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11 原載澳門日報
我看小說有時候忘乎所以,讀着讀着就掉了眼淚。
讀余華的《活着》,掉了不少眼淚。老實說,我不記得從前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也記不起有沒有看過張藝謀改編的這部電影。然而,不管怎樣,這本小說,是値得一讀再讀的。
前陣子我讀莫言的《紅樹林》、《酒國》和張承志的《金牧場》,讀得有點累。我喜歡沉浸在故事裡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但那種過場式的時空飄忽,和被撕成碎片再穿揷其中的故事情節,要有很清醒的頭腦,方可讀得明白,讀得順暢。要我這樣一個習慣手捧着書,歪在床上讀的人,一忽而沉迷,一忽而清醒,是一件苦樂參半的事。
余華的新版《活着》(其實是○四年已發行的),只有十二萬字,一百九十三頁的厚度,1/32開本,捧在手上剛好,是在床上讀書的最佳尺寸。故事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在這本尺寸剛好的書上被娓娓道來,沒有浮誇的詞藻,沒有黑白對錯的爭辯,有的只是這個農民的不幸而又尋常不過的命運。
福貴輸掉了大地主的身份而幸免於被槍斃的命運,從此老老實實地幹活兒,辛辛勤勤地與生活磨蹭。但命運並不優待他,他的兒子、女兒、女婿和孫兒都命短,老婆也死在他之前,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相伴。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從國共開戰說起,從動盪的歷史側面訴說着民間老百姓的悲苦與幸福。對於老百姓來說,再動盪不安的時代也不過是為一口糧而活。生活就是生活,活着就是要掙得一家子的溫飽,除此之外的社會變遷,不過是生活的長河裡的輕波,一晃就過。
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也是幸福的。雖然坎坷,卻在坎坷中嘗到了幸福的滋味。他的家人早逝,然而在他們短暫的生命裡,都給福貴帶來了活着的幸福。每每讀到他的幸福滋味就是我眼淚忍不住掉下來的時候,人死了,反而心裡平靜。
也許,正如作者所言,《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所以福貴雖然承受了巨大的苦難,我卻為他流着辛酸汗水的幸福而淚流滿面。
水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