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淺言新註》(呂祖註釋)
孚佑帝君自序
大學一書,儒教「内聖外王之道」也。
體之「分化」,用之「關合」,無不皆備矣。
誠修性了命之金丹,齊家治國之路徑。
曩昔時,誤與諸經並齊曰:四書之一篇耳。
於今捧視,迥與前異,不禁有今昔之感。
降及末運,頻仍諸劫,濃雲毒霾,現出悽慘陰沈之幕。
黎庶不窮其源,咸曰:
數之所定,理不得而移之;劫之所至,人不得而挽之。
溯流窮源,其弊焉在?
究其劫始,乃係人人悉以儒教為腐,學經廢弛之咎耳。
余因有鑑於此,繼之以思,如欲挽此浩劫,扶此狂瀾,除勸善以正人心外,非續之以「根本解決」不可。
何曰「根本解決」?格物、致知二章是也。
因道脈相衍至秦,運數應隱,故慘遭離火之焚,獨失格致二章,迷入門之階梯矣!
如是已歷二千餘載,無復知其源者。
時值三期,道劫並降,道以覺迷,劫以警世。此
皇天之妙用,世人惜未識哉!余恭奉
皇天明命,應運補述格致二章,使殘月復圓,光照全球,咸令登仁造域者,初步有所階梯耳。
此所謂「根本解決」,「根本解決」後,始知明其明德為體,實踐親民之功為用也。
如是則庶幾令天下後世有所憑照云爾。
歲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元月上浣孚佑帝君序於西京乾元堂
大學一書總論
大學一書,乃致大同之道也。由何點見來?
現在浩劫瀰漫,黎民倒懸,究其劫源,皆係蒙蔽己性,利用己情耳。
久之則己性益塞,氣質日深,嗜慾日甚,將天地生我之大用,己身應盡之天職,盡置於腦後矣。
故「心」為大同之先覺;「心」為浩劫之淵源。噫嘻!
「心」乃造劫、弭劫之樞紐耳。
致大同之心,乃天賦明德之「道心」也;
造浩劫之心,乃物慾所染之「血心」也。
此二心原有辯焉!
人人皆具明德真性,賦自理域,純善無惡者,在我運於一身,活潑自如。
然明德之道心,在先天白玉無瑕,着氣象,遂為四相所糾紛,物交物引之基已矣。
本通天徹地之心,遂化為後天此心也。
聖人立教主要地點在何?
不外令人人由後天物慾之血心格除,以復回先天純然之道心而已。
人人此心以復,世界大同立現;所以欲趨大同境界,非人人遵從聖經之道不可。
前賢註解不乏其人,皆言簡理明,吾心深佩。
然有美中不足者,不尚「篤行」也。
許知聖人立教,垂書萬古,非令後世作富貴之憑藉,功名之階梯也。
乃化人人覺性,個個覓心,以期止於至善,共臻於至理,此其聖人之「本心」也。
吾有見於此,故不揣駑鈍,淺言註解,詞簡易明,無論何節何句,皆不離「性、心、身」三字,此其「根本解決」。
如「性、心、身」分歧則為凡夫;
「性、心、身」合一則即曰聖人。
而所專重者,在「力行」二字耳。
行之以力,至誠不息,聖域賢關,人人可登。
至於如何入德?「性、心、身」如何融合?
前已註之詳矣!無容重贅,願天下同胞,將以迴光返照歟。
《《中庸》淺言新註》(呂祖註釋)
孚佑帝君自序
《中庸》一書,乃不偏不易之道也。人人終朝由之,而弗能達於至善之地,此所謂失其本矣。
夫中者「天之理、地之樞、人之主」也。故
天無中理,則星斗錯亂,四季失序;
地無中樞,則山崩海涸,萬物失常;
人無中主,則心意無束,四相失度。
故天、地、人必先各得其「真理」而後立焉。
人列三才之一,為萬物之靈,立天地之中,通四端,兼萬善,此所以得其「真理」也。
茍失「真理」,此形雖存,此理則亡矣。
降及末運,人心不古,世風頹敗。追其因,係五倫不重,八德弗振所致。
故皇天震怒,頻仍諸劫,以警愚頑,復垂聖道,匡正人心,整飭倫常,道劫之所以並降,
上帝妙用大哉!劫警愚頑,期其心歸善,以達賢關;道渡群真,期其心歸理,以造聖域。嗟乎!
