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01 07:36:48| 人氣1,0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7-2 霧峰學期末報告-食農教育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食農教育組~食農體驗

授課老師:廖淑娟

社區老師:孫崇傑

組員:石麗君、張文怡、賴瑾葇、劉家豪、尤宥程、林家芃

壹、參與人員介紹

一、指導老師介紹

(一)指導教授:廖淑娟老師

 廖淑娟教授目前任教於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並兼任圖書館館長。廖教授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以及南投縣社區大學。廖教授的專長及研究領域是服務學習、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質性研究、都市原住民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教育、以及成人學習。她所開設的「霧峰學.學霧峰」課程結合其專長與興趣,引領學生進入社區學習,建立大學與社區的夥伴關係。自2005 年開始,在葉祖堯教授的指導下,與多位學者進行跨領域研究,並將圖書館視為跨學科的平台,提供各系所師生與社區的教學、研究、與學習之多元交流空間,形塑友善互動的學習環境。

廖教授於 2001 年獲得社會正義獎,2008 年獲得教育部服務學習績優教師獎,2014 年獲得亞洲大學教學傑出獎,2016 年獲得亞洲大學優良教材特優獎。

()社區指導老師:孫崇傑(小毛)老師

孫崇傑(小毛)老師是一位專業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者,921地震讓他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於是創辦絲田水舌永續生態社會企業,期望透過「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來分享「人與人、與自然、與土地」的魅力,以希望、共生、永續、快樂為核心價值,讓人們可以慢慢品味生活。

二、學生自我介紹

()組長:石麗君

我是石麗君,是個超齡學生,是個媽媽也是兩個孫子的阿嬤,目前就讀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二年級,因為圓夢就讀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進而更上一層樓就讀碩士班,目前準備進入論文撰寫的階段。

因為工作關係發展出許多專長。專長:手工藝、彩繪、紙漿捏塑、環保創作、紙藝創作、說故事團康等, 喜歡讀書、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分享美好事物,熱心參與志工活動,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全力以赴。最喜歡的還是創作。

()組員:賴瑾葇

我叫賴瑾葇就讀亞洲大學保健系2年級,個性害羞內向,興趣是打電動、看電影、打球、到處吃美食,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到處走訪未走過的地方,看看不一樣的風景。由於喜歡嘗試許多新鮮事,所以常常會有百變的風格。

()組員:張文怡

我是健管系張文怡,我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雖然我的臉看起來蠻兇的!但是我其實很好相處~

我的興趣是看電影聽音樂吃美食~

去到各地我都會去找當地美食讓自己跟朋友享受美食之旅~

()組員:林家芃

我是健管系二年級的林家芃,我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只要跟我熟了後,我就會變成很外向的人,我很喜歡音樂,也喜歡運動,平常都有在健身、沒事也會找朋友一起打球,平常休閒活動還有喜歡出去外面逛一逛,看個電影什麼的。

()組員:尤宥程

我叫尤宥程,就讀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健康產業組)二年級,我的個性是屬於內向、不擅長跟第一次認識的人講話,喜歡運動,例如:打籃球、健身、跑步。也喜歡彈吉他、逛街、看電影。

()組員:劉家豪

我是生科系劉家豪,個性溫和,興趣是看小說、打遊戲,平時喜歡躺著看Youtube裡的各式頻道。


貳、 研究動機 

一、  霧峰學․學什麼?

每個人都帶著好奇的心,想看看霧峰學在學什麼。

二、  摘要

本次課程從介紹霧峰學的六階段,正往第七階段邁進,從參訪TTW開啟。

霧峰學的學習歷程,保留原汁原味—霧峰學的六階段,民生故事館愛鄉愛民的阿飛仙故事到神靖丸的慘烈事件、霧峰酒莊的品酒體驗,再回歸到轉型城鎮、明日田園介紹與食農教育。透過預習單提升食農教育概念和五次實地農事體驗活動,最後一次以種植大葉田香草做為課程最後的結束。

參、 問題探討與目的

一、  問題探討

1. 認識霧峰學六階段的執行過程內容,將第七銜接啟動 : 如何進入 7. 轉型城鎮的實踐。

2. TTW/TTW/TTW/ 光復新村 NGO 研究中心,是亞洲大學在光村的據點也霧峰。課程 進行的主要場域,學生 要在這個場域進行什麼樣的課程, 實踐轉型城鎮 。

3. 學生能透過實際農事體驗到什麼 ?

二、  目的

1.      認識霧峰學六個階段並進入第七階段轉型城鎮之實踐。

2.      善用TTW/光復新村NGO研究中心場地,安排課程之進行。

3.      希望學透過實際農事體驗,習得食農教育相關概念。

肆、 發現、分析與討論

發現

1.透過課程的學習 認識田園城市是發展核心城市捍衛星城市的概念 還有知道 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進駐光復新村 。敦親睦鄰的重要。

2. ttw轉型城鎮霧峰 一回歸在地的發展結合在地資源與文化,以求兩者永續發展 。建立城鎮的軔性。

3.善用TTW場地上課設計概念,用餐、廚房、餐廳、展示、做為產業推廣,前院平台、沙龍空間 一可作為活動和展覽還有後面的明日田園 都是可以作為課程 進行的場域。

4.參訪光復新村、民生故事館、霧峰酒莊,更為了解霧峰的在地文化。

5.轉型城鎮、明日田園、食農教育加上絲田水舌的概念,使的學生實際參與農事時感受更真切。

6.敘事力是培力多元敘事表達力之學習歷程。其核心議題是永續 。每個學期都有不同的學生進來參與學習霧峰學。

7.食農教育的精神是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 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是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者 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施與環境為教育學習的手段。

8.從生活中去實踐產地到餐桌,減少交通運輸,少用汽油,減少空氣污染,減農藥、化肥,對土地友善,對人類健康的低碳生活。

9.食農教育必修6堂課就是想要知道是絲田水舌的意思是什麼?藏種於農、低碳旅程、循環農業、社群支持、里山生態、節氣文化與農田為學習的基地。

還有絲田水舌的四生:生產、生態、生命、生活, 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透過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的態度,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魅力,在慢活、樂活之外提出細活的態度。


分析

1.善用TTW的場域空間,以上所有的活動和實際農事體驗和課程,皆能在此進行。

2.實際農事體驗、社區參訪和課程進行,對於霧峰學學生的學習,實在有很大的實質幫助。

3.食農教育概念、絲田水舌的四生概念、都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結論

透過實際參與農事體驗與實地走訪社區、景點,親自聽一聽、看一看,品嘗一下,對於認識食農教育有很大的學習效能。

熟習食農教育的概念,食農教育=飲食教育+農業教育。食物的原汁原味,尊重生命與萬物,友善土地,食農教育不是只有種種菜或煮營養午餐、食安問題,而是讓下一代,喜歡真實食物的味道,不是吃加工化學香料調製的假食物。能夠喜歡台灣自己的農產,減少進口農糧,節能減碳、友善環境。

生態環境境的重要性,從大葉甜香的復育,看待生態環境,回歸自然,給生物留一條生路,也是為人類留一條活路。

伍、 課堂上課週誌

第一次週誌3/19

認識場域:TTW/光復新村 戶外教學

地點:光復新村信義路30

講師:王思惟

一、課程內容:

亞洲大學NGO研究中心介紹:

1. 田園城市:源自於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大量人口湧進都市,造成居住環境不良的影響。發展出核心程式和衛星城市的概念。

田園城市理論(英語:Garden Cities),也稱為花園都市或田園都市,是英國的埃比尼澤·霍華德爵士提出的一種將人類社區包圍于田地或花園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概念。田園城市可以自給自足,當它人口滿員達到一定人時,就要在附近新建一座田園城市。

2.何謂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

台中霧峰的光復新村是台中市府力推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中心,不只台中搜救犬隊、現在包括德國國際搜救隊和德國聯邦救難犬協會也進駐。

3.Transition Town Wufong:簡稱TTW轉型城鎮霧峰

(1)    回歸在地的發展,結合在地資源與文化,以求兩者永續發展。

(2)    建立城鎮的韌性:城鎮受到外力、自然或人為衝擊,仍能保有基本功能運作能力。

4.我可以如何參與?TTW活動

尋找自己喜歡的課程。自主參與-折抵選修學分、也可以提出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加以討論寫成課程。例如:課程導覽-光復新村導覽解說課程、社區服務計畫可配合課程和作業/學校計畫、提供服務學習、實習的機會。

5.TTW23事每周二、三19:00都有主題論壇,週五中午有共餐歡迎大家來,一學期最少一次。

場地分三個部分:

()上課場地:用餐概念、廚房、餐廳設計,展示櫃社區產業推廣,1.六股社區紫錐花產業。2.友善農法。3.食農教育:減碳旅程。

(展演空間:前院平台、沙龍空間可作活動和展覽。

() 後院:明日田園。

6.光復新村趴趴走:

(1)搜救犬—無法參觀,只能從外面看了。

接著參觀-台灣畫話協會-服務對象以已成年並離開學校的身心障礙人士為對象,讓身心障礙者也可以發揮創作的潛力,透過藝術教育與藝術療癒的活動,使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之生活更加充實、生命更精采。

創會會長也親自為我們解說,畫話協會成立的原由,並且介紹「愛與美的力量.行遍世界─創意行李箱包世界趴趴GO」,希望有更多的民眾藉由愛的行李箱出國遊歷時,也讓他們的畫作可以看世界。與世界接軌。

