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聯制度 彷彿世紀大豪賭
中國時報 論壇 891217
⊙林濁水 邦聯制的提議一直不曾間斷,日前陳水扁總統在接見美國眾院外交委員會成員時也再一次談及。但在現階段的國際戰略脈絡下,邦聯制卻愈來愈像是一場世紀大豪賭。
邦聯制度的定義歧異甚多,隨著成員國間相互支配、信賴與依存度的差異,邦聯內部組織結構與外部共同目的的設定,有許多結合模式的變異。但無論如何,歷史上各種邦聯模式中,邦聯成員對外的利益一致性,是所有邦聯模式最低限度的共通性。在這樣的基本理解上,來看兩岸成立邦聯的意義。
進入後冷戰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與積極尋求區域霸權的承認,中國正企圖在一超多強的權力關係中脫穎而出,潛在的衝突線逐漸移到亞太區域。於是,美國在歐洲大幅裁減軍力的同時,也在亞洲的軍事部署大舉加碼,一邊進行美日安保條約內容的修訂,另一方面大幅提高對台軍售的質、量。而一旦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小布希又確實將其中美「戰略競爭伙伴」的政策付諸執行,那麼,如果台灣決定向中國傾斜,將嚴重牽動亞太的戰略局勢,更是一項改變現狀的重大抉擇。
就文化民族主義的角度,中、台結為邦聯,可以部份滿足中國民族歷史裡反帝國主義情結的要求,依照杭廷頓(Huntington)對後冷戰時期文明衝突將是決定對抗集團及陣線的說法,兩岸邦聯的形成,也代表中國在大中華區域,甚至擴延到東南亞華人社會中,華文世界裡中心共主地位的確立。對台灣而言,則意味著願意以北京馬首是瞻的結盟,緩解民族意識的緊張,以作為台海的和平及政治的穩定的利益交換。
就政治的角度,基本上中國是否取得台灣並無損於其大國的地位,但至少可以免卻在國際上對台灣問題消音滅火的奔波;而台灣可以因此在國際政治上減少面對來自中國的打壓,取得較現在有利的國際地位,固不待言。但如同在典型一對一的邦聯中一般,中、台間的利益衝突將益趨矛盾與對立,而在大小不對稱的實力關係下,台灣可能就得被迫一而再的片面讓步與屈服。
再就經濟的觀點,以台灣在全球電子、通訊產業生產鏈中,於製造這一環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的確有助於中國大陸大幅提升其經濟發展力道的作用。而台灣最近包括高科技產業在內轉往大陸設廠卡位的趨勢,說明大陸對台灣而言是巨大利基之所在,從威盛打算與大陸聯想集團合作的構想,從上游的CPU、IC晶片設計,中游的DRAM、晶圓代工,到下游的封裝測試,兩岸完整的電子產業線的前景,的確給人無盡的聯想。
但就在同時,在最近一期的亞元雜誌(Asia money )中,台灣的投資風險評等僅次於日、星、澳、紐居亞洲第五位,中國當然不用說,連香港也因為九七回歸後,政治風險提高而導致其投資穩定性排名明顯退步。另外,在對中國積極發展武器及擴張軍備的疑慮下,歐美日各國至今仍限制本國企業將電子及通訊產品中的關鍵技術輸出至中國,香港當初沒有如各方預測成為亞洲矽谷,歐美技術轉移的抵制,正是其失敗的主因之一。因此,台灣打算跟中國結為邦聯時,也得考慮往後歐美日領導企業對台灣廠商技術授權及技術合作的顧忌。
當然,邦聯制影響最深遠的,還是在戰略層面。從消極面來看,以台灣敏感的戰略位置,若美國持續以軍售或情報交流深耕台美關係,中國不免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因此,對中國而言,最好當然是經統一的方式取得台灣,退而求其次的與台灣結盟,甚至只要中立化台灣至少都要強過現在的形勢。從積極面來看,兩岸的結盟,同時又兼具著現實上中國往北及向南,強化其區域霸權在戰略部署上的優勢。對台灣而言,中、台成立邦聯後,一直是台灣所最忌憚的中國軍事武力恐嚇,會得到喘一口氣的機會。但對於北京會不會從此就永久放棄武力犯台,恐怕只能在「上意難測」下謹言慎行。但伴隨而來的將是原先戰略盟友的失去,以及原本非敵非友的東南亞國家,對台灣態度的可能轉變。最後,台灣在這一場新的戰略布局中,就只能寄望於唯一新增又性格多變的盟友-北京的撐腰。
因此,在思考兩岸問題時,要避免僅專注於中、台兩者間點狀與直線的關係,而是在東亞及全球的宏觀視野下,從台、中、美多線甚至全球性的觀點來定位兩岸關係,以免因為過分遷就現時性的政治、軍事甚至經濟的壓力,讓台灣陷入長期不利的框架制約之下。
或許,得等到前述政治、經濟及戰略上的疑慮獲得一定的釐清與解消,及中、美在東亞戰略上的矛盾對立關係有重大改善時,兩岸邦聯制才可能會是一個多贏的選擇。
================
●
================
對林文的批評的前言
由林濁水委員的立院助理執筆的這篇文章,其實相當理性,我個人覺得論述相當充分。尤其在布希政權確定上台後,林文的顧慮更顯確鑿可信。但一篇文章,若說要沒有一點可加強補充的地方,或者沒有一點爭議性,也不大可能。
對林文的批判可從許多方向著眼。林文只是反對在當前尋求進一步的穩定的終局架構的努力,未能說明經濟與政治背離的情況疏通台灣的內部焦慮,也未能指明台灣應該可走的方向。林文專就邦聯做批評,某種程度上顯示和解或某種統合架構的方向存在,但進一步的獨立的路向已經消失。林文且有一種暗示,似乎期待中美衝突,以此換取台灣較大的外交空間,這就顯示出台灣作為麻煩製造者的結構性特徵。此種結構性特徵而產生的「對衝突的期待」,使其論述的正當性也大受影響。在此同時,台灣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創造多贏的結局,似乎也不在文章的論述內容之中。
