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9 20:39:53| 人氣1,73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民已死?人民萬歲!—人民反抗如何凋零與再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為2006.6.28晚上的「台社論壇:對當前台灣政局的省思—政黨政治的危機與民主未來」所寫的發言稿。

我也把聯合報關於這場論壇的報導貼在後面。

------

人民已死?人民萬歲!
—人民反抗(Mass Resistance)如何凋零與再起


在1980s後期至1990s初期,台灣的基層反抗運動曾經露出一線曙光。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街頭抗爭,配合著國家機器政治力量的重組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壓力,寫下了「改造社會」的一章。

但在2006年的今日,即便政客無能、貪腐、挑撥的現象如此昭然若揭,人民的反抗運動為何動不起來?我們看到政客、媒體人與街頭群眾激動的聲音與表情,但這些具有高度可看性(spectacular)的片段,卻不能改變什麼。

為什麼?因為人民已經麻痺了。

麻痺,並不是說人民已經不感到痛心與憤怒;而是說絕大多數人對於「動起來」存觀望態度。

從「手護台灣」、「心連心路跑」、「三二零公投」...人民還剩下多少能量?

一、麻痺—人民反抗為何凋零

麻痺的第一個來源,是「被動員」而產生的犬儒。

早期的群眾運動,雖然有民進黨支援,但社會力量從發動、組織,到結盟,有著相當程度的自主與自發性。是民進黨「拿香跟著拜」,才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的。

然而隨著民進黨逐漸取得政治力量,以及國民黨愈發學會走上街頭,政黨儼然成為群眾運動的主導機制。

任何由國家機器(執政黨與主要在野黨,都是廣義國家機器的一環)發動與主導的群眾運動,它的「人民」性質都是可疑的,虛幻的,或至少容易變質的。它要嘛類似從前學校強迫學生參加國慶大典的假群眾,要嘛搞成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都容易變成「為特定政權背書」。

這種群眾運動,一時可能讓人興奮與激動,誤以為自己被「培力」。但事過境遷,尤其看到主導者自己的腐敗時,妳可能就會後悔、沮喪、失落,再也不相信群眾運動,再也不相信「人民反抗」之可能—都是政黨(藍綠)動員的。

而政黨的動員,在台灣是「曾經」成功的。政黨動員收編了群眾運動,並且有效地挑撥分化。就像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統治階層把「階級矛盾」(不分種族膚色,資本家壓榨勞工)成功地轉化成「種族主義對抗」(不分階級,我們白人都是統治者,黑人與支那曼是次等人)一般;台灣的主要政黨也把階級、族群、文化、環境、經濟等問題成功轉化成「藍綠對抗」。威權時期的國民黨,李登輝時期的國民黨,以及集各家大成的民進黨,都是箇中好手。

許多人民的確相信這種分類,而且曾經為此激起熱情。但看到藍綠都這副德行,他們今天不再有激情,也是正常的了。這次的「罷免」雖然又動員起不少數目的人民,但我相信雙方群眾的心中,都再一次的受傷。以後,那個政黨還能動員起他們呢?

第二種麻痺,是源自「刺激過度」的冷漠。

據說中國大陸來台的觀光客,常常對台灣的小山小水沒感覺—因為大陸的名山大川看多了,已經對精緻小巧的風景文物產生不了興趣。台灣的群眾運動似乎也有類似的效應。

當國外的街頭群眾運動,累積起數萬人就已經被認為不得了的時候;咱台灣人已經有不止一次(號稱)百萬人的大遊行。既然這麼大規模,如此壯觀的場面都見識過了,自主發起的數千人甚至萬把人,又有什麼了不起?民眾與政治人物,對於群眾運動,原則上已經不看在眼裡。1997年五月因白曉燕案而引發的遊行,可以把內政部長搞下台;但把當年的遊行搬到今天,那種規模(二萬五~五萬)的遊行,能逼下一個警政署長嗎?

除了規模以外,「偉大論述」也是另一種刺激過度的來源。近年來,統獨(或省籍)幾乎已經成為動員的主軸。而在最偉大的「國族主義論述」下,其他的議題相形失色,再也引不起興趣。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沒有用」。

群眾運動如果沒有持續施壓,或沒有後續的運動不斷接力,那對政治人物而言,就只是一場嘉年華或噪音秀。他們儘可老神在在,認為「罵剩的就有賺」。溫良恭儉讓的頭家既然已被看破手腳(就算十萬人上街頭,也只是「徒具聲勢」),這些政客自然能夠以奴欺主,悍然不理會各界批判。而人民也喪失了解嚴初期的樂觀,轉而回到戡亂時期的傳統臣民心態—講了也沒用。

二、麻痺後的新契機與危機

其實,麻痺未必不是新契機,因為:

◆對政黨(藍綠)麻痺,以後就不再那麼容易被藍綠動員。「假群眾運動」漸漸欲振乏力,「正港」的民間自發運動才會慢慢出頭。

◆對「壯觀場面」與「偉大論述」麻痺,就可能開始來搞在地、切身的運動。
質言之,「偽人民運動」消逝,大家的精力與資源或許可以漸漸回流到「真人民運動」。

即便以這次罷免案為例,對反罷免者而言,其實多半心知肚明自己「被利用與動員」,只是不得已而含淚挺扁(反藍)的。對支持罷免者而言,無力設定議題與動員力量的藍軍政治人物,也必讓他們再一次失望。這種對政治人物與政黨的失落、憤恨,不就是「偽人民運動漸漸消逝」的契機?「如果」真的再挖出什麼貪腐證據,誰還要為陳水扁上街頭?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這次真的輕舟已過萬重山,那從此以後,抽象「大論述」的動員力量勢必降低,這也未嘗不好。例如,大學教授把對統獨與藍綠的熱情稍稍收起,回去校園集結(正在進行)去跟教育部嗆聲「大學企業化」的政策趨勢,未必較無意義吧?基層勞工把「反扁」或「挺扁」的力氣拿去組織與強化工會,批判企業主的剝削貪婪或是政府政策的偏頗資方,也更有價值,不是嗎?

但,藍綠對決的「偽人民運動」就算真的隨風而逝,自主、在地的社會運動未必能夠真正崛起。持續的施壓機制必須存在。

然而,目前的法律制度中,有太多不利於「真人民運動」(基層反抗)卻有助於「偽人民運動」(錦上添花)的機制,對民間自主力量構成壓制。例如,人民團體法把民間團體通統固定成同一種受監控的格式;集會遊行法高度歧視基層異議者上街頭之行動(卻對藍綠對決型的群眾運動體貼之至);公民投票法門檻既高,又幾乎完全閹割人民自發的創制立法(但對政府交付公投寬鬆之至);勞動三權限制重重;司法制度對窮人、知識程度較低的人、文化思維較不典型的原住民族極為不利...我認為挑戰這些制度的工程,雖然不那麼顯眼,但卻是激情過後(包括藍綠激情、統獨激情,以及解嚴初期的「社會改造熱情」)人民運動的基礎建設。

重建人民反抗(或所謂人民民主、社會民主),是個長遠的過程。罷免未成,要怎樣把痛恨貪腐無能的熱情,轉化成持續、日常的反省,才是我們該關切的。

**********

台社論壇》夏鑄九:台灣正在「出售國家」


記者郭乃日、朱若蘭/台北報導


台社昨晚舉辦「對當前台灣政局的省思-政黨政治的危機與社會民主未來」座談會,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夏鑄九指出,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已在台灣出現,更悲觀的說,就是國家領導階層與地域認同結合,綁架才剛浮現的市民社會。

夏鑄九說,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特徵包括市場機制、自由貿易主導一切、財團與資本家進入政府決策圈、無線電視台及國營事業民營化等,目前台灣的國家角色可說是「出售國家」。

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說,一九八○年代後期到九○年代初期,台灣反抗運動風起雲湧,確實也看到成果,如廢除刑法一百條、出版法等。現在政治社會環境更惡劣,但人民的反抗運動為何動不起來?顯見人民麻痺了。

他分析,人民麻痺的原因,除了主政者的腐敗,使得「被動員」者失去對群眾運動的信心,和動不動數十萬人的群眾運動,形成「過度刺激」的冷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用」。不過「麻痺也許是新契機」,因為對藍綠麻痺,以後就不容易被動員,「假群眾運動」欲振乏力後,關心自己周遭事務的民間自發運動才會慢慢 出頭。

作家鄭鴻生表示,他日前回台南參加國中同學會,某個從事工程的同學說,過去國民黨威權時代,工程利益分配很清楚,現在則是各顯神通,完全沒有秩序。還有很多綠營支持者感嘆:阿扁和第一親家怎麼連汙錢都不如外省人,為什麼拉法葉案至今仍破不了案,這些事讓台灣人的悲情又再發酵了。所以怎樣擺脫族群政治的宿 命,是新社會運動的重大課題。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瞿宛文感嘆,目前台灣社會處於「社會價值的真空、空洞化」;台灣經歷曾驕傲於經濟奇蹟、民主化過程,但走到現在回頭反省,所謂民主化,不過是「走便宜路線的民主化」。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丘延亮,以袁世凱恢復帝制的籌安會來諷刺現在的「台灣社」。他說,籌安會當時是發動請願團,假造民意,現在則是高喊「穩定政局」;當時是國「體」認同,現在則是國「家」認同,過去是君憲救國論,現在則是制憲建國論。現在是「人民民主派」回來的時候了。

【2006/06/29 聯合報】

台長: 布魯斯

康河與徐志摩
當憲法(不管好與壞)的拘束力,宛如星巴克廁所裡「使用後請沖水」,無須理會、橫遭踐踏的條文,憲政主義成為憲法老師上課的獨白,台灣到底有無「公民社會」,還是「庶民社會」?「法」的定義,在台灣可能完全名同實異,一個私下的調查,我的學生沒有辦法接受,被自己創造出來的「規範」所拘束,因為,規範是被創造的,要改,有何不可!台灣,恐怕需要大家加油了!
2006-07-20 19:34:59
純路過
一整個看不懂。
2006-07-25 10:27: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