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2 22:48:52| 人氣3,1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7-2霧峰學,學種田-口述訪談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導老師:孫崇傑                          日期:2009526

 

組員介紹

 

 

蕭修祺:從小環境的關係,沒有太多機會真實的接觸到,親自動手這回事,所以,GO~

 

 

蕭惠心:家住高雄縣橋頭鄉,那是個小小的鄉鎮,大部分的農地都是屬於台糖的地,所以田裡的作物多是以甘蔗為主,台灣的地一做自動化的糖廠就座落在這當中,常聽長輩們說起小時候在牛車後偷甘蔗吃的事蹟,當我跟他們說到我真的下田體驗時,他們也認同的要我好好體會他們當初在田間的生活趣事。

 

 

(左)張祐齊:我是從高雄這個繁榮城市來的,尤其又住在高雄市靠近市中心的地方,雖然交通或是購物逛街等都很方便,但相對的能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空氣品質雖然不算頂差,但也稱不上好,正所謂有失必有得就是這樣吧!

 

(右)劉珈榛:家住新竹縣關西鎮,那兒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向霧峰一樣,四周充滿了農作物,處處有稻田。而我家也有種植農作物,媽媽依四季變換,有種草莓、玉米和溫室蕃茄。我和草莓相處的情感比較深,偶爾我會下田幫忙拔草,真的很累人,所以很能體會作農的辛勞。

 

     

題目:想我壯年時

 

 

摘要:以租借我們田地上課的洪老先生為訪問對象,深入洪博仔以前的經歷,對於他在農耕隊的生活作一個訪問。

 

報告背景動機

 

當初小毛老師為了租借田地讓我們上課,到處奔波向友人詢問,在某個機緣下,小毛老師的朋友,介紹願意提供田地給我們上課的洪博仔,小毛老師很高興能租借到田地,也很謝謝洪博仔,而後在和洪博仔相處與聊過天,才發現洪博仔的經歷背景這麼豐富,很值得我們去深入訪問,也為了怕遺失掉這麼好的歷史經驗,所以我們組成一小組,在農耕事務結束後進行訪問洪博仔。

 

 

問題

 

1.          為什麼想種田?(個人生命史、家族史、遷徙史)

2.          洪阿伯從小生活到求學歷程經過、生活記憶、趣事、家族事業、個人工作、田產等變遷發展、家族發展、遷徙、定居於此發展經過...

3.          是甚麼機緣他能參加農耕隊?

4.          農耕隊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5.          參加農耕隊對他來說有什麼收穫?

6.          在農耕隊有發生什麼感人的事?

7.          在國外農耕隊要如何生活?是住在當地人家裡呢?還是自己紮營?

8.          有沒有產生水土不服的情形?

9.          農耕隊在南非與東南亞國家各有哪些困難產生?

10.      是哪個單位派您們去的?經費由誰支出或贊助?

11.      去了這麼多個國家,您對哪個國家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12.      您們如何與當地的人們溝通?

13.      在農耕隊裡有什麼要注意的嗎?有什麼紀律?

14.      農耕隊裡有女性參予嗎?女性都負責做些什麼事?

15.      有無照片可提供給我們看?(其他紀錄、文件、書信……等)

16.      您為何有意願提供田地讓我們做實驗?

17.      對台灣農業發展過程的看法?

18.      從經驗中過去農業與現在農業的看法

19.      稻米耕作文化的習俗與變化

20.      稻田生態環境的變遷

21.      稻米經濟產業的變化(收益與未來趨勢)

22.      給年輕農夫的一些建議

 

目的

 

除了和大家一起下田體驗農夫的辛苦外,我們想了解洪博仔在外國,幫一些國家農耕的情形,然而為什麼之前台灣會有農耕隊的產生呢?以上的問題都是我們很想了解的,因為他的經歷實在很豐富,所以趁我們有和洪博仔接觸的時候,要好好的為他,寫下一些壯年時期的歷史。