尤努斯基會簡介: 200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以及他所創立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意為「鄉村銀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表彰他們「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

地板上有復興國小學童彩繪圖案,也是以尤努斯精神設計。還有一些走過看過,關著門的 INGO,並且到和平路的摘星計畫-青年創業基地走走。

最後各組組員相互認識,並選出一位組長做為連絡和整合小組用。

二、個人心得

1、社工碩2石麗君:

本上課地點對我來說一個相熟悉的地方,還是以倒空自己的想法重新學習,並且重新認識光復新村,參與霧峰學課程,從不同角度來看到霧峰,雖然只有上了一堂課,看見了老師對於霧峰的 投入與付出,讓我這個生活在霧峰三十幾年的半個在地人,自嘆不如自覺汗顏。想想應該是和霧峰正式接軌的時候,且為畢業之後慢慢的做好準備,就在霧峰學。

在課堂上認識本組的年輕學子,希望本學期和大家相處愉快,一起在學涯中共同學習留下美好回憶。

2、健產2A 張文怡

今天大家一起到戶外上課,去了學校附近的光復新村!我不知道原來這裡還有學校附設的中心好特別。聽了講師的講解我覺得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可以給好多的協助!如果喜歡交朋友可以週五中午過來跟大家一起交流吃飯,老師也推薦我們可以找一個週五過來吃飯,我有點害羞但希望我能成功找時間來吃飯。喜歡表演的人也可以來這裡詢問假日在外面表演這是一個很棒的機會讓喜愛表演的人有舞台!想要短期打工這邊的姊姊也會幫你詢問店家能不能打工。我覺得這裡像是個家一樣!裡面的人都好熱情喔!希望我之後有時間可以過去當志工。

3、保健系2A賴瑾葇  

我覺得今天的課程非常特別,雖然是校外課程,但是沒想到在光復新村有一個亞洲大學NGO的教室,去到那裏彷彿到了鄉下,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除了老師帶領我們參觀古色古香的小路之外,也向我們介紹尤努斯的小額貸款是如何幫助需要的人,另外還有看到許多退休的老師在默默行善教導身心障礙的孩子們實在很溫馨,非常謝謝老師安排這次的校外課程,也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4、生科4A劉家豪

今天的課程有別以往在教室的教學模式,是在光復新村裡的亞大NGO教室教學,也實地走訪了附近的各個商家以及舊有的建築,也讓我更了解了霧峰的特色,這次得活動要感謝老師細心的教導以及導覽,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校外教學活動能夠讓我們去學習。

5、健產2A 尤宥程

今天到了光復新村上課,之前來的時候只是走馬看花、晃晃而已。但今天馬上改觀,這裡有學校附設的服務學習,來幫忙社區做轉型,從牆壁上的彩繪到房子的設計都是由亞大學生所設計的,這實在是非常厲害。這裏也舉辦餐會在每個禮拜五的中午,同學不僅可以來這裡社交、也能和社區的民眾聊天,此外這裡也有讓喜歡表演的同學可以展現自我,這裏也有課外短期打工,可以幫忙民眾佈置籌劃活動,也能賺取外快。如果沒有這堂課我也不會知道那麼多的事情!

6、健產2A 林家芃

今天上課我們去光復新村,這次是我第二次來,但第一次的時候只是剛好停車在這,但這次因為上課的關係我才更加的了解這個地方,也看到了很多以前老眷村的景色,讓我收穫很多,這裡也有開了很多的風情小店,還有看到一群來做活動的人,這裡還有種了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次週誌3/26

戶外教學-民生故事館&霧峰酒莊

壹、課程內容

一、民生故事館

()余館長- 介紹導覽

余館長 介紹民生故事館 由來-荒廢20年的民生診所,是診所,住家也是醫院。

民生故事館前身為民生診所-林鴻飛醫師-又稱阿飛仙,民生診所在林醫師過世後,荒廢了 二十幾年,曾有建商想要買下蓋房子,起先由農會承租,後來農會將他買下。

()民生故事館

阿飛仙的故事民生診所-林鵬飛醫師-尊稱「阿飛仙」,一位醫術精湛懷有慈悲醫德的醫師。因為愛鄉與慈心,放棄大好前程,回到故鄉行醫,照顧弱勢的人物故事。

()霧峰學 學霧峰-

是臺灣唯一正式以地方知識及社區參與為內涵的大學通識課程。

因為農會酒莊開幕營運,租下民生診所和前面空地,透過孫崇傑老師規劃將閒置空間老房子作為學生社區學習的場域,從文化資產角度探索民生診所,以歷史、文化、老屋,展開一場文化對話。接著亞洲大學廖淑娟、林錫銓、孫崇傑三位老師,帶領霧峰學學生投入老屋重生計畫,成立「江鳥飛林ㄧ-協力造屋在霧峰」臉書,啟動人們對老屋文化的情感與願景。

()神靖丸-

是七十幾年前日治時代,載著臺灣醫生、醫療人員、農業工作者,在越南外海被美軍擊沈的日軍運輸船「神靖丸」,是台灣醫療史上損失慘重,也是罹難者家屬莫大的傷痛。每位罹難者的生平簡介。

   霧峰學臉書分享,連結到在美國的鄭醫師,串起林鵬飛醫師與神靖丸罹難醫師們的同窗情誼,在大家努力之下,連結亞洲大學師生、地方人士、農會共同著手民生故事館規劃與重建。

()農學食堂-

堅持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無農藥、無化肥,讓大家食物的安心,體驗友善耕作的意義,以及對土地之間情感連結。

()霧峰益全香米的由來,郭益全博士的生平簡介 還有阿罩霧圳的開發過程。

()霧峰農會酒莊

1.品酒-清酒、蜂蜜荔枝酒。順口,甜甜的好滋味。

2.酒的種類:蒸餾酒、釀造酒、再製酒。

3.賣場設計:開放式,柑仔店,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裡面。

4.50年的礱米機-早期的碾米機,管線佈滿整間房子,充滿生活的記憶。

貳、個人心得

一、             石麗君

走進民生故事館,既熟悉又陌生充滿生活記憶,這裡原是阿飛仙的診所兼住家,三十幾年前女兒曾在在這裡就診過,當時先生娘包藥時少放了兩包藥,阿飛仙按著地址,騎著腳踏車把兩包藥送到家裡,這是我對阿飛仙深刻的記憶,因為女兒發燒,先生上班,身懷六甲的我身上沒錢,只好跟隔壁阿春借500元帶女兒去看醫生,生平第一次跟人借錢,記憶深刻。

雖然阿飛仙已離世多年,民生診所也由霧峰農會買下改建為民生故事館,在這裡有著阿飛仙的生平事蹟介紹,同時也展示另人感傷的神靖丸沈船事件罹難醫生的介紹,還有霧峰益全香米的由來、阿罩霧圳開發歷程、萬豐國小的歷史相片、農學食堂,並且保留民生診所原來的樣貌,取藥窗口、招牌,廚房大灶原汁原味呈現,讓我每次來到這裡,都有點熟悉感,一種對於過去歷史事件的一種感傷。

酒莊品酒破個人紀錄,滴酒不沾的我也淺嚐小米酒、峰蜜荔枝酒,不懂酒不過喝起來滿順口,經過酒莊人員簡介才知道酒的種類分三種,展售區呈現古早味的-阿罩霧柑仔店,最吸引我的是保留超過50年的礱米機,是生命中的記憶,滿腦子都是兒時的記憶,爬滿牆上礱米機的管線,是既好奇又新鮮,畢竟已經是50年前的兒時記憶。

二、賴瑾葇

霧峰民生故事館與霧峰酒廠心得

我覺得這次老師帶我們去的霧峰酒廠跟民生故事館特別有趣,除了請導覽員詳細為我們解說之外,還精心準備了小米酒和蜂蜜荔枝酒,炎炎夏日非常消暑;民生故事館也有許多以前台灣在日治時代的種種歷史沿革,以及霧峰特產香米的推廣,展示在裡頭的日本國旗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泛黃的布料上還有許許多多的題字,對比那時期黑白的照片中的國旗,彷彿讓人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二、              尤宥程

今天到了酒莊之後,知道了小米酒和一般酒的差別,讓我們知道酒的種類以及釀造方式,還有去民生故事館認識早期本地醫生回饋霧峰居民,不辭辛勞的為病人付出,這個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三、     張文怡

今天去了霧峰的民生故事館!看到了好多古老的東西都被保留起來其實是覺得很珍貴的!也看到了醫師想救濟病患的熱忱!真的很感動!

