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書和好看的書
知識菁英和一般讀者有鴻溝,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代溝,不一定是年紀或生活背景的差距。除了想法、價值觀不同之外,所使用的語言,所引述的例子,系統不同,也是一個原因。
就閱讀這一塊來講,當你看的書和我看的書完全不同,你舉書上的例子和我舉書上的例子搭不到一塊的時候,就變成雞同鴨講。
現在我和小朋友講岳飛背上刺青、偉人童年看魚逆游、吳鳳穿紅衣騎白馬的典故或笑話,他們沒有反應,不是笑點不同,而是現在小學課本改了,我們兩代讀的書不一樣了。他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你必須把事情整個敘述一遍,這些故事不再是典故了。
那怎麼辦?就身為上一代的我們這一端,要做的事,不是要遍覽群書,跟著讀小朋友看的書,時間不允許嘛。生命也不該浪費在無聊的書上。
但是心態可以轉變,至少以一種「嚴以律己,寬以待書」的心境去看待本來自己看不上眼、不感興趣的書種,像海綿一樣遇水則吸,有機會加減看看,看一點眼睛不會瞎,不用怕。「開卷有益」,我一直相信這句話。
也就是說,站在溝通的角度,閱讀不宜有潔癖,孤芳自賞是一種美,但走在人世間,如果做的,要接觸大眾,和芸芸眾生相交陪,閱讀就要像海綿。
這樣講可能不夠清楚,既然剛才說到「開卷有益」,就從中國時報「開卷」版談起。
中國時報「開卷」版是我最喜歡的閱讀刊物。「開卷」版每年都會選拔十大好書。每一年主辦單位都會檢討,也會被檢討。檢討和被檢討的重點之一是,會不會過於曲高和寡,以致和一般讀者群脫節。
漸漸的,這十大好書會兼顧可讀性,而不是評審叫好就定案了。
不過,再怎麼選,選出來的一定是主流的、嚴肅的、有點經典味道的好書,一般通俗書是不可能入選甚至初選入圍的。
於是也會出現網路上一些批判聲,有些批評有理,有些很無聊。後者如:有人罵,選這什麼書,我一本都沒看,連聽沒聽過。
這是很可笑的。自己孤陋寡聞還要怪別人學問淵博。像這種批評,不用理會。
然而,不可諱言,我們的書評界,不管是「中國時報.開卷」這類讀書版,或文學雜誌、書評刊物,不太理會通俗著作,選出來的十大好書,或書評書介,或作家訪問,對象通常是藝術層分較高,較偏向知識菁英,在一般定義中是比較嚴肅的、正統的。
大部分沒那麼專業的讀者,被視為閱讀層次較低的讀者,他們的需求就被忽略了。這些讀者可能不那麼熟悉文學掌故、出版生態,不見得關切一個作家的成長或定位、評價。然而一樣愛看書,也會為選書所困擾。
講白一點,《哈利波特》這麼紅,有沒人告訴我,羅琳女士是怎麼寫出來的,有哪些師承,《哈利波特》七集裡頭哪幾集寫得比較精彩,有沒有哪一本比較混?又,九把刀、吳淡如作品那麼多,總有個高下好壞吧。雖然好壞見仁見智,但總有個人看法可供參考吧。
然而幾乎沒有。(羅琳可能還有些報導、傳記,再深一層就沒了。)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幾年前開始設立美好生活推薦書,凡勵志的、光明的、為人生帶來希望的、都列入評選,不一定是文學性那麼濃厚的,而位階比照開卷十大好書,這個動作看起來不大,卻是革命性的突破,該給予大大掌聲的。
好書、壞書不應該以類型來論定。以前不登大雅的文學類型書,包括中國古代的章回小說、推理、武俠,現在地位爬升了。想想看《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前的待遇多慘,慘到現在,我們都不能百分百確定作者是誰。如今這些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的小說,成為文學名著了,金庸也被大量討論、詮釋,學院為他辦學術研討會。
但還有好多通俗著作,羅曼史小說、勵志小品、網路(BBS)小說、通俗歷史..等等都被排斥在學術殿堂裡。而這些都是暢銷書,也是芸芸讀者最常看的書,一賣幾十萬本,卻沒有人去認真討論。
電影也有這樣的問題,坎城、威尼斯、柏林影展選出來的片子和奧斯卡金像獎就是不一樣,但一般人看電影沒有那麼多的焦慮,還是以娛樂為主,並未背負要看藝術經典名片的壓力。相對起來,書本閱讀就比較麻煩,可能書本是承載知識的工具,被神聖化了。
所以你說有沒有所謂「必讀書目」?有,那是為準備當學者、想走研究路線的人而開的,不為一般的普通讀者。一般讀者不要被專業人士牽著走。書哪有什麼必讀,不讀會死的?從一本書發現另一本書,牽來牽去像超連結一樣,牽出來的就是書目,不用找人開了。這說的是我們尋常閱讀,普通讀者(真的普通的普通讀者)適用的。
(5月2日在高雄文學館演講的簡要紀錄,對象是中學國文老師)
文章定位:
人氣(77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