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12 05:55:30| 人氣2,989|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哈佛地下室]I Came Here A Stranger, As A Stranger I Depart。

"I Came Here A Stranger, As A Stranger I Depart"
這是近期看了一齣很不喜歡的表演中,唯一喜歡的一句Quote,送給大家。



A.R.T.建築側邊的小花園,某一個暖陽的午後


今天正式結束我在A.R.T.(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的第一學期。

以為自己適應一個地方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但是發現其實真的要「暖開」,還是需要花上三個月的時間。
臺灣的學弟妹們如果希望可以到A.R.T.來就讀研究所的課程,歡迎來信詢問詳細資訊,我想我非常可以回答妳/你們關於Acting和Voice這兩個Program的詳細內容,至於對Dramaturge有興趣的朋友,我也可以幫你們詢問這邊正在就讀的同學們。

這週就是一連串瘋狂的期末呈現週,從週三的肢體課呈現,週四歌唱課呈現,還有連續每天都有的表演課呈現(連Dramaturge昨天也呈現兩齣學製的報告,然後出乎意料之外的受用無窮!)我曾經有一度抱怨這邊的劇場一點都不exciting,看不到好看的戲,然後同學的程度也沒有特別驚艷的,沒想到這個期末呈現,我真的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震撼:有些人真的進步好多,有些人平常默默自律地鍛煉自己,然後真的是一鳴驚人。

比起他們的認真,我還真的是慚愧。看來離自律,還有好一段距離。

關於融入群體這件事情,我一向不是很熱衷,說穿了是技巧一向不是很好,因為天生就是又賤又被動,所以機會常常會稍縱即逝,除非幸運遇到會稍稍push我的人(真賤),然後稍微推我一小把(太賤),再給我一點時間反芻(賤爆),我才會上鉤。

對於那種前一晚還談得很愉快,可是下一秒好像不認識的這種感覺。我現在比較不會太意氣用事,有時候理性看待這件事情似乎比較有用,那就是:「你自己付出多少?」還有「你有多投入別人的文化?」

說穿了,就是用「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跟當地人溝通。
我知道我們東方人比較內斂,表達情緒也比較含蓄,這些都很好,我們也可以一直都這樣,因為總會有喜歡這樣個性的外國人,但是除非上天眷顧你/妳,否則台灣兒女總是難出頭。

在你先做出「美國人就是假」這個結論之前,可能換個角度想想,你有沒有試著用他們的語言跟他們溝通。

當然我也不是專家,我想我也永遠不會是專家,但是我喜歡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做一些嘗試。所謂可以忍受範圍的意思就是,我實在不太會說場面話,除非我真的覺得喜歡,我才會說,很幸運的是,最近期末呈現真的讓我看到一些非常棒的作品,對於這些刺激我的呈現我當然是毫不客氣,毫不保留地表達我的感謝。

然後就在我對那些我欣賞的表演同學,說出那些平常美國人可能天天掛在嘴邊的讚美時,我感受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磁場還有反應,更多的其實是:他們的驚訝。

可能平常我太少稱讚人或直接給予擁抱或讚美,那些我真的覺得很棒的人對於收到我的讚美的反應讓我印象深刻。然後妳頓時會有一個錯覺,是不是這樣距離就拉近了?不見得,但是至少是有機會的。因為美國的教育模式下,互相給予鼓勵支持(即便大部份是盲目的...跪)是極為平常,而且慢慢視為「正當」且「理所當然」的一種社交模式。

總之,在我們下任何武斷地評論之前(即便結論沒有變,例如說美國人終究還是假之類的...),是否我們該給彼此一點機會?這些機會往往在先入為主的既定印象階段就已經被抹煞了,然後我們往往是在一時衝動的時候讓這些既定印象進入腦中,過分防備也好,曾經受傷也罷,如果我們敞開心胸重新給彼此一個機會,那這一個僵局永遠無法破。

