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4 11:42:55| 人氣5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稻子熟了),蔡淑娟:霧峰學品嚐會籌備小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80616,阿娟:

 

此次霧峰學品嚐會在6月初,便陸續準備16日當天成果發表的內容,六月八日的傍晚,大家就一起田裡去找洪伯伯,看看何時收稻會比較好,那天洪伯伯也是著急的,想要趕快告訴大家要收稻子這件事。

 

於是趕緊打電話到學校問問看,要不要來收稻子了呢?結果是出乎他的意料,怎麼學校裡都沒有人知道孫崇傑這人呢?心裡正在擔心,過兩天會接二連三的雨天,傍晚就看到一行人,來到家裡要確認收稻的事。

 

一直到此時洪伯伯才確知,亞大在種稻這件事上,正確的學程名稱。這是一件有趣的插曲,不過也是可以瞭解到,洪伯伯從打電話、找單位到找人的過程中,對於學校參與種稻這件事的態度與想法,絲毫沒有一點輕忽的態度。

 

略過收稻的那一天,時間來到活動前的四天,這天林錫銓老師課程的學生,要來協助成果會的布置工作,小毛準備了當天要義賣的香米,要請大家一起參與包裝的過程,並且透過包裝的過程當中,讓同學們了解這學期霧峰學的課程裡頭,種稻這件事是如何在課程上與農民產生互動。

 

因為在埔里種稻的經驗中,累積了對土地與種稻的熱誠與實踐的可能,於是希望回到霧峰時,也能夠找到這樣的機會,與土地直接面對面的溝通與互動。

 

透過種稻這件事,與洪伯伯一起有了一段學習與成長的過程,當初要找到這樣一塊地來種稻,並且希望能以有機的方式耕作,或者是希望能以自然的農作方式,回復到以往的減少土地的負擔與農藥的用量,嘗試這樣去種出,屬於我們自己建構出的種稻學。

 

起初這樣的想法,讓身處在農會輔導農民耕種,並且集體收購的系統當中的農民,很難想像脫離農會輔導的耕作方式之外,不用農藥要如何能夠讓稻子,可以健康完整的採收?不用農藥時,所面臨的病蟲害,要將如何解決呢?這些都是讓農民傷透腦筋的問題。

 

所以從嘗試到實踐,變成在過程中一段重要的互動過程,慢慢理解對方的看法與種稻的理念,如何找到一個理想的平衡,很重要的一個經驗與階段。

 

於是透過賣米,讓農民瞭解到可以嘗試一種減少土地地力,並可以永續耕作的方式去生產稻米。透過賣米,讓同學們理解參與種稻,是我們重新學習與大自然對話的一種方式。

 

把與農民學習、成長的理念,擴散到其他人的心裡,進而瞭解到,我們在想像「霧峰學‧學霧峰」的精神與意義,是透過在地學習與知識的建構,去啟動我們參與社區、認識社區的動機,進而將這樣的精神,帶到自己所屬的地方或社區,打破學習僅限於學術殿堂的想法,慢慢去建構我們對這世界的理解與想像,累積這些經驗與過程,便是為了建立未來看待事物的價值體系。讓這樣的思維慢慢內化到我們的心裡,這便是這堂課最深層的核心價值。

 

從參與的過程中,去增加彼此對於這次事件與活動的想法與態度,是規劃社區活動必經的過程。可以對應到「裝香米」這件事,雖然1公斤的米一下子就可以裝好,但透過小毛說明了種稻的經過,便累積了同學對於這件事情的想像。

 

若是霧峰學的這門學程可以規劃,在學期末透過成果發表會的模式,以解說、影像紀錄、文字記錄或者是規劃參與式的活動,讓其他同學或者是自身周遭的人,都能夠理解為什麼我要修這門課的原因,扣除因為要修到學分這個基本動機之外,從活動的過程當中,學習如何傳達自己理念,想必這也是未來,不管是在職場或是在其他領域當中,會面對的課題。

 

不妨以這樣的心態,學習如何透過一個事件,運用溝通與解說的技巧,傳遞不同的想法與理念。才不至於將成果發表會,當成是一件需要被動員的活動。如何行銷自己的熱忱與熱情,用不同的手段與方式,去觸動大家關心的可能。這樣的過程是可以透過討論,去建立一套解說的方式與系統。

 

此次籌備過程當中,身為老師的助教與助理,理當要讓成果發表會圓滿的呈現,於是凸顯幾個未來規劃成果發表會時,同學可以如何參與的各種面向。有了這一次「稻子熟了」的主題,下次便可以試圖在最後倒數三堂課程中,安排如何呈現,我為何修這門課的成果發表。我要如何讓其他同學瞭解種稻這件事?

 

在地鳳梨的故事,可以如何透過品嚐的過程當中,讓其他沒機會修課的同學,也認識到我所認識的霧峰鳳梨,是如何具特殊性或者與其他產地的不同。透過共同構思出的幾個議題,便可以讓大家討論如何執行出,這樣的活動流程。

 

從發想主題單元、找出自己最感興趣議題,去想辦法呈現自己參與的熱忱,便是彼此去理解同學們,參與這堂課程的認識與情感,究竟是否能透過這樣的課程累積某種程度,對社區的關心與敏銳。

 

唯有當大家都有對這個活動,抱持著期待與參與的心情,我們才能夠去想一些關於執行面的細節,例如香米要準備多少來義賣?現場品嚐要準備多少?鳳梨有多少量要賣?這些數量會架構在,我會不會將成果發表會告訴很多我的好朋友、我要通知哪些人來參與活動?於是大家就會對這些數量有一些想像,才不會空等人來參與。

 

在共同的共識之下,就可以對應到如何布置、準備、籌備以及讓大家一同參與討論活動中的各種細節,從寫海報、發送邀請函、準備器材、邀請來賓、活動設計與執行。這樣就不會是老師構思完細節助教執行完後,學生到現場到位,但卻不知可以如何面對這場成果發表會。

 

我想,每個人在未確定自身在團隊中的角色與位置時,一定會陷入某種不知如何應對,不知如何呈現自己的尷尬。一旦這些清楚了,活動執行的細節就不是討論的核心。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