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1-14 13:24:03| 人氣2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叫鯧不是鯧 肉魚不貴卻好味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叫鯧不是鯧  肉魚不貴卻好味

@秦      島

 

 

      是日午餐兒女不在家吃飯,只兩公婆撐枱脚,吃完她才去上班。桌上有兩條紅燒魚,沒手掌大,看著眼熟,有點像小鯧魚。問她,說是「肉魚」。在泉州時我們的確常吃,卻一下子想不起來是甚麼魚。我是好學之徒,打破砂鍋不恥下问。比對網上百科,原來是刺鯧,為長鯧科、刺鯧屬魚類,體短而高,極側扁,呈橢圓形;頭稍呈圓形。別名肉鯽、肉魚、蟶鯧、南鯧、瓜核、玉鯧、海倉等等。

      紅燒肉魚和做銀鯧一樣,但因肉魚不大,故烹飪時間要短一些。將魚先用水洗乾淨,在表面塗一點點蛋液。起油鍋放入魚下去煎,兩面煎到金黃色,再放入薑絲一起煎,加入100CC滾水到鍋中,蓋上鍋蓋,燜煮一下。約七八分鐘後在鍋中後加入1大匙醬油、1小匙砂糖、少許辣椒醬,蓋上鍋蓋繼續悶煮,直到湯汁變濃稠即可裝盤。如果不煎直接烹煮,便是炣魚了。

    市面上常見的「鯧魚」有銀鯧、華鯧、鐮鯧、金鯧、黑鯧、圓白鯧等,以生物學角度觀之,只有銀鯧(白鯧)、華鯧(斗鯧)、鐮鯧(燕尾鯧)是真正的鯧魚,隸屬「鯧科」。圓白鯧屬「白鯧科」,金鯧和黑鯧則屬「鰺科」,刺鯧屬「長鯧科」,和鯧魚是完全不同的魚。

    嚴格说刺鲳並不能叫鲳鱼,卻是一種重要經濟食用魚,野生數量穩定。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朝鮮半島、越南、泰國、中國、日本。在中國分佈於東海、黃海、台灣(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香港及南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通常棲息於水深45~120米泥沙底質海域,幼魚成羣漂流在表層,有時還躲在水母的觸鬚裏,靠水母保護,等長成成魚後就生活在底層,只有晚上才到表層找食物吃,以浮游性生物及小魚、甲殼類動物為食。

      肉魚也叫「瓜子鯧」,在台灣又叫肉鯽仔、土肉,富含優質蛋白 可取代一般肉類,甚受大眾喜愛。盛產期雖在十月到次年三月,此時肉質最肥美,但全年幾乎都可吃到,其中以基隆產量最多,約佔七成。

       非養殖、也不靠進口,都是在台灣海峽的深、近海域拖網捕獲,保證本地野生,每年產量在四、五千噸,市售肉魚多半新鮮,價格因大小有別。肉魚外觀有些像是縮小版的白鯧,食味也有些相似,只是肉質較為鬆軟。儘管肉魚跟白鯧有親戚關係,身價卻無法相提並論,肉魚的賣相雖比不上白鯧,卻物美價廉,屬於大眾化的食用魚。

      在台灣,油煎、油炸是最常見的肉魚烹調方式,在日本,則會剖開後曬乾,再來料理。坊間相傳,鯧魚為發物,可能讓濕疹、蕁麻疹、膿瘡等皮膚病復發,事實上,民眾不必過度憂慮,只要是新鮮的魚,基本上沒那麼多禁忌。不管是肉魚、白鯧等鯧魚,都富含優質蛋白,尤其是現代人,不少人肉吃太多,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魚肉是相對較好的蛋白質選擇。不過,中醫師提醒留意,若碰上魚不夠新鮮,加上有些民眾吃魚時有特別習慣,喜歡吃魚內臟,一旦魚不夠新鮮,魚肚及內臟很容易因為腐敗產生毒素,對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或傷口不易癒合的患者,可能因此惡化或復發。

      肉魚除了質地軟、好入口,在魚種裡,脂肪含量算是中等,比海鰻高,每100公克約有8.8公克脂肪,比等重的海鰻來得高。肉質較鬆軟,很適合老人家跟孩童食用,也適合做為幼兒入門的副食品。

      跟雞、豬、牛肉等相比較,肉魚的肌肉纖維組織較短,咀嚼後較易分解,蛋白質較好吸收。除了要注意肉魚、白鯧等魚類的新鮮度,食用時,最好以清蒸方式烹調,減油、少鹽,適合任何體質的人食用,若是乾煎,較不適合口乾舌燥的人食用,恐更惡化。鈣質含量是白鯧的兩倍,鐵質、維生素A、B群的含量上,肉魚也是略勝一籌。高鉀低鈉 有助保護心血管。在經濟不景氣時候,比起白鯧,肉魚確實是較實惠的選擇。

                    2022.11.14

台長: 秦島
人氣(215)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