.4萬億!

美國布朗大學2019-11-13研究稱從2001年2019年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敘利亞、葉門以及其他國家的反恐戰爭,已經直接造成80萬人死亡,耗費軍費6.4萬億美元。
2020-09-13 09:25:54
阿楨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公佈獲獎名單時,然而,隨著獎項逐次公佈,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首先,時代不同了。110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獎項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為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令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到21世紀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已遠遠大於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更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當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變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
  其次,即便是在科學領域,諾獎所涉這幾門學科對人類影響也在下降。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範式的挑戰。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方向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有學者會說科學研究需要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與社會需要一致。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2020-10-10 08:08:08
阿楨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公佈獲獎名單時,然而,隨著獎項逐次公佈,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首先,時代不同了。110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獎項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為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令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到21世紀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已遠遠大於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更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當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變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
  其次,即便是在科學領域,諾獎所涉這幾門學科對人類影響也在下降。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範式的挑戰。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方向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有學者會說科學研究需要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與社會需要一致。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2020-10-10 08:08:19
阿楨
再次,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越來越有限,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後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亞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哈裡特•朱克曼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
  最後,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3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資深科學家中,女性11%的比例不相符。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也從來沒有1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
  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專案和評獎程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2020-10-10 08:09:21
阿楨
再次,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越來越有限,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後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亞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哈裡特•朱克曼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
  最後,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3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資深科學家中,女性11%的比例不相符。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也從來沒有1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
  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專案和評獎程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2020-10-10 08:09:28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2020-10-13 08:24:06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2020-10-13 08:24:39
阿楨
北大國發院教授:諾獎再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 研究要多務實 2020-10-15 觀察者網

  2020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資料,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干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回應
 什麼叫務實?諾貝爾評委員會從來就對中國有強烈偏見的,中國面對挑釁,一直是克制為主,拿不到和平獎;中國發展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拿不到經濟獎;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做到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拿不到醫學獎。但北大教授還在責難中國….
 屁,如果聽西方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理論,充分競爭理論,中國經濟早就崩潰了。
 今年是中國”公知“崩潰年,這幾個北大教授卻蹦出來裝逼,想告訴中國人什麼叫”務實“,怎麼越看越像小丑?
 清華、北大仰望西方的教授還是務實的移居美國吧!
 2020和平獎頒發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務實?什麼經濟理論比得上讓世界1/5人口從貧困走上富足還務實?諾獎就是歧視性的獎!中國人想獲得這個獎,首先得是親西方的,或者抹黑/醜化中國的,否則對世界貢獻再大也沒用,比如說袁隆平!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 2020-10-15

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糧食署的工作主要分為幾大方面,緊急援助、救濟與重建、發展援助和特別行動。他們活動於戰爭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一線,為受害者提供糧食援助。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糧食計畫署更是受到了挑戰。
 西方各國在二戰後,對於第三世界援助力度非常大,有糧食、有錢、有物、有教育、有建設,為什麼援助效果還是不明顯?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5196&s=fwzxhfbt
2020-10-16 08:35:07
阿楨
葛劍雄: 反常的“歷史熱”, 正變成誤導民智的權錢工具2020-10-15文化縱橫

【導讀】葛劍雄教授認為,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他指出,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郁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干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葛劍雄教授認為,在歷史研究上,歷史學研究者責無旁貸,要成為研究的引領者。歷史學界有責任引導公眾歷史興趣,而非片面迎合;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的公共功能,另一方面仍需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避免歷史研究陷入“民粹化”、商業化的泥潭。
……..
  回應
 說實話,中國自九十年代末以來開始的傳統文化回潮,以及2000年後開始的本土意識回歸。這兩次重大社會人文潮流裡,中國的專業文史學者幾乎沒有發揮什麼太大的作用,也沒有起到引領社會潮流的功能。這些社會思潮我們的相關學者絕不是不知道,而是自我設限太多。私下裡牢騷滿腹,公開出來大多是P話廢話。
 這些貨不敢硬懟袁騰飛之流,老是拿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說說,自己研究脫離了人民群眾,現在媒體走偏了又大呼小叫地說歷史不應該被消費,真不知道拿那麼多公糧養這些人幹嘛?
 網路上議論良莠不齊是真的,但有些專家自己最好首先端正心態,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澄清事實循循善誘,不要動輒給他人扣帽子。其一,網上議史之人,年齡、專業、目的極為不同,除搗亂的敵對分子外,大多還是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人,認識水準有限也正常,以專業知識説明他們提高認識,本就是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先否定他們。其二,由於教育的普及,一些非史學專業出身的歷史愛好者有自己的獨特思考,也應該允許。其三,歷來思想大家,包括基於歷史研究的思想家,非學術專業出身的多了,難道非得科班出身嗎?不要太狹隘了
2020-10-16 08:38:50
阿楨
賈樟柯很會和政府打交道 2020-10-19 觀察者網

