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尤其對記性不好或漸漸失憶者,不知道的東西,突然想不起來的事,網路搜尋,一查就有。不用像過去跑圖書館、書店,翻查百科全書,辛苦疲憊。現在上網,只要懂方法,就算不能找到全面的答案,至少有線索,循線,可以找到線頭,找到答案,不會茫然無緒。
網路查閱是失憶者福音。但有時我想查一個成語的出處,但突然忘了某個字怎麼寫,我寫了錯字,把包括這個錯字的詞語輸入,居然也跑出好多條目。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是常態,不是偶然的變態。
如果我們對題目的相關知識背景不夠,研判能力相對變弱,很容易到抓到籃子裡的就是菜,查到前幾筆就當做答案了。而網路是大量複製的東西,講的好聽是複製,其實就是抄。你抄我抄大家抄,繼往開來,一樣的內容,大量的在網頁流竄,而且大者恒大,小者恒小,因為後來的人查網頁,查到前面幾筆,懶得往下找, 選中前面某一筆就co了下來,貼上去,就這樣不斷複製。萬一前面錯了,後面可能就一直錯下去。
在網路查詢,要判斷對錯,很不容易,比在圖書館搜到資料來研判對錯更不容易,原因是你會被「數量」所蒙蔽。
萬一你發現,咦,網路搜尋到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引用出現的比例比較高,便會認定,大概這個比較對吧,這是人之常情,但也是非常危險的,好像在選舉, 票多的就贏。更糟的是,不同的說法,非得上網查到一定數量的資料,交叉比對,才會發現,怎麼這一則和我剛才查到的,不太一樣,這時才有警覺去研判, 究竟哪個對,哪個錯。
這就像我們喝酒前,如果吃點東西,填一下肚子再喝,比較不易喝醉。萬一空腹,又想喝酒,就要有點常識如何避免爛醉、如何解酒。以做學問來講,想要偷懶,利用網路的便利,很快的找到答案,而且是正確的答案,本身就要具備一點學問知識,如果基礎不夠,就要辛苦的交叉比對,細節一節一節的查,才能判斷正確與否,這其實和一般做學問的功夫沒兩樣,而這也是我們青少年,甚至一般人所欠缺的。就像謠言一大堆,八卦一大堆,經過追追追,真相還原,真相現形,但比較辛苦。
除了很容易以訛傳訛,利用網路查閱,更大的難題是整合、整理的功夫。
○網路閱讀的迷失
在網路時代,許多人透過網路閱讀。這件事本身沒什麼不好,用任何方式閱讀,只要讀,就好。但我觀察到,有些人,尤其年輕朋友,在網路閱讀,有的習慣不太好。
詹宏志說,在網路上閱讀或查資料,「如果沒有好的訓練,網絡的幫助其實很小,只會讓人迷失。」
這句話什麼意思?
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蒐集到一定筆數的資料,google一查,動不動成千上萬筆,比起過去的時代,方便而迅速得很多很多。但是哪一筆對,哪一筆錯, 要我們自己研判;經過篩選、過濾,淘汰錯誤的,留下正確而且有用的資料之後,怎樣串連起來,怎樣整合起來,成為有體系的知識,又是一門功課。
也就是說,當我們研究一門學問,蒐集資料之後還要整合,解讀,這部分網路無法幫你代勞,google不能,yahoo不能,百度也不能。改寫一下謝長廷電視競選廣告的台詞:「其他的我來拚,資料解讀,你要自己拚。」
現在的學生,要交報告了,大部分網路找一找,就貼了上去。而很多朋友,在部落格上面寫些東西,遇到陌生的知識,也會透過網路蒐集。然而用查資料代替閱讀,查來的資料零零碎碎的,這裡一條,那裡一條,沒辦法有自我的判斷力,更無法有體系的表達出自我的看法。
比如,我現在聽到有人在談《莊子》,甚至爭論起來,我好奇,也想加入討論,但我沒讀過《莊子》,於是用google搜。網路有《莊子》原典,但太深了,不 懂;我又找到文白對照的網頁,然而太長太多,沒耐性讀完,這時最快速、最簡單的,就是網友在談莊子的那些文章了。談的過程中也有引用原文,於是東拼西湊, 讀了好多,我把這些讀來的資料串一串,就是一篇文章了。
這樣子拼出來的文章,至少兩個問題:一,無個人觀點,因為沒有沈澱,沒有反芻,浮浮的,二,對不對自己也不知道。因為是以資料取代知識,沒有認真的閱讀。
