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09 00:38:26| 人氣2,3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5-2 霧峰學,遷都五十年:霧峰光復新村的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導老師:吳東明 老師

參與學生:

資傳二B,葉竑麟、陳欣銳

資設二A,張博舜、李庭江

電通三B,吳柏松

 

日期:96 4 23日-96622

 

指導老師介紹

 

吳東明 1975年生於南投市,1976年因父母任職省府衛生處後遷入迄今(2006)1999年因921地震後社區內光復國中遺址預定改建「921地震教育園區」的計畫,將威脅光復新村的生存空間,開始了投入保衛家鄉的社區運動。2002年畢業於淡江大學研究所,目前業餘以霧峰光復新村保存運動為志業。

 

主要經歷

 

l          1999-2000 任職於中華民國綠色陣線協會,成立全盟「光復新村重建工作站」,並擔任「重現綠色烏托邦-霧峰光復新村再造計畫」(隸屬文建會「美化公共環境計畫」之「家園再造-公共環境營造計畫」)專案執行。

l          擔任「921地震教育園區光復新村蒐藏研究計畫」專案執行

l          舉辦「光復單冬仔光復新村社區老照片展」(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l          2003-2005 以光復新村社區變遷為主題,拍攝社區紀錄片。

l          2005 推動「光復新村口述歷史座談會」(霧峰文化創意協會)

l          2007 主辦「樂活五十慶祝光復新村50週年」(霧峰文化創意協會)

 

  

 

參與同學介紹

   

組長

 

 

姓名:葉竑麟

班級:資傳二B

我來自桃園的楊梅,雖然讀了在亞洲大學兩年,但對於霧峰這個地方依舊感到非常陌生,想要藉由這門通識課程,來認識霧峰這個好地方。

 

組員

 

姓名:張博舜

班級:資設二A

 

 

大家好我是張博舜,叫我阿咕就好了,今年大二A型雙子座。平常興趣是畫畫、唱歌,謝謝大家聆聽我們的期末報告,這次霧峰學報告讓我對霧峰認識很多,總之是一個不錯的經驗。

 

姓名:陳欣銳

班級:資傳二B

 

 

我來自台北縣的土城,來到了亞洲大學來讀書,亞洲大學位在台中縣的霧峰鄉,大學生活是一個值得永遠懷念的地方,而這塊土地的歷史與回憶,我也應該多多去了解,選這門課的原因是想在這霧峰鄉留下記。

 

姓名:李庭江

班級:資設二A

 

 

就讀貴校亞洲大學資設2A,目前要升三年級。選這堂課也沒什麼原因,之前有朋友修,就想說來修修看了。

 

姓名:吳柏松

班級:電通三B

 

 

小時候住在高雄縣鄉下的三合院,對於農村的生活有莫名的懷念,長大後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所以到大都市居住、讀書。來到了霧峰鄉讀亞洲大學,學校旁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感覺回到了鄉村的生活。

 

慢慢的發現在霧鋒小鎮一些有趣的東西,如街道上的營業廣告招牌相當的規則,好像是和921地震的關係。也發現了正在整修中的林家、921地震園區、阿罩霧山滿山的果園和山頂的三角點,所以想要多多了解霧峰,是怎麼樣子的一個都市,於是參加了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門很棒的通識課程。

 

題目:遷都五十年:霧峰光復新村的故事

 

摘要

 

光復新村為主的三個出發點,探討五個主題:

 

出發點

 

光復新村的生活:透過訪談第一代及第二代居民,瞭解當地的生活方式。

九二一地震記憶:可怕的地震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探討社區地震記憶。

藉由訪問坑口村大家長,了解村長的生活和光復新村概況,進而推動此區的永續發展。

 

主題

 

疏遷之旅:劉昌淇爺爺

遠離台北故鄉:簡吳連枝奶奶

童黨萬歲:高志仁老師

九二一地震與震博館:闕甫伈老師

區域發展與光復新村:王中興村長

 

研究背景、動機

 

背景

 

