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2 08:53:36| 人氣2,1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7-1霧峰學,萬物之母-土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社工一A 陳淑惠

社工一B 張惠閔

社工一B 黃子凌

 

 

女媧用泥土捏造出人類。

土地為孕育萬物的根源。

土壤是創造大地的基礎。

 

傳說中,女媧用泥土捏造出有男有女的小泥人,於是創造出-人。土壤之於人類就像是魚之於水,土壤對於人類有多麼重要,土壤為萬物之母。

 

踏查阿罩霧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改名為「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霧罩」原指的是霧峰鄉市街一帶,包括甲寅、本鄉、中正、錦榮、萊園、本堂、坑口、桐林、吉峰等村。「阿罩霧」,因為是在貓羅堡內新形成的村莊,所以初期稱為「貓羅新莊」;「阿罩霧」則是平埔族社名的漢字譯音,也就是說把平埔族的社名「阿罩霧」變成了地名。

 

也有人說漢人在此建立村莊後,因這裡在清晨經常有濃霧瀰漫著,所以也叫做「阿罩霧」。日治時期,大正九年九月一日,日人把「阿罩霧」的別稱改名為「霧峰」,於是沿用很久的「阿罩霧」就成了歷史名詞了。不過,時間沖淡不了人們尋根的鄉土情懷,在閒聊時,在老一輩人的口中,仍會提到「阿罩霧」三字,可見大家依然惦念著它原有的乳名-「阿罩霧」。

 

好久以前「阿罩霧」還是個小村落,像個乖巧的孩童,靜靜的蹲坐在台中盆地東邊的山腳下,他的北邊有草湖溪流過,南邊有烏溪環繞,東邊是火炎山、貓羅山、貓霧山環列,放眼西望,八卦山和大肚山遙遙相對,就像兩扇翠綠的屏風並列在眼前。

 

「阿罩霧」村內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環境非常優越。在漢人移民來台之前,台灣已有原住民和平埔族在這裡居住活動。在台中縣境內,平埔族有拍宰海、拍瀑拉、巴布薩,以及部分的道卡斯、洪雅等族,分住於平原和盆地。在霧峰境內散居在山區的是「泰雅族」,性情凶強,有獵人頭祈求豐年的習俗;而住在平地的「平埔族」,性情溫和,以農耕為主,以打獵為副業。

 

拜訪台灣土壤陳列館

 

一開始是因為學校課程有安排了通識課程,然後看到了這們名叫「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跟學長姊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門可以了解霧峰這個地方的課程,剛好我們又是一年級新生,對於這個未來會待上四年的地方來說,當然想要趕快認識環境,熟悉霧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堂課程。

 

第一次上課我們都抱著興奮的情緒去上課,迫不及待想要馬上就出去外面田野調查,一開始廖淑娟老師,安排了很多位才華洋溢的老師們,來分享很多跟霧峰文化有關的人事物,讓我們從中學習到不少,也知道了很多霧峰的特色小吃。

 

後來我們分組進行田野作業,我們選到了小毛老師所指導的農試所小組,老師介紹了一位對土壤很有貢獻的人──林登鴻先生,他對土壤的研究極為有成就,可是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偉大事蹟,於是首先帶我們去台灣土壤陳列館拜訪。

 

林登鴻先生有一位徒弟,是葉明智先生,他跟林登鴻先生當了四、五年的同事,林登鴻先生只傳授了大約六成的製造技術給他之後,就因為癌症而不幸辭世了,對此,我們深深的感到遺憾與可惜。而現在土壤陳列館中,還有一位新進的專業研究員—江致民先生,有了這些人為台灣的土壤研究,付諸實際行動去努力,相信會為台灣土壤寫下嶄新的一頁!