後來去了酒莊老闆讓我們試喝一點小酒結果喝了就愛上自己也買了一瓶帶回家!酒莊裡面也有古老的釀酒機器!原來我們喝的酒以前是那樣釀出來的好神奇~

四、             林家芃

今天去民生故事館,我看到了以前診所的樣子,還有以前人們看病的方式,後來去了隔壁的酒莊,聽工作人員介紹了釀酒的方法還有一些酒類釀造的介紹,還讓我們品嚐看看,真是特別的體驗。

參、相關閱讀

             霧峰民生故事館網站https://www.twwfstory.com.tw/

二、              神靖丸https://shinseimaru.blogspot.com/

第三次週誌4/02

敘事力

課程內容:

壹、保留原汁原味—霧峰學的六階段

一、文史資料的收集與盤點

二、向地方達人學習-農耕隊員洪博士。

三、資訊的 e化發展

四、霧峰學學什麼?技能、種田、設計、自然農法-稻子熟了,自有品牌,請益農隊洪博士-不施藥、不施化肥,並租一塊地實驗,發現與慣性農法收成無差別,至今已經十年農會從5甲地發展到現在500甲地。

五、夢想基地概念的建置-民生故事館-江鳥飛林-林鵬飛醫師的故事,重建霧峰學努力    

的成績,不斷的跟著時代潮流演進。

六、轉型生活實驗發展

七、轉型城鎮的實踐。目前已經步入第七階段。這是期中考題之一。

八、葉祖堯-商道作者,跨領域身心靈的三階段

從生活中去實踐-產地到餐桌,減少交通運輸–少用汽油-減少空氣汙染,減農藥、化肥,對土地友善對人類健康的低碳生活。

食農教育-:「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定義:食育學習者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進而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以「環境」為教育學習的手段,食農教育融入學童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學習掌握原始食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從烹飪的學習中,孩子們一方面培養自理能力,一方面也學習其他的知識,如:食物的來源、食材背後的故事、不同飲食風俗、公平貿易、環保、動物權益、廚餘和回收等議題。

敘事力-培力多元敘事表達力之學習歷程。

核心議題:永續

霧峰學-每學期都有不同的學生進來參與學習,如同1956年的光復新村一樣,住的舒適、有鄰居、適當的空間、生活機能好:有菜市場、電影院、籃球場、交通便利、有人情味,凝聚社區意識的場域。

貳、   心得

麗君:

透過課程進行,了解霧峰學課程過六階段的蛻變,即將進入第七階段,淑娟老師和小毛老師,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在其中,不斷的提出創新課程,打破傳統課堂上課的模式,進入社區,參與社區,實際參與實做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上方式和經驗,讓霧峰學延綿不斷得延續下去,也就是淑娟老師提到的永續經營。

建構食農教育觀念,親自參與食材種植,從產地到餐桌,提供健康食材,營造低碳生活,創建一個舒適,適當的生活空間。從食物中發掘地方的文化歷史故事。藉由推廣食農的教育,培養生活的能力,從栽培作物學到的事,期待看到每次不同的變化;從飲食中學到的事,不是吃「食品」,而是吃「食物」的喜悅。老師說得吃食物的原汁原味。

敘事力:除了閱讀專業的工具書之外,也需要額外閱讀提升書寫和論述能力的書籍,提升撰寫文章的能力,閱讀小說是一個不錯的提議。

參、   相關閱讀

上下游新聞市集--食農教育到底是什麼?由何部會主責?食育論壇熱烈討論。

向食物學習--認識食農教育--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2014.03.12台南市麻豆國民小學教師研習。

第四次週誌4/09

培苗 戶外教學

集合地點:霧峰區信義路30(亞大國際NGO研究中心)4/9

集合時間:13:20

課程內容:

食農教育必備六堂課,先要知道絲田水舌的意思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

絲田水舌: 四生,生產、生態、生命、生活,都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培苗:每組都種植不同的植物:有蘆薈、香茅、蔥、葛芋津,我們這組是種葛芋津。

心得:

第一次到ttw參與農事實做體驗,先認識環境,也做小小體驗,小毛老師先做場地介紹說明,未來在明日田園將要執行的工作,各組都有試著先種不同的植物,我們這組是種葛芋津。

最有趣和挑戰性的事,削蘆薈的皮對同學們而言相當的難,平時沒有再下廚,爐會本身有黏稠液,切開後會滑,每隔同學都卯足了勁,各種姿勢都有,有人洗蘆薈,有人削皮,看看大家隔種姿勢都有覺得很有趣,也為這堂體驗課程,留下難忘的回憶。

陸、 地踏查週誌

第一週-食農體驗課前預習

預習心得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先要知道絲田水舌的意思是什麼?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藏種於農、低碳旅程、循環農業、社群支持、里山生態、節氣文化,以農田為學習基地。

絲田水舌的四生,生產、生態、生命、生活,都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透過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 、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魅力 。在慢活、樂活之外,提出細活的態度。」這句話觸動內心多生活的反思,也讓我希望能多接觸和體驗霧峰學的課程。

同時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概念,將農業知識帶入都市,農業體驗帶回農村,需要社群的協力和支持。

食農教育=飲食教育+農業教育。要學的知識還很多呢!

五食六農圖表清楚標示,要加強推動五食六農概念。

目前已經有17處農村食農教育基地,表示推廣有成,有人認同這個理念,願意加入這個團隊,共同友善生活空間。

同時有開發食農教育教材,並有做銷售,推廣觸及各個領域。各種教具(桌遊)覺得很好玩的樣子,不過沒玩過。從活動相片中,看到食農教育推廣情況,覺得很有趣。

希望藉由霧峰學課程實際參與食農教育基地活動。

霧峰學透過的七個階段來探索霧峰,了解霧峰及回饋霧峰,是修霧峰學之學生必須了解的。

實地踏查第一週-食農體驗

一、      學習主題

1.相見歡

二、     學習內容

1.由小毛老師講述課程內容

永續栽培

明日田園>家庭社區菜園

分享三久:高麗菜乾。

政府對農業的政策,菜多時便宜,菜貴沒有菜時就進口蔬菜,怎麼不在菜乾燥蔬菜像三九的乾燥蔬菜等。

牆面西曬可栽種爬藤類植物,改善環境,例如:相片所示,種苦瓜,又可食用。苦瓜可煮湯、涼拌、炒鹹蛋、梅乾菜苦瓜、苦瓜鑲肉等..阿美族的車輪苦瓜-其苦無比。

都市路邊:結合景觀-磚塊圍成造型。

TTW-明日田園

冬天的菜:十字花科。

夏天-瓜果爬藤類。

有些菜是全年可以栽種的:玉米、蘿蔔等。

又分商業菜:不是自己留種,市場上販售買的到的菜。

非商業菜:可自己留種。例如:麻薏、川七、龍葵等。

明日田園分區1-5區,數字越小表示越接近自己,以此類推,5為保留不觸及之地。

螺旋菜圃:由高到低處,高為耐旱植物,越往下就栽種適合的植物。運用植物相生相剋,可以避免蟲害。

鎖孔菜園,造型多樣化。所有設計都符合人體工學,坐在同一個地方,轉身即可整理菜園。

布袋菜園布袋裝土,袋身挖洞,種下想種的菜。種馬鈴薯很是很適合,收成時很方便。可以到舊正要麻布袋。

試吃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香蕉,自然農法、化學肥料、標準流程種植方式種植再7-11販賣的香蕉。還有三久乾燥機的香蕉乾、高麗菜乾等。

2.分組討論,各組老師各自帶開。

1、後面明日田園要如何整理和管理。

2、水池要優先處理,水池鋪帆布積水,帆布不用買,好時會拿過來。

3、老師有塊地在南芊巷,找時間過去。

3.實地體驗-拔草。

金針花苗被掩蓋在雜草中,小毛老師示範拔草,同學們在太陽下體驗農作的辛苦,努力的成果,金針花苗終於露出一排排站好。

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學習心得

麗君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藏種於農、以農田為學習基地。

絲田水舌的四生,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香蕉試吃和觀察比較、拔草體驗,與土地共舞親近土地,「透過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魅力 。在慢活、樂活之外,提出細活的態度。」這句話觸動內心許多生活的反思,也讓我希望能多接觸和體驗霧峰學的課程。透過群組討論,分享更清楚,下一步驟要做什麼 。

家芃

今天上課到亞大在光復新村的ngo駐點,從這堂課開始我們要開始各組的內容課程,今天我們體驗了種菜,種菜的一個步驟就是要拔草,為了避免雜草會影響到種植物的生長所以要將他們拔除,雖然一直蹲著腰很酸,但也是不錯的體驗。

家豪

今天上課是在亞大NGO上課,一開始先聽了小毛老師介紹香蕉以及試吃香蕉,後來我們去教室的後方上課,那裡有一塊小的菜園,裡面有種ㄧ些金針,我們有幫忙拔掉旁邊的雜草,體驗到了田園的生活,雖然有些辛苦但感覺還是值得的。

瑾葇

今天開始了分組課程,看到每個老師分別帶領其他同學到了不同的上課地點,好想知道其他組是學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而我們組是要種東西,今天的任務是除草,看似簡單卻奇累無比,我家來就是農業出生的自然是知道農夫的辛勞,所以我認為除草是搭配工具會更有效率,我希望老師是讓我們學到更深入而非僅止於勞動。

文怡

今天開始分組上課了!我們這組是食農所以來到光復新村NGO上課~今天第一堂課老師讓我們試吃香蕉!原來香蕉那麼大不同我第一次見識到!後來我們開始規劃上課的內容我們去幫忙講金針旁邊的雜草拔光光!原本一大片草地根本看不到金針拔完後金針一棵棵排排站看了很舒服!也體驗到農夫真的很辛苦!以後不能浪費食物。

宥程

今天在NGO後面的一塊小型農地,幫忙在金針的旁邊除草,因為如果沒有除草的話,旁邊的雜草會把土壤裡面的養分和水分把金針搶走。這樣實際下去除草的時候,才知道當農夫的辛苦,每天要彎腰鋤草,播種。我們今天這樣除草才不及農夫的千分之一,這樣鋤草的時候真的很熱又很癢,因為旁邊就是花花草草,就有一些昆蟲。農夫要這樣忍受著熱天,蚊蟲的叮咬。真的是很辛苦。

