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芭蕾
I LOVE BALLET
芭蕾發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宮廷,芭蕾這個字來自法文,改自義大利的BALLETTO一字,在義大利文中,原意只是指小型的舞稻,同一個字源在拉丁文中也指舞蹈。最早在十五世紀的芭蕾,其實是將劍術舞蹈化而成的,但到了十七世紀法皇路易十四的宮廷中,被發展成一種正式的舞蹈。一八五零年代以後,法國芭蕾被帶到俄國和丹麥去,然後到了二十世紀又將在俄國發展出來的芭蕾新風格帶回到西方。觀賞芭蕾是一件很特別的經驗。因為這是融合了體能、技巧、高雅與高度訓練、劇情和音樂、服裝設技與舞蹈於一身的一種娛樂型式。芭蕾舞者在舞台上不僅要跳出故事的劇情和音樂的節奏、旋律,也要展現有如田徑場上運動員般的高難度體能,要跳、要旋轉、還要支撐、抬舉;同時芭蕾又像體操,有超越平常肢體負荷的肢體伸展和柔軟度。這讓觀賞芭蕾成為結合體操、運動和舞蹈、音樂和戲劇的多樣趣味。在這兩張CD中,收錄了最受歡迎的芭蕾舞碼中的知名片段。
夢幻芭蕾經典系列
亞當:吉賽兒、德利哥:海盜、明可斯:舞姬
泰倫斯肯恩(指揮)倫敦音樂節芭蕾管弦樂團
Terence Kern / London Festival Ballet Orchestra
Adam: Giselle / Minkus: La Bayadere-Act4
吉賽兒的故事描寫在中世紀萊茵河畔的葡萄園中,正值採收季節,吉賽兒和母親巧遇奧布列希公爵,後者原本是趁成婚前喬裝出來採摘野麥,不料巧遇吉賽兒,乃以言語調戲,讓吉賽兒為之神魂顛倒,村中少年希拉良深愛吉賽兒,乃警告她不可誤信外人言,吉賽兒不聽。不久希拉良揭穿公爵的身份,吉賽兒傷心之餘就死了。吉賽兒的魂魄隨著眾多同樣受男人欺負而死的林中女妖一同出現,來到尋找她墓地的公爵面前,公爵求她原諒,吉賽兒原諒了他,兩人共舞後,吉賽兒消失不見。而希拉良也被這些女妖投入湖中死去。同時公爵也被女妖判死刑,但吉賽兒救了他一命,吉賽兒也因為擺脫了林中女妖的怨氣和仇恨,而得以自由,回到自己的墓地獲得平靜。全劇終。這份錄音很難得地收錄了明可斯「舞姬」芭蕾舞劇的全曲演奏,這首樂曲的錄音並不常見,一般多是芭蕾錄影較常見,這裡的演奏是八三年在雪梨的錄音,過去並未在EMI發行過,這是EMI第一次對全球的發行。
德利貝:柯貝莉亞、明可斯:唐吉軻德
尚-巴布提斯特.馬里(指揮)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
蘭克貝里(指揮)墨爾本伊莉莎白基金會管弦樂團
Jean-Baptiste Mari / Orchestre Du Theatre National De L’Opera De Paris
Delibes: Coppelia / Minkus: DonQuixote Highlights
德利貝在一八七零年發表的芭蕾喜劇「柯貝莉亞」,其故事是從霍夫曼的「睡魔」和「洋娃娃」兩部描寫死之舞的小說改寫成的。該劇首演原本相當成功。此劇的故事描寫柯貝流士博士心智恍惚,又幾近瘋狂,他發明了一尊真人大小的跳舞娃娃,讓村民法朗次為此拋棄了舊愛。此劇過去的傳統是,連法朗次一角都由芭蕾女伶扮演,更因此吸引了大批男性觀眾。其實柯貝莉亞的主題,也進入了奧芬巴赫的喜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所以才會有霍夫曼愛上跳舞娃娃歐琳匹亞的劇情。柯貝莉亞一劇出了很多知名的樂段,像是柴達斯舞曲、機械人之舞、時辰圓舞曲等。明可斯的「唐吉軻德」則早柯貝莉亞一劇一年問世,描寫的當然是與風車搏鬥、滑稽卻充滿英雄氣慨的唐吉軻德的故事。這齣芭蕾舞劇首演的地點很特別,是在莫斯科波修瓦劇院,這是當初編舞家佩第帕前往俄國發展時,帶往俄國首演的重要舞劇,也直接影響了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和俄國芭蕾舞學派興起。本片這兩份錄音過去都不曾在EMI目錄上出現,柯貝莉亞一劇的錄音是在一九七七年巴黎,為了曲中出色的獨奏演出,單簧管、長笛、中提琴、英國管和小提琴都另外請獨奏家擔任;唐吉軻德一份錄音則是一九七二年在澳洲灌錄的。這兩份錄音都是首次做數位後製於EMI發行CD專輯。
德利貝:芭蕾舞劇「席爾薇亞」、「泉」(第二幕)
馬里(指揮)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
馬克拉斯(指揮)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