 

談談農業試驗所

 

為了一窺土壤的奧秘,我們來到了不僅在霧峰,在全國也是極為重要的政府研究機構-農業試驗所,來一探究竟,而裡頭的土壤陳列館就是我們的標的。讓我們先從農試所講起:

 

創立於民國前十七年,原稱「臺灣省督府農業試驗所」,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直隸行政長官公署,三十八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原址設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由於都市發展,環境污染,且面積狹小,不足因應現代農業試驗研究之需,因此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遷移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現址,佔地145公頃、其中建築面積17公頃,農場面積128公頃,灌溉排水設施完善,具有全國首善之農業試驗研究環境。

 

農試所從事農藝、園藝作物之遺傳、育種、種原、生理、組織、培養、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病蟲防治、農業經濟、農業機械及氣象等之科技研究,以改進各種作物之產量與品質,九十餘年來對於臺灣之糧食增產,與農村經濟發展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逛逛土壤陳列館

 

土壤是一門複雜而又冷門的科學,一般社會大眾雖然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土壤,但是,對於土壤的認識,大多是一知半解,往往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適當的場所,將土壤有關的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一有系統的介紹展出,相信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必會有莫大的助益。

 

   

 

農業試驗所自1895年創立以來,在台灣土壤與肥料科學上,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研究,也獲得不少的成果。「台灣土壤陳列館」興建完成以後,提供了一個土壤樣本儲藏的空間,與資料展示的場所,開放民眾參觀與作為全民土壤教育之用,尤其是提供中、小學學生認識土壤的實體教材,使他們更容易瞭解,因而提昇這門枯燥無味的土壤教學教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立「台灣土壤陳列館」附帶的收穫。

 

展示內容以農業試驗所歷年來,所蒐集之土壤樣本與岩石標本為主,並配合文字資料說明,以圖表、透明片、多媒體、實物、土壤剖面樣本、模型……等等不同形式展出。

 

「台灣土壤陳列館」除做為農業試驗所試驗成果,與土壤資訊蒐集展示之場地外,也提供土壤研究人員實驗研究所需要。更是近年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使土壤保育成為全民教育的重要課程。土壤館正可提供這一方面的不足,作為各級學校土壤教學與土壤全民推廣教育,實地認識土壤的最佳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往往是一知半解,藉由土壤館中的實務印證,就可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目的,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會有所助益。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土壤剖面標本的製作技術方面,已獨步全球。回顧1985年農業試驗所,進行全島土壤調查時,助理研究員林登鴻先生,有鑒於我國工商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使得土地過度開發,造成土壤嚴重的流失,為喚起國人對這塊土地的愛惜,建議蒐集土壤剖面樣本保存,可惜當時的製作技術與方法,對於所製作之標本仍難以長久保存。

 

因此,農業試驗所同仁,乃積極從事土壤剖面製作參考資料之蒐集,以及前往日本了解該國土壤剖面薄片製作方法,最後終於研發出能夠長久保存標本的製作方法,惟仍以小片標本為主。林登鴻先生於1994年退休後,仍然繼續從事土壤剖面薄片之製作技術研究改進,其製作工法經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已臻世界水準。完成作品三百餘件,分別收藏於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台灣大學以及科學博物館等相關陳列館。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台灣的土壤有多麼豐富,小小的台灣島在美國USDA分的十二種大綱裡就有十一種土綱!除了永凍土綱之外,其他通通都有。我們還看到了發育五百萬年的土壤,其重量是無法估計的,一塊這麼有歷史的土壤還是第一次見到,它所經歷過的歷史是多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土壤中的每一層都有一個故事在其中。

 

我們還看到了921地震斷層線土壤剖面,那是在朝陽科技大學旁的鳳梨園所擷取出來的。講解的老師說,鳳梨適合在酸性的土壤中生活,這是與很多作物不一樣的地方。像是膨轉土就是適合種水稻,因為它的PH值及EC值(含鹽份)符合種水稻的標準。通常一塊PH值少於5以下的土地就該改良,除非是要種植鳳梨、茶樹等酸性作物,則不需改良。除了介紹土壤外,岩石的說明也非常的詳細,例如:火成岩偏向堅硬及粗糙,沉積岩則是因為河流堆積所形成…等各種岩石的介紹。

 

寸土尺地,大有可為

 

美國農業部於1960年創立新土壤分類系統,經多次修正後於1975年命名為土壤分類學。美國土壤科學學會1999年底所制定的土綱(Order)共有12個,其原文及土壤肥料學會的譯名分別為:

 

Entisols(新成土):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土壤非常肥沃,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之一。

 

Inceptisols(弱育土):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

 

Alfisols(淋溶土):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

 

Spodosols(淋澱土):有一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坦地區,有強烈的淋洗作用。

 

Ultisols(極育土):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土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故肥力低。