“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在賈樟柯這句退出宣言傳遍網路時,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平遙影展前三年都靠著縣政府的資金扶持,數目在千萬元級別。
2017年,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獲得者,47歲的賈樟柯在北京宣佈了成立平遙國際電影展。雖然是民間發起、獨立性質的電影節,卻在一開始就得到了官方的支援,以發展山西省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名義推進著。
……..
  回應
其實,不光是賈樟柯,他們同一輩的,現在被豆瓣、以及幾個觀影網站吹捧的導演都挺垃圾的。這幫人本身的導演水準很一般,拍不出出彩的電影,所以都是劍走偏鋒,在關注點和題材上做文章,迎合西方世界和部分文青、白領、香蕉人的胃口,你們自己去看看他們的片單,有一部是正常的電影嗎?有過票房嗎?
這種片子外國人也不看了,就是拿個獎博個名聲,然後繼續回國騙投資。但這些年這種套路漸漸行不不通了

賈樟柯的電影太赤裸裸了,不受一些人待見是必然的,但消失或大火都是社會的悲哀 2020-10-19 觀察者網
  回應
賈樟柯拍底層,但是他拍出來的底層電影,底層人看都看不懂。
賈樟柯拍邊緣,卻又說這些邊緣是主流。
賈樟柯拍中國,但他拍的中國不是給中國人看,是給外國人看。
觀網用戶其實和絕大多數中國線民一樣是很喜歡看批評現實的題材的,但是偏偏中國的電影人有很多拍的所謂批評現實的片子,都是流於形式,膚淺而蒼白的,觸動不到問題的根本
國內有太多“獨立導演”,總是拍一些碰瓷電影,用“禁片導演”的頭銜自己包裝成“反抗黑暗的鬥士”,去外國電影節上投其所好要飯吃。
賈樟柯和這個群體接觸的太久了,他的藝術追求,恐怕已經被這個群體那種釣名逐利的風氣給稀釋掉了。
2020-10-20 09:43:29
阿楨
日媒發問: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都跑到中國去了

  日本《朝日新聞》2020年10月31日《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摘編如下:
  仿佛已是很遙遠的事了。“我們的經濟規模可以被人口眾多的國家超越,但我們的科技實力必須在亞洲佔據絕對第一位,要讓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優秀研究人員都到日本來學習。”這是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的觀點。他是在2009年底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這番話的。第二年,中國在經濟規模上超過了日本。山中一直強調要改善日本研究人員的待遇。
  自那以來過了約10年時間,日本的經濟規模(按美元計算)略減,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卻增加到原來的近3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2020科學技術指標”,2016年至2018年中國學者年均發表的自然科學領域論文數已經超過美國,首次躍居全球首位;而受關注度較高的論文數也逼近長期獨佔鰲頭的美國。根據英國機構的排名,在世界大學百強中,中國大學的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日本。
  中國從2008年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目的在於引進在國外活躍的研究人員,無論國籍。
  最近我在網上採訪了一位在中國知名大學擔任教授的日本骨幹研究人員。他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是上述計畫的成員。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說:“我的年薪是40萬元,雖然比不上日本的教授,但這裡的設備和工作團隊等軟硬體都很好。”
  他表示:“骨幹和年輕研究員跑到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研究水準在不斷提高。拿我研究的領域來說,過去日本佔據了絕對優勢,但現在從論文的排名來看,與中國的差距已越來越大。”
  日本大學的教員編制是有限的,但中國錄用的編制人員在增加。據他介紹,近年在基礎科學領域,每年日本有不少骨幹和年輕人到中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也向日本和歐美等國家的大學提出了申請,但在進行比較後選擇了中國。
  為了確保人才,中國政府迄今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鼓勵政策。高科技城市深圳市制訂了旨在吸引頂尖人才的“孔雀計畫”,各地也都在爭先恐後地網羅人才。
  日本要從世界各國吸引和挽留人才,必須確保工作崗位和改善研究環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長期以來,包括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敲警鐘,但真正能對日本起到警示作用的卻是中國的做法。
2020-11-02 07:46:24
阿楨
電影節被吹爆的國產片,一上映咋就翻車了? 2020-11-07 電影雜誌
…….
  回應
反正能夠編造出一種黑暗和壓抑氛圍的電影,都會是一些人心目中的有深度的好電影。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0150
2020-11-12 09:11:49
阿楨
著名導演金吉德去世,韓國電影界“一片寂靜” 2020-12-14 環球時報

