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06 13:54:06| 人氣1,22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1977年和中國現代民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知道當初大力抨擊「中國現代民歌」的人士,如何看待民歌運動被唱片公司全面收編,並納入流行歌曲體系這個結果。是後悔未能以鼓勵代替責備,導致民歌運動漸漸變質湮沒?或者慶幸「中國現代民歌」消失得早,不致「動搖國本」?

孔夫子一句「必也正名乎」,千百年來,不知多少論戰,為名詞的正統地位而爭議不休?我常想,如果起初用的不是「中國現代民歌」這麼冠冕堂皇的名稱,反對者會不會樂觀其成,樂見通俗音樂多了這股清新的力量,而不忍批判?

1975年9月底,洪健全基金會出版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集》,收錄了九首譜自余光中詩作的歌曲。到年底,不過三個月,便銷售一萬張,可見受知識份子歡迎的程度。但也在該年十二月,反對的第一砲在《中央日報副刊》發響,隨後斷斷續續正反交戰,火力不旺,戰場不大。反對者的主要意見不外乎:民歌不是這樣的。他們引經據典,表示民歌的認定有一定條件,包括:必須產生自民間,創作者不知是誰,經口耳相傳後演變為群體創作,人人得以依情緒需要自鑄新詞;且具有群體性,為該群體分子所熟悉...。

余光中回應了一篇<民歌的常與變>,同樣引經據典表示,透過唱片廣播的媒介,現代民歌的定義早已和傳統民歌的定義不同。攻防雙方你來我往,創作者楊弦、出版者洪健全基金會則保持低調,遠離戰場,也並未用力拓展民歌運動。直到1977年2月,中廣電台熱門音樂主持人陶曉清在「熱鬥音樂」節目播放楊弦等六位歌手錄製的歌曲,聽眾反應熱烈,陶曉清於是大力推動中國現代民歌運動,透過舉辦演唱會、在西洋熱鬥音樂的節目中定時定量介紹中國現代民歌、設排行榜讓聽眾票選等動作,中國現代民歌運動風起雲湧,勢不可遏,但也樹大招風,成為音樂專業人士的箭靶。

在專業人士眼中,這些民歌音樂形式簡陋,不合樂理,缺點一大堆。也有人批評這些歌曲民族風格不足,沒有中國味。古典樂界出身的張繼高稱民歌發展的現況,「頗有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味道」,但「真要靠陳勝、吳廣打仗是不行的」,所以必須具備「真正學院派的技巧,包括作曲、演唱」。

1977年12月26日《台灣新生報》刊出署名永恆的一篇文章,針對一週前舉行的「中國現代民歌之夜」大力批判。他痛罵中國現代民歌「不但荒謬無比,而且污辱了聽眾」,他認為這些歌曲「不含中國的音樂語言」,即使演唱會所表演的傳統民歌,例如潘麗麗唱的<燕子>,「把哈薩克民族豪邁粗獷、適於男人所唱的<燕子>,改為平板無力的女聲;把原有的曲調加以反覆、模進,或者加上裝飾音、改為切分音、延長時值,然後一味地使用『從屬和弦(或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的西洋作曲手法,就是『給舊有傳統的民歌賦予了新的生命嗎』?」

永恆質疑,民歌不該只限於一些知識份子彈彈唱唱,而選唱的<燕子><小白菜><丟丟銅仔>至少是七十年前的作品,不是現代的歌曲,至於歌手唱腔,「大部分演唱者是用『喊』用『呻吟』,而不能叫做『唱』。教育局核準的音樂課本是這樣唱法的嗎?<青海青><蒙古牧歌>加上搖滾就是民歌的『新面貌』嗎?」

「中國現代民歌」就這樣被打成既不中國,又不現代,又不民歌的亂臣賊子,沒有正統音樂加持,頂多成為陳勝、吳廣,難成漢高祖的氣候。唱自己的歌、廣受時下年輕人喜愛等時代意義,顯然不構成值得推動鼓舞的理由。可惜正統音樂界砲火猛轟之餘,並未親身示範,怎樣的歌曲,既符合現代,又合乎中國音樂語言。好不容易有個音樂界出身的李泰祥下海參與,也遭到冷嘲熱諷。直到「女孩為什麼哭泣,難道心中藏著憂鬱……」之類的校園歌曲和新格等唱片公司取得現代民歌的發言權,來自嚴肅音樂界的火力,也自然停歇了。