二、回應bookroll相關資料心得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藏種於農、低碳旅程、循環農業、社群支持、里山生態、節氣文化,以農田為學習基地。

絲田水舌的四生,生產、生態、生命、生活,都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三、反思

食農教育=飲食教育+農業教育。要學的知識還很多呢!如同同學們所提到的,除草,看似簡單卻奇累無比,實際下去除草的時候,種菜的一個步驟就是要拔草,為了避免雜草會影響到種植物的生長所以要將他們拔除,雖然一直蹲著腰很酸,但也是不錯的體驗。才知道當農夫的辛苦,要忍受著太陽的照射,大熱天蚊蟲的叮咬,真的是很辛苦,原本一大片草地根本看不到金針拔完後金針一棵棵排排站看了很舒服(成就感)!也體驗到農夫真的很辛苦!以後不能浪費食物。

透過拔草的入門體驗,大家都能體會農夫的辛苦,「透過空間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 、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魅力 。在慢活、樂活之外,提出細活的態度。」這句話觸動內心多生活的反思,也讓我希望能多接觸和體驗霧峰學的課程。

實地踏查第二週-食農體驗

課前預習單

向食物學習-認識食農教育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張瑋琦

什麼是食育?

源於日本「食育基本法」。定義未明確,其實踐而言包含:「飲食教育」,「食農教育」。內涵:食育是生存的基礎,也是發展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透過各種經驗,習得飲食相關知識及食品的選擇能力,培育健全飲食生活之能力。

為什麼要推動食育

生活面:大學生基本生存能力喪失、現代社會飲食問題,養成不良飲食習慣。

營養面:肥胖、偏食、食物過敏、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增加>健康問題。

生產消費面:依賴超市及連鎖速食店>全球化食物系統及飲食安全問題。

環境面:小學生對植物的認識不足(馬鈴薯是植物的果實)>與自然的關係斷裂。

文化面、環境面:農村子弟榮耀感的喪失 >歧視農業、地方食物系統崩解。

是指食農教育對全民的重要性。

列舉國際推動食育案例:英國學校飲食計畫、日本學校飲食計畫-山形縣二井宿小學。

國內推動食育案例:

1、內門鄉-「兒童食農教育營」

2、美濃龍肚國小-「穀子。穀子」紀錄片。

3、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在地食材與學校農耕活動。

4、農委會補助「農村綠色飲食與食育推廣方案之研究」。

5、四健會-食育小學堂。

對象是小學生,從認識假食物、分辨食物的原味和品味、看外觀、聞味道、品嚐分辨有機和慣性作物,親手料理是食育的基本精神。

飲食習慣與倫理

做自己的筷子、筷子的正確用法、餐桌禮儀、透過農事體驗與農友共餐。

食農教育不管國內外都有人在推行,從小學養成扎根十年概念,除了認識食物的原味和健康的關係,同時養成餐桌禮儀和基本飲食禮貌,參與者能體驗農事操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觀和倫理,深深影響全民未來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實地踏查第二週-食農體驗週誌

壹、   學習內容
一、學習主題

向食物學習-認識食農教育

二、什麼是食育?

源於日本「食育基本法」。定義未明確,其實踐而言包含:「飲食教育」,「食農教育」。內涵:食育是生存的基礎,也是發展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透過各種經驗,習得飲食相關知識及食品的選擇能力,培育健全飲食生活之能力。

一、      學習內容

1.         影片觀賞-我要一個家

花東新村-阿美族原住民,在都市生活二十年的艱辛生活紀錄片。

2.    實地體驗-縫製布袋、裝土、挖馬鈴薯、植苗。已於上週誌舊正社區在運兩捆麻布袋備用,做為布袋種植用。

在小毛老師的指導之下,縫製布袋對組員而言是一個新的體驗,拿針縫線,縫了大半天終於縫了兩個相連的布袋,裝入了碳泥土,等著將馬鈴薯苗種下,首先要先道菜園裡挖馬鈴薯,挖動泥土翻攪泥土即可看見大大小小一顆顆圓滾滾小馬鈴薯,仔挖決馬鈴薯的過程也是另一種不同的體驗,過程驚聲不絕,挖了馬鈴薯,大一點得留下來食用,小的馬鈴薯做為種苗,先將馬鈴薯埋入,裝滿土的布袋裡做為育苗用。

實地體驗藏種於農、馬鈴薯自己育苗再種,期待育苗成功。

貳、  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      學習心得

麗君: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藏種於農、以農田為學習基地,今天在TTW,再原先種馬薯的土地上,翻找小馬鈴薯,做為種苗,小毛老師說將馬鈴薯苗埋在土裡育苗,待發芽之後再把布袋挖洞種馬鈴薯苗,待馬鈴薯收成時,不用辛苦得挖土,只要把布袋翻過來到出來,就有滿滿一布袋的馬鈴薯。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縫製布袋過程,互相也認識一下,看同學們互相開玩笑,和同學們也進一步的認識,透過預習單,更學習以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並且尊重生命與萬物,以不破壞自然和環境為前提。
宥程

今天看了原住民權益相關的影片,現在原住民之所以會住在我們看起來殘破的草寮屋之外,其實政府也佔一個相當多的比例。我們應該要團結一心,幫助弱勢人民。另外今天去蒐集馬鈴薯的小種,然後播種在今天縫製的麻布袋裡面。過程雖然辛勞,但是想到以後能夠收成的話,那也是蠻安慰的。另外在布袋裡面種東西,其實我也是第一次見過。實在是很新奇。

家芃

今天我們這組的活動是要用麻布袋種馬鈴薯,自己動手縫出麻布袋,還有拿鏟子去挖土,再去天裡面挖出一顆顆的馬鈴薯幼苗放進去種,感覺之後會越來越有趣呢

家豪

今天因為腸胃不適所以沒有去參加課程,後來在相簿看到同學們的上課情況讓我覺得今天的課程是多麽的青春和熱血,之後在吃炒飯的時候看到了米飯粒粒分明這又讓我想到了同學們在田裡的努力以及揮灑的汗水,讓我內心百感交集,讓我覺得沒參加這次課程真的很可惜。

文怡

今天終於開始種東西啦!

我們縫了麻布袋!我已經好久沒有拿針線了導致我不太容易弄好哈哈哈哈

好險同學們互相幫忙讓我順利完成~

看著一顆顆的馬鈴薯種下去!好期待他們長出來的樣子~

課程結束後老師原本要弄馬鈴薯給我們吃可惜待會有事沒能品嚐到!

瑾葇

    今天是第二次的戶外課,可惜那天我身體不適沒有辦法參與其中,不過在照片栩栩如生看到大家上課賣力地縫著帆布、填裝培養土、放入一顆顆果實(種子)的模樣,我不得不說大家真的好棒!辛苦大家了!

二、回應bookroll相關資料心得

食農教育必修六堂課:藏種於農、低碳旅程、循環農業、社群支持、里山生態、節氣文化,以農田為學習基地。食農教育從生活中做起,概念扎根,對於生活和飲食安全也能慢慢的内化,並且在活中確實踐。

絲田水舌的四生,生產、生態、生命、生活,都在告訴我們,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體驗生產,透過玉苗與種植,我們觀差命的延續,增添生活的樂趣。

三、反思
本週做到食農教育的藏種於農,馬鈴薯苗自己種自己育苗,以友善土地方式栽種馬鈴薯,雖然只是在體驗階段,信心滿滿,覺得拔草、縫製布袋、挖小馬鈴薯、育苗,這些雖然只是小小體驗,卻已經能讓人深深體會到,農事雖然累人,不過卻能從中學到很多平時沒有做過,或是曾經做過卻很久沒做的事,例如:拿針縫製布袋。哈哈過程有點笨手笨腳,真的有趣。可惜今天有兩位同學不舒服沒來和我們一起體驗,不過透過相片和大家的心得分享,他們兩位也可以學習。

 

實地踏查第三週-食農體驗

預習單心得

2005日本-食育概念,六月日本「食育月」,從家庭、民眾、學生對食物營養與安全的認知,在地飲食的調整,用吃來改變世界,台灣也學習日本對於食農教育扎根。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人與文化的親密關係。

從小學也投入食農教育的實際行動,除了吃也學會計算碳排放,設計菜單、料理食材、分為不同年齡層,各自分配的工作。揀菜、洗菜、切菜實際做中學,學中做養成帶的走的能力,實現產地到餐桌。以感恩的心

學習態度、榮譽心培養,食農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融入。

最後是強調人與土地、人與食物與文化的關係,建立食物的真實鑑賞力,生活自主能力,啟發惜福感恩之心,對家鄉土地的認同。

食農教育不是只有種種菜或煮營養午餐、食安問題,而是讓下一代,喜歡真實食物的味道,不是吃加工化學香料調製的假食物。能夠喜歡台灣自己的農產,減少進口農糧 。節能減碳、友善環境。