韓國JTBC電視臺13日稱,著名導演金吉德11日在拉脫維亞去世後(享年60歲),根據其家人意願,將在當地火葬並舉行葬禮。據韓國外交消息人士透露,金吉德家屬疫情下難以前往拉脫維亞,希望授權韓國駐當地大使館代辦葬禮。
韓國大使館方面稱,若醫院本周正式寄送死亡證明,則將按照相關流程辦理火化,之後將骨灰送回韓國,整個過程將至少耗時一周以上。在拉托維亞接受新冠肺炎治療的金吉德11日突然去世,一度定居俄羅斯的他近年來為移居拉脫維亞,已在當地購入房產。
“享譽國際但國內爭議不斷”,韓聯社13日如此評價金吉德,“他的作品大部分脫離傳統電影的束縛,經常聚焦流浪兒、流氓、死囚犯、妓女等社會底層小人物,並詳細刻畫性暴力、野蠻行徑和變態心理”。其電影往往從男性視角審視女性,過度暴力場面讓觀眾痛苦。參演金吉德電影的女演員往往備受困擾,《壞小子》的女主角孫婉接受採訪時說:“拍攝時真是噩夢,感覺靈魂受到創傷。”雖然孫婉憑藉該片獲得大鐘獎最佳新人女演員,但在第二年中斷全部演藝活動。此外,金吉德2018年被爆性侵女演員,引發不小爭議。
“韓國電影界平靜哀悼金吉德”,韓國YTN電視臺13日稱,雖然金吉德在國際影壇享有極高知名度,但韓國電影界少有對其的公開追悼。韓國電影導演工會稱,由於金吉德不是工會會員,因此沒有後續悼念活動。目前,韓國主要社會團體、業界人士都沒有發表哀悼聲明或評論。
金吉德曾多次入圍戛納、威尼斯和柏林等國際電影節,其中2012年的《聖殤》問鼎威尼斯最高榮譽金獅獎;2004年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曾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國《綜藝》對金吉德新穎的美學觀點表示肯定,“但同時要正視他對人類和動物的極端虐待描寫,這讓他一直飽受批評和爭議。所以他在韓國本土電影圈漸漸被孤立,光環漸漸暗淡”。
法國《解放報》從電影史角度評論金吉德,“自新千年之後,他率先引領韓國電影的國際化潮流,成為獨特東方美學和暴力的代名詞,引發西方主流電影界關注,但也有許多觀眾難以忍受”。
2020-12-15 07:08:11
阿楨
一部日本人盡皆知的國產文藝片《暖》內地票房僅600萬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y5llUoqus
第1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秀導演獎
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金麒麟獎(最佳影片獎)
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獎
第1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故事片
第53屆海德堡國際電影節 獨立電影業主獎
第10屆中國表演藝術學會獎 學會獎

《暖》,被消解的殘酷現實與人性 2020-05-24

霍建起的電影《暖》(2003),改編自莫言小說《白狗鞦韆架》(1984),如《那人那山那狗》《藍色愛情》一樣,《暖》仍舊是「霍氏美學」的見證,舒緩的節奏,唯美的畫面,悠遠的音樂,恰如一首散文詩,勾勒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圖畫。