 

     

 

文獻探討

 

我農耕隊艱苦工作、友誼芬芳遍滿非洲

 

現代畜殖(9393)-編輯部.六十二年十二月第1卷第2

 

    (台中訊)友誼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樑,友誼的溫暖使人間充滿著光輝

 

離此好千萬里,滿佈荊剌,和毒莽野獸的非洲國家,有中華民國的農耕隊在這裡負起艱巨的任務,擔任起友誼播種的使命,由於他們卓越成功工作表現,贏得了珍貴異國友誼,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前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現為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的執行秘書周洪本先生說:中華民國從四十九年開始,派遣了第一個農耕隊,前往非洲從事援助和指導非洲農業工作,和由技術的合作促使文化交流。前後有派農耕隊的國家有非洲、中南美洲、越南、泰國、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技團,已將近有八百多人。

 

 

 在我們自已國內,也為這些國家特別舉辦各種農業的講習班。從五十二年開始,單是非洲國家部份,就舉辦了五十二期,參加人數有六二三名,這些人訓練回國後,除了擔任農業指導工作,現在也有擔任外交部長、農業部長、以及各部會司長,對他們的國家有莫大的幫助。

 

曾在馬拉威共和國擔任農耕隊工作四年的汪懷青先生,剛返國度假,他對非洲這個國家看法,認為他們自從脫離了白人殖民地後,民族覺醒,百姓非常吃苦耐勞,絕大部份係從事農業工作,生活主食以玉米、樹署、磨成糊狀用手拿起來吃,民間娛樂採用樂器簡單,木頭、銅器及長予等等而已。

 

男女間婚姻充滿著情趣富有羅蔓蒂克,現採用試婚制度,所謂試婚既母女二方,如若感情相悅,互有愛慕表示後,就可同居,暫時渡過半年婚姻夫婦生活,然後再談嫁娶。社會仍以女性為主母系社會,女人掌握有一切大權,孩子家庭財產屬於母親所有,的確是一個女權至上的國家。

 

一般青年所嚮往的就是出國遠遊,增廣見聞,而且更盼望更能贏起更多異國朋友的友誼。彰化縣藉青年陳其虎先生,曾經二度深入非洲擔任農耕隊的工作,他休假期滿,又將再度踏上旅途前懇切的表示;擔任農耕隊的工作愈來愈艱苦,諸凡在非洲一切有關農業的開墾工作,他們都必需先為非洲農民先立下基礎,並且示範以身作則。唯一安慰,就是自已辛苦的成果獲得信賴。

 

 

在象牙海岸服務五年,擔任農耕隊長的周來宣先生,他對農耕隊在非洲的表現引證象牙海岸的總統話「唯有中華民國農耕隊,給予非洲朋友的協助,才是真正的協助,這使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子子孫孫享用不完,感激不盡。」

 

周來宣先生又說:雖然是有部份非洲國家政治上,一時辜負了我們國家,但是我們在他們國家裡所建立的情感,播種友誼,是永遠不會被忘懷的。

 

無疑的,中華農耕隊艱苦卓絕的表現,不僅贏得了駐在國家,及政府官員的好評,而且他們付出友誼,也獲得了國際間一致好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留在當地人們腦海中的印象,是永誌不忘的。他們為非洲人們帶來了新的境界,他們也為此狂歡。(黃永順)

 

台灣農耕隊在非洲衰落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   2007年01月0808:06

 

說起台灣外交,人們首先想到的必定與錢有關,金元外交銀彈外交,其冤大頭形象已成為國際笑話。其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有一批台灣農業技術人員,成為當局在非洲拓展外交的主力軍。

 

高峰時在19國派有技術人員

 

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同,台當局的生存空間開始遭遇挑戰。19554月,中國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並贏得與會各國的高度贊揚,許多非洲國家轉而尋求與大陸建交,這引起台灣當局的恐慌。當時台灣經濟剛剛起步,沒有能力對非洲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

