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主題是關於死亡,並且是每個人一生之中,關係最親密卻也最矛盾的那個人——父親的死亡。
關於父親的死亡,生命中多麼沈重的一件大事,可是在這首詩裡,我們卻見到了最平凡的日常。更加奇怪的是,這首詩初讀起來並不給人一種陰鬱窒悶之感,相反的,我們感覺到了一股清新的氣息,那是由大量的明亮意象造成,關於清澈的湖水、山水之間的白鷺鷥;關於春天、不錯的陽光、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扶桑和杜鵑、如癡如醉的桃紅山芙蓉;別忘了還有咖啡館、鰻魚飯與南瓜湯。一首關於死亡的詩,怎麼會出現這麼多美麗的意象,讓人被一股慵懶的幸福感包圍?
不僅身處的場所美麗而幸福,經歷的事情也是:與父親一起坐在湖邊,那是比起家裡他更喜歡的湖邊;與父親聊天談話,彼此終於都放下了手邊永遠忙不完的公事,不再需要匆匆離座;與父親散步,即使雙腳木楚楚地,也無大礙。看似久病的父親,彷彿又青春了起來,他像「嬰兒」一樣,眼前的鰻魚飯他「全吃了」,不只如此,還一口一口「又喝下」了南瓜湯……。從頭至尾,我們都沈浸在一種甜蜜的情調裡。
然而只要更仔細一點便可以發現,這裡頭有某種不對勁,有某種令人憂慮的東西。那是「不說什麼話」帶來的停滯感,「顫抖的唇」與「假牙」給人敗壞的想像,那是「不知父親看的是什麼顏色/沈默的他留住什麼樣的聲音」,一種無言的交流,並且終於失敗,兩人之間永遠橫亙著一道無法跨越的距離。更甚者,那是遍布在整首詩裡的「最後一天」,不斷迴盪,彷彿在預告著什麼,並且倒數計時,而誰都無法掙脫那被釘下的命運。
這首詩充滿了「反諷」(irony)的氣氛,它以美麗、幸福、甜蜜的意象,來書寫黑暗般的死亡。然而應該特別注意,「反諷」並不等於倒反、或者諷刺,雖然許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諷刺指的是對一件事進行評論,卻刻意採取相反的陳述,藉以展現出強烈的批判態度;反諷則更加曖昧,它既傳達出相反的意見、卻也不放棄原先的立場,換言之,反諷並不絕對地顛倒。如果要舉一個例子,則聞一多的〈死水〉是諷刺的,它的第二段出現了「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絢爛的意象,但我們也都知道,其實那是鐵鏽、油膩與霉菌。它以全然相反的比喻,諷刺了醜惡的事物。
然而對於這首詩來說,我們卻不能說「清澈」、「白鷺鷥」、「咖啡館」、「陽光」、「桃紅山芙蓉」、「晚春」、「散步」、「嬰兒」等等,是一種諷刺,不是的;這是反諷,詩人以甜蜜來書寫死亡,卻意不在批判,也許更好的說法是,這些生活中小小的美麗、幸福,其實是與死亡同生共存的,在明亮中我們瞥見了死亡,在死亡的面前我們也才得以珍視曾經——所有那些瞬間而逝的美好。
這種矛盾感在第一段就出現了,那是「湖邊」與「醫院」的並置,此後整首詩都擺盪在兩種複雜的情緒中。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卻也是最後一天。整首詩不斷重複著「那日的鰻魚飯不錯」、「那日的陽光不錯」,然而在每個段落後半,都遭遇著一些小小的憂慮,比如不說話、比如假牙格碰的聲音、比如與父親之間所有的不知與沈默。如此一點一滴,這些小小的憂慮終於在詩的最末被發展到極致,以一句「傍晚天色卻將陽光收了回去」,將前面所有的美麗、幸福與甜蜜通通反轉,化為烏有。因此,第一段成了個「預示」,整首詩也就是從美麗的「湖邊」走到敗壞的「醫院」的過程。
整首詩最美的地方在於音韻,還有那句「一人持長竿拋長線到湖心」與最後的「停車場」。這首詩略微押韻,大抵押「ㄢ」、「ㄛ」、「ㄟ」、「ㄚ」、「ㄣ」等韻;然而特別的是它押韻的方式,大抵是每個段落的前半押韻、後半便離開了韻腳,使得前半的節奏較為緊湊,而後半則得到了舒緩。也許那是初聞死亡噩耗的驚愕,然後終於平復接受的心情。
我特別喜歡「一人持長竿拋長線到湖心」一句,沒來由地插入這句,卻無比迷人。那人在垂釣什麼呢?那麼細又長的線,被拋到了湖心。關於投擲與等待,迷茫與堅持,關於孤獨……,或者那就是生命的本質?
此外詩的最末提到了「停車的地方」,一個極具現代感的死亡意象,宛如來往此岸與幽冥的馬車;詩人在另一首弔寄亡子的詩〈焚燬的家書〉最後,也提到了「紅色跑車」,顏色之鮮豔令人更覺死亡的突兀與殘忍。兩首關於死亡的詩,都以「車」作結,一跑一停,一動一靜,卻是無論年輕與衰老都必須面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