悲涼到溫情——《白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異 2014

影片與小說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結尾的處理。小說以無言的結局告終,絕望又希望。暖對被白狗領到高粱地裡來的井河說“我要個會說話的孩子……你答應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應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條理由,有一萬個藉口,你都不要對我說。”小說結尾處戛然而止的處理手法,將暖的無望與掙扎彰顯無遺,也把井河推向了倫理與情感的兩難境地,增添了整個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感染力。
而《暖》的結尾則比小說溫暖得多,正像導演霍建起所說,藝術未必要直面現實。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中庸、和諧, 禮樂相濟、人情融融的溫情美。原小說的殘酷在影片中被悄然化解。
差異原因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生產的精神產品是為了給觀眾提供藝術的精神消費,但它畢竟是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具有商品性質,因此,導演在改編原著時必須考慮電影受眾的需求。
與此不同的是,語言是抽象的,並且不會把具體的形象直接地呈現出來,因而它給予受眾的形象是模糊的、間接的。這種間離效果使受眾在從語言中感知醜的事物時,就不會像面對圖像時那樣難以接受。因此,在《白狗秋千架》中暖可以瞎掉右眼,形象醜陋,舉止粗俗,但在電影《暖》中觀眾就無法接受這樣的視覺衝擊。
莫言說,小說跟電影、電視劇的關係, 我認為應該是各走各的路, 然後偶然地在某一點上契合, 生出一個作品。
2020-12-15 07:19:41
阿楨
陸磁浮列車技術引德媒眼紅 德政黨互批要為落後中國負責 2021/07/30 中時

中國大陸最新磁浮列車在青島下線試行後,其先進技術性能受德媒追捧,還引爆德國朝野政黨相互攻訐。
  回應
中國抄襲仿造還可以,但共産黨專制獨裁禁錮人民心靈無法創新,這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多是歐美民主國家….
誰發明的紙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只要做得比原創者要好,創新就在裡面, 而且諾貝爾本就是西方的….
百年前德國大學每年理工畢業人數世界第一,二戰後美國最多,今年中國約500萬人、佔世界半數!聯合國2018年專利申請,中1,542,002件,美597,141件,歐洲174,397件.
V2火箭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呢?美國抄襲仿造
可憐的美國,拜登還在規劃高鐵項目,基建撥款仍然在國會噴口水。

諾獎得主指中國「霸凌科學界」 中駐美使館:無理指責 2021-07-30 德國之聲

聲明稱,4月26日會議疑遭網路攻擊,無論是否與中國大使館有關,我們都十分不滿中國政府試圖審查和霸凌科學界,企圖阻止兩位獲獎者(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及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發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就是政治獎!
美國還霸凌及強佔全世界各行各業!
德國之聲跟台灣三民自都是製造假新聞的基地組織,呵呵!

又失敗 美極音速飛彈試射結果令人失望 2021/07/30 中時

美國空軍28日再度試射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原型,發動機無法點火, AGM-183A於4月首射,飛彈無法投出。
  回應
最大問題在美國理工人才缺乏!
老美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經無法撐起一個強國。
要不要派CIA去中國偷技術?
2021-07-31 07:47:39
阿楨
日本報告:被引次數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首超美國位列第一

日本《日經新聞》稱,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2021-08-10報告,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首次超越美國。而日本的衰退則進一步惡化,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
文部省根據英國Clarivate公司資料,中國論文總數2018、2019年連續兩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國。2019年,中國為471367篇,美國為393794篇。
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2018年(文中指2017-2019年平均值)相關論文數量達40219篇,而美國為37124篇,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和2008年(文中指2007-2009年平均值)的論文量相比較,美國相較2008年增加了3%,而中國卻是2008年的約5.1倍,實現了大幅增長。從比例來看,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佔據24.8%,美國佔據22.9%,第三名的英國只占到5.4%。
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科、電腦•數學、環境•地球科學5個領域超越了美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國佔據48.4%,遠超14.6%的美國。化學和工科領域同樣,在化學領域,中國佔據39.1%,遠超美國(14.3%);在工科領域,中國佔據37.3%,也和美國(10.9%)甩開了差距。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中國相關論文在20年首次實現逆轉,超越美國,占到20.7%,而美國為19.8%。在物理學、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美國依舊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為何能成為第一?
中國2019年的科研開發費用約為54.5兆日元(約4926.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2倍以上。美國為68兆日元(約6146.7億美元),依舊位列第一,但中國增幅明顯高於美國。
中國2019年的科研人員數量超210萬人,世界最多,相較2018年增長了13%。世界一流的學者數量也在保持增長。而2018年美國科研人員數量為155萬人,中國大幅領先。
中國“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包括: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日本的衰退在進一步惡化
日本高品質論文的數量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約10~15%,,韓德法英等國與10年前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日本卻沒有太多變化。日本科研人數約為68萬人,位列第三,但是增長率0.5%。日本博士人數在2006年達到頂峰,此後不斷減少。
《日經新聞》指出,沒有抑制長期的研究能力退化的“特效藥”,很難阻止衰退。
2021-08-12 08:22:46
阿楨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頒給了他? 2021-10-07 新京報

