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25 14:50:07| 人氣15,7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蘭陽博物館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芯園民宿休息完一晚即享用一頓豐盛的早餐之後,體力也補充的差不多,這時候便往當天的第一個行程蘭陽博物館,之前都是從別人所介紹的部落格看到這一棟半躺在水面上的建築物,剛開始看的時候不會覺得是博物館,還以為是一座藝術造景,不過還是令人想到此參觀一下,因此便也趁這一次的旅遊,把這個景點也放進去,離開宿舍之後大概花了30分鐘便到達了蘭陽博物館,雖然說是平日,不過還是看到一些遊覽車所辦的旅遊團體或是學生的戶外教學活動,整個博物館跟民眾可說是融成一體,並不會覺得說只是單純的建築物而已。

蘭陽博物館是一座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有著大小不同、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因此,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在建築實量體的外牆,將協奏曲中「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外牆的排列組合分割,更是仿效建築造型單面山的岩石節理,與屋頂20度平行層層分割分佈石材及鑄鋁版而下,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呈現豐富的質感與光影,且為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本著「與環境共生」、「與自然融合」的核心精神,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保留最大面積的溼地生態公園,維持既有生態,蘭陽博物館的範疇不只囿於建築主體,基地本身就是博物館,對照今日的溼地水域,遙想舊時博物館基地「石港春帆」的盛況,現地即引發目睹歷史與自然環境變遷的思古幽情,「石港春帆」區域位於舊烏石港口,擁有可觀看溼地水域的最長軸線,是解說烏石港歷史、並感受石港春帆昔日風華的絕佳場域,烏石礁公園擁有珍貴且豐富的文化歷史資產,蘭博基地所在的烏石礁遺址,為清代的烏石港,因港域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當時為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萬商雲集,其繁華景象-「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但因自19世紀末以來洪水帶來的土石泥沙陸續淤積河道,再加上日治時期宜蘭鐵路已經通車,使烏石港失去功能而沉寂,連帶使頭城的商業受到衝擊,民國89年行政院核定在烏石漁港區興建蘭陽博物館,並指定烏石港舊址為文化景觀且規劃為公園,其連結各項海洋文化設施、頭城舊市區的歷史空間及東北角風景區,形成一旅遊廊道,並扮演人文旅遊的窗口,展現宜蘭自然與人文的多樣性,再現蘭陽繽紛的生命,呈現基地之溼地生態、低海拔原生樹種,以及森林景觀等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而「烏石望龜」與「龜山朝日」區域,位於龜山島之軸線上,為眺望龜山島的最佳位置。至於博物館前方廣場懸掛的三角旗幟,其設計美學呼應建築「單面山」造型,塑造出「北關海潮」的意象。


要進去蘭陽博物館內部之前,首先會在門口看到用來鎖定雨傘的架子,每一個架子都有搭配一隻鑰匙,以避免被人誤取,算是一個貼心的設施,該館典藏品來源有三種,第一是承接自舊有宜蘭文獻委員會以來,歷經文化中心、文化局階段所蒐藏的地方民俗文物;第二是近年來本縣考古遺址搶救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包括丸山、大竹圍、淇武蘭、宜蘭農校等遺址;第三是針對宜蘭縣內潛藏的蒐藏資源,透過發掘調查、田野採集、交換、購買、捐贈、政府單位的撥交方式取得。
接著走進室內,便看到一群戶外教學的學生團體,整個內部都熱鬧了起來,而在當天所舉辦的是淇武蘭特展,淇武蘭遺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年代為距今1,300年前至今,共出土104具墓葬,淇武蘭遺址的層位依其文化內涵,可分為二大部分,早期文化層年代為距今1,300800年前,晚期文化層又分為早期與晚期,早期為距今400200年前、晚期為距今200年前至今,目前考古學家將此期歸類為北部的十三行文化,本研究取得6顆人骨牙齒,利用古代DNA分析方法,初步瞭解該址古代居民與島內外人群的親緣關係,淇武蘭遺址早期文化層與晚期文化層間有80公分的生土層,未留有任何文化遺跡,顯示這段期間無人居住,原因可能是環境變化,這段期間正是遺址的古代環境從沼澤溼地風化成陸地的時期,可能因為土質與氣候改變而不適宜人居與農耕,直到400年前,土地又形成沼澤溼地時才又有人居住,據墓葬資料,早晚文化層間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整體而言早期文化層呈現多樣化,晚期文化層有極高的一致性,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與遺址人口組成有關,早期文化的人口來源可能不同,即是不同地區的人們來到此地定居;而晚期文化可能有共同祖先,是同一部落的人由他地遷來,在遷入此地之前就已有高度的凝聚性,血緣也應有高度的相似性。