1977,回首檢視,好像是台灣文化發展一個重要的年份,這年秋天,我初進大學,一個蒼白但懷有遠大夢想的文藝青年,在封閉的媒體環境中嗅到些許有關引燃自民歌的火藥味,我不很明白到底發生了哪些事,腦袋瓜還被盛夏引爆的鄉土文學論戰轟擊得迷迷糊糊。在彭歌和余光中發表嚇死人的文章之前一個月,一架米格機投奔自由,我興奮的以為就快反攻大陸了,然而始終沒有動靜,等我進了校園,聽說李雙澤為了救人而溺斃,又聽到據說由蔣緯國改編的<梅花進行曲>,高亢澎湃的響遍廣電和校園,年底中壢事件爆發,一切都很混亂而迷惑,我依然聽著民歌,順便關心民歌手的未來。記不清多久以後,聽說吳楚楚專心研習傳統音樂,企圖尋找現代民歌的出路,我等待他的新作,像<歸來><你的歌><好了歌>那麼耐聽的作品,然而他始終不再回來,幾年後又聽說他組了唱片公司,名叫「飛碟」,我當上班族後,有一次發現飛碟唱片公司離我公司近,我守株待兔,居然瞧見吳楚楚本尊,我激動得差點下跪。又聽說楊弦在美國當中醫,有一次回台,不知誰為他辦了場演唱會,眾星雲集,我錄了下來,如今帶子不知流落何方。胡德夫,直到現在還能在原住民運動場合碰到,只是唱得少了;陳屏、朱介英、韓正皓和鍾少蘭夫婦不知在哪裡,而楊祖珺,這名令人敬仰的女性,近年不曾聽過她的訊息,她和民歌運動的關係,說起來不免和王津平、李雙澤、蔣勳等名字牽動在一起,而那又是民歌運動裡充滿暗潮伏流的的另一章節。


註:
「永恆」的引文部分,轉錄自《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張釗維著,時報出版。



■回應■
…………………………………………………………………
姓名:草 E-mail:@

留言:

想留下一些對中國現代民歌以及校園歌曲的看法
沒有任何證據,純粹是自己的想法

所謂民歌,應該是以人民唱和的歌謠為準。
如果要說到『掀起你的蓋頭來』,那肯定是新疆的
民歌,而不是台灣的民歌。反之,『丟丟銅』也不
能算是東北的民歌。
冠之以現代,如果當時的人都朗朗上口,有何不可?
冠之以中國,如果台灣不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恐怕無法逃過被批評的命運。

至於台長心目中的理想的民歌,恐怕只有曲高和寡
的命運,雖然藝術的價值頗高,但是要通俗到一般
人民都喜歡演唱,卻是相當的難,也只能空負民
歌之名,還不如校園歌曲接近民歌之實。

-- 2001-08-06 20:41:45 --
Homepage: http://天涯

姓名:米米果 E-mail:@@@

留言:

渣妹,李泰祥曾經跟齊豫和唐曉詩合作過,至於「詞」的部分,倒不侷限於鄭愁予。

我極喜愛李泰祥與唐曉詩合作的那張專輯,目前似乎已經絕版了。

2001-08-07 11:00:13 --

姓名:草 E-mail:@

留言:

詩經的國風,楚辭的九歌,

肯定是民歌,我想現在應該沒有人會唱。

再次的發表一些看法,盼勿介意。

我還是認為沒有人民演唱的歌曲,
叫民歌太牽強,尤其是叫做現代民歌。
至於好的作品應有發表的管道,
我想是另一個課題。

至於政治正確的中國意識,我想是因為
作品數量不多的關係,又無法普遍涵蓋
中國各地的獨特性。

不管中國或現代的定義如何,
以下附有民歌的定義,

民歌的起源

提到民歌的起源,其實也就是探究到音樂的開始。早在有人群居的時代裏,就開始會有音樂舞蹈,人們會自然的去模仿動物、鳥鳴……,也會不自覺地隨著木石敲擊跟著舞動,例如「當人在勞動時的動作和呼聲,便給予音樂與舞蹈以節奏和音調」。[註一]

大多數民族的人民不只在平時唱歌,也在傳統的活動,節日中歌唱舞蹈,音樂很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一代傳一代。顏文雄先生曾將民歌起源列述為︰(一)為增加勞動樂趣而產生勞動歌。(二)男女間藉歌聲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三)愛國民謠。(四)人民眷戀故鄉而有懷鄉民謠。(五)祭曲民謠。(六)工作之餘,康樂活動、喝酒助興而有酒歌。(七)由政治、教育、經濟所促成的社會民謠。(八)童謠[註二]。所有種種能引發人們心中感受的題材都有可能成為民歌,「民歌所寫的必是大家所最熟悉的情緒與事物[註三]」。其中往往又以各式“情歌”為最多,這是中外皆是的事實!