 

Andosols(灰燼土):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壤很輕,無定型性質,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

 

Mollisols(黑沃土):又黑又肥沃,土層較淺,肥力高。

 

Histosols(有機質土):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 以上之有機物(或大於 12% 以上之有機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佈於高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

 

Vertisols(膨轉土):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徑小於0.002mm 者之土粒),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收縮之特性者,濕時地面突起,乾時龜裂者。

 

Oxisols(氧化物土):土壤已經化育很老(幾十萬年以上),土壤中僅剩餘氧化鐵、鋁等性質者,土壤肥力很低,土層有一氧化物層生成者,大都在紅土臺地上。

 

Aridisols(乾旱土):存在乾旱氣候條件下,包含鹽土。

 

Gelisols(永凍土) 冰凍在極地氣候冰層下之土壤。可惜台灣沒有永凍土。

 

但是,你知道嗎,在這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上,竟擁有了這十二種的其中十一種喔!

 

  

土壤環境的污染

 

天然土壤具有純粹的自然屬性。人類最初開墾土地,主要是從中索取更多的生物量。已開墾的土地逐漸變得貧瘠,人們就向農田補充一些物質─肥料。農田獲得肥力,同時也受到了污染。譬如施用人畜糞尿作為肥料,確能保持農田的良好生產性能,但糞尿中的病原體,隨著進入農田,造成土壤污染。

 

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工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氣煙塵和污水對農田的不斷侵襲,影響土壤的生產性能和利用價值,於是引起人們對土壤污染的注意。

 

土壤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和固體廢物、農藥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殘體,以及大氣沉降物等。1955年日本發生了“鎘米”事件。其原因是富山縣的農民,長期用神通川上游鉛鋅冶煉廠的廢水灌溉稻田,致使土壤和稻米中含鎘量增加。

 

人們食用這種稻米,鎘在體內積累,引起全身性神經痛、關節痛、骨折以至死亡。這種疾病以劇烈疼痛為主要症狀,被稱為痛痛病。殘留在土壤中的鎘至今還難以清除。1974年春季,中國天津地區薊運河畔的農田,因引灌被三氯乙醛污染的河水,三氯乙醛在土壤中分解產生三氯乙酸,致使大面積的小麥受害。

 

現代化農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有機氯殺蟲劑能在土壤中長期殘留,並在生物體內富集。氮、磷等化學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層土壤吸附固定的養分,都在根層以下積累,或轉入地下水,成為潛在的環境污染物。

 

土壤侵蝕,是使土壤污染範圍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凡是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和氮、磷化合物,在發生地面徑流,或土壤風蝕時,就會向其他地方轉移,擴大土壤污染範圍。污染物進入土壤後,一般很難去除,尤其是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不能或很難降解的化學物質。

 

 

阿罩霧鄉土情

 

阿罩霧川圳,星羅棋布在田埂間,增添農村景觀特色。從中二高下霧峰交流道兩旁可見一方方綠田,四德、丁台路旁俯拾即是,稻田倚著山巒,農夫身影點點在田埂間移動,路陌一彎,有鷺鷥搔首傲立的姿態。

 

霧峰有田的多種水稻,水田面積占全鄉面積的四分之一,源以阿罩霧圳為基幹,引烏溪與其出高山支流渠道灌溉,由於高山流下來的水源灌溉,水質清澈不受污染,所以在此地栽種的稻米格外的香甜味美。霧峰種稻面積57平方公里,一年兩穫。20個村裡,甲寅、吉峰、本鄉、中正、本堂是熱鬧區外,其餘乾溪以東多山地,如桐林、坑口、峰谷;以西多稻作,如丁台、南勢。由於環境優美水質良好,近幾年農試所不斷研發改良,農會極力推廣下,益全香米便在此地生根茁壯。如今以亞洲大學附近為主,可見片片益全香米的稻田。

 

想要從霧峰學課程中,了解到土壤對於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每一種不同的土壤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對於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功用。雖然土壤在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隨處可見,但是它對人類的生活卻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多認識一些不一樣的土壤,了解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2,1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97學年度 |
此分類下一篇:97-1霧峰學,社區休閒之旅-兒時的祕密基地
此分類上一篇:97-1霧峰學,情深深「霧」濛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