上帝妙用正其宏慈耳。世人弗識,何勝浩嘆!
斯時也,萬路弗通,惟一「金線」,捨「金線」而弗蹈,則自罹浩劫矣。
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良不誣也。
然聖人教民之道,原無矜奇,即在「日用倫常」間。
是以不偏之謂中者,即無過與不及。執其兩端,用其中也;
不易之謂庸者,即一定而不可移,「日常應用」之定理也。
定理者何?乃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友弟恭、交友以信而已,此不易「日常應用」之真道,復何難哉!
曰:言則易,而行則難矣!
聖人無大過人者,不過擇乎中庸,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力行不怠,此所以為聖人也。
明知中庸之道為無上大法,言則有餘,而行則不篤,此所以為凡夫也。
聖、凡之殊即在此點,我因有見於此,極表反對空談而弗行者。
所以欲挽此浩劫,扶此狂瀾,別無奇方以營時急,惟有淺言解註《中庸》作「根本解決」。
以期人人信守奉行,人心化轉,則天心效順矣。
所以希聖希賢者,己心也;
隨波逐浪趨於下流者,己心也;
弭浩劫於無形者,己心也;
釀劫於彌漫者,己心也;心之主權大矣哉!
惟望億兆同胞,深識吾言而實踐之,則吾所註淺言《中庸》,庶幾於社會人心有所補益云爾。
歲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孚佑帝君序於西京乾元堂
《中庸》一書總論
《中庸》之為書,一理散萬殊,萬殊總歸一理;神龍變化,天淵兩在也。誠名教之心法,天道之趨徑也。
子程子曰:此篇乃「孔門傳道心法」。吾曰:非然。「心法」固暗寓內中,然至聖授宗聖「道中心法」,相信不在內中也。
中庸之道,乃「教之心法」耳。
「道、教」總須分清,不宜混言。然「教中心法」,係由「道中心法」所生。是以欲明「道中心法」,必須實踐中庸之道,洞徹「教中心法」後,始能傳授「道中之心法」也。
是以在至聖時,乃「單傳獨授」者也。
若以中庸為「道中心法」,則何曰「單傳獨授」哉?
然中庸乃名「教中心法」,正所謂趨「天道心法」之徑也。
是以在至聖時,乃先修而後得也。
夫此時則不然,因時代之不同,「天道」應運,亦是浩劫空前總結束,大糜爛所致,故理域
皇母不惜真寶,普渡大開。「天道心法」垂示人間,人人皆有得道佛緣,人人皆具希聖之體。故曰先得而後修也。
然修者何?實踐「中庸之道」以成己成人,乾坤眾生,皆理域
皇母姣生,我得「天道」,以期眾生皆得「天道」,此即「天道」之修功,亦曰外功也可。
深望佛性不昧,夙根深厚之士,渾夢速醒,道岸捷登,是吾所深望者也。
跋
學庸一書,垂憲萬世;儒教心法,源淵承繼;
痛遭秦火,格致失密;庶黎無着,已歷百世。
時值陽復,聖道普濟;天委孚佑,撥雲見日;
補註二章,重闡格致;深願四海,姊妹兄弟;
讀是書者,精參奧義;率循勿悖,心性合契;
挽回末運,大同時際。
茂田謹跋。
學庸憲垂,萬姓同歸;三教源流,一泉之水;
儒守中道,倫常循規。學庸藏蘊,心法無為;
孔聖實學,內中大備;格致階梯,明性遠非。
痛憶秦炬,文風慘悲;聖門失續,黎庶無歸;
歷諸明儒,莫能管窺!茫茫天道,莫知所為!
時值三期,聖脈闡垂;三教融一,萬法同歸;
母委孚佑,重補精微;宏恩浩蕩,士庶有歸!
貧衲深望,四海賢銳:讀之循之,堪告母慰。
浩劫轉旋,慈祥茲垂;顧之盼之!謹跋後贅。
道濟謹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