  10月7日,瑞典學院宣佈,將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其頒獎詞為,“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後果與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態度決絕,慈悲為懷”。
  出身難民的作家
  古爾納1948年出生於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桑吉巴島,現年73歲。
  1960年代末,有著阿拉伯血統的古爾納被迫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後,古爾納定居英國,並在21歲時開始寫作。
  直到1984年,古爾納才再次回到桑吉巴,在他父親去世之前不久見到了他。退休前,古爾納是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和後殖民文學教授。
  古爾納迄今已發表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難民問題貫穿著他的作品。
  他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份。他筆下的角色總是有一種由知識熱情驅動的無休止的探索精神。
  據CNN報導,在新冠疫情持續導致歐洲難民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聚焦難民、移民問題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呈現怎樣的趨勢?
  至2020年的117名諾獎,歐洲超70%,美洲其次,亞洲、非洲、大洋洲非常稀少。古爾納是自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後,獲獎的非洲黑人作家。
  諾獎的兩大趨勢。其一,幾乎都是被體制經典化了的作家,;其二,多半都是獲獎專業戶作家。
  對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多年來一直是獲獎熱門人選,但新世紀以來,暢銷類型的當紅作家大多不受待見。很可能,市場號召力容易使人把他們歸為通俗作家。而評委,十分看重‘新經典性’”。
  近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2020年,美國女詩人路易士•格麗克成為第16位女性獲獎人,因其“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格麗克是自傳詩人,童年、家庭生活、和父母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中心主題,探討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包括愛、死亡、生命和毀滅。代表作包括《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等。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其頒獎詞為“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他的代表作包括《無欲的悲歌》《罵觀眾》等。
  2018年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她獲獎的理由是“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其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21-10-08 07:28:05
阿楨
2017年,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他的頒獎詞為“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其代表作包括《長日將盡》《莫失莫忘》等。
  2016年,美國歌手、創作人鮑勃•狄倫因“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最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一。
  回應
政治正確但是無力改變,這就是虛偽的西方政治

古納作品展現主角堅韌 但多半悲劇 2021-10-08 聯合報

古納的小說處女作「離別的回憶」(暫譯),描述充滿才華的年輕主人翁參加一場失敗的起義後離開家鄉,前往肯亞奈洛比投靠有錢的叔叔,卻落得一陣羞辱,只好返回他已經分崩離析的家,面對酗酒又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維生的姊妹。
一九九四年的第四本小說「天堂」被視為古納的突破之作,寫作靈感來自一九九○年前往東非的一趟學術之旅,主人翁尤瑟夫和波蘭裔作家康拉德同名不同拼音,明顯有致敬之意。尤瑟夫處於十九世紀末的東非,因父親欠一名阿拉伯商人龐大債務,將他送給商人為奴抵債。尤瑟夫跟著商人到中非做買賣,經歷不同風土與當地部族的敵視,返回家鄉後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迫加入德軍作戰,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二○○五年出版的「遺棄」(暫譯)時空跨越半世紀,整部小說幾乎皆以主角拉希德的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故事,其一是五十年前,流落東非的英國人皮爾斯被一名阿拉伯商人所救,和商人的姊妹蕾哈娜墜入情網,卻被當地人排擠。
故事之二是拉希德離開家鄉遠赴英國求學,他的兄長阿明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教師,姊姊法莉坦開店做生意,巧遇皮爾斯和蕾哈娜的孫女賈米拉,阿明深深愛上她。之後拉希德的家鄉陷入革命戰亂,阿明在戰火中失明,之後死去。拉希德輾轉拿到阿明留下的筆記,得以記錄這兩段家族故事。
古納作品經常以家鄉的殖民歷史和當局血腥鎮壓部族過往為背景,反映非洲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多元與複雜,多半以悲劇收尾,但也表現主人翁的堅韌。
2021-10-08 07:30:00
阿楨
沒了歌舞,還能算印度電影嗎? 2021-10-17