 

 

不過,台灣氣候和物產的多樣性、豐沛的人力資源、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它在農業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而非洲國家剛剛擺脫戰亂和殖民統治,農業技術相當落后,多數國家甚至沒有解決溫飽。在此情況下,時任台灣外交部次長的楊西昆向當局建議,派農業技術人員赴非洲,協助提升農業技術,並借此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農耕隊因此應運而生。

 

1961年,台當局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開始實行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合作計劃,首批援助對象是利比裡亞和利比亞。后來,小組又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並,專門負責派遣農漁業技術團隊,農耕隊的名稱也逐漸改為農技團技術團。據統計,在高峰時的1978年,台灣在非洲19個國家派有633名專家及技術人員。

 

一度成為某些國家的座上賓

 

台灣農耕隊到非洲,最初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62年,在距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1000公裡的地方,也就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中心,他們克服高溫干旱的沙漠氣候,成功種出水稻,這也是利比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水稻收成,並獻給了當時的國王。

 

次年3月,一個由14名成員組成的農耕隊,抵達科特迪瓦,當天就被送到該國最接近撒哈拉沙漠的地方。農耕隊決定先種植水稻和玉米,並由畢業於復旦大學的鄒越歐,負責設計稻田灌溉水利工程。3個月后,農耕隊開墾出來的2公頃土地,長滿了稻穗和玉米。1967年,台灣農耕隊又在布基納法索,成功興建2座水庫、1個水壩,使水稻田逐步擴展。

 

對於當時的非洲民眾來說,再也沒有比幫助他們填飽肚子更重要的事了,台灣農耕隊因此大受歡迎。台灣駐岡比亞大使甚至成為該國政府的座上賓。1968年,岡比亞總統寫信給台灣當局領導人,以十分誠懇的語氣感謝台灣的農業技術人員令國家從極度貧窮與飢餓中得以解脫

 

 

在一些非洲國家,農耕隊成員是各國重大活動的必邀嘉賓,與當地政府官員甚至首腦私交頗深。部分技術員隨即搖身一變,以外交官身份參與當地政府決策。在科特迪瓦、幾內亞比紹和塞內加爾,一位名叫陳西虎的農技員,甚至受到英雄般的崇敬,並贏得西非之虎台灣牛的稱號。許多非洲民眾在那時培養起對台灣的好感,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進入6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國尋求重返聯合國,如何將大陸擋在聯合國外,成為台灣當局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農耕隊常常扮演外交滅火隊的角色。據說,當時農耕隊的負責人,每次回台都能受到台當局高層,甚至蔣介石的接見,而談話的重點,不外乎做好派駐國政府工作,要求其在中國重返聯合國問題上投反對票。

 

 

因此,每年臨近聯大開會,台灣農耕隊都會從其駐地,趕到駐在國首都展開游說。台灣官方資料聲稱,在60年代后期,農耕隊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持了邦交國在聯合國內百分之百的支持1972年,剛剛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登輝,就曾被蔣經國派往非洲,考察農耕隊的工作。

 

不過,農耕隊在非洲也不完全是好名聲。據台灣某兒童基金會統計,他們在提供農業技術的同時,也在非洲留下多達四五百人的台灣之子,並因此引起一些國家和民眾的反感。

 

不等宣布斷交就連夜逃命

 

如今,隨著非洲農業的逐步發展,台灣單單提供農業技術援助,已遠遠不能滿足非洲國家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隨著大陸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其在非洲的外交影響力不斷發展。大陸針對非洲民眾健康狀況欠佳,派出的大量醫療援助隊,逐步取代台灣農耕隊,成為非洲民眾心目中新的信任對象。

 

 

目前,台當局在非洲幾個邦交國仍駐有技術團,但面臨人員緊缺、資金不足等問題。隨著邦交國近年來掀起斷交潮並經常殃及技術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目前在非洲的農耕隊幾乎成了驚弓之鳥,一般來說,還沒等到當地政府宣布斷交,他們就會連夜逃命

