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26 15:10:45| 人氣7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今年會是報紙很精彩的一年


報紙之間的競爭,是一場廝殺激烈的戰役,如何打出漂亮戰略,關鍵在於高層管理群的視野與智慧。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挾著60億元進軍台灣報紙市場,報紙未刊印時,台灣三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自由時報》早進入高度戒備狀態,《自由時報》最先宣佈全部改成彩色版面,且增張擴版;其後,《中國時報》、《聯合報》相繼削價,多個版面實行彩色化,加強圖表視覺及評論陣容等,企圖以高品質恣態反襯《蘋果日報》的通俗與八卦。這是解嚴後40年以來,另一波令各報紙總動員的大潮,也難怪《中國時報》董事長余建新有感而發說:“今年會是報紙很精彩的一年”。

說是精彩,而非威脅,可見辦報人的識見與胸襟。不是因為對敵手的寬容,而是對自由市場競爭持正確認識,奉行競爭機制中的法治精神,不會以獨攬大餅為旨,或在暗處把敵手逼到死角。從人才競爭、通路、版面到行銷,是一整套有策略有組織有方向的報紙戰役。這樣的一種光明佈署,漸進的也將促進各報組織文化、作戰策略與生產績效的提升與更新。不畏競爭,正面迎戰,這種打戰的積極態度,才是報業競爭的健康生態。

《蘋果日報》在四月免費發送創刊號時,準備了75萬顆蘋果為宣傳噱頭,但如PChome電腦家庭集團發行人詹宏志指出,有了競爭,消費者得到的好處,可絕不只是一顆蘋果。對三大報來說,真正緊張的是:香港《蘋果日報》的登陸,是否真的會扭轉台灣報業的產業典範?這才是關鍵問題。此外,對具有傳統文人辦報的企業型態也必然產生衝擊,一些年輕記者就因為老字號報紙“老人當政”官僚化問題而跳槽,這迫使各報高層重新審視權威的管理方式。


“蘋果”與“非蘋果”的市場區隔

究竟紅蘋果的威攝力在哪,雖然它被貼上“低俗、八卦、羶腥‘的標籤,還是足讓三大報正襟危坐,不敢有一絲怠慢?台《蘋果日報》重炒當年在香港創報采用的「同一職位、薪水加倍」挖角手法,像目前《蘋果日報》社長杜念中就來自《中國時報》,旗下12位副總編輯也有7位來自三大報,至於年資較淺的組長、記者、編輯則超過200人;在通路方面,它不打訂戶戰線,卻注重零售個戶。此外,大量的圖像化采以“作電視的手法來作報紙”,與較注重文字傳統的文人辦紙態迴然不同。

最令人耳目一新與生羡的,還是下重資的採訪配備,如150cc重型機車(配備可登高的折疊梯)是標準配備、腰掛一秒可以連拍8張的400萬畫素高階數位相機(加上16─35mm、24─70mm、70─200mm從廣角到望遠的3顆變焦鏡頭)。另外,深夜班突發記者為了更快、更火速到現場,也配備了2000、3000cc的馬自達Tribute越野休旅車。再加上早已在香港獲得口碑的“突發新聞中心”的編制,也難怪只要見到《蘋果日報》的採訪車出現,再小的新聞其他報紙也會跟進。有些記者竊言目前已呈“日報晚報化,晚報蘋果化”的徵兆,如圖片與社會新聞的增加等。這樣的現象說明了強大的蘋果效應外,也顯示其他傳統報紙也面對轉型、重新定位的階段。若無新報紙的加入,各報改革的幅度與步伐恐不會那么快急。

有一點值得提出是,就詹宏志的觀察,他認為目前已呈一種“蘋果”與“非蘋果”的市場區隔現象。台灣報紙向來重視文字菁英,導致較大眾化的這塊中間地帶其實仍有一大片空白,換句話說,《蘋果日報》的讀者設定,與三大報有所區隔,例如看《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一些知識菁英,不會因此轉訂《蘋果日報》,但卻不會拒絕多看一份報紙,所謂“蘋果搶不走過去喜歡中時聯合文人報的觀眾,三大報也永遠搶不到喜愛蘋果的顧客。”基本上,因為《蘋果日報》主攻不同階層讀者,反而可能開拓了報紙的經濟大餅版圖,這對報業市場而言,終究是利甚於弊。

《聯合報》發行人、總管理處兼總經理王必立發布「宣戰」告示時就說:「這不是世界末日,該打的仗還是要打,我們要賺的是《聯合報》的聲譽,要把《蘋果日報》和其他對手打在下面。」這番話,令人想起我國的報業競爭,不只是政治色彩濃厚,蘊含嚴重的個人恩怨情仇,更嚴重缺乏有組織與制度性的戰略方向,想必我們的媒體分析者,面對似是而非的競爭型態,說不出精采二字,卻看見了沉痛與寂寞。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7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文化書院重建古典知識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紐約時報》風暴,故事並未完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