光復新村是一個見證省政府興盛到衰落歷史記憶的聚落,雖然到了異鄉生活,在老爺爺老奶奶辛苦經營這塊地方下,展現出一個小小的眷村裡,凝聚了全村人的心,大家都彼此認識,共同為了未來生活而努力著。

 

動機

 

在這個不斷都市化的環境,傳統的眷村逐漸消失,我們想要出那僅僅的一絲力量捍衛,藉此好好保存在生命中那美好的記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塊土地是某一個商業大樓,但我的記憶中不會忘記那片土地,那懷念的味道是我永遠的感動。

 

研究目地

 

讓世人重視這塊土地,在研究的過程中,咸認為光復新村具有作為世界遺產的潛力,不能因為精省了廢省了就遺忘了這塊地方,更深遠地看,在我們這一代,眷村是什麼?幾乎都快要不清楚,為了要讓後輩的人容易尋找,我們必須要設下這線索,好讓他們更有方向、更有想像,達到前輩與後輩的溝通,也是一種紀錄者的扮演,讓可能百年後的子孫都還能藉這些文書記錄知道,這裡有一個光復新村。

 

研究方法、過程

 

方法

 

閱讀之前光復新村的資料,了解當時的狀況。

透過田野調查,看了光復新村的面貌,走出我們的想像,訪談當地的居民,了解他們個人的光復新村。

 

樂活五十的活動,我們更可利用這大好機會,接觸許許多多的光復新村的朋友,不管是外地回來,或是當地的居民,我們都能憶起當年的面貌。

 

最後,我們更是兵分四路,以不同的年齡層、狀況、環境,做出最客觀的成品。

 

過程

 

受訪者從第一代及第二代著手,首先,訪談者的確定,讓我們一再的更改,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有的組員沒有機車,時間又更不確定,再來,訪談完之後的逐字稿,讓對於尚未接觸過訪談的我們,學會掌握重點,傳達出屬於他們的家園-光復新村。

 

成果展現

 

疏遷之旅-劉爺爺

姓名:劉昌淇

    

年齡:八十歲左右

成長背景:台北縣內湖

現今住處:霧峰市區

學歷:台北工業職業學校(台北科技大學)*備註

工作單位:省政府衛生處

 

*備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簡稱「台北科大」、「北科大」或「北科」,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鄰近光華商場,是台灣頂尖的科技大學之一。創立於1912年,至今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科技大學,同時也為台灣工業史之肇端,並以工程相關科系著名,也是台灣第一所以工業教育為目的的學校。目前設有二技、四技、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與EMBA

 

學生時代

 

1945年(民國34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最後一年,考上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就讀,直到1951年(民國40年)畢業,當時台灣已經光復了。日本人要求很嚴格,台北工業學校並不容易進去,考試內容必須要搬沙子,加上56公斤的石頭,拿的越多分數也越高,看看你有沒有缺陷,如果有的話他們不採納。而且當時膽子要很大,口試才會錄取。

 

當初老師問:「我家裡住哪裡?」

我回答說:「我也不認路我也不清楚。」

「騎腳踏車要一個小時半,來回要三個小時我會克服的。」

 

當時對答如流的我,知道自己會通過這次面試。

 

那個時候學校人數不多,有六個科,而我讀的科只有兩個班級,一班五十個人,重點不單只台灣學生,還有日本的學生,那時台灣學生的錄取率算高了。

 

邁入省政府

 

在台北工業職業學校畢業之後,參加中等以上之學生畢業短期訓練,分發到省政府在台北就業考試,就鄉下小孩而言,唸三年的書參加畢業考試,再去參加就業考試,最後高普考有中,能有一次機會就要好好把握,就因為這樣我才可以有那麼多的背景。

 

搬遷之際

 

在民國53年,劉爺爺的爸爸過世,媽媽依舊住台北,偶爾下來中部住個幾天,當初搬下來的只有我和太太,除了辭職以外別無他法,為了工作以及生活,毅然決然地提前下來,省府幫我們出車錢,整個衛生處下來,大概有一兩百人,當時最好的火車是對號快車,還是劃位的,當時的普通車都是木板火車都是燒煤炭,一旦過山洞的時後,窗戶最好趕快放下,不然臉都會黑掉,經過一兩年之後就有柴油快車。