 

            

   

方法、過程

 

來到香米的生長地,看到了一畦一畦的稻田,我們挽起褲管、脫下文明的束縛,用最真誠的赤腳踩踏在香米田裡,慢慢的、慢慢的,從腳尖的輕點到整個腳掌深陷土中,我們的雙腳踏實的在香米田裡佇立著,在接觸泥濘的土壤時,第一個襲上心頭的感覺是冰冰涼涼的。

 

 

一包大包的肥料袋正向我們揮手,就是台肥五號,他是我們香米寶寶要吃的營養點心,我們身上背著沉重的肥料桶,一把一把的抓起肥料灑向那廣大的田野,腳底步步為艱、舉步難行,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採著了秧苗,這時主人的提醒是:「沿著秧苗的排列方向走,就不會踩踏到了。」

 

 

看著秧苗整齊劃一的排列著,我們就像巨大的火車,在它的上方嘟嘟的前進。每個孩子都要被照顧到,不然有些會營養過剩長得特高,有些營養不良長得特矮,就不美觀了。餵食完孩子們點心時,上到田梗上的我們,雙腳都裹了一層天然的保養品,黑滋滋的,感覺好滋潤喔!

 

第二次再見到我們的香米寶寶時,發現他們都長高、長胖了許多,田埂間開了幾多漂亮的花,兩人在風中一起搖曳歌唱著,畫面看起來格外暇逸。這個時期香米寶寶的身旁多了好多的新朋友,有稗草朋友、水菖朋友和會動來動去爬來爬去的福壽螺朋友,這些朋友對香米寶寶的發展都不太好,所以我們必須盡父母的職責把孩子身邊的壞朋友帶開。

 

 

還未下到稻田裡時,根本感覺不出香米寶寶的壞朋友在哪裡,當我們這群父母真的下到田裡時,才發現壞朋友竟一群群的圍繞在香米寶寶身旁,跟著香米寶寶一起舞動著,看起來沒什麼但在發營養點心時,他們就會互相搶奪點心了。有些壞朋友長得跟寶寶有點像,讓我們這群父母,一時分辨不出自己的孩子在哪裡,所以要非常小心翼翼的,帶走壞朋友而不傷到香米寶寶。

 

除了會跟他搶營養點心的朋友外,還有一種會傷害香米寶寶的朋友就是福壽螺,他們會在寶寶身上產卵,然後咬寶寶稚嫩的地方,作為他們營養的來源,真的很壞!經過一段時間下來,我們在廣大的稻田裡帶走了一些壞朋友而已,其餘的只能靠香米寶寶堅強的生長意志力,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來克服了。

 

 

隔了好長一段時間沒見,我們的香米寶寶已經大到,可以克服他的壞朋友而健康茁壯了,這段時間田地的主人,要經過曬田的動作,來讓寶寶感覺到危機,好讓寶寶開始跟他們愛的人開花結果,但在這期間要小心稻熱病,這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會傷害寶寶美麗的外表,且讓他們發育不完全,如果有些寶寶生病了,就盡量不要讓他,碰到其他的寶寶。接下來的幾次見面,我們父母很輕鬆,不需要在為寶寶煩些什麼了,於是我們想和長大的香米寶寶來張全家福,大家都好快樂。

 

 

一轉眼,我們的香米寶寶在奶爸的照顧下,變得非常飽滿豐碩,讓我們這群父母感到格外的喜悅。香米寶寶萬歲、萬歲、萬歲! 69香米收割囉!等了那麼久終於等到了今天,黃澄澄的稻米,空氣裡陣陣的稻香,下午5點太陽半遮著臉,吹著舒服的風,抱著興奮的心情,再次看到我們幾個禮拜沒見的香米寶寶,從無到有的感覺,只有感動可以形容。

 

