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2/12/22)下午到金華麗水店,師姊問我要六和敬的解釋,於是返家即著手把消文(2010/11/13)內容中搬出來便成這則名相分享。
《廣論》p.19305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經中提到「住和敬業」,所指即是「六和敬」。
和敬
【明‧一如《三藏法數》】云:「和敬者,和同愛敬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云:「(雜語)即六和敬也。」
又云:「(名數)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聖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於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
【T24 No. 1485《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云:「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
【T46 No. 1925《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下〈六和敬初門第五十〉】云:「
一同戒 二同見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
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攝得眾生為成就。故必須久處。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是為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於菩提大道。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諸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不斷不常。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戒為和敬。
二同見和敬:菩薩通達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方便巧同一切。種種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分別。增進開解。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見為和敬。
三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無念無行。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種種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漸積功德。皆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同行為和敬。
四身慈和敬: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與一切樂。故身與九道和同。亦知前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說身慈為和敬。
五口慈和敬: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普出一切音聲語言。與一切樂。故口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為和敬。
六意慈和敬:菩薩心常在無緣慈三昧。以修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定。現諸心意。與眾生樂。故意與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樂眾生。悉有佛性。如來藏理。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說意慈為和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