 

光復新村新生活

 

當時霧峰沒有柏油路,路都很小條,就算有柏油也只有中間有柏油,旁邊都是石頭,只有幾間房子,一個郵政代辦所,感覺霧峰很悽涼。

 

 

在霧峰地瓜蕃薯他們都拿來養豬,我們來之後都被我們買來吃,促進農業的流動。

另外配給單填寫貼補家裡的柴米油鹽,分為:大口、中口、小口,十歲以上是中口,是家庭的年齡做為區分,因此,家裡如果想要喝牛奶,多出來的柴米油鹽,可以賣給福利社,配給單給福利社,他就會送到家裡來,多少可以貼補一些家用。

 

 

當時的冬天很冷,穿著只求穿的暖,大概只要差不多一兩百就夠了,不像現在的人追求名牌。

 

 

第一年搬遷下來的時候,辦公室位在現在的霧峰鄉立以文圖書館旁邊,也就是現在「霧峰鄉清潔隊」的辦公大樓。當時只有兩個廳處下來,一個教育廳,一個衛生處,剛到霧峰來,我們沒有住在光復新村,先住在忠烈祠旁邊的合作新村

 

*備註,人先下來,暫時在那邊住一年,坐公路局的車每天上下班,台灣省公路局,中午吃得很隨便,也很少賣吃的東西:一年之後,在不斷趕工之後,終於搬進光復新村,剛開始自來水還沒有做好,大家去堤防那邊洗衣服,記得當時抽水馬桶做的很好,到現在使用都不會塞住。民國75年沒有瓦斯,當時拿煉油燃料來燒炭的味道很不好,以前都是燒水3-4點,開始燒一個大桶子一直燒木材,還必須要省著點用,要平均分配,一鍋水是全家人使用,否則還得再裝一鍋,重複原來的動作一遍。

 

 

民國四十五年,當時來這居住,因為交通不方便,每一個禮拜,當時上班六天,星期天都有車,剛開始是用公路局的車,一年以後才買交通車,下午一點鐘從光復新村開到台中,礙於公路局的車子沒那麼多,台中的鬧區也沒有那麼多,停在民族路,直到下午五點鐘,返回光復新村,要看電影或者買東西都可以,那個年代電影院電視都不多,星期六或星期天,只要天氣好固定會有露天電影院觀賞。福利方面做的都不錯。

 

 

 *備註:合作新村的地圖

 

 預期中的光復新村

 

當時省政府與中央政府都在台北,基於防空疏散的需要,有必要把這兩個地方分開,省政府說要提前遷到台中來,最先來的是衛生處跟教育廳,在霧峰。後來的單位都遷到中興新村。教育廳比衛生處大,但地位都一樣。

 

衛生處先來是對的,假如全部東西一定要搬到這裡來,好的田地,就會用掉很多。中興新村選址時,選擇土地比較寬廣,那裡當時稱為「營盤口」

 

*備註,如此一來,霧峰的環境得以延續。

 

衛生處處長都是醫學博士,以前的處長派頭很好,不過他們很有原則的,做事情蠻有責任感,如果你做的好,他們信得過你,讓你放手去做。那時候人口慢慢膨脹以後,當時沒有家庭計劃的觀念,人口快速的增加,日據時代人口已達六百萬,財政部部長認為台灣的人口經濟成長,如果無限制的增加,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有了家庭計畫,才沒有把經濟給拖垮。

 

*備註:起源於明鄭時代之營盤田制度。營盤田是駐軍自謀軍糧之拓墾地,因此其開墾範圍,就在軍營附近。日久,民人遷入,或入清後解甲定居現地為民人,形成聚落,即以「營盤」為地名。省府疏遷至南投市虎山腳下的「營盤口」,並改名「中興新村」。

 

希望得到政府如何的協助

 