就像是一手拉拔的孩子長大般的雀躍,這是為了能在校園裡展示的成果展,所親手割下的香米,我們在稻田裡割出了一個正方形,好讓洪博仔能清楚的計算平方數,能看出洪博仔對稻田的用心細心,計算出最正確的數據作為依據。

 

 

太陽西斜,一行人有人割稻,有人綁稻,分工合作,我看著這一幕,心中只感覺到好像在拍電影喔,一般跟我們同年齡的學生,應該只有在無米樂之類的農村電影裡,才看的到收割的畫面,現在我卻是彎著腰站在稻田裡的一員,看著一片謙虛的稻米,豐收的喜悅與滿足,嘴角就會忍不住上揚,也許收割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再一次的回到這片溫暖的稻田裡,光著腳踏在水田的的滋味,冰冰涼涼的感覺。

 

等了一個學期,就是想要品嚐霧峰香米的風味,在收割的當下,才發現我們的夢想就快要實現了耶,想想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我們將一捆捆的香米,搬到老師的車上,沿路掉了一些米,就像是在做記號搬的,要我們不要忘記哪裡,才是我們來的地方,我們將掉在地上的米撿起來,將外殼撥開,咀嚼了幾下,陣陣的芋香散發出來,生米的滋味還不賴,想必當米煮熟時打開鍋蓋的那一刻,一定更令人食指大動。

 

成果展現

 

受訪者:洪炎峰  訪問者:蕭惠心、劉珈榛、蕭修祺、張祐齊

 

    「出發囉!」轟隆!轟隆!轟隆!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坐上小毛老師的小貨櫃車,前往霧峰鄉象鼻山上的田野去。這是大家在大學生涯裡第一次要一起去種田。好興奮!好期待!到了目的地,小毛老師先帶我們大家,去觀察農田週遭的環境,農田旁有混濁的烏溪,那是灌溉這帶農田的重要水源。

 

接著提供我們田地做實驗的洪炎峰先生,親切的為我們解說有關這農田、這水的事情,也因為他的學經歷都相當豐富,附近一帶的人們都稱他為洪博仔,就是台語的洪博士。他已年有79歲了,雖然說話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的聲音沙啞是因為年輕時說太多話了),讓大家有時候聽不太清楚他的聲音,但看起來卻非常的健康和硬朗,非常的熱情教導我們這群孩子下田耕種。

 

他的兒子洪仕通先生,也一樣很熱心教導我們,讓我們這群孩子,在這短短的半學期內,學到了很多種田相關的事物,像是如何分辨稗草和稻子的不同、施肥的成分、香米的品種、種田的時節、曬田的時機、稻子的疾病等。

 

當看到一大幅我們的實驗田時,我們心中多少有些疑問,為什麼洪老先生願意借給我們實驗呢?不怕我們把這些稻子用壞嗎?到時影響收成怎麼辦?於是我們把心中的疑惑向他表明,洪老先生說,他知道我們這些小孩不會種田,感覺上就是來玩玩的,但他覺得讓我們這些小孩下田,去體驗體驗也不錯,所以除了我們來田裡的時間外,大部份的時間,還是由他和他的兒子,一起照顧著實驗田,也因此讓我們來到田裡時,看到了稻子明顯的成長。

 

在知道洪博仔有那麼多豐富的經驗,我們組成了一個訪問小組,訪問他當年生活的情形。我們對於他許多經歷中,特別感興趣的是農耕隊的生活。什麼是農耕隊?為什麼台灣會有農耕隊這個名詞出現?這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

 

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同,台當局的生存空間開始遭遇挑戰。19554月,中國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並贏得與會各國的高度贊揚,許多非洲國家轉而尋求與大陸建交,這引起台灣當局的恐慌。當時台灣經濟剛剛起步,沒有能力對非洲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

 

 

不過,台灣氣候和物產的多樣性、豐沛的人力資源、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它在農業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而非洲國家剛剛擺脫戰亂和殖民統治,農業技術相當落後,多數國家甚至沒有解決溫飽。在此情況下,時任台灣外交部次長的楊西昆向當局建議,派農業技術人員赴非洲,協助提升農業技術,並借此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農耕隊因此應運而生。