印度電影“識別度”認知最強烈的,當屬經常讓人措手不及的歌和舞。
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
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這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所以當歌舞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順帶說一下,印度電影誕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其審查制度非常嚴格,對色情元素的管制很很嚴厲。然而印度的其他藝術,如雕刻、繪畫等,可以大膽地表現情欲——因為毗濕奴,這個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他有一個化身就是情欲的象徵,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濕婆的“林伽”,認為性和情欲是神賜的。
所以,為了表達內心正常的本能衝動,並且避免和審查制度造成衝突,印度人最終選擇了舞蹈這個和性本能有著深刻聯繫的元素:曖昧游離的秋波, 欲說還休的語言, 若隱若現的肢體, 似迎還拒的接觸, 以及類似聚會和儀式的群眾歌舞, 這一切都十分獨特巧妙地宣洩了印度人在電影中對“欲”的期待。
除此之外,在歌舞之路上越走越遠的印度人還發現,載歌載舞不僅不會顯得突兀,甚至還能讓電影變得更好玩:
一、歌舞元素能夠巧妙推動整個電影情節。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眾多或幽默、或溫情的歌舞場面把影片一次次推向高潮。
二、舞元素也易於表現跌宕起伏的情節,表達電影中各角色的強烈情感。所謂“言之不足,歌以詠志”。
三、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很多印度電影都在三小時以上,觀眾的注意力很難集中這麼長的時間, 所以在影片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於調節氣氛。
四、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語言眾多,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為各種語言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印度電影裡的歌舞有很強的“本土性” ,從藝術性來看,並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影評節的審查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電影產量位居全球前三,可是在獎項上幾乎沒有什麼斬獲。
2021-10-20 08:20:34
阿楨
全球最佳菜肴排行榜:義大利榜首希臘第二,中餐排名11 2022-06-17

世界美食圖集網站Taste Atlas的最新排名,希臘的野菜餡餅(hortopita)、克裡特式烤羊肉(antikristo)以及烤羊排(païdakia)被評為最佳希臘餐菜品。另外,聖托裡尼豆泥(fava)、克裡特哈尼亞柳丁(Portokalia Maleme Chanion Kritis)和克裡特松樹和百里香蜂蜜(Pefkothymaromelo Kritis)這三種美食則被選為希臘最佳飲食產品。
中國菜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11名,最佳中餐菜品的前三名為:川味火鍋、鍋貼和廣式燒肉。醬油、米粉和大白菜則被選為最佳飲食產品。
Taste Atlas由克羅地亞記者和企業家馬提亞•巴比奇(Matija Babić) 于2015年創立,被譽為“世界美食維琪百科全書”。其中收集了正宗食譜,美食家評論以及有關各種菜肴的研究文章。它自稱是世界美食圖冊,是地道與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
其理念是告知並驅動旅行者品嘗所到之處的地道食物及飲品。其特色是具有互動式全球美食地圖,並在各自區域顯示菜肴圖示。
  回應
這個所謂榜單的前50名,除了中國以外全部49個國家的菜譜菜品全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一家多吧。
沒有中國一個菜系多!甚至沒有一個順德菜的餐廳功能表多!
這排名,和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一個味道。
14億中國人的喜好不如歐洲小國寡民的喜好,有點意思。
迷信老外標準的可以休矣,弄個世界排名只是引流的商業噱頭,各地的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屬於全世界人的普世口味,真正能對飲食文化起到推手的是文娛的軟實力文化輸出,和強勢的文化輿論控制操縱能力,為啥吃狗就是錯的,中國八大菜系百味美食,還比上日本那種單調的豐富?人家吹的牛逼響,吃個白米飯團都能吃出無上高端感
老師大學教授,都崇洋媚外,教出來的學生怎麼會不崇洋媚外呢。
2022-06-18 08:13:05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2022-06-23 09:31:37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2022-06-23 09:31:52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2022-07-02 08:30:04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2022-07-02 08:30:16
阿楨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2022-10-04 07:44:46
阿楨
新科諾貝爾獎量子糾纏 可能是超光速通訊基礎 2022/10/04 中時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量子力學的重要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歐利森( Eva Olsson)說:「量子訊息科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發展迅速的學門,這將是安全加密傳輸、量子計算,和即時通訊等領域的基礎。」
他們的發現,與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糾纏」有關,這是指同時出生的AB兩個量子之間,有一股無遠弗屆的連結能力,A量子出現改變,B量子也會有即時的反應,不因距離而有延遲。
澤林格通過實驗,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輸」的現象,以他的話來說「利用糾纏,你可以將量子攜帶的所有信息,轉移到量子被重新構建的其他地方。」聽起來像是瞬間移動,或是科幻片《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光波傳輸。
澤林格也補充,就目前理論,能完成這種傳輸的只有極簡單的粒子,無法像科幻片那樣把一個大活人給傳到遠處。
正因為這個機制只限於量子之間的傳送,所以澤林格曾經說:「這些實驗完全是哲學上的,沒有任何可能的用途或應用。」
但是這一部分澤林格就預測錯誤,事實上,最近十年,工程師們開始依據量子糾纏理量,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通訊,和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比如中國大陸的「墨子號」,就號稱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研究的目標就是量子通訊與不可能破解的加密技術。
2022-10-05 06:30:54
阿楨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
2022-10-05 06:45:55
阿楨
誰是畢亞利亞茨基?人還在獄中抱走諾貝爾和平獎 2022/10/07 中時