從台北來求安穩的生活,蓋宿舍、管理都有一套,知道搬遷下來是沒辦法的事,政府鼓勵我們自願下來,並非強迫來的,現在政府想要收回土地,核定搬遷的費用,談搬遷事宜一延再延,大家紛紛租房子的租房子,買房子的買房子,我們並非非法定居,跟之後來的有簽訂合約。在這小小的光復新村出很多人才,樂活五十當天的活動,從前的光復國小,就是現在的復興國小,校長他也是在這邊出生,第一次來這邊唸書,第二次當老師,第三次當校長,他不斷地回饋於這個國小,因為他愛這個小小的光復新村。


遠離台北故鄉:簡奶奶

 

受訪人:簡吳連枝

 

 

年齡:80

出生地:台北市古亭區

學歷:東園國小

光復新村居住時間:50

 

簡介:

 

很榮幸安排訪問到光復新村的第一代五十年住戶-簡吳連枝老奶奶,簡奶奶是一個非常和善好客,且講話又很洪亮很有精神的一位老奶奶,簡老奶奶出生於台北市古亭區,談論過程中,也提及她本人曾經歷過民國三十六年,震驚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當時他在總統府附近的郵便局

 

<註一>工作,在街上就時常看到於二二八動亂被打死的人,簡老奶奶說對於二二八事件,感到恐怖且非常害怕,深怕被波及。

 

他之後跟在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工作的簡爺爺認識並結為連理,於民國三十幾年的時候跟隨先生遷至光復新村居住,由於他們是第一批來到光復新村的公務員住戶,簡老奶奶剛來時的感覺感到很寂寞,因為當時一開始什麼東西都還沒有,住戶也少,直到後來進駐的人變多了才漸漸改善,接著在之後經歷了嚴重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重創了光復新村,且使得光復新村的居民大量的外流,也是簡老奶奶覺得九二一對光復新村所造成的最大影響,老奶奶也有孩子也住在霧峰市區,但是她也不喜歡麻煩自己的孩子,且認為有好好的一間房子能住就好,所以他現在仍然住在光復新村這裡,簡爺爺也已經於多年前去世,光復居民也越來越少,簡老奶奶心中對於現在光復新村的感覺,只能用寂寞來形容整個感覺,但是對於日子過的下去的她,也沒有多大的奢望與要求,對於政府開出的許多尚未兌換的支票,他們也滿心的無奈,也表達出了大多數光復居民的心聲。

 

<註一>

台灣之電信業務,在民國卅八年前,係屬於郵便局兼營,至民國三十八年四月成立台灣電信管理局後,從此郵政與電信即分家。

 

背景與動機

 

來霧峰讀書已經近兩年的我,因為身在霧峰會想了解霧峰,所以來上了這堂霧峰學的課,光復新村在霧峰是一個代表性的村莊,但是它似乎有凋零殆盡的跡象了,想藉此研究光復新村,了解這個在霧峰裡面逐漸被遺忘的村莊。

 

目的

對於一個逐漸消失的光復新村,想要一些還存在記憶中的歷史,藉由這次的研究將他留下來,也是一種紀錄者的扮演,讓可能百年後的子孫都還能藉這些文書記錄知道,這裡還有一個[光復新村]。

 

方法與過程

 

研究的方法主要採用與光復第一代居民-簡吳蓮枝女士的面對面訪談,先預設好是以"第一代住戶"的角度來訪問她住在這裡長達五十年的種種過程,接著再於訪談過程錄音,之後再從其中整理出精華,做最後的編排呈現給大家。

 

訪談稿

 

問:老奶奶是在哪裡出生的呢?

答:台北市古亭區,學歷 東園國小

 

問:什麼情況下要遷居來光復新村的?

答:起初跟簡爺爺結婚時,也是定居在台北市古亭區,民國46年遷居到了霧峰的光復新村,簡爺爺當初是在台灣省政府衛生處任職,他們也是第一批進駐光復新村的居民。

 

問:剛來到光復新村時這裡的情況是如何?那時的感覺?