第三週  農事體驗週誌

壹、    學習內容

一、    學習主題

TTW水池邊、金針花農地雜草整理。各組造型菜圃整理。

二、    學習內容

拔除雜草過程中認識各種可食用野菜,龍葵、咸豐草、山苦瓜,還可以觀察到草叢裡的毛毛蟲和蝸牛,泥土裡的蚯蚓,蟲蛹,還有不知名的小昆蟲。

拔草鬆土都是農事體驗的一部份,拔草讓種植的金針花能很快的健康成長,以石頭圍出路與金針田的區隔,避免被踩踏,拔草之後又灑上一些稻殼泥炭土(施肥),期待金針花能快點長大開花。

自然農組挖地種植菜苗,和農地整理和螺旋菜圃;阿美野菜組以磚塊砌成造型菜圃。

貳、    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    學習心得

石麗君心得:

食農組實際農事體驗清除雜草,水池邊雜草拔除,金針區重新以石頭排列做造型設計,防止金針苗被踩踏死亡,也是農事體驗之一 。雜草的拔除中發現毛毛蟲女孩們尖叫聲不斷,讓體驗過程添一些樂趣,過程中發現農地上生態非常豐富彼此共生,地裡尤其是蝸牛在剷土鬆土過程中他們往牆上成隊的往上爬,是難得一見的景象,也是與自然接觸的擦出的火花,在接觸過程中人與土地建立關係、人與食物與文化的關係也更進密,在栽種觀察植物成長的過程建立對食物的真實鑑賞力,培養生活自主能力,啟發惜福感恩之心,對土地的認同。

 賴瑾葇心得:

    我覺得今天上課很有成就感,因為金針花的周圍的草都被我們拔光了,然後整齊有序的排排站了!這次不同的是我還有幫他們施肥^ ^大家一起合作推石頭把有種金針花的地方圍了起來,還有看到其他組挖出了一條連接到小池塘的小渠道,真是可愛極了!從原本的一片雜草叢生一路到乾淨整齊,踏上鬆軟的泥土上感覺像在走自己蓋的後花園!

林家芃心得:

這幾天都一直在下雨,原本想說要是今天下雨怎麼辦,不過老天很給面子,只有早上下了一會兒,下午的課堂沒有影響,今天我們下田去負責拔除我們這組的區域內的雜草,也有看到原來這些雜草不是沒用的,竟然還有可以煮來吃的野菜,不過後來先走了沒吃到,真可惜。

劉家豪心得:

今天在亞大NGO後面的菜園上課,跟上次的內容差不多,ㄧ樣是拔草,還有把金針花施肥,這一次還有把菜園用石頭圍起來,當天天氣很好,是個適合在外做戶外活動的日子。

張文怡心得:

今天是個很特別的一天!因為下了雨整個田地都濕濕的!拔草起來也很容易~但讓人害怕的是有很多的毛毛蟲~讓我非常驚嚇!但是我們還是盡力完成田地拔草的工作~也幫我們的金針花園地做了石頭屏障!好玩又充實的一天~

尤宥程心得:

今天再次拔草因為之前一直下雨,很多原本拔掉雜草又長出來了。如果不拔的話,雜草會把其他作物的養分搶走。所以今天我們邊拔草也邊認識到那些作物的生長。在拔的時候還看到蛾的幼蟲,長得很鮮豔很美麗,也希望這些大自然的滋養能夠一直保留下來。

二、  反思

農事體驗中深深感受到唐詩-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食農教育做中學,學中做養成帶的走的能力,實現產地到餐桌。

實地踏查第四週-食農體驗預習單

農業的大愛:不要再窄化了食農教育心得

一、統計數字的迷思:

從地球面積比例中 ,農業地用地、森林還有沙漠所佔的比例, 夠生產農作物給人使食用?

台灣土地面積山地多,僅1/3可供耕種,按照跟官方統計推算根本不夠提供2300萬人的食物,大多數的農作物,還是要仰賴進口,同時臺灣是農產品出口國,也是農產品進口國 ,所以整個世界的生態環境不能置身事外。

二、食農教育教學生哪些?

食農教育的訊息媒體都偏重於告訴學生,我們的食物怎麼來,吃什麼?怎麼吃對人類會安全。由於科技發達致使人口爆漲,人類的破壞致使整個地球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熱帶雨林與五分之一的物種滅絕。

食農教育的目的:人類必須想想如何做才可以和的地上動物植物共存共榮。

三、食農教育的推動

農委會在網路上推動(食農教育法)立法草案第17條,引起南部的教師職業工會的反彈,只是使早就被迫應付各界需求的校園老師更疲於奔命。食農教育關係到地球生物的整體命運值得大家共同來豐富他具體的時間,不該僅限於校園及上述團體。

食農小學堂:從田裡到餐桌的小旅行 ,那書中以一個國小為背景,介紹台灣人的主食稻米,讓小朋友參與從浸種、撿福壽螺、手工插秧、認識田間鳥類、走水路、除草檢查結穗情形、颱風前的搶救、曬穀等整個過程還介紹如何以米為食材,烹調成的各種米食料理。

四、食農教育書籍片面假象

食農教育招牌的書籍中,從稻種到食米的期間,只是一路和樂順暢的描述,強調古法耕種,地點就是一塊小田,生態環境比較單純,然而真正的稻作,尤其是大規模的稻作,必須噴灑農藥與避免農藥殘留,除了天災之外,農人如何雜草與蟲害大作戰,甚至危害農人健康隻字未提,製造食農法的片面假象。

訂定稻米的農藥殘留標準,農政機關無法明確訂定,著重在發揚鄉土感情的所謂「食農教育」。

五、農藥殘留的疑慮

有機農業講得沸沸揚揚,很少講如何避免使用農藥,才是我們要關切的問題。農藥的使用後果,並不是僅「由人類全體共同承受後果」,而是人類以外的動、植物,也必須「共同承受後果」,甚至遭受毀滅性的後果,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噴灑農藥致使鳥類、昆蟲食物鏈的死亡,為了我們的盤中飧,多少動植物在苦?

台灣農地的休耕,對於我們四週的蟲魚鳥獸卻絕對是好消息,可確保台灣不致發生像瑞秋卡森筆下的「寂靜的春天」。未噴灑農藥的鄉間,花草樹木茂生,鳥叫蟲鳴,蜜蜂四處可見,這是環境安全的重要指標。

六、農村文化復興與傳承

食農教育不能忽略農村文化的復興與承傳,激發學生鄉土感情無可避免,以隱諱農業真相,來爭取大家認同農業,坦白農業對土地與生物的危害,讓學生深切反省而生愛護鄉土之情,是另一種途徑。重要的是,教育不能悖離現實,畫餅而食,有可能飽足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胃口嗎?

七、基因改造的疑慮

台灣的糧食安全不堪一擊美洲,你會發現廣泛種植基改大豆之後,由於它們可以抗制農藥,那些生產現場遂加倍的使用農藥來除蟲或除草,不僅惡化了當地大豆農業區的生態環境,連遠在台灣的消費者也必須注意農藥殘留。大量進口的大豆、玉米是台灣各種牲畜的食物,生產國為大量生產大豆、玉米,在以利為考量的情況下,噴灑農藥,施化學肥料,不僅惡化了當地大豆農業區的生態環境,連遠在台灣的消費者也必須注意農藥殘留。

八、結論

林百里2017年新出版的《死亡區域》帶讀者到世界各地的農牧現場,報導工廠化農牧業如何粗暴的對待野地中的人與其他動植物,更令人想到:食農教育絕不能自我窄化,該是面對人類生存乃建立在其他動植物巨大痛苦之上。

作者介紹《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這本書,以相當篇幅,告訴讀者台灣農牧業的發展經過,以利鑑往知來,可惜歷史的爬梳本身,所顯示的困惑多於答案,需要其他更專業的論述來補足。台灣農牧業,為了倉促滿足人口膨脹的食物需求,曾不斷的走錯路、走邪路,唯有最清醒的食農教育,會幫助我們修正再修正,返回對地球與生命傷害較少的路途上。

書中提到: (日本有推動食農教育的核心願景)我們台灣呢?推動食農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政府要有願景,才能以此規畫措施並進行分工,舉辦活動都是很末端的事情了。台灣推動食農教育,要先思考why,再思考how,最後才是what。像是三個圈子一樣,最內圈的是why。這才是最關鍵的。

第四週 農事體驗週誌

學習內容

一、    學習主題

TTW水池整理、帆布量尺寸、剪帆布。

二、學習內容

進行水池整理和清淤,將水池內多餘的土清乾淨,量好尺寸且鋪上帆布,延著週邊壓石頭和泥土。

水池挖掘,注入和收集雨水,為其他生物製造一個生活環境,園區對動物和昆蟲來說是一個友善的生活空間,我們在營造一個友善的食物鏈環境空間,透過整理水池的過程體驗動手做的樂趣,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雖然過程是辛苦的。

壹、    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    學習心得

石麗君心得:

本週只有我一人出席,其他同學請假未能出席,曉倩老師協助一起丈量水池,我們先用伸縮尺拉到對面,人到水池內踩著尺,順著水池的起伏丈量長度,再以同樣方式丈量寬度,並在兩邊各預留50公分帆布,將兩個水池都量過;接著量帆布的長度和寬度,再剪裁下來;鋪上帆布之前先將水池內的泥土和樹葉清乾淨,再鋪上帆布,並在水池底部押上石頭,還有水池邊壓上石頭避免裝水之後滑下去。