 

1961年,台當局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開始實行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合作計劃,首批援助對象是賴比瑞亞和利比亞。後來,小組又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並,專門負責派遣農漁業技術團隊,農耕隊的名稱也逐漸改為農技團技術團。據統計,在高峰時的1978年,台灣在非洲19個國家派有633名專家及技術人員。

 

如今,隨著非洲農業的逐步發展,台灣單單提供農業技術援助,已遠遠不能滿足非洲國家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隨著大陸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其在非洲的外交影響力不斷發展。大陸針對非洲民眾健康狀況欠佳,派出的大量醫療援助隊,逐步取代台灣農耕隊成為非洲民眾心目中新的信任對象。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人稱洪博仔的洪老先生於民國二十一年出生,當他還未出生時,他的父親因家境出現困難,十八歲就從草屯鎮新豐里,搬到了霧峰鄉象鼻路來定居。當時的霧峰鄉,因三七五減租的政策影響稻米的價格,所以香蕉的價格比稻米好,因此霧峰鄉很興盛種香蕉,蕉農業很發達。

 

說到這讓我們不經想起農田旁,還遺留許多的香蕉樹,到處散佈著,像是無人管理野生的一樣,然而走在霧峰鄉許多的鄉間路上,都會看到一株株散落或一整排的香蕉樹,這使我們感觸良多。

 

 

當洪博仔在此地出生後,可能受到家裡種田的影響,所以很爭氣的考上了台中高農,在當時有這樣的學歷已經很不錯了,洪博仔於民國四十一年,從台中高農畢業,從高農畢業後在霧峰待了十九年半,在這十九年半的後半五年,擔任農會的推廣部部長,於民國五十一年參加農耕隊,當時因為是農家子弟,又經過農會的介紹,所以參加了農耕隊的考試,一共考了兩次試,要考兩次試的原因是,純耕種的農民,認為像洪博仔這樣高學歷的人們,應該要另外再加考一個試。

 

好在這對洪博仔來說沒什麼問題,就這樣洪博仔順利的拿到許可,可出國去幫外國的人民服務,這一服務就在國外呆了八年,去過的地方有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而主要服務的地區和國家有象牙海岸、賴比瑞亞、非律賓等地。當時能出國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政局的關係,然而能得到這個機會到處去走走逛逛,對洪博仔來說是個好玩又能賺錢的經驗。

 

當我們問起農耕隊裡的生活時,洪博仔說在當地生活要很小心,每天都要吃預防性的藥,不然很容易感染上瘧疾、黑腳病、寄生蟲疾病等等,他對此說了一句玩笑話:「每天都要吃,就像在吃避孕藥一樣。」在當地生病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醫療資源不是很足夠。

 

當時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二點,是一天的工作時間,共六個小時,這個時候的天氣最熱,卻要在這個時候開墾。20部當地政府提供曳引機,四個月水季開墾,八個月的旱季,放火燒墾,當地人一次播種過不同的種子,樹薯、玉米、節瓜、旱稻。

 

農耕隊裡的人們不只教當地人民種田,還要幫他們開墾農場、育苗,先種一季給他們看,有種水稻、蔬菜、雜糧,再將土地分給人民,在台灣的人民是分到越多越好,當地卻是一戶五分地,還嫌太多,當地人民沒有儲蓄的習慣,當天領薪水就不工作了,就到小酒吧玩樂。

 

 

在台灣都會有請客的習慣,但在當地不管是普通民眾,或是店家老闆,都會跟你要錢,沒有請客的習慣。那兒當時也沒有健保,都是基督教醫院,掛號費要2毛錢,當地人就連坐車去醫院的錢都沒有。沒有存錢的習慣,只有現在過的愉快就好,甚至說生病沒錢看病早點回天國就好,當地有錢人只有兩種,一是酋長的後代,二是當大官的人。