答:因為一開始的時候很多都還尚未建設,老奶奶覺得什麼都沒有而感覺有點寂寞。

 

  但是後來光復新村就比較熱鬧多了,精省前政府於很多生活上的服務和幫助很齊全周到,精省之後就漸漸的越來越少到現在幾乎都沒有了。

 

問:九二一大地震時的情形

答:老奶奶的房子沒有很大的損傷,所以她對於九二一大地震整體感覺是還好,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餘震來的時候還是會害怕。

 

問:現在的光復新村人口大量的外流,當初緊湊的住家鄰居也越來越少了,會不會覺得很傷心很感慨?

答:很寂寞,因為人很少,每天早上買買菜,順路去到朋友家聊聊天坐坐,到了晚上六七點就鎖起門看電視,很規律也很無聊,但也有點悠閒,因為什麼也都不太需要做。

 

問:對於未來有什麼希望的發展?或是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或政策嗎?

答:不敢想,只求繼續好好的過下去就好了,因為常常也會有風聲說要蓋這個蓋那個,但幾乎都沒下文,要的話政府就快做,不要拖拖拉拉的,只要政府肯做出動作他們也很樂意配合,但是就不要拖拖拉拉的就好了。


童黨萬歲:高志仁

訪談者背景介紹

姓名:高志仁先生

 

 

年齡:40左右

成長背景:光復新村第一代小孩

學歷:逢甲夜校

工作單位: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備註

 

*備註:他是行政院中部辦公室的簡稱,是為了精省後,省級機關原有業務,卻沒有或無法移撥給縣或中央的業務而設的。

 

小時候家境

 

小時候母親常常帶小孩回台北娘家,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父親公務員的薪水不夠家用,所以母親只好回去拿錢,因為這樣加上父母的觀念,家中兩個姐姐都是讀省立高中,因為學費比較便宜,讓家裡負擔比較沒有那麼重,家中是由母親在教育小孩,父親不管事。

 

光復新村公共設施

 

學校:光復新村裡有自己的學校,有國小也有國中,在先生就讀的時候改制成光復中小學實驗學校,實驗學校年級名稱微七八九年級不叫國一國二國三,共分三個班~打散教學~以排名來上課~上課科目為國文數學自然,但在先生畢業的時候國中國小又拆開成兩間,那時候光復國小,不僅只有光復新村的小孩還上課,還有包括六股以前及亞洲大學這塊。

 

傳統市場:光復新村裡有一個小市場,那個市場的商家幾乎都是光復新村的居民,也有外面人會進來賣東西。

 

污水處理廠:光復新村的污水處理做的很好,高先生就有說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堵塞過。*備註

 

水廠:裡面還有一個水廠供應著居民的飲用水。

 

*備註:戰後台灣第一套衛生下水道系統:光復新村興建於民國45年間,社區擁有台灣最早污水與雨水下水道分離的系統設計。

 

光復新村的利民服務

 

在高先生小時候,每星期六的晚上都會有露天電影院,在光復新村裡播放,居民們都會在那個時間裡,拿著椅子準時去觀看,而且每一個月到兩個月都會辦一次旅遊,由交通車載著他們出去玩,在沒有旅遊的時候星期六日,也會有交通車固定載著他們去台中市區玩,結束載接送他們回來,等到高先生近衛生處上班後,中午也有交通車可以接送他們回家吃飯,不會有交通部方便的困擾,但是從八十幾年後,服務就越來越少了。

 

光復新村歷經九二一後

 

九二一過後光復新村很多房子毀損,加上九二一那時候政府說要收回居住,所以那時候光復新村第二代紛紛在霧峰市區置產,因為光復新村就在斷層帶上,所以受災的狀況十分嚴重,光復國中的操場整個龍起來約有兩公尺高,九二依地震當天的感覺就像是火車經過震動的十分劇烈,地震後組成自救會,但因為日子久了,加上政府逐漸疏忽這塊地方,那時候的驚險逐漸被世人所遺忘。

 

現在的光復新村

 

現在的光復新村已經越來越衰敗了,很多住戶搬遷出去,有些並沒有申請遷移,而是讓自己的朋友來居住,導致人越來越雜,不像以前那麼的淳樸,其他有申請搬遷的房子就空在那裡,任由他荒廢雜草叢生,使得環境整潔越來越髒亂,以前光復新村是歸公管處管理的,常常定期會有一些工友來打掃、整理環境,一年也會有兩次全村消毒,現在都沒有了,越來越衰敗。