Jean-Baptiste Mari / Orchestre Du Theatre National De L’Opera De Paris
Delibes: Sylvia / La Source –Act 2
德利貝因為在學生時代接觸到亞當這位芭蕾舞劇「吉賽兒」的創作者,而深受影響,日後他創作出芭蕾舞劇「泉」的第二幕和第三幕第一景,表現傑出深獲好評,不久又被邀請獨立創作芭蕾舞劇「柯貝莉亞」,他在一八七零年交出全稿,成為他最傑出的代表作。十年後,德利貝又完成第二部芭蕾傑作「席爾薇亞」,同樣轟動一時,至今依然上演不輟。這三部舞劇的成功,不但確立了德利貝在芭蕾舞史上的地位,也進一步影響了未來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甚至進入柴氏的交響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曾經不只一次的說,他喜歡德利貝的音樂遠勝於布拉姆斯的音樂,這種說法後來也同樣被史特拉汶斯基所重申,史特拉汶斯基更將德利貝列入他心目中史上最傑出的旋律家之一。其實「泉」這齣芭蕾舞劇是由不同作曲家依同一套劇本分別認領不同樂章創作的,德利貝只負責第二和第三幕第一景,本片中則收錄第二幕。
拉威爾、德布西:芭蕾名曲
馬替儂(指揮)巴黎管弦樂團
Jean Martinon /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tf / Orchestre De Paris
Ravel: Bolero, La Valse etc/Debussy: Jeux, L’apres-midi d’un faune
拉威爾可以說是在法國近代作曲家之中,最早獲得國際認同的一位。而這些都要歸功於戴亞基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還有尼金斯基等人將他的音樂配在芭蕾舞劇中。而事實上,拉威爾很多的作品,也是受到戴亞基列夫舞團的委託才創作的。拉威爾的這首波麗露舞曲原本是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 Russe)首席芭蕾女伶艾妲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獨舞而寫的芭蕾舞作。這是拉威爾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代表作。可是,拉威爾生前對這首作品的評價卻很低,他認為這是一首「十七分鐘沒有音樂的管弦樂衛生紙」。艾妲魯賓斯坦為此曲編的舞劇是有故事的,寫一名西班牙女郎在小酒館中舞蹈,一開始動作緩慢而優雅,但後來越來越激烈,逐漸吸引了其他酒客的注意,於是一個個起身加入她的舞蹈,隨著音樂越來越熱烈,參加舞蹈的人也越來越多。同樣由艾妲魯賓斯坦編舞的還有一九二九年問世的「圓舞曲」一作。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則是被尼金斯基成功的編舞後,成為芭蕾舞碼中最重要的一闕作品。同樣由尼金斯基首演的還有一九一三年的「球賽」一曲,這在當時都屬於舞蹈界和音樂界的創舉。這份錄音是法國知名指揮家馬替儂在一九七零年代初期錄下的經典。
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莉葉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rokofiev: Romeo And Juliet
普羅高菲夫在一九三五和三六年間為俄羅斯著名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創作此劇,這個劇院是以基洛夫劇院為駐地的俄國頂尖舞團。它原是帝俄時代的皇家歌劇院,在共黨政權取代沙皇政權後的轉型產物,如今則被稱為「馬林斯基劇院」,座落於聖彼得堡。可是此劇至今始終沒有機會正式被搬上基洛夫劇院,原因是當時史達林正對蘇聯境內的文化創作進行嚴格的控制,劇院方面深怕因此作而惹惱當局。在普羅高菲夫的原始創作中,此劇是推翻了莎翁原著的悲劇結局,改以喜劇收場。後來作曲家因為劇中美好的音樂沒有機會上演深感可惜,乃將其中出色的段落挑選出來另以組曲方式呈現在音樂會上,並安排讓此劇的修改版本得以在一九三八年在捷克首都首演,雖然普羅高菲夫始終沒有機會一睹此劇上演。之後基洛夫才在一九四零年找到機會,請普羅高菲夫大幅修改全劇後,正式首演。在一九七三年普列文灌錄這套錄音之前,西方並沒有一份完整的「羅密歐與茱莉葉」的錄音,普列文以他豐富的想像力和作曲家的理解,完成了這份精彩的錄音。
