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07 02:14:20| 人氣3,9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領悟董橋的領悟


追讀董橋的文字,不過這幾年的事。在報館任職時,曾因寫了一篇關於董橋文字集的書評,結識了他在馬來西亞的超級書迷。這位書迷一向很貼心,常把這裡報紙轉載董橋的文章,或別人對他的評說,都剪貼下來寄往香港。董橋也禮尚往來,不吝回信。信中嵌印著渾淪秀氣的書法,廖廖數語,古色雅意,字如其人。

不過文字受落,有時會變成一種災難。近幾年來,中港台出版董橋文字的結集版本不勝枚舉,最近在長河及草根書店看見的,就有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的《董橋自選集》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倫敦的夏天等你來》。前者淺墨綠色的封面,逼出一股秀氣,後者濃稠的紫紅色,卻多了一份嫵媚。若不逐一細察篇目,恐有重覆之嫌,也難怪連書屋老板英培安也大喊頭痛。友人曾說董橋文字太甜,嚐多會有膩意,但觀其知人論事,仍感明徹透心。筆具慧心,除董橋外,就屬劉再復,文含灑脫胸襟,這種文章是學不來的。

讀《倫敦的夏天等你來》裡一篇〈聞余英時榮休感興〉,頃惹人興發,思想生動。其一、董橋讀出余英時是“入世智慧的出世學者”,字字句句俯視古今,每逢下筆萬字鮮少修改,是“底子深厚、精神旺健”的表徵。其二、董橋敬佩余英時不好為國人導師,他的學問永遠是他的隱私。果是如此,一人讀書,百人讀書,風姿各異,莫不繫因於個人的人格境界與學問底蘊。疏闊者恐難從文字中領略作家或學者的靈性。

文字是人格氣象的表徵

晚明性靈派袁宏道就曾說“器識沈深渾厚”,文章自然就會宏偉。簡言之,即文字之本在“人”。懷想昔日讀牟宗三先生的書,有密不透氣之感,字句間邏輯性強,不得增損一字,三大冊《心體與性體》至今難以消化。即悟其人思維嚴密,為人更是縝密嚴謹。反觀唐君毅先生圓渾的文字,使人常如浸淫在浴沂之妙、吟風弄月的趣境,其《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涵氣養性,展露寬舒自如勢態。故有感牟先生氣象似宋儒,唐先生則近明儒。

又如時人愛說梁公啟超“筆鋒下常帶感情”,憂國憂民的梁公,飽蘸文字中更含帶想像力,仿佛文字也能行動,他的《新中國未來記》以文字建構理想,是一篇具政治想像力的浪漫建國小說。再說史學大師陳寅恪,學問工夫幽深,錢穆曾評其行文“冗沓而多枝節”,學術文章多是“臨深為高,故作搖曵”,胡適更直接批評他“文章寫得不甚高明”。但若曾讀陳先生的書,再把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相對照,即可悟陳先生做學問的態度及其如深井的性情,文章樣態如此,可想而知。

我在想,讀書讀文字也罷,最終是讀人矣。文字是人格氣象的表徵。以往宋儒最愛講氣象,如程子曾說:“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但孟子雖寬舒,仍不脫英氣,有英氣有圭角,難臻博厚與寬闊。讀這段話,令人重新啟動記憶,何啟良幾年前曾以“浮躁”、“沈著”形容一些馬華評論人的文章個性,一些被評者曾跺腳,也為文反駁。重提此事,並非針對評者或被評者,而是著重於“點評” 本身其實具有為人常忽略的文化意涵。

馬華活絡的議論氛圍,固然在評論人罷寫後曾受挫,但若從個別的表述方式,除可察對理想政治及理想人格典範的響往,亦可察社會的病與畸,甚至是一種“躁競”的社會氛圍。議論中不乏個人習氣,而這些習氣終將構成社會的整體氣象。是戾氣、是浮躁、是寬宏、是澹泊,文章即是一面風月寶鏡。對此之剖析,或能讓我們更加洞悉目前所處的一種言論情境與精神取向。

至於“導師“說,與許德發所說的“竪子成名”無不有關係。好為導師者,以“為人師”作第一念,把學問思想都變成簡單的主張與口號,雖易激動人心,恐難涵泳久遠。當然,擁有為人導師之欲想並非不好,董橋說胡適求博不求精,就是“為他日國人導師之預備”。胡適是典型的導師形態,但他有真學識真工夫真眼光,我想欲為導師者第一義,這些裝備是缺不得的。

書香日前夕,讀董橋,聊發思語。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3,9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尋找民間立場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學術視野與研究視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