 

先生的感想

 

看著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越來越沒落,心理感慨很多,凍省後,省府形象流失,連許多的設施都不見了,改成中央集權制,感受到省政府做很多,反觀當下政府,表達出對政府的不滿,現在也很少回台北老家了,已經在台中定下來,光復新村永遠會在他的記憶裡。

 

九二一地震與震博館:闕甫伈老師

 

訪談者背景介紹

 

 

闕老師的最高學歷是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博士。闕老師目前居住在光復新村,也因為如此才有幸能訪問到她,目前是亞洲大學生應系(生活應用科學學系)的老師。

 

摘要

 

之前不太了解光復新村的故事,不過因此修了這堂課,進而了解到光復新村的歷史。也因為修了這堂課,去參加了「慶祝光復新村50週年慶」,透過了這項活動,更能了解到光復新村的故事。

 

背景、動機、目的

 

最初,我們是以光復新村50週年慶做為我們的大主題,以這為背景來探討。相信能深入地了解光復新村。

 

方法、過程

 

期末要訪談,老實說時間真的不多。因為有各科的作業,又要抽出時間來跟受訪者連絡,真的是很不好辦的一樣期末報告。而且我的訪談之路又是相當的艱難。一開始,老師讓我去訪問一位因為工作關係,已經遷居中興新村的闕甫伋先生,他是我們這組老師-吳東明老師的朋友。一開始我們都已連絡上且說好時間,但由於我沒有交通工具,這裡又人生地不熟,所以就一直想辦法能否解決這事。

 

但也很不巧,闕先生又因為公務繁忙,也離開中興新村。所以就這樣延後了。

 

過了幾天闕先生來信給我說,他因工作須要必須出國。因此,我跟老師討論的結果是,把訪談對象轉移到闕先生的妹妹身上。闕先生的妹妹-闕甫伈老師。她是生應系的老師,在我們亞洲大學任教。對於這消息,我只能說前面的不順,就是因為這一刻。怎麼說呢,因為闕老師人在學校的因素,而我又沒有交通工具,所以選在學校做訪談,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問與答

 

在訪問中請老師聊聊當時發生921的心情,闕老師說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她的研究報告要怎麼辦。當時的闕老師是研究生:因為身邊的親人和鄰居都相安無事,所以也沒有什麼害怕的感覺。但聽了廣播才知道921地震的嚴重性。

 

闕老師說另一座山的那邊,真的很嚴重,而她們的光復新村這邊倒到是還好,而已身旁的家人都安全,補給品也都夠,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當然,因為921地震的關係,一定有多處的毀壞,闕老師說景觀上最嚴重的,應該就是另一邊那山。闕老師當時是要去她哥哥-闕先生,她說她那時還問她哥哥說怎麼多了一座山,可想而知有多不一樣了。

 

因為發生了那樣的事,所以政府在這建造一個博物館-921地震博物館。闕老師的說法也很可愛,就這樣啊,一開始新鮮是一定有的,但到後面就也沒什麼感覺了。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都是這樣的心情吧!

 

談到後面,也要說說當時政府的行動:闕老師說其實在當時,她的姐姐人在國外,看這新聞,當時的新聞報災情和災區狀況,雖說有報導,但就是沒有提及到霧峰。所以當時闕老師的姐姐,人身在國外卻也相當的不安和緊張,因為也辦法聯絡到,新聞也沒報導到,我想那個心是懸在那的。

 

還有,一些重建跟措施,政府這些方面都沒有做的很恰當。闕老師也跟我們說,其實政府本有意要收回光復新村,但不知什麼原因,連公文都送來了,卻一直沒有動作。有些人都因為政府要收回,而買了新房子,但現在卻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闕老師說我們都很願意配合,只要政府該做的做,要我們搬遷是很願意的,但是請不要就這樣一拖在拖。闕老師說這樣的感覺像是放羊吃草一樣,現在光復新村,可以說幾乎都老年人居住較多,人是越來越少,以前的熱鬧場景都已漸漸消失了。