普羅高菲夫:灰姑娘、葛拉佐諾夫:雷夢妲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rokofiev: Cinderella / Glazunov: Raymonda Highlights
灰姑娘是普羅高菲夫最受歡迎也旋律性最強的一部作品。完成至今不到一百年,已經吸引了許多編舞家將之編成不同的舞碼。此劇完成於一九四四年,此劇的故事很活潑,透過不斷變換的場景,加上一對滑稽的繼母女兒,成為許多人愛看的芭蕾舞碼。此劇歷來最知名的編舞包括英國編舞家艾胥頓的舞碼和俄國舞蹈家紐瑞耶夫的舞碼。全劇的故事描述灰姑娘家來了一名乞丐,他其實是仙子巧扮的,他教灰姑娘如何變漂亮,也教她種種禮儀,並讓灰姑娘在王子舞會那天前去與王子共舞,但仙子的魔法在舞會十二點消失,留下了灰姑娘的玻璃鞋。最後王子靠著玻璃鞋找到灰姑娘。這份錄音是普列文在一九八三年灌錄的。片中另外加入指揮家梅塔錫克在一九五九年珍貴的「雷夢妲」錄音。這齣芭蕾舞劇於一八九八年首演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由法國編舞家佩第帕編舞,他也正是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的重要編舞家和催生者。此劇的故事包含了匈牙利、西班牙和中東等多國的元素,因此非常的精彩豐富,葛拉佐諾夫的音樂利用這些國家的音樂元素,也顯得非常具想像力和異國色彩。
史特拉汶斯基:四大芭蕾舞劇「春之祭」、「彼得魯希卡」、「火鳥」、「阿波羅」
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Simon Rattle /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Stravinsky:The Rite of Spring/Petrushka/The Firebird/Apollo
自從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一作透過戴亞基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在巴黎公演,造成現場混亂的場面以後,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就註定了充滿爭議和混亂的局面。然而,早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前,史特拉汶斯基已經憑著他的前兩部舞作「火鳥」和「彼得魯希卡」和巴黎聽眾心中留下極深的印象。此二作同樣透過戴亞基列夫的芭蕾舞團首演問世,其中彼得羅希卡是以三個木偶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題,史特拉汶斯基在曲中借用了許多俄羅斯地方少為外界所知的民謠為動機,創造出一種恐怖、詭譎、宛若嘲諷人世情愛的虛幻劇場。「彼得魯希卡」其實是就俄文的「小彼得」的意思。這是史特拉汶斯基一齣芭蕾舞劇中,一個小木偶的名字。彼得魯希卡一劇和史氏的春之祭、火鳥,並列為他的三大芭蕾舞劇,其中火鳥和彼劇都比春之祭先問世,在當時的巴黎,因為這兩劇廣泛引用了俄國民謠和舞曲,而造成了一股俄國熱,但是據當時人在巴黎的鋼琴家魯賓斯坦所說,後來他前往俄國演奏時,卻發現俄國沒有那麼強烈喜歡這兩首作品,原因是他們覺得史氏把他們熟悉的民謠拿來使用,實在沒什麼創意。這套錄音是拉圖在一九八六到八八年三年之間完成的數位時期經典。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芭蕾舞劇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Tchaikovsky: Swan Lake