下午時間太陽高照,天氣真得很熱,太陽下曝曬一個多小時還真的有點吃不消,有點中暑現象,休息片刻總算恢復,想想農人整天在田裡工作是多麼辛苦。

水池的建造,為小生物造一個生態池,期待這個水池能夠很快完成。

二 、反思

人類為一己之利,大量噴灑農藥,使用化學肥料,破壞生態環境,爲了營造一個生態環境讓生物和昆蟲有個棲身之地,將食物鏈重新再做串連。

實地踏查第五週-食農體驗

預習單心得

摘要:

臺北市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

面臨糧食危機,國際間皆致力於開發兼具發展糧食系統與永續生態的城市,大樓旁邊的空地、社區菜圃、校園菜圃、屋頂農園及溫室,拿著鋤頭,耕田種菜,將城市重塑為永續生態之都,建立田園城市。

柯文哲市長也提出希望臺北市變成一個可以種田、種菜的城市之政見,將臺北市打造成田園城市之目標。

開放屋頂、公園成為可耕種空間,將鄰里閒置土地、建築物立面、公共空間,部分轉化成社區菜園。」以本市市內之閒置公有地、公有建物屋頂、各級學校校園、公園用地及市民農園等為計畫範圍。

田園城市最早是由英國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1898 年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提出,是一種將人類社區包圍於田地與花園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一、台北市案例

()市民農園

產業發展局協助市農會輔導北投、士林、松山、內湖區之農民提供 9 處農地設立市民農園讓市民親自耕種,約以 10 坪為 1 單位,每月耕作實習費用 800~1200 元,以 4 個月為 1 期。

()復建里幸福農場

位於光復南路 32 巷的幸福農場原本是國防部眷舍用地,老舊眷舍拆除後向國防部爭取借用,將此廢棄用地改成城市綠地,以木板隔成168塊約半坪大的農地,每戶居民可申請一塊農地,每戶人家自理,一年一期,種自己想種的菜。

()錦安市場屋頂農園

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結合NGO 團體及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共同營造與操作都會綠生活,由錦安里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一起認養。

()信義國中綠屋頂與有機農園

信義綠屋頂位於本市信義國中學生活動中心屋頂上,該屋頂前期設計為 PU 網球場,響應政府綠建築政策,防止地球暖化、節能減碳、美化綠化及達到建築物隔熱降溫,淨化空氣污染等因素。

()華山綠工場

工場原為勞動與生產的場所,生產的不僅是綠色植物,更是市民投入綠色生活的自由意志與行動力。將傳統園林形態翻轉為多層次的公共院落,包含了身體勞作、知識傳授、經驗交換、社群網絡連結互動的綠生活場域,創造可遊可賞可憩的遊園經驗,建構了另一種都市風景。
二、 外縣市案例

() 宜蘭縣—推廣「蔬菜花園」觀念

蔬菜花園兼具景觀、園藝療癒、文化傳承等功能,在綠色博覽會引進「蔬菜花園」這項觀念,並持續推廣,營造低碳生活,訂定 11 月為食農月,強調低碳、護土,並以種菜的具體行為,來為地球降溫。縣府鼓勵在自家屋頂種植蔬果營造綠屋頂,達到增加綠地、減少熱島效應的目標。在辦公室利用閒置空間,種植有機蔬菜,打造「可食風景」。成立「社區專家派遣」計畫,協助可食社區的成立。建立食農減碳「社區專家派遣」活動,協助3 個社區發展協會,於社區可使用之園地,進行社區自給農園低碳行動之推廣實作。

() 新北市:綠寶食計畫,種植可食地景

綠寶食計畫係推廣在民眾陽台或花園、社區公共空間種植蔬菜或香草物等,打造一個社區專屬的可食地景花園。

() 高雄市-屋頂上的田園交響曲前金國中音悅農園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啟動綠光屋頂、立體綠化專案計畫除研擬相關補助及標章辦法外,每年也實際進行立體綠化示範工程施作。選定前金國中進行屋頂改造,以「田園交響曲:綠能樂章」作為設計藍圖。

三、 國外案例

() 英國英格蘭北部的陶德莫登Todmorden

可食地景運動的發起人帕姆‧沃爾赫斯(Pam Warhurst)在TED 演講中表示,發起這項運動是認為食物是唯一可以跨越年齡、收入和文化差異的世界性共通語言;透過食物這個語言,改變社區中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用另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所處的空間,得以挖掘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還可以複製到每個地方。:if you eat, u in. (只要你吃飯,就是我們的一員)營造「可食風景」,讓城鎮沿路都有可以吃的植物,讓城鎮沿路都有可以吃的植物,如在行道樹底下,種植地瓜葉,蘿蔔。

() 美國西雅圖

該市約自 1970 年代開始推動田園城市,最早是由社區農園開始,由私地地提供土地,會員繳交 10 元美金供地主繳交地價稅,並自己帶水來澆灌,後改由公部門出面來承租土地並在政府的公園管理部門和青年發展部門監督下,交由當地社區互助合作協會管理,收成後有一部分必須繳納給救助人民的食物銀行。

()新加坡

由於地小人稠不適合發展農業,農產品高度倚賴國外進口,任何一塊可耕種空間更是彌足珍貴。

()溫哥華

溫哥華的都市農業專案,在城市農業扮演重要的角色,創造市民聚集場所、綠化環境、支援當地的食物多元性和促進社會包容力。

四、田園城市發展潛力分析 本市發展田園城市 SWOT 分析如下:

 ()優勢(Strengths

1. 市民生活水準提昇,城市綠美化之需求日益殷切,日趨多元化、精緻化,為綠美化政策之推行提供助力。

2. 具有農業及園藝等專業方面人才,藉此能提供本計畫專業之規劃,創造出最佳成績。

3. 生態永續觀念興起,食安風暴,使市民對自己栽培安心蔬果食之需求增強,民間已開始自發性組成 NGO 組織推廣自己栽培蔬菜等活動。

()劣勢(Weaknesses

1.地狹人稠,閒置空間有限,既有公園已有固定活動族群,倘在公園內開闢新的種植空間,將影響原有活動組群,因此必須積極尋找本市公有閒置土地以提供市民認養種植空間。

2.目前無可支持性的法源依據,相關的管理規範亦未研訂。

3.另栽種農作物需有相關的灌溉設施、放置農具設施及堆肥製作設施,初期需投入大量經費建立。

()機會(Opportunities

1.田園城市在世界上仍是相當前衛的觀念,如果能夠執行成功,將成為其他城市觀摩的對象,提升本市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2.田園城市並非以農業生產為目的,而是改變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透過親手種植的經驗,讓民眾意識到作物生產的過程並體認到土地與水資源的可貴,瞭解有機種植對維持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從食物栽培、農法施作中進行補救,從供應端的生產過程,到需求端的飲食觀念著手,進行推廣環境永續、身心靈健康之教育。

3.人口老化以本市 104 2 月底為例,為社會結構比 14.2(總人口數為 2,705,113 ),因此規畫出良好田園種植場所,可提供年長者閒暇時間活動與交流。

()威脅(Threats

1.開放市民種植將造成景觀上的雜亂,作物的管理維護、採收後的配套措施及失竊問題,如無妥慎處理,均會造成部分市民觀感不佳。

2.必須結合 NGO 團體與市民組織由下而上推動較易成功,由上而下若與民意不符,容易招致失敗。

經由上述分析,田園城市計畫之執行須先克服本市地狹人稠,可提供閒置空間有限,市民逐步邁入高齡化,需求量恐供不應求。

五、計畫目標

() 重建公民倫理:

() 增益都市生態:

() 促進身心健康:

() 減緩極端氣候衝擊:

() 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六、計畫構想及行動策略

()建立田園銀行 1.整合田園銀行基地

1.權責分工單位:

2.辦理方式:第一階段由上而下推動

()建置田園銀行網路平台

本推廣計畫將建置田園銀行網路平台,公布與分享田園銀行之成果與資訊,並作為田園基地公布、開放認養、申請認養之平台,使市民組織或社區團體可以自主的方式融入於綠色健康的田園城市。

()建立農業技術輔導

1.建立農業技術諮詢中心及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

2.建置城市農園服務網與提供e化課程

3.辦理田園教室: 民眾除於農業技術諮詢服務中心或農業技術輔導網路平台中獲得田園知識外,另可參加實體課程學習相關知識,促進綠色教育的田園城市。本推廣計畫運用現有綠化教室、社區大學等開設相關課程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

() 培育農業技術輔導人力資源

隨著田園基地逐步釋出,市民組織與社區團體對農業技術輔導的需求亦會隨之增加,故相關的人力資源則需同步培育逐步釋出。

()辦理田園城市經驗及成果交流

為吸取成功經驗,共同發想與討論台北田園城市的未來,將舉辦國際田園城市論壇及田園城市成果交流活動,藉以增加產業、學界及社區互動,具體展示各社區的創意交流,並邀請相關輔助設備。

()協助農作物與土壤基本檢驗

針對都市中發展田園城市,面對市民可能之疑慮,如農藥、土地或空氣品質等食安問題,本推廣計畫亦計畫提供基本之協助與釋疑。

()經營管理田園基地

1.訂定認養及管理相關規範田園銀行建立後,開放認養的各不同類型田園基地,雖各

有獨特性及不同的管理需求,但仍須建立經營管理的大原則架構,對內使各管理機關有所依循,對外建立市民共通性的認知。

2.經營管理田園基地

田園城市推行的目標是由下而上推動,以民眾參與方式透過種菜建構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並傳達分享的理念,朝向自理的公民倫理。