區域發展與光復新村:王中興

 

一、村長的背景

 

 

個人資料:

 

王中興村長,在光復新村出生、長大,是村裡的第二代子孫,就讀光復中小學,那時是九年國民教育的第七年,之後是大里的慈明商工畢業,現在四十六歲,第一次當選村長,就任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平日的休閒活動就是到光復國小跑跑步。

 

家中情況:

 

父親已過世,母親還健在,已六十五歲,育有三名子女,分別是大女兒景文科技大學,二女兒高中三年級,最小的兒子是霧峰國小二年級。

 

村長職責:

 

村長民選,四年一任,法訂的村長工作,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證明低收入戶、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 分送有關通知單 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真正的瑣事,比明定的職責要來的多。例如:夫妻吵架、路燈壞掉、到警察關心酒駕、處理小偷….等等,日常生活的雜事。

 

村里基層工作經費

 

萬元以上由公所發包,一萬元以下由村長辦理。

施作項目:社區清潔、路燈照明、溝渠疏溝、守望相助。

施作範圍:以村為單位,於村區域內實施。

施作依據:村幹事查報、鄰長查報、村民向鄰長或村辦公處反應。

經費:縣府每月補助每一村五萬元,每年六十萬元。

 

二、坑口村的概況

 

基本資料:

 

坑口村有32鄰,人口數約1200戶,4000多人,總面積約為13.4平方公里光復新村供應市場為坑口村民得重要物流點。即將改建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的霧峰鄉運動公園,是由光復國中負責管理,為光復新村居民平時散步、運動的場所。

 

921的影響:

 

坑口村內的光復國中因九二一地震,原址規劃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本村九二一地震房屋受創嚴重,原光復國中因地震損壞,原址經教育部改設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光復新村:

 

光復新村緊鄰地震教育園區,為一個約有百餘戶的住宅社區,是台灣省政府早期所建設的員工宿舍其中之一。社區內住宅多為連棟式或獨棟式的建築,都有庭院、綠葉成蔭,環境安靜優雅。

 

三、坑口村的發展

 

霧峰鄉與坑口村近況發展:

 

這幾年來,霧峰鄉人口外移相當嚴重,精省之後,失去了重大經濟命脈,年輕的一輩更不願意留在這個小鄉鎮發展,加上921大地震之後,房屋倒塌了很多,有名的古蹟景點也毀壞許多,有些居民從此就搬出霧峰。

 

連續的天災、人禍,使得霧峰鄉人口外流了數萬人,霧峰遭受重創,所幸政府以及民間團體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災區重建,將已傾頹的公共設施如霧峰國小、光復國中等教育機構,迅速重建完成。

 

並輔導就業,設立商號、提供補助,如:樹仁商圈的設置、中正路上廣告招牌的整齊規格等。

 

輔導農產品外銷、如阿罩霧山及坑口村山區的原有農產品,如龍眼、荔枝、鳳梨外銷到北部地區,再加上菇類、瓜類的培育,現今霧峰的金針菇的品質及產量,已聞名全球,香米的推廣也聞名台灣。

 

古蹟文化的重建,政府也積極投入規劃修復的工作,如林家古厝,是和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的重要古蹟,光復新村的發展,亦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環,民間團體也全力推動文化的重建,如霧峰文化創意協會的成立,常舉辦復興文化的活動,如前一陣子的<樂活五十>就是慶祝光復新村五十周年,藉此活動結合村內老中青三代,並將光復新村的歷史文化古蹟,推廣至世界,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

 

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

 

村長認為,坑口村有發展的潛力,這幾年來,亞洲大學的成立,以及立法院中區辦公處的設立,帶來許多商機,這些建設,都位於坑口村附近,而光復新村內,有許多毀壞的空屋,所有權屬於國有財產局,政府一直推動整體標售,將可作為發展高級住宅區,配合國道3號霧峰交流道也在附近,可成為大台中地區的居住衛星小鎮。

 