在俄國人心目中天鵝一直是女人純美的最高象徵,柴可夫斯基等人對這類古老傳說相當熟悉,因此選定這一主題作為芭蕾舞劇也就意味著此劇會引起很大的迴響。而普希金的著作「沙皇柴坦」和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乘著天鵝船到來的神秘王子想必也是柴可夫斯基著迷於天鵝湖一劇創作的原因。而柴可夫斯基對於劇本的熱情也投射在他為舞劇所創作的音樂中,讓這套天鵝湖成為他三大芭蕾舞中最具有他個人色彩的一部。可惜的是,當樂曲完成之初,這套音樂卻被編舞家視為無法配舞的作品,而首位為此劇編舞的奧地利編舞家雷辛格更因為無法理解此劇音樂、再加上一連串參與演出舞者的意外,讓此劇的首演即遭逢慘敗。本片是指揮家普列文從一九七二年開始陸續進行的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全集系列中的最後一部,當時普列文才剛從美國知名的爵士鋼琴家、作曲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配樂家的身份轉型為指揮家,因為對俄國曲目展現出超越歐美指揮家的同理心,因而被許以指揮大量俄國曲目的機會,日後他陸續完成了拉赫曼尼諾夫交響曲全集等錄音。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芭蕾舞劇、羅溫斯基歐德:仙女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Lovenskiold:La Sylphide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芭蕾舞劇是以聖誕夜裡小女孩與胡桃鉗王子,對抗老鼠王的冒險故事為背景所寫成的一套芭蕾名劇。但這份由編舞家貝亞所編寫的胡桃鉗,則是以他個人的童年故事為背景,重新融合原始編舞家佩第帕的舞作,編寫而成的胡桃鉗,音樂是一樣的,但故事和舞蹈則不一樣。故事中的主角變成了一個小男孩,在聖誕夜裡,他伴著一株頗不壯觀的聖誕樹獨自過夜,樹上掛的都是往年過聖誕節留下來的舊裝飾。小男孩沒有媽媽陪伴,因為媽媽已經過世,但就在聖誕夜當晚,他卻夢到了媽媽,還在聖誕樹下為他準備了小禮物。而就是這個小禮物,為小男孩帶來了一個難忘的聖誕夜:當晚禮物越變越大成了一尊巨大的雕像,所有朋友都蜂擁而至,媽媽也重生,甚至天使也來了。這是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中最受到歡迎的一部。挪威作曲家羅溫斯基歐德所創作的「仙女」,是浪漫時代第一部重要的芭蕾舞劇,這不是另一部以蕭邦作品改編成的芭蕾舞劇「仙女」,而是完全由羅氏自行於一八三二年創作的原創音樂所編成的舞劇。這是為巴黎歌劇院所創作的,這份舞劇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大芭蕾劇團的重要劇碼。這套錄音中,普列文的錄音早從一九七二年就備受歡迎;但仙女一劇的音樂,則是一九七八年在丹麥哥本哈根錄下,一直到今年才由EMI數位後製首度對全球發行的。
柴可夫斯基:「睡美人」芭蕾舞劇
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Tchaikovsky: Sleeping Beauty
「睡美人」的主要場景是設在路易十四的法王宮廷中,也因此讓這齣神話故事的場景中加入金壁輝煌的法國宮廷場面,柴可夫斯基依此創作,更因此興奮不已,甚至還為劇中發明了多種特別的配器方式,以求製造出此劇特殊的聲音效果。不同於他上一部芭蕾舞作「天鵝湖」幾乎是實驗性的創作,這部睡美人則來到另一層的境界,此劇的目的不再是講述劇情,而在一個飄渺的神話世界裡看到善與惡的對抗與人性的美好,這也是此劇一直迷人的原因。這份一九七二年的錄音是普列文在以俄國曲目揚名於國際後被EMI公司邀請進行柴可夫斯基芭蕾全集錄音中的一部份,他是舉世少數完成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錄音的指揮家,其對俄國音樂的認同和特殊氣氛掌握,確保了這份演出道地的俄國風味,而他當時與倫敦交響樂團密切如同一家人般的合作默契,則讓片中的樂團表現可圈可點、精確而充滿此劇必要的人性光澤。
EMI芭蕾慶典‧古今大匯演【限量典藏套裝】
A FESTIVAL OF BALLET
收羅古今超過一百部芭蕾舞劇的音樂,這50張CD是當今市面上收集最齊全的芭蕾音樂合輯。從巴洛克時代歌劇中的芭蕾舞段,到十八、十九世紀法國和俄國的經典芭蕾舞劇,再到現代芭蕾的領域。許多更是國內芭蕾舞迷想都沒想到、卻在國外經常被演出的芭蕾舞碼。這套合輯,在較長篇幅的舞碼上,採用節選的方式呈現,以求能夠讓更多不同舞碼一起出現。邀請全世界最知名的指揮家,像是拉圖、普列文、卡拉揚、慕提等人一同指揮,還有歐洲最頂尖的管弦樂團參與演出,這套芭蕾合輯中,還有許多少為人知且珍貴的錄音。像是史上第一首安提爾芭蕾舞劇作品的完整錄音,另外像百老匯知名作曲家柯爾波特生平唯一的芭蕾舞劇創作,也罕見地出現在這裡。這是一套可以豐富您芭蕾舞知識,拓廣您芭蕾舞視野的合輯,讓人大開眼界,其本身也可以說是最完整的芭蕾舞劇碼介紹入門。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