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2 01:13:13| 人氣1,947|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思想追緝】不要一個復活的孔子

與一位長輩談論我國各個不同地方的知識資源時,他提及以往在怡保念中學時,其中一位老師是從香港過來的讀書人,在他們還是青蔥的中學時代,就介紹他們看徐復觀的《民主評論》與牟宗三的《歷史與文化》。當時聽了頗覺不可思議,想不到北方城鎮的中學生,很早就有機會走入後來被稱為“新儒家學者”的生命關懷與知識視野。

牟宗三、唐君毅、錢穆等這批學者,走出了中國以後,關心政治卻鮮少論及政治,傾注一生於文化傳統命脈的維繫。牟宗三還曾焦慮問唐君毅說,會不會落至像王船山、朱舜水的處境,透露了在他心中不斷纏繞的內在遺民意識。後來牟宗三以自己的薪水獨立資付辦《歷史與文化》,也是出自對中國文化的危機感。

今日的政治與文化氣氛與往日大不相同,我們不必置喙新儒家學者的政治立場,以左右分劃之。他們曾經在辦雜誌、著述或新亞書院各種事業上,展現了龐大的精神。外欲抗塵抵俗,內而著書立說,那一種鮮明的文化意識立場,使他們最後開展出各種不同的生命格範。牟宗三曾指出,所謂的文化意識不同于文化,它是指由夏商周的文質損益,經過孔孟內聖外王成德之教而開闢出,是必須用全幅生命之真性情頂上去才可發揚。

新儒家學者留下給我們許多珍貴的著述,正是以孔孟思想為道統的系譜論述。可是今日欲理解與詮釋儒家,不能太過一廂情願,像如何理解新儒家學者所認知的儒家或孔子,必須要有一個評判準則,並且還需要有一個“現代的眼光”。

《懷念唐君毅的論文集》裏收錄了一篇韋政通的訪談錄,碰觸到這個問題。論文集雖編輯于七十年代末,但許多觀點仍很管用。韋政通以唐君毅為例,說其雖一生信奉孔孟,視孔子為聖人,但這裏頭寄託的主觀意願,缺乏現代知識的認知與考驗,導致後人只能以一種情感或類似宗教般虔誠的崇拜,去理解他與孔子之間的關係。這不但使孔子在現代社會失去產生知識資源的活力,把孔子聖化,實際上是把孔子給局限住了。

他認為反而是梁啟超做對了。梁啟超把孔子放到諸子的行列,就是一種知識的態度,不拘泥于傳統的標準來看孔子。這是要讓孔子能經過一個新時代的考驗,一個認知的考驗。換句話說,是要以知識的角度讓他接受這個時代的標準的考驗。這樣凡具有知識訓練的人都能瞭解孔子,否則別人只會把它當作心理上一個宗教信仰的問題,根本和學問沒有關係。

我覺得以上的話說得太好了。今天學習孔子的情況,熱浪式的趨之若鶩,很多時候缺乏一種評判的眼光。往往讓我想起晚明時期的學孔子浪潮。當時在一邊抵擋佛教與道教,一邊又抵抗基督教之下,許多學者開始聖化孔子,希望為孔子思想增添應對現實困境的能力。當時有洞見的學者,早已發出“ 愈趨孔子而失孔子”、“愈尊孔子而反孔子”的批評。

可是今天我們只是要“一個復活的孔子”而已。不曉得應該讓孔子來接受時代的考驗,建立一個“現代的標準”。瞭解了現代社會的問題,尋找這個時代的“流行精神”以後,才從這個精神出發去理解孔子的思想。要不,太多情感或情緒上的因素,最後只會成為“儒家的牧師”。

刊登於《光華日報.眾議園》12.6.2008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947)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思想追緝】《蕉風》未來的文學實踐?
此分類上一篇:【思想追緝】對馬華知識界的「晚清」想像

東山
市面上的孔子走向心靈雞湯化,大學之內更應堅持老方法,不要耍弄孔子變成摩登聖人.
2008-06-18 12:44:27
坤翠
“儒家的牧師”收得真好,和我最近看見的論語著作和電視節目真切合。我前兩個星期買了一堆註解論語的書回來,很多以前在馬大借的臺灣書都有中國版了。燈下悅論語,心裏的掙扎與思考都在微微震動......
2008-06-19 00:36:39
rickywong
是摩登聖人也好,是心靈雞湯化也好,是儒家牧師也好,是老方法也好,即便是批判精神,何嘗不也是在一個片面中進行著?何嘗不也在一個視角中進行著?就因有以上這些類型,對儒家孔子有不同理解的人,才讓儒家精神也好,傳統文化精神也好,學術精神也好更能大放異彩,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老套的一句,有著七彩的視野,最終合成一個簡單的白色。否則只有活在藍光,靛光,紅光等某一光芒中了。殊途同歸,不知是否仍然老套。只是這個「歸」,大家的理解是否相同而已。
2008-07-16 13:31:18
山人
ricky,謝謝您的看法。我能了解您所說的「萬法歸宗」(借用佛家語)。只是在思考,詮釋孔子,不只是理解孔子說了什么,而是今天我們要如何詮釋孔子所說的話,這涉及古代思想與觀念的詮釋問題。李零寫《喪家狗》,有「三去」的批評立場:去神聖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梁啟超把孔子置於「諸子」,則是站在欲破除孔子為「萬宗之流」的批評基礎。這種種立場,讓我們洞悉不同時代的人對孔子的詮釋立場。今天我們理解孔子的話,又該如何注入一種新的生命的能力,而非只持以聖人觀的傳統主義的標準?
2008-07-17 22:39:17
閒人
也許閒人愛胡思亂想,孔子在戰國被稱為聖之時者,漢代被稱為素王、至聖先師,到宋代更有道學道統等種種術語。這一切都是站在儒家學派來談,新儒學出來,借用了不少西方理論去分析儒學,去認識孔子,確實在在地說明不同時代孔子被詮釋的立場有所不同。然而這個「我們」是否單純指學界而言?即使單純指學界而言也存在著不少領域不同的人,有人只會跑書局看書,對生活的感性體驗有所欠缺,只懂得一味批評。有人只重視經典的時代性,更只懂得汲取其中所謂的心靈雞湯。在一個被稱為雙刃劍的全球化局勢中,有人站在文化角度,有人站在歷史角度,有人站在哲學角度。有人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與認定文化之間存有差異,從而標榜孔子為東方的代表,有人希望借傳統文化喚起民族精神,故而國學熱潮興起。也許,且不談孔子聖人觀的傳統主義,而以現代化全球化局勢來看,我們是否更應該著重於儒家「與時偕行」與「不為典要,唯變所適」的理念去看他的適用度,為其注入新生命呢?
生命各異,每人想要的皆有所不同,我想,世間不管如上文所言是儒家牧師或是心靈導師都好,只要他在每一個時代尚有真切的存在價值,這已是孔子新的生命現象了。
2008-07-22 09:56: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