 

有些地方的當地人,都不太重視與學習農耕隊的技術,只覺得自給自足就好,並不重視外銷等其他工業。而農耕隊把美國開發的荒廢農場,拿來開發,一個國家14個人。也有例外,如象牙海岸全盛時期有1800人,三餐都吃自己生產的,動植物都自己生產,買油鹽等,蛋白質來源還會請當地黑人小孩25美金,用塑膠袋電魚,放在米缸,還會自己作肥料施肥。而農耕隊裡沒有女性,但有台灣的護士會到當地服務。

 

 

在走遍多國,參予農耕開墾的工作後,最讓洪博仔印象深刻的是,印度人的文化和印度人的習性,洪博仔指出,由於印度屬多神信仰的國家,在國家文化、人民特質表現出非常配合、印度女性也非常乖巧的性格。

 

農耕隊回國後,在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實驗所,在藥物所待了二十四年,在裡面的層級是第三高的,毒藥所的職位是研究助理,負責農場的種子、肥料和一些物品的採購。現在住的地方,地原屬林家的,一坪二十五元台幣,總共一百八十坪,當時有兩甲地,跟弟弟平分一甲地。

 

八十六年於農藥毒物所退休,現在生活作息是早上五點起床餵豬,有事沒事就到田裡走走看看,就像是本行動的百科全書。我們問起為什麼這兒,沒辦法種植有機米,洪博仔告訴我們稻米的精緻農業發展,所以要種植有機米很困難,除非你不是要拿來賣,而是自己種來吃的話、不重視產量的問題就還有可能。

 

說到有機就會想到農藥,農藥這種化學藥劑,是在民國五十五年開始使用的,是拜爾經由農林廳許可引進的。想到這裡就有些感慨,以前農業無農藥時,都用一些天然的物品,像是煤油、柴油、魚藤、生石灰、硫酸銅等對抗病蟲害,現在卻因農藥的方便性,農人大量的使用,導致生態的破壞。

 

對於稻米的耕作習俗與文化,以前都是看節氣和氣溫來耕作,加上農民曆看播種。而稻田生態環境上的變遷,是稻米的產量增加、病蟲害防治越趨重視。而烏溪這一代以前魚很多,營火蟲也很多,小孩還可以釣青蛙,偶爾還會看到山羌的出沒呢!有好山有好水才有螢火蟲,可見當時的環境多好阿!現在人們為了擴展交通,導致了不少的生態破壞,真的很兩難。

 

最後我們問起洪博仔,可否給予現代的年輕農夫一些建議,他直說現在這種行業辛苦沒人要做,所以我們也為他導出一個結論,如果想種田就要先學會吃苦耐勞。經過與洪博仔幾次的相處下來,雖然我們對他還不是完完全全了解,但我們從農事裡體會到,他對農事的那份執著和愛,因為當我們最後收割香米稻時,真的真的對稻米有了很深的情感,此時我們的心頭,都充滿了豐收的幸福和喜悅。

 

 

結論

 

經過一學期霧峰學的課程,修課的同學來自各系,修課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經過一學期的一同成長、一同學習,我們發現很多的學習、再學習,但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最終的成果展,學會了什麼、獲得了什麼。而是過程,過程成了這門課最重要的一環,就像一開始老師說的,這門課最重要的是過程、感受。

 

在過程中組員們的親身感受,與霧峰土地、靈魂的親身接觸;對霧峰土地的了解、對霧峰土地的參予,對霧峰土地的付出,一直到對霧峰土地的情感,對霧峰最真摯的情感。即便是往後的日子裡,組員們各奔東西,投入付出的場所、領域也各有不同,但這些情感都將會在組員們的記憶裡,依然保存這樣的回憶。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3,1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97學年度 |
此分類下一篇:97-2霧峰學,(心得)學種田-口述訪談組
此分類上一篇:97-2霧峰學,種田趣&去種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