與俄羅斯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以及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共同獲頒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唯一政治犯,白俄羅斯人權鬥士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
  回應
西方的工具小丑!
和平獎充滿西方價值,尤其是反俄、反中的背祖叛國的,都是西方集團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相信寫作是「政治行為」 82歲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獨得 2022/10/06 民視

委員會肯定艾諾漫長而艱辛的創作之路,讚賞她勇敢而銳利的從不同角度,刻劃出個人記憶裡的根源、疏離與共同束縛,不過她相信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可以解放力量,她擅長以批判的手法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象中的真實樣貌,並審視不同性別、語言和階級中、存在的巨大隔閡。
  回應
諾貝爾文學政治獎

「文無第一」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鬧出爭議 2022/10/06 中時 江飛宇

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已揭曉,爭議不大。然而接下來的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就經常爭論不休,因此這幾獎往涉及作者的公眾形象、意識形態與政治幹預。

伍軒宏/諾貝爾文學獎為誰而頒? 2022/10/07 自由副刊

近年來文化實踐版圖變遷,分眾多元,影音與社群吸引巨量注意,文學的寂寞體質裸露,進入憂鬱期。大潮流中,諾貝爾文學獎魅力還在嗎?
「得主身分」。國籍分佈?族群比例?性別平衡?由瑞典學院委員會一小群人決定,雖是專業人士,但明顯無普效性,所以結果參考即可。
政治爭議。……….
2022-10-08 07:53:34
阿楨
諾貝爾頒獎典禮 取消邀請這3國大使出席