3.整合行銷規劃

配合本府各局處之田園城市推廣政策及執行成果,適時運用電子、平面、網路及廣播媒體宣傳相關訊息,並由觀傳局整合各局處田園城市細部實施計畫書之行銷事宜。

叁、心得

這是台北市 政府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 ,談到面臨糧食危機,國際之間都致力的開發 糧食系統和永續生態的城市 ,將城市重塑為永續生態之都,建立田園城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希望台北市比變成一個種田、種菜的城市政見,將台北市打造成田園城市。

閒置空間再利用 ,建築物立面、公共空間、部分轉化成社區菜園 。閒置公有地、公有建物屋頂、各級學校校園、公園及市民農園作為計劃範圍。 取至英國愛彼得霍華德 「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 田園城市概念, 是一種將人類社區包圍於田地與花園區域之中 ,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在臺北市有市民農園、復建里幸福農場、錦安市場屋頂農園、信義國中綠屋頂與有機農園、華山綠工場;其他縣市有-宜蘭縣—推廣「蔬菜花園」觀念、新北市:綠寶食計畫,種植可食地景、高雄市-屋頂上的田園交響曲前金國中音悅農園;還有國外案例(英國英格蘭北部的陶德莫登、美國西雅圖、新加坡、溫哥華等。

這裡提到可食地景、綠美化概念,環保減碳,民眾參與方式透過種菜建構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也就是人與土地、人與環境回歸最初始的生活方式,友善土地,與天地萬物共存的意義,在於尊重生命與萬物。

並且針對田園城市發展潛力分析 本市發展田園城市 SWOT 分析,將內外優點為協與機會,做出分析,建立計畫目標,計畫構想及行動策略。

整個計畫完整性很高,實地操作並沒有很大困難,就像上課中提到的路邊以石頭磚塊做造型倒進泥土即可種菜,可塑成螺旋和各種造型,有美感又可種植可以食用之植物。

壹、學習內容

一、     學習主題

認識大葉田香;米其林主廚 神奇魔法-大葉甜香料理

二、學習內容

在米淇淋廚師的巧思下大葉田香與米食的結合,迸出了火花。

大葉田香: 學名:Limnophila rugosa (Roth) Merr. 科別:玄參科.

別名:水八角.大葉田香草.大葉石龍尾.皺葉石龍尾.水薄荷.草八角.水荊芥.水波香。

產地:全境平野至低海拔山區之芋頭田.筊白筍田.溝渠旁及廢耕稻田濕地。

採集加工:秋季採全草、洗淨、曬乾備用。

性味(全草)味辛、甘、性涼。

功能:清熱解表、健脾利濕、祛風止痛、理氣化痰、止咳。

用於: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痰喘、支氣管炎、胃痛、水腫、胸腹脹滿、小兒疳積、子癰、風濕痛。

外治:濕疹、天疱瘡、膿疱瘡、癰瘡潰瘍、毒蟲或蜈蚣咬傷。

民間方例:

()瘡癤、天疱瘡:鮮水茴香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胃痛、脘腹氣脹:水回香、南五味子根、徐長卿各3錢、水煎服。

不同族群各有製作酒麴的草藥配方和方法,港口部落的阿美族以大葉田香和毛柿葉製麴釀造糯米酒,喝起來沒有八角的味道,淡淡米香溫和順口。

大葉田香是一種水生香料植物,早期陽明山八煙居民做草粿就是用它作提味。

提神,防蚊蟲(小黑蚊,黑金剛),大葉田香葉子沾水搓揉,抹在皮膚上即可成為天然防蚊液,蚊蟲屌也可用此方法,止癢消腫。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表示:將大葉田香葉子乾燥研磨後作成茶包,喝起來帶著淡淡的八角香氣,而且沒有咖啡因。寒冷的夜晚來杯大葉田香茶配一些點心,鬆弛神經之餘,還順便做了一件善事---因為這種大葉田香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種植,保護了蛙類和蜻蜓的棲地。大葉田香加東方美人茶加鮮奶作成的新口味冰淇。

「鮮萃茶包」這個選擇,大葉田香經由冷凍乾燥技術製成茶葉,完整保留了葉片中的精油與風味,在冷藏的條件下可保鮮六個月。基金會請來慈心的人員教居民由慣行農法改為友善生態的自然農法,大葉田香:「因為它又香又甜,以前的人會拿它來滷東西,或是做草仔粿。應用在食物裡可中可西,可鹹可甜。」

生態廚房首度使用台灣原生種水生香草「大葉田香」製作成冰淇淋商品。

窮人的滷味因帶有八角與茴香氣息,能提振食慾的味道 所以又稱水八角,運用大葉田香的香氣可用於食物料理。可以拿來焢肉或是炒蛋。

料理用途:除了滷豬腳.奶酪外.它早期也被普遍用在中元節時製作糕仔時之香 料.如同清明節製作青草粿時添加鼠麴草(刺殼仔)道理相同.所以大葉田香又被叫做[糕仔料草]

生活用途:它也是早期的歐護防蚊液.人們會摘其葉子搓揉後將其汁液塗抹在身上露白處.能防止蚊蟲接近.尤以俗稱(雨微仔)之小黑蚊更為有效。同理亦應用在耕牛之牛身上.就能避免牛身被(牛蜂)叮咬。

用途:食用、藥用、觀賞。以前農業社會,家裡養的牛若因夏天悶熱,耕犁太累而中暑,導致食慾不佳,農夫會隨手拔取長在田邊之大葉田香草餵食牛隻,大約吃一星期後,牛便能恢復食慾。其八角味除可入菜,還具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理性化痰和止咳的功效 。因葉片具香氣,也現在也被當成香草植物來種植,為深具發展潛力的原生香草。

食用:可做成田香冰淇淋、田香奶酪、田香茶蛋、糕仔香料、大葉田香滷豬腳、果凍、釀酒,大葉田香茶。

藥用: 全株可治療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痰喘和支氣管炎等症狀,而其葉片也可用在外治上,像毒蟲或蜈蚣咬傷,防治小黑蚊叮咬,或是濕疹、膿疱瘡等,只要適量的新鮮大葉田香草葉的葉子,搗爛後外敷或塗抺在患處即可。

田香草處理 :乾燥。

田香草精油萃取:之新鮮大葉田香草植株,以水蒸氣蒸餾法萃取精油,將它們作成肥皂及防蚊產品,因其汁液在資料中顯示具防蚊及保健效果。

田香草入菜:以接受度較高之滷味、果凍、貝果,分別加入新鮮大葉田香草與大葉田香草粉,找出最適合田香草之入菜方式。可做成田香果凍、田香滷味、田香貝果、田香肥皂、田香防蚊液等。

生態廚師:

Jimmy:自小在新加坡長大,來到台灣之後才深深體驗到四季的變化以及生態的多樣性。以食材層面而言,他認識更多做菜的元素,就情感面而言,他也多了一點和土地的連結。「以前不了解時,看到綠綠的都叫做野草;認識了之後,就都有了名字。以前看到樹,就只是樹和草,現在會去觀察底層有哪些作物,這個生態又是如何出現。」Jimmy 也表示,「缺乏基本功卻盲目不斷追尋新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成效,因為當下不會有能力把食材發揮到最大的效益或極限。我相信廚藝是一個工藝 (craft),一邊把基本功練好,一邊不斷的學習,才有可能幫助你快速成長。」

 認為 「食」與「人」是相連的,廚師世界有食材的媒介料理人際關係的成親密感和某種記憶的回味而孩子是最純真直接從他們對也猜得回饋學習到的更多我們的料理的不僅是生態還是和食物土地與人的關係。又提到我們要探討的是:稻田存在的價值意義是什麼?

我了解到食材的種植需要花兩到三個月的時間 ,我做一道菜只要幾分鐘時間。 台灣以農立國,所以生態廚師要陪農漁民們 再次以農立國換取幸福的生活。

從廚師的解釋 將正確的食安訊息傳遞和教育給消費者,這就是肩負社會責任,除了專業烹飪技巧技術外,也要關心食材的生態發展。

大葉田香的復興

1.大葉田香跟霧峰的稻米是共生關係

2.稻米的水田裡原有各種雜草,因為噴了藥,並且讓土堤變成水泥的堤因此消失。

3.不只大葉田香消失,其他跟水田共生的雜草與生物也都不見,因此小鳥,青蛙、蛇也都離開了。

4.如果認識雜草,其實他們都是野菜,是有價值的。廚師是消費者跟生產者的媒介。

5.因此帶著Jimmy(廚師)認識這些有價值的野菜,並把我們選定的野菜_大葉田香帶回霧峰。

6.用料理呈現這個故事,啟發更多人來友善種植,友善環境。 也讓這些努力的生產者看到轉化的可能。

如果雜草是野菜,野菜的價值可以到亞洲50大最佳餐廳的等級。那麼有大葉田香作伴的稻米,它的價值也就跟著提升。

三、學習心得

石麗君心得:

花很多時間尋大葉田香的資料,也認識到大葉田香的用途廣泛,可製作成茶包,泡茶、可做成滷味的香料、做成甜點、杯果、香皂、防蚊液等,同時也有藥效。

從大葉田香看生態,可以了解生態環境的毒害,連同整個食物鏈的破壞,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影響著整個大環境。

