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5 22:25:22| 人氣1,8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序文


文輝著,《馬新史學80──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

(1930-2009)》【序文】

 

  193213《星洲日報》特別開闢〈南洋研究〉專欄,一般被視為馬新南洋研究的濫觴。當時一名署名「記者」的作者撰寫〈為什麼要研究南洋〉,涵括了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個目的。文中強調要讓南洋政治成為新中國建設的借鏡;其次,通過研究南洋的經濟狀況,與歐日學者分庭抗禮;另外,理解南洋的過去與現時狀態,可溝通中南文化,促進民族間的誤解。南來學人與重要南洋研究學者之一許雲樵,也曾多次為文陳述南洋研究的重要意義,如在〈怎樣研究南洋史地〉、〈50年來的南洋研究〉中,皆把南洋研究視為史學傳統,並以史地研究作為南洋研究的代表。

  在當時的情境脈絡底下,「南洋研究」確實背負著多重的任務,例如反殖、溝通中國與南洋文化,以及後來建立馬來亞的歷史文化系統等。80年後的今日,當華人研究成為區域研究的重要一環時,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南洋研究」呢?重新開啟對南洋研究的歷史想像究竟意味著什麼?

  如許多歷史研究者所同意,歷史學者總是在過去找尋意義和模式。「南洋研究」作為一種知識形式,或許可以不只限於傳統的追溯與學人典範的追求,它所開展的「知識空間」,有助於我們瞭解早期歷史與文化知識的生產,特別是如何提供一套認識「周邊文化」的知識,馬來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在「南洋」這個空間底下凝聚彼此之間的認同,並進行文化間的溝通與理解。當時南洋研究的歷史觀,以地理空間為標誌,提供了一種多元參照的歷史與文化系統,而這種「解中心」與「多元交叉」的歷史文化觀念,似乎在今日重新獲得青睞,尤其是在「中心邊緣」模式漸漸失去它的解釋力後,不少歷史學者試圖通過「周邊」來反觀自我,試圖從歷史、語言、文化、風俗等,建立想像的文化共同體,例如今日學界嘗試以漢字歷史淵源形成的「漢字文化圈」或以異質華語為主體的「華語語系」,藉以考究彼此的同與不同,其背後卻是以尊重差異與混雜作為最高原則。所以每每讀及諸位先輩們南洋研究成果,思及他們對馬新周邊文化的親切,相比後來傾向從族群關係探究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仿佛遺落了萬花筒般的文化視野。

  明顯的,從「南洋」的「區域」概念到「華人」的「族群」概念,早期南洋研究所突顯的文化多樣性的特徵減弱了。這乃是有跡可尋的,尤其在馬來亞獨立以及馬新分家後,馬新華人需要對應各別龐大的國家體系,並思及如何在國家位置中確立華人的主體性以及族群身份,那不再是以地理範疇所規定的「南洋」,而是由政治切割出來的族群邊界。華人是什麼?華人的身份如何認定?華人的文化與身份認同如何,華社的建構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倏然成為華人研究上迫切需要尋找解答的問題。 

  不過「南洋研究」與「華人研究」並非是完全割裂或互不相干,當中也不是一個舊傳統與新傳統的意義,反之,它們是一個演化的連續體,可以互為依存,可又各自獨立,倘若把它們視為兩種不同的研究途徑與知識生產與建構或更為恰當。知識的建構需要一套生產的機制,強而有力的研究與知識社群是一個重要的條件,而這個知識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觀念,以及他們的知識資源,將影響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知識」,今日我們所理解的「歷史知識」。例如著名歷史學家卡耳(Edward Hallett Carr)與觀念思想史家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都是通過研究俄國作家與思想家,進而提出歷史研究的種種問題,如歷史的規律,或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問題。回到「南洋研究」與「南洋研究學人」,如上述所言,如果南洋研究是一種知識形態,經由對二者的理解,我們可以提出什麼問題,或解釋怎樣的問題?如何通過他們的研究對象,找出他們背後所持的知識、歷史或文化觀念,或可從中把握到「南洋研究」的當代價值,也許不僅限於所謂的南洋知識,而可以深入至學人的知識視野,如何相互配合而形成知識共同圈或鏈條。

  這當然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無法對此書作如此的苛求,畢竟研究有其主觀意向,文輝關心的是我們有沒有史學傳統這回事,這仍是很重要的議題;文輝對南洋學人的知識系統與資源論述雖有著墨,卻較少從生產脈絡中考察,實可理解。然我所疑惑的是,南洋研究知識社群的知識特色多元,是否可將他們都劃入中國史學統稱的嘉學派,也許仍有商榷之地。以劉士木為例,他留學日本,受日本歷史與社會研究方法的影響,與其說是傳統式的「考證」,或許更接近西方的調查研究的「實證」方法。

縱然如此,這本書實提供與整理了許多翔盡的材料,同時也打開了30年代以來南來學人的「南洋視野」,通過對南洋研究學人的傳記式記敍,讀者可以體會壓在南洋研究背後對「南洋世界」的濃郁情感,也為後來發展的華人研究找到一個演變的歷史前源。華人研究如何生產與南洋研究者不一樣的知識形態,我想是有趣的問題,除了大致說明生產了「什麼」,「如何」生產也是未來可以拓展的比較課題。

  文輝曾坦言,出版此書之後,將暫且離開南洋研究,轉向書寫「國史」,那是更大的一項書寫工程,期待他下一本書。是為序。

 

魏月萍             完稿於20105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81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文化统合:审议国家能说的秘密
此分類上一篇:《文道》月刊與八0年代知識狀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