斯德歌爾摩的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舉行,6項諾貝爾獎中有5項在此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則在挪威奧斯陸頒發。諾貝爾基金會說,按以往慣例,所有國家的大使都將應邀出席奧斯陸的頒獎儀式。
由於俄烏戰爭爆發,諾貝爾基金會去年決定,不邀請俄和白俄大使參加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不過,基金會本週四(8月31日)說,今年將恢復以往做法,邀請俄白伊3國代表出席斯德歌爾摩頒獎典禮,稱其「促進向所有人傳達諾貝爾獎重要訊息的機會」。
邀請聲明一出便受到廣泛批評,諾貝爾基金會週六(9月2日)在聲明中說,今年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不邀請上述3國大使出席。
  回應
原來諾貝爾獎是美歐把持的政治獎!
2023-09-06 06:58:46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2023-10-03 07:00:02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2023-10-03 07:00:12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2023-10-09 06:21:39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2023-10-09 06:22:31
阿楨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2023-10-10 08:54:06
阿楨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2023-10-10 08:54:54
阿楨
作品書寫「韓版228」 南韓學者看韓江奪諾貝爾文學獎:有點震驚 2024-10-10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是第18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拿下這頂世界文學桂冠的南韓作家,更是首位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70後」作家。引進韓江四本書的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形容「每看她一部作品、便被震撼一次」;來自南韓的政大台文所所長崔末順則坦言「有點震驚」、覺得韓江「太早拿了」。
她指出,韓江碰觸歷史議題的作品如「永不告別」在國際頗受好評,在南韓卻引起爭議。但她探索女性處境的作品如「素食者」貼近南韓社會,是兼顧口碑與銷量的經典之作。
韓江1970年生於南韓光州,2016年憑「素食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隔年以「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再以自傳體小說「白」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永不告別」則在去年贏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在奪諾貝爾獎前,韓江已是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她的英國版權經紀公司,旗下還有石黑一雄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韓江「直面歷史傷疤」。這些「直面歷史傷疤」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軍隊對市民進行武力鎮壓的光州事件為題材。另一部長篇「永不告別」則以被稱為「韓版二二八」的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濟州島四三事件指的是從1948年4月3日起持續六年半的軍警鎮壓白色恐怖,受害者逾三萬人,卻長期被阻止追究真相,2000年方著手調查。
崔末順表示,「少年來了」在南韓贏得不錯的評價,但「永不告別」卻引起爭議。韓江對南韓歷史事件的詮釋方式在國外贏得讚許,南韓進步派的批評家卻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韓江的角度太過哀悼。崔末順坦言,南韓還有許多「值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韓江作品擁有許多國際譯本,是她可以敲開諾貝爾文學獎大門的關鍵。
  回應
諾貝爾獎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含金量
自然科學獎仍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目前無法取代的重大獎項。至所謂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那十足十是西方用來表揚對西方精神投降之斷脊之犬的!
物理學獎已經墮落了,找不到候選者了,竟然頒給AI,絲毫不考慮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成就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韓版傷痕文學,非白人,不貶低自己的民族沒辦法的磁磚獎。
推動廢核武日本再獲獎!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4-10-12 03:01:42
阿楨
3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不同製度對國家繁榮差異”

2024-10-14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在合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認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成長,但卻無法持續。
  回應
他們認為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是攫取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除非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更加轉向包容。
為西方制度捧臭腳,含沙射影罵中國,這就是這仨貨得獎的原因。
與其叫「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如叫「諾貝爾政治獎」。
202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理論完全沒有說服力。四十年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顯然沒有被這些學者研究。今天已經民主化的台灣,除了科技業引領全球,造就少數科技新貴之外,慘業空洞化,社會財富極度集中,大部份人民的經濟前途其實沒甚麼亮點,年輕人辛苦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只能躺平。韓國人民更慘,物價比肩美國,民選總統幾乎都是法院認證,被財閥賄賂的現行犯,制定的經濟制度被財閥掌握,人生目標簡化成拼命進入明星大學,畢業後進入明星公司,一輩子當財閥的經濟奴隸。只有新加坡保持一黨民主專政,在高薪制度下,保持廉潔的政府,年輕人剛開始租政府提供的公寓,累積了財產後買得起產權99年到房子。至於最專制的中共,四十年前GDP只有台灣的兩倍半,今天是台灣的22倍。十四億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超過西歐人口的中產階級。
再拿亞洲另外三個國家比較。菲律賓從美國殖民地獨立時,經濟地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經由師法美國的民主制度選出馬可仕總統,把整個社會退化成靠幫傭賺取外匯的傲人國家。緬甸與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獨立時,GDP、鐵路建設和工業能力都遠高於中國。緬甸演變成獨裁軍政府,完全無法管理超過一百個民族的國家,到現在還是一窮二白,內戰不斷。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台灣開發經國號戰機的同時,也開發自己的光輝戰機,花了30年才開始成軍,如此沒有執行力的政府,最大的制肘力量就是龐大的地方勢力,以民主之名,要求本身利益。直到現任的莫迪總理上台,用獨裁手段和印度教歧視政策,經濟才逐漸有起色,但是GDP 也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民主國家退化的失敗例子。阿根廷原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70年來經歷了幾次民主和軍事政變輪替,經濟每況愈下,破產了好幾次。
2024-10-17 01:25: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