食農教育是一切的基礎,了解人類行為如何破壞環境、食農教育從日常中扎根,友善環境觀念之建立、建構健康食材之基本常識,食農教育觀念之養成,方能談論轉型城鎮,並且著手進行。

大葉田香事一種生態指標,小毛老師從培育育苗開始著手,並且有意將大葉田香移植到自己的田裡,也讓個人燃起復育之想法,雖然不太會種植物,不過也大膽的照著老師的做法試試看,期待能復育成功。

網路訂購「田香美人」義式冰淇淋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awJUYJ5alJwjApkIcvvyHRL8pSP7bID5O0rZFumGUN0/viewform

柒、期末總心得

一、石 麗君

從地方產業轉型城鎮明日田園 民生故事館的 神靖丸故事傳奇 、霧峰酒莊 、光復新村,一路走下來 除了認識霧峰特色景點與產業, 實際參與小小的農事體慈濟產業小小的農業農事體驗,從拔草 、清水池、鋪水池塑膠帆布 ,到馬鈴薯育苗 、種葛育津,還有最後種植的大葉甜香。

透過搜尋大葉田香資料的過程,發現大葉田香的多用途,不管 甜、鹹 、冷、熱蒸、煮、炒、炸 都可以!並且可藥用。

在生態廚師概念裡面 ,與霧峰稻米作結合,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因此大葉田香跟霧峰 產生了親密的關係 。透過小毛老師的育苗,希望能夠在霧峰的土地上重新再去種植跟培育,大葉田香並且大力的推廣。

從情意面:看整個學期 對食農教育的概念有更深切的認識 更清楚人與土地 與整個大自然ˇ的情感連結。

技能面:在課程中學習到許多的技巧, 如,除草概念,不能把雜草都拔光,重沒有其他食物可以吃,就會來吃菜,整理水池、鋪帆布 育苗、種植大葉田香,還有運用大葉田香的各種 用途 ,最後就是如何與年輕人一起 共同完成作業 ,看到年輕人他們 非常優秀的一面。

認知面:食農教育的基地實作經驗,了解,人與土地之密不可分,地球不會因為少了一個人而改變運轉,但是會因為一個人從事有善環境,而蓊想到更多人。

霧峰學學霧峰這堂課帶給我個人有很大的震撼, 食農教育的內涵,從小扎根養成,影響人與環境的健康。轉型城鎮在霧峰的永續經營 是我們身為霧峰在地人必須去努力學習的。

二、賴瑾葇

 這學期上了這門霧峰學學霧峰的人文通識課,使我更加了解了霧峰與我們的家園土地,更深入了解了在地飲食與食物原始風味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是這世代人們所缺乏理解的。期中考前都是在教室上課,那段期間老師不但親自詳細介紹霧峰這格大家庭,還邀請了小毛老師分享古早人們的生活以及鄰居的互動與互相幫助(放伴),想大家介紹台灣傳統的文化,人與人的相處是非常溫馨且有溫情的,期中考後就開始實作課,從第一到第五週我們都是去光復新村的TTW農田,偶爾會在NGO教室聆聽其他組老師的分享與觀看相關的影片,最後一週還有種植大葉田香,透過老師的介紹與分享讓我徹底了解了霧峰以及好所在好去處-光復新村,還有實作去在地親身體驗傳統的農村文化,並了解人們飲食的改變與政府政策及糧食危機的衝擊帶來的影響,對我而言之前所認知的食農教育只是一個農夫會做的事情,認為食農教育從來都不會是我該去做的事,現在才了解到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歷史沿革是許多國家早已進行的文化傳承與教育,而且也知道了食農教育在台灣還是有非常長遠的距離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去發揚光大的,這堂課我們學會如何快速拔草技巧、施肥技巧,還有怎麼蓋池塘,除了現在我們已經努力完成改造的農田,還有一些台灣其他的地區也都是需要實施食農教育,而且也去在每一週的作業當中欣賞了媒體走遍世界尋訪的食農教育案例及教育理念與觀念認知,因此對於食育也事先有了大致上的了解,發現這些影片上所提到的其他國家案例對於台灣真的是非常值得學習與效仿的,以其他已經有食育政策的國家為我們的領頭羊。每當我到了光復新村TTW農田,就會讓我有一種風塵僕僕回到自己家鄉的感覺,到了那裡老師們親切且笑容可掬,這麼美好的所在,難怪會有以前修過這門課的學生陸續回來拜訪與感受回家的溫度。

這學期真的對食農教育與食育有了很多新的認知,明明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事情,卻在這些日子裡顛覆了我原有的認知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知道了它不只是自己種菜自己吃,它還攸關生態的永續、食物的教育,還有人與人之間關係及健康飲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我很感謝老師們這麼用心想要給我們最好最實在的傳承,為了台灣世世代代為了我們的環境,默默奉獻,真的很難得,也許以後我也變成了有小孩的大人,我也會帶著他們多走出來看看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帶著他們一起愛護我們的土地。

三、張文怡

從一開始上霧峰學其實真的只是來混學分的!

後來其實很擔心人數沒有到開班的人數!後來好險有開成班!

一開始其實我覺得蠻無聊的!但後來去了光復新村參加小農夫的活動~其實真的好好玩!

原本我想說我會很排斥種田這種很辛苦的工作!

雖然自己下去種田真的很累很辛苦~但是真的學到很多東西~我真的沒有實際下過農田 但就是因為從來沒有過所以覺得特別新奇!也讓我學到不能浪費糧食的精神!

我會秉持著這個精神一直下去。

四、林家芃

準備上這堂課時,我以為這堂課就像是以前高中、國中時上地理課和歷史課一樣,只是把這兩門課合併一起上,然後著重在霧峰這個地方,但上到第3-4次後,我們開始出外去探訪一些霧峰的當地特色景點,我突然發現這堂課跟其他課程不一樣,不會有那種就是在教室裡讀書上課,而是利用了先告訴我們這的文化後,再帶我們到現場看,這讓上課添了一份生動的感覺,也讓我知道上課的那些內容,其實自己也是身在其地,發現了很多平常根本不會意識到的事情,以及也做了很多平常不會做的事,像是後來分組後,我跟其他同學一起下田,種植一些農作物,畢竟現在台灣都市化的比例變高,平常身邊不會有那種空地,也沒有什麼機會下到田裡,剛好這門課是在春天接到夏天時開課,也體會到了農夫的辛苦,知道平常吃的東西是多麼得來不易。

五、 106011663  尤宥程

剛開始上這門通識課的時候,就發現有別於以往的上課方式,走出戶外,與土地親近,思考這片土地給我們的食物與果實,如何保護土地不被化學物質破壞,致力於永續發展,提倡人人都可以當小農夫的理念。這個理念非常好,我們這一組除了在田裡拔雜草之外,也自己逢了一個布袋來種馬鈴薯,邊鋤草的過程中也認識到非常多的植物與小昆蟲,也第一次看到金針花長什麼樣子,雖然有時候蚊子很多很煩,但是一想到這辛苦過程的背後有一群比我們更熱愛這片土地的人,他們承受的蚊蟲叮咬、太陽日曬等等,更是比我們多出好幾百倍。

六、劉家豪

上霧峰學讓我學到了很多,想到一開始是在教室上課,之後改到外面教學和上社區老師的課,記得有一次是跑去民生故事館上課,聽了很多裡面導覽員的解說讓我受益良多,也看了裡面很多的作品,以及裡面的歷史發展和很多的古董,後來去到了一個釀酒廠,在裡面聽了導覽員的解說,和品嘗裡面的美酒也很令我印象深刻,之後上課都跑去了亞大NGO上課,我們的社區老師是小毛老師,他介紹了很多霧峰學的知識,我記得有次是比較晚到,然後老師還很熱心地讓我們吃兩種香蕉說心得,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吃便利商店的,但聽小毛老師說,讓我覺得霧峰的香蕉也另有他的價值存在,之後就在NGO教室的後面上課,一開始我覺得後面一塊荒地好像沒能做出什麼東西來,後來經過每個禮拜的努力,我們把一快荒蕪的地改成了有小池塘的菜園,裡面種了許多種能食用的植物,這個活動不僅讓我知道了農民的辛苦,也讓我了解到了如何種菜,因為生活在都市,已經沒什麼機會去接觸到田園生活,有了這次機會真的很令我印象深刻,而辛苦而來的成果也讓我與霧峰這地方有了很深厚了感情,也謝謝老師細心的教學,以及安排好課程,讓我學到了那麼多霧峰的知識。

捌、工作分配與參考資料
一、工作分配       
石麗君:彙整資料
張文怡:影片製作
賴瑾葇:ppt製作
尤宥程:海報製作
石麗君、張文怡、賴瑾葇、尤宥程、林家芃、劉家豪:報告

二、參考資料

1.上下游新聞市集--食農教育到底是什麼?由何部會主責?食育論壇熱烈討論。

2.向食物學習--認識食農教育--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3.2014.03.12台南市麻豆國民小學教師研習。

4.霧峰學‧學霧峰moodel老師提供的各種課程資料和課前預習資料、PPT檔。

5.網路資料查詢

玖、活動照片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1,0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107學年 |
此分類下一篇:107-2 霧峰學期末報告-紫錐花社群文化產業組
此分類上一篇:107-2 霧峰學期末報告-烘焙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