由於是可以免費,因此打算來一趟知性之旅,首先看到的是海洋河口-海角一樂園-海洋蘊藏豐富生命,潮水帶來養分,滋養著各式各樣的鮮美食物,魚、貝、蝦、蟹、海膽、海藻等,將大海精華化作盤中鮮美佳餚,盡情享用天然海味,新鮮可口、層次豐富,噶瑪蘭人是嚐鮮的行家,他們經常離開聚落到海岸採集海貝,對於海潮來去、變化萬千的淺灘、礁岩與海底環境都十分熟悉,可以來去自如,海上貿易十分發達,進口許多外來器物,還有令人忘記煩憂的抽煙嗜好,大航海時代的影響也及於此海天一角。


接著看到的是家屋生活-集合眾人之力蓋房子,架高的干欄式傳統家屋,高架木地板,可以隔離潮濕的泥地,茅草覆蓋屋頂,以竹木支撐,居家環境乾淨、衛生,家屋旁,女人紡線織布,男人鑿木編藤,並且以三塊石頭擺放為灶,或堆土為灶,烹煮食物,廚房還是祭祀祖靈的地方,噶瑪蘭族是母系社會,掌管祭祀和醫病的女巫具有崇高地位
21世紀初,在蘭陽平原的北側揭開一處遺址的故事,地點是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溪和武暖溪的交會處,時間是得子口溪整治和北宜高速公路越過河道的工程破壞之前,在河面下搶救發現了許多人為製作及使用的器物,有陶罐、硬陶、瓷器、木器、骨角器、鐵刀、磨石、石錘、煙斗、紡輪、珠飾、金屬環,以及自然生物的遺留如獸骨、貝殼、種子,還看到墓葬、灰坑、木柱群等等,各類現象遺物十分豐富,透過有秩序的考古發掘,一層一層剝開地層,將同一個淇武蘭的居住空間中不同時間的各種資料採集取出,並由各種專家的研究分析將其中故事一一解讀出來,淇武蘭發掘從200111月至20035月陸續進行,發掘面積達3814平方公尺,共採集標本一百多萬件,並發現125個墓葬及197個灰坑等各式現象,幾乎所有的發掘工作都在河道中進行,發掘的地層高度都在河水面以下,工作過程中必須克服大量的水的問題,可說上有雨水、周圍河水、下方湧出地下水,需要利用集水坑、引水道、排水溝、抽水機、擋水土提以及鋼板牆等防禦工事,而在博物館內也擺放著考古的一些工具,參觀的遊客可以嘗試一下考古的過程,想當然爾我還是要去接觸練習一下ㄋㄟ。
接著看到的是幾何印紋陶罐-大約600-400年前,幾何印紋陶罐在各式各樣陶容器中脫穎而出,成為蘭陽平原上自製生產的單一種陶器,大量生產與使用這種鼓腹、圓底的噶瑪蘭陶罐「Toonos」,它的外形一致、數量龐大,在聚落中處處可見、拾俯皆是,陶罐厚度集中在1.5-3mm之間,胎薄輕巧,雖沒有上釉,卻可盛水不漏、炊煮不破,製作技術已經十分高明,如此大量、一致、輕薄、精緻的陶罐製作工藝,大約在噶瑪蘭族開始被外人記錄族名的時刻達到高峰,也是表示這個族群適應環境、在此生活的發展到達高度成熟的一項指標。
接著看到的是金鯉魚-淇武蘭遺址發掘發現魚形金屬編物,自此揭開「金鯉魚」的神秘面紗,噶瑪蘭廳誌記載:「蘭番常以低金絲線做一弓一弦之勢,長約尺許,高約二吋,以金線豎纏於弓弦之際,狀似扁梳,懸於眉額,名金鯉魚,諸番割用銅線鍍金,仿效其製,以贋易真」,剛看到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掛在脖子的飾品。
接著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磨石,是早期用來磨利器的工具。
接著看到不同類型的青瓷罐、青瓷碗,外觀上看起來也粉樸素。
接著看到的是鳳凰芙蓉四繫執壺及黑褐釉折肩罐,其外觀是以金跟褐色系所組成。
接著看到的是生火之工具,之前聽歷史的時候都會聽到鑽木取火的這一句話,而觀看其淇武蘭之出土物,其中一項工具也非常的相符,可見那時候的生火工具也是以鑽木取火為主。