誰說僵局一定要破?沒有人。你自己決定就好,老話,你要知道你想要什麼,然後就去做吧。


台南市府中街,對面就是孔廟,往裡面走有保哥黑輪的炒泡麵,味精應該放超級多,因為每次吃完都必須要喝三大罐水。

諷刺的是我的水性楊花,2002年初次來美國的時候,以為美國就是一切,美國什麼都好,什麼都新鮮。離開美國之前,口口聲聲把紐約當成自己家(非常不要臉,紐約對不起。)記得當時因為進不去紐約大學圖書館而在其門口發了毒誓,我蔡小胖一定要考進紐約大學,不然我名字倒過來寫(事後證明,倒過來寫也只是「胖小蔡」...意思沒有變)。

那個時候,我的腦袋裡,沒有歐洲這兩個字。

然後命運的牽扯,我將近十年沒有回到美國。在這之間,跑了歐洲一圈,還在倫敦待了將近一年。又口口聲聲地把倫敦當成第二家鄉。初到哈佛時,處處嫌棄處處罵,封閉自己感官的結果,就只是錯過了每一個城市的美麗。

十一月份長途跋涉再度回到印度參加研討會,中途停靠了伊斯坦堡的機場,稍稍滿足了我對土耳其的浪漫想像。回程紐約短宿的那一個晚上,突然覺得這個城市令人緊張,坐了五個小時的巴士回到波士頓的時候,一下南站(South Station)我的嘴角就沒有停止上揚過。

這才是我家啊。我當時心裡想。

口口聲聲說要流浪的人,其實到哪裡,也都只是想要找到「家」的感覺和溫暖。

I Came Here A Stranger, As A Stranger I Depart.

台長: 蔡柏

meredith
人生的漫漫長途裡也只有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試著在自己(而這個所謂的自己甚至有時候也是全然不認識的一個陌生人),在目前所能認識或者是幸運的能了解的自己、身邊的人、還有周遭的環境中慢慢微調呀。有時候只要習慣了、覺得舒適了,那就是家了。
不過其實我只是在專心的一行一行爬著文字時,恍然看到好熟悉好懷念的牌坊嚇了一大跳,就想著,果然呀台南孔廟真的好美,是每個離家的遊子夢到都會笑的地方吧:)
2011-12-19 02:29:48
版主回應
我常在想,到底年紀越大,和世界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懂得畫分界線?
2011-12-19 08:58:26
HAIPING
其實越是習慣流浪的人越戀家 只是"家"的定義和其他人不盡相同就是 年紀越大 越懂得在紛亂中自處吧!
2011-12-19 13:53:43
版主回應
我喜歡這句話,越習慣流浪的人越戀家:)
2011-12-20 05:00:18
meredith
我也想過這件事,但是,蔡柏,這兩件事不該是相對的,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樣的。長越大,也才漸漸的從跟他人的相處中察覺那些會讓自己沮喪的、會讓自己偷偷難過到落淚的、會讓自己暗暗作喜的、會讓自己開心到合不攏嘴的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片段還有情緒的碎片,也因而才能夠了解自己,然後慢慢的知道自己/他人之間的那條線要怎麼畫、或者在哪裡;不過知道線畫在哪裡,或者看到那條線出現也不全然會越來越遠呀,會隨著線的彎來彎去時遠時近,可是還是會擔心因而區分了什麼,還會因為漸漸的線出現越來越多次而為那一去不復返的童稚而小傷心,我其實也不確定也還在學、也常常想太多或想太少在夜深人靜時後悔過好多次。不過這就有點像你上次說得,幸好,這世界上還有劇場、還有一些怦然心動的時刻,可以讓我們保有對人的信念和愛:)
我希望,至少可以一直相信著這件事
2011-12-20 02:42:25
版主回應
Thank you for sharing and the warm thoughts :)
2011-12-20 04:59:39
bernar
摩小蔡...
2011-12-21 02:32:07
版主回應
....
2011-12-25 05:42:01
許X宇
哈哈哈,蔡小胖到著寫是胖小蔡真是好笑,哈哈哈!!
2011-12-28 00:00:13
版主回應
在北京多保暖!
2011-12-28 01:49: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