當然也要兼顧文化遺產的保留,將舊有的光復新村環境修繕,發展人文觀光產業。山坡地可發展為觀光農場,如湧旺觀光農場,以飼養乳羊、肉羊為主,遊客還可親自擠羊乳,品嚐美味的冰棒、蛋糕等羊乳製品,園區飼養純種土雞、珠雞,晚春的甜桃、夏季的荔枝、龍眼、芒果,及一年四季的香蕉。將農產品加工行銷,增加其附加價值。並附設餐廳、會議場所提供服務。

 

希望借由政府以及民間團體的力量,使坑口村成為台灣最優良的居住小鎮。大夥都能在此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悠閒自在的生活。

 

 

 

 

結論

 

竑麟

 

光復新村在劉爺爺的心中,是人生的第二春,在這個地方他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活到老學到老的劉爺爺,讓我們後輩要好好學習,在光復新村努力大半輩子,為了家庭的安穩,讓我看見值得價值,大可在下半輩子好好地享福,人生追求的不就是這簡單的幸福嗎?

 

博舜

 

這次報告訪問光復新村的50年住戶簡老奶奶,對於這個特別並且又如此廣大的村,有了很多的認識,起初給省政府公務員的宿舍,政府照顧的十分妥當完善,也是一個熱熱鬧鬧的光復新村,但是隨著精省之後,又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強烈的震撼,使的光復新村人口大量的向外流失,整個光復新村也漸漸的衰弱當中,住戶剩下不到一半,昔日的熱鬧對照今日的荒涼寂寞,老奶奶的心中有著很大的感慨。

 

但又能如何,政府發的公文、開的未兌換支票,到今日的不聞不問,老奶奶也只能搖頭嘆息,只要政府可動作他們都很樂意配合,不知這裡是無意還是刻意的被中央給遺忘,看了也非常地不忍,是否該好好正視這個即將要消失,但含有豐富歷史意義的地方,不只是政府、你妳我都好好的轉頭看看這裡,不要將它遺忘。

 

欣銳

 

做完這次報告後我不僅對光復新村的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對我目前有居住的這片土地更加的眷念,很少有通識課程可以讓學生出去實做的,雖然很辛苦但也很新鮮,有快樂也有痛苦,在訪問的過程當中也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人,我所負責的先生,雖然已經不住在光復新村,但還是對光復新村充滿了回憶,侃侃而談,神色飛揚,反過來問我自己,對從小生長的地方了解嗎?答案令我汗顏,謝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認識霧峰,讓我學習到很多,也成長很多,這份經驗我會永遠保存下去的。

 

庭江

 

關於訪談的內容,因為我們這組的主題是光復新村,所以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物都跟光復新村有所關聯。而我所選的主題是光復新村與921。在訪問老師的過程中,與其說是訪問不如說,就像是閒聊,氣氛相當地和諧,畢竟會談到921,談話的氣氛太過僵硬就不好了。

 

這次的訪問,其實對我來說感觸挺深的,我不是住在這的居民,當然無法完全體會到住在這的居民的無奈。但是聽到這些事,也確實讓我有所省思,這就是這堂課要安排我們訪談的目的吧!

 

 

柏松

 

第一次見到村長,他跟村幹事正在處理事情,相當忙碌,第二次見到村長,他正悠閒地在客廳看著電視,但是馬上又接了兩通電話。他說如果約固定時間訪問對他比較不方便,不如隨時打電話給他,剛好有空就馬上訪問,想當然村長平常要處理的事情真不少。

 

在和村長訪談的過程當中,氣氛相當融洽,像是回到了鄉村的悠閒生活。我們在光復新村平日市集圓環旁的村長家門口聊天,一張木製小桌子幾張小椅子,桌上幾組泡茶器具,於是泡起茶、聊起天來,他說他平日的晚上,常在這裡和村民們閒話家常,也隨時到處奔走,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

 

第一次這麼正式的訪問別人,拿著資料筆記,有錄音功能的照相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很高興可以上霧峰學學霧峰這一堂課,更加瞭解了霧峰,這個美麗又富有文化古蹟的鄉村小鎮,也認識了具有豐富歷史的光復新村,在交通更加便利後,加上亞洲大學在鄰近地區發展,對光復新村的未來有所期待。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