在參觀完淇武蘭展覽之後,接下來便購買參觀門票繼續參觀裡面的一些館藏,首先搭乘電梯進上到2樓,2樓是一個互動劇場,會定時的開放遊客進館互動,因此上去的時候,看到互動劇場的下一場時間已經快開始了,因此便趕緊排隊準備進場參觀窩,進到會場內看到四面都是白色牆壁,ㄟ不是互動劇場窩,怎麼都沒東西窩,原來是經由投影機把畫面投射在牆壁上,沒多久劇場開始了,首先介紹的是「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場以6台投影機做牆面及地面90度的拼接投影,以有趣的多媒體互動方式,帶領您認識百萬年來蘭陽平原的成因、了解宜蘭自然環境的特色,畫面一播出時,整個場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就感景整個蘭陽平原活生生地矗立在眼前,可以單純粉悠閒的觀看其夜景。
接著畫面動畫連結到地板下面,可以看到一片藍色的海洋出現了粉多的方蟹,可以留意地上的怪方蟹出沒,藉由與方蟹之互動,讓您與宜蘭大地親密對話。
在方蟹之後,緊接著出現的是綠色草地及小花,遊客可以藉由踩踏地板上的綠地,就會看到整個地板會慢慢地出現綠草及花朵,如果是小朋友的畫應該會粉喜歡這種互動遊戲吧。


接著突然看到一艘大船突然從地板下面慢慢浮出來,整個都是3D動畫的場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互動畫面,會令人為之讚嘆,真的非常的生動,有點像神鬼奇航的場景,海盜船從海平面突然冒出的畫面第一時間從腦中浮出。
在參觀完互動劇場之後,接著便來到了原生植物園區,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首先看到的是穿山甲樣本,栩栩如生。
接著看到了一個木頭的橫面,上面介紹如何觀察年輪的說明。
接著便看到一個水族箱,裡面養殖著台灣水韭,正片都是綠油油的眼睛非常舒服。
在看完原生植物區之後,便往下一個樓層參觀,首先看到一個古董電視機,記得小時候家裡也有一台這種電視,如果把兩邊的蓋子拉往中間集中之後,電視就會自動關機,一打開的話便會開機,蠻耐用的。
接著看到的是早期生活型態的一些寫照,一走到這個區塊彷彿是走到了電影街一樣,早期的生活寫照 都以人物模型方式呈現出來。


接著看到的是原住民的紋面工具,最近上映的賽德克巴萊,裡面也有一部分場景是在表述著其紋面之意義及地位代表。
接下來看到的是早期在水槽邊洗衣服的場景,不過在現在的社會上應該粉少看到了,比較有印象的是在苗栗南庄那邊還保留早期在水槽邊洗衣服的地方,之前電視上也有介紹過,婦女們在洗衣服的時候可以邊聊天邊洗。
接著看到的是早期農村在稻田耕作的情形,只是隨著時代進步,其所使用的農具也從人力逐漸改良為機器設備,這樣可以節省人力及擴大產量。


接著看到的是早期在農莊才會有的烘穀機。
接著看到的是早期廚房的場景,有灶台、乾燥箱等相關用具,記得小時候的時候,家裡有自製香腸及臘肉,因此便用木板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密閉空間,藉此以煙燻的方式來把東西給烘乾,自己所製作的東西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及增加樂趣。
在逐一參觀完每個樓層的介紹之後,從蘭陽博物館最高層樓往外看出去,可以看到整個生態環境保育非常的好,花了半天的時間補充了腦中知識之後,時間也差不多了,可以望下一個景點出發了。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

電話:03-977-9700 

網址:http://www.lym.gov.tw/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金子齡
人氣(15,741)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宜蘭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金車咖啡城堡
此分類上一篇:冬山火車站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