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去北京開會,每天不忘給聊天群發動向。除了讓群中友人羨慕妒忌恨之外,還能有甚麼目的?
在水煮魚、烤鴨等還沒能惹起“公憤”之後,一盤油亮的螃蟹戳到了“親們”的“饞穴”。跟好友谷雨一起回了個擠眉怒目紅臉表情,再添一句“拉仇恨”之後,兀自對着手機偷笑。朋友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吃吃醋,酸溜溜的想念她們。正好反映出這個真相——她們想我們了啦!
科技下的暖意,也不一定是廉價的。人在外地惦掛的都有誰,看聊天群有沒有訊息便知道。不過懂得分辨真偽,在網絡時代是一門得好好學的功課。在網上的大千世界,誰沒有被騙過些許感情?誰又不曾自作多情?恐怕從九十年代到現在,歷練過的網上人生已讓我們吃過教訓,不會重蹈覆轍了吧。如果你不是二千年後出生,或七老八十的話,依然時不時平白捐獻個人情感給網上的張三李四,要不是你的情感過盛,便是心懷一顆無邪的心,都是優點,卻也得受點心靈損傷。
雖然“三步不出閨門”是我怡情養性的秘笈,但還是比較喜歡面對面的聚會多一些。朋友一幀突然而來的盤中蟹,讓我想起中秋在弟妹家吃大閘蟹那天。妹妹說沒紫蘇葉蒸蟹,我說不用也行。想不到剛好今天讀到內地作家孟暉的文章〈蟹宴的洗手湯〉,裡邊提到明朝宦官史學家劉若愚的著作《酌中志》記載,紫蘇葉是明朝宮眷內臣吃蟹之後洗手必備的用品。網上查一查,果然在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中發現吃過中秋月餅後“蟹始肥”,“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的記載。
原來古人是蒸蟹順便放蘇葉,湯可飲,葉子搓手去腥味。都說古人生活比今人精緻,真的沒錯。現在我們用的化學製作梘液是方便,但哪能比得上嘗過美味後,大家慢條斯理在小碗中盛熱湯、葉子花瓣洗手的浪漫意趣。《酌中志》還記下食蟹者如何講究技術高低:“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吃蟹也這麼風雅,勝過今人“相機先吃”何止千里!
(原載澳門日報) 2016.12.10 水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