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26 02:06:23| 人氣3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民族主義或分離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也許題為「自由選擇的限度」,會更為切題吧!)
======
對於北京出台的「反分裂法」,台灣許多睿智之士已經表示了反對的意見。然而用「批判的武器」要回應「武器的批判」,卻總是令人感到沮喪。若非對中華民國國軍的不信任,何必要百萬民眾上街頭遊行?

十九世紀上半,是德意志、義大利等地民族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自由主義狂飆的時代,然而當時的古典自由主義者看待民族主義,卻有著雙重標準。對於人數眾多,足以創發文明、鞏固族權的德國、義大利,民族主義樂觀其成,而對一些才開始露出苗頭的小族「民族主義」,則譏其不自量力,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就算一時獨立成功,最終仍是成為大國附庸,因此實在不具資格,由此冠之以「分離主義」之名。

一次大戰之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提出小族也有「民族自決」的權利,於是大開小國林立之門;所造成的結果是東歐疆界破碎,德國由此東進、勢如破竹,蘇聯由此西侵、引發冷戰;至於各小國種族清洗運動,更延續到二十世紀末,還未完全停息。冷戰之後的歐盟東擴,才又開始收拾百年混戰的餘燼。

回顧史實,不能不感到殘酷的現實,往往墊基於善良的願望。當南斯拉夫民眾在身上劃上標靶,譏諷美國的「假仁假義」,台灣站在強者的一邊,為強權就是公理叫好。現在上街頭遊行的成為台灣民眾,可以預料的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也將一如過去的台灣,站在「強權就是公理」的一邊。

國際政治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而強權既是和平的威脅,也是和平的保障。當美國在韓戰付出近四萬人死亡的代價,中華民國為了得以苟延而竊喜;當美國又在越南承擔了五萬餘人死亡的痛苦,台灣卻為經濟的起飛而振奮。我們受到庇護,因此得以安樂;因此在我們向中共訴求自由與民主之際,我們得心懷悲憫與感恩。

也就是由於苟活的艱辛,我們不能只是耽於台灣自身。國際社會沒有幫助弱者的義務,對於自私的國家更有說不的自由。自由從不是漫無邊際,「分離主義」在國際上更從來都不是一種受到推崇的自由;因為強權總有足夠的實力,自由地選擇,要如何回應少數人所謂的自由。所以在三二六上街頭的時候,台灣不能一心想著自己,還需想到歐洲的理想,中國的情感,與美國的犧牲。


=========

照片:喬治肯楠,「冷戰之父」(他自己不喜歡這種說法)。選擇冷戰,也是一種自由選擇;把重點模糊成選擇的自由,是對責任的逃避。

台長: 包淳亮
人氣(3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