網路蒐資料很方便,但應該儘量讀原文,讀原典,讀原書。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不是在討論莊子這種國學,才需要這樣,即使評論新聞事件,也一樣啊。我們應該看報導本身,講了什麼,而不是透過別人的評論來了解事件來由。
我常碰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有些網路重度使用者,什麼事情都從網路得來。有一次,在一個聚會場合,在場有位網路重度使用者,很迷戀twitter,社會 百態和大小新聞全來自twitter。我們其他人,沒有人知道twitter有什麼好玩的,但他強調,沒有twitter,他什麼事情都不知道。
不久他打開twitter,示範twitter好用的地方,結果看到一則,華航在某個機場爆炸。嚇死人了,真的假的?我們好奇,追問細節,包括死傷人數, 出事原因,等等等等。這位網友追著一則一則twitter,查了十幾分鐘查不出來。因為一般人用twitter,受到字數限制,用字精簡,不大記錄細節, 難免語焉不詳。這時我接過電腦,連結到中時電子報,哪,清清楚楚,好大標題,事發經過,來龍去脈,全有,一分鐘瀏覽完成。
我提這件事,不是要討論twitter,而是說,查資料也好,閱讀也好,盡可能推溯到源頭,讓它變成習慣,不要本末倒置了。
○完整的閱讀
網路閱讀容易流於瑣碎、無體系,但不代表說,透過網路閱讀就一定瑣碎無體系,也不代表說,閱讀紙本書籍就一定不會瑣碎,一定會有體系。主要是閱讀的方式、方法和態度。
因此,讀原典、讀原文、完整閱讀變得極為重要。(原典不是經典喔,那是另外一件事情,有機會以後再講。)
讀原典、讀原文,完整的閱讀,不一定要拿起一本書。在網路上讀一本書也可以,讀電子書也可以。總之不能東抓一段、西抓一段。
同樣的,好比讀報紙。在網路上我們讀免費報紙,自由、蘋果、聯合、中時,乃至英文報,或人民日報等中國大陸的報紙,版面大都一個一個連結組合而成,不是依輕重大小來排,和我們在報紙版面看到的非常不同。
平常我們打開報紙,同樣一則大新聞,我們會看到最大最醒目的一則,然後篇幅比較小,一些框框,一些專欄,在旁邊,可能是花絮,可能是補充,可能是名詞解釋,可能是報導之後的評論,整個拼成一個新聞報導和評述。
但在網路版,你光憑標題,一條一條,看不出輕重,也很容易點了其中一則,其實是輔助性質的報導,不曉得來龍去脈。這等於是瞎子摸象,撿拾片斷以為全貌。
這不打緊,太多人憑著一個點,就急著要批判,貼文後被批評,被罵,才發現自己結論下得太快了,根本沒看清楚。
理想的網路報紙版面,應該是像傳統報紙一樣,在網路上整版攤開來,有興趣的標題,讀者用滑鼠去點,放大,出現全文。台灣的《人間福報》就是這麼做的。
講到這裡,離題一下,呼應前面說的,許多朋友喜歡當時事評論家,但常忽略了把報導查證清楚再來評論,有時候所吸收到資訊,是人家的評論,用評論替代報導,會變成有點無面,被評論者牽著走,包括事件本身,以及情緒。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讀新聞如此,讀報紙如此,一般閱讀也是如此。
我們若不曾讀張愛玲,讀了再多張愛玲研究、張愛玲評傳、張愛玲作品析論,那是殘缺不全的閱讀經驗。
讀片斷應該只是過渡,適合入門,適合速成,好得到一個基礎,最終還是回歸全面的閱讀,建立一個體系,才能讀到更多趣味,更大的意義。我年輕時爾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萬紫千紅只是春》,是名家散文精彩段落選讀,一本書裡你可以認識好多作家,可以讀到上好的文字,用來學習作文挺好的。但不能僅止於此,而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讀更多作品,才是王道。
文章定位:
人氣(1,053) | 回應(2)|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