不過我也同意兩岸關係暫時似乎只能繼續拖。但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去拖,對於結果也會有影響。
下文與其說是批評林濁水,不如說是紮了一個稻草人練拳腳。「真問題」當然還是問題,但現在「假問題」其實也還有一些問題,包括籌碼的問題與現實中的由於大陸發展的落後性造成的問題。不像我的下文那麼純然樂觀。但我個人確實是相信,假問題將愈來愈清楚的彰顯其「假」。但彰顯這個「假」,靠的是中共的改革與思想解放。
而就邦聯來說,扁總統若真的提邦聯,我會覺得滿好的。以邦聯為目標來談判,至少我會覺得是可行的。大陸領導層不會接受,但這個氣球可以被談、而且有得談。這裡的討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只是支持提邦聯或反對提邦聯之爭而已。
又,我說大陸的投資環境是開發中國家的前幾名,不是隨便說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說的。資料可以上網到世界銀行下載。
再及,過一陣子,大概會在這裡寫一些專門批評大陸內政的短文。先預告一下;預告也是給自己打氣。
2000.12.20
=================
解讀林濁水的「邦聯制度」一文
2000.12.18
貴報十二月十七日林濁水委員「邦聯制度彷彿世紀大豪賭」一文,對台灣可能以提出「邦聯制」來化解兩岸爭議,提出了一些批評。他指出,邦聯制度的前提是成員對外關係的利益一致性,因此邦聯架構雖然能夠緩和兩岸關係,但必須面對地緣政治上受到除大陸以外的周邊國家的孤立,以及國際經濟分工上先進國家的技術轉讓的限制兩項可能的不利影響,且將使台灣的安全掌握在北京的善意之上,因此邦聯制可能使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可以說,林濁水委員一方面扮演了黑臉的角色,藉由反對一個事實上將使台灣獲得獨立國家身份的方案,來進一步擴大台灣的政策選擇;但他同時也是基於一個明確的認識來反對邦聯制度。他很深刻的認識到,當前兩岸關係的重點,其實在於是否意圖挑起美日與中國的緊張,以維護既有的地位,或者願意與大陸妥協,而此種妥協卻可能引起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因此雖然邦聯制度只是以鬆散的、形式的統一架構,來架構兩岸關係,且邦聯制度的「兩個國家」性質,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可能為大陸所接受,但由於此種架構仍將影響國際戰略格局與台灣獨立的前景,因此仍然必須加以反對。
林濁水委員的文章,因此抓到了兩岸關係的真問題。然而,相對於上述國際戰略的「硬政治」的「真問題」,什麼是兩岸關係中的「假問題」呢?認識假問題,首先應注意到統獨問題其實和我們個人的生活方式、個人的經濟利益的變化沒有直接關係。舉個最淺顯的例子;當兩岸分別加入世貿組織後,兩岸的經濟關係,就將朝向「國民待遇」發展;因此不需兩岸政治關係的變化,兩岸經濟可能就先統一、或說獨立了。因此當很多人仍將「統一」視為經濟的無序、放任的交往的時候,兩岸已經將藉由世貿組織,釐清雙方的經貿往來的基本架構。於是就算兩岸日後達成某種政治統合架構,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也仍將是在國際貿易的層次上進行。因此兩岸「經濟整合」在兩岸關係中雖然重要,卻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是個「假問題」。與此相似,所謂統一後的台灣的外交空間,也是個假問題。例如台灣在APEC、在國際奧會、在世貿組織等等國際機構的身份,不會因兩岸政治關係的變化有立即的影響。此類非國家身份的外交空間,其實與兩岸的主權之爭基本上無關。
上述假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的政治對立尚未緩解,因此都企圖利用機會以增加籌碼。假問題事實上並非雙方的爭點,都只是籌碼而非問題。只有清楚的認識到此種區別,才能認識到最核心的問題。林濁水委員是認識到真問題的,但他並未對「假問題」有所闡述;因為假問題是兩岸關係當中的「對立論述」的一大基礎,而當我們認知到此種「假問題」其實與兩岸關係是統是獨沒有真正的關連,就會影響到我們採納政策的傾向;而這將使台灣民眾進一步傾向於與大陸合作而非對抗。
回到邦聯制度,則此一提議雖然具有可操作性,然而由於兩岸實力的不對稱性,因此甚至不可能被台灣所爭取到。雖然如此,林濁水卻還擔心「兩個邦聯成員之間的緊張關係」,不禁為他的樂觀期待感到難以理解。也許他的樂觀想像,是由於他仍然活在中國崩潰論的陰影當中;因此他只顧得提到「中國」的投資風險高於先進國家,卻同時忽略了中國大陸在全世界開發中國家當中,投資風險與信用評級都幾乎擁有最佳排名的現實。這種現實不僅是全世界的中國投資熱的基礎,且又將使世界格局進一步向不利於台灣的方向轉變。此種種變化,不是爭論「邦聯制度」可以解決的了;但在爭論的過程中透露出的一些假設與期待,卻值得吾人進一步加以思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