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8 14:34:07| 人氣1,1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為什么還要談歷史?


在百年馬華研討會上,一位學生發問說:我們擁有很多的迷茫,有誰可以指引一條路給我們,而我們,為什么還要在這裡談歷史?的確,歷史一般被詮釋為過去的事情,它所賦於人的印象是一種資料化與檔案化的性質,但胡適早已說過“歷史不是死的過去”,這其中涉及對歷史詮譯的法則,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解釋歷史,都是在尋找一種歷史立場。立場是代表發言的位置,唯有找到歷史的立場,才能尋求在當代的發言權,並扭轉所謂的回顧,即是對過去的眷戀情懷的狹隘想法。

伊格斯(Georg. G. Igges)在《二十世紀的史學》就曾指出史學始祖蘭克,雖欲把歷史變成一門嚴謹的學科(科學),忠實的重現過去,並與文學典雅結合在一起,可是很重要的一點,他提醒了歷史寫作不僅是為了專家,而是為了受過教育的廣大群眾。所以說,歷史學科是一門科學學科之外,應也是一種文化或思想的資源。

那位學生的詰問其實帶出了某種的意義,也許我們有必要反思“歷史在大馬”到底是處在怎樣的一種處境,歷史與公眾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繫,我們如何進行所謂的歷史解釋或論述,讓歷史能夠從博物館出走,進而尋找一種轉化歷史為當代資源的動力?是不是我們把歷史說得太過的狹窄與枯燥,以致歷史僅成為華人身份的一種認證,卻忽略歷史與日常生活經驗的的密切關聯?

以上所述,或許只是我偏面的想法。歷史在這塊土地上,特別是華人歷史,一般都是屬於所謂的抵抗歷史。以目前華文書寫成果而言,它雖仍未達致論述與建構理論的階段,但它所打開的歷史意識空間,卻是一種最牢固的民族想像的基礎,是為爭取華人歷史發言權的表現。像地方歷史的書寫,它以故事與記憶帶出一個地方群體的歷史想像與地域認同,其中所梳理的不只是自身與居住地的土地聯繫,而是如何從中攫取歷史感,取得與過去相互聯結的渠道。

發現無意義的沈默歷史

換句話說,與歷史關係的反思,除釐清自我的存在條件與認同感,更加能辨清周旋在國家與社會,個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還有與文化傳統的延續,如何能無時保有一種溫故知新的溫煦感。歷史感的重要,除了夾雜溫情與敬意,以及必要之同情的了解以外,它還具有理性的認識,特別是在捕捉歷史感的過程中,如今已越來越多歷史學家意識到歷史的詮釋是一種“製作的形式”,在這之間,尚必須穿越詮釋者本身所處的情境,以及為創造文本的時空情境。

這就說明了從過去到現在,非只是一種直線發展,中間的曲折抑或空白,通常為特定的權力所截斷,以致現在歷史學家開始轉向注重大眾的日常生活史,以發現更多“沈默的歷史”。這也是為何口述歷史在發現大眾歷史中佔據著重要的位子,有些深藏在意識裡的沈默的事件或內在的意識,必須通過回憶讓看似無意義的記憶甦醒,因為所謂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擬定,有時會被不同的歷史解釋框架所卡住,再加上目前我們所認知的歷史形式多為事件史,對意識史、心態史則較少碰觸。

楊松年老師在研討會上也問了一道艱難的問題說,如何要顛覆主體歷史?記得當時做了一個簡單的回應,但歷史的主體是什么,卻成為必要的延續思考,歷史不應被套牢在政治史與經濟史的帽子裡。目前興起的地方歷史書寫的熱潮,大多以華人早期的開拓史與人物史為主,仍較少把這些研究對象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而提煉出一種歷史知識;最為缺乏的是婦女史的書寫,早期婦女的移民與早期華人生活的結構有密切的關係,歷史書寫中缺少“女聲”,使歷史只作為男性歷史而存在,那就並非完整的歷史,或所謂的“整體歷史”。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1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語言」反芻下的歷史表述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道教是“異端”乎?(文三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