民歌的定義與來源

「民歌是人民情緒的最佳寄託」 [註四],此即為民歌來自人民的最佳證據,真的民歌是會永遠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

《集體創作》:我們很難考証出民歌的作者究竟是什麼人,一首民歌的出爐,往往是眾人集體創作而成的,用以表達思想、感受,反應人民生活,在不同情況下可隨興加入變化,或予以即興,因此民歌的可變性、易動性很強。而這些 「作曲群眾也多是不太受教育的社會層,文字是通俗的 」 [註五]。

《流傳方式》:前面已提及,民歌可予以即興,使得民歌的原始風貌更難以掌握、考證,有時候甚至同一時代同一曲每一個人唱的都有差異,論及記譜,頂多像詩經般古集,收錄下歌詞而已,流傳上,也是代代口傳口。更何況當時代異動,人民生活不同時,某些民謠很自然地會被淘汰掉。

例如,戰亂時一些鼓舞士氣,如:懷念家鄉的歌曲,在戰後便沒有被流傳下來的理由了,原因是人民可能不需再藉由此歌曲來表達那種感受了!

《獨特性》: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差異,一樣也表現在民歌當中,「義大利拿坡里的風光綺麗,自然會產生動聽的曲調 」[註六]。 在音樂的範疇當中,最具民族地方色彩的,該算是民歌了。 民歌通常具有極為濃厚的獨特性,可能很鄉土化;可能很奇異,最重要的是它扮演了音樂藝術發展的基石,在音階、調式、演奏上,我們現在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出中國五聲音樂,土耳其音樂,阿拉伯音樂,日本音樂,干美朗……。看!此時民歌又提昇成了民族文化的藝術。

http://pfwonderland.bizland.com/musicstudies/mystudies/ChineseFolksong.htm

-- 2001-08-07 22:37:35 --
Homepage: http://天涯

姓名:Sophie X E-mail:再會楊祖珺@李泰祥與詩

留言:

楊祖珺離婚後, 去念研究所, 前幾年, 在夏林清的支持下當選晚晴協會理事長. 現在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李泰祥和齊豫合作"祝福"(1982), 這張黑膠唱片不在手邊, 現下只記得裡面收了好多現代詩人的作品, 包括羅門的"春天的浮雕", 羅青的"答案"等等.

音樂非常美, 也算頗合音韻了.

後來和唐曉詩合作, 夏宇化名李格弟寫了她自己最喜歡的歌詞“告別”,李泰祥和女弟子對唱, 非常動人. 記得江玲唱過一首“不要告別”, 後來阿妹翻唱, 因為告別和燈火輝煌這兩個用詞, 我懷疑夏宇的靈感來自這首歌, 但歌詞的意境怎能和夏宇的改寫相比呢?

李格弟也為李泰祥製作的許景淳專輯寫了幾首歌.

王海玲則唱紅了鄭愁予的詩“偈”;.

除了橄欖樹那一張, 其他的都只記得最走紅的那幾首了.

-- 2001-08-07 23:40:49 --
Homepage: http://考驗記憶力

姓名:果子離 E-mail:g@

留言:

草啊,民歌是這樣定義沒錯,可是依此標準,世界上很難再有民歌這東西了,現在透過媒體播放,詞曲都有版權,作者有名有姓,不可能合乎民歌的定義了。是不是可以隨時代而演進,另外訂定標準,就像馬路沒馬,我們還叫馬路,不必限定非要改成車路。美國的通俗音樂品種,有一支叫folk song,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它是如何判定屬性的,為何沒有像我們名詞爭議的焦點。我完全不了解,因為我連什麼是節奏藍調都弄了幾年弄不清楚。

-- 2001-08-08 19:57:32 --

台長: 果子離
人氣(1,22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ahmet alpaslan
ı am play clarinet in a big band. we want to play ChineseFolkSong. But have not score and parts. Could you post me pls.
2007-11-30 22:08: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