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為了獻給十月二十五日的遊行而寫的文章。
我不能去,我有好深重的焦慮和愧疚,對我的家國。
對於我的父親,我願意以這篇文章當作進化的證據,
獻給台灣.南投的石俞恭先生。
借用也改造一句狄龍的話:「老爸,我從現在開始不作大哥。」
其一.遁辭迷思
在台灣,關於「獨立」或「統一」的意向調查,必定有三個基本的選項:「獨立」、「統一」以及「維持現狀」。為了進行更細緻的受訪者意向分析,會將這三個選項再修飾、組合出「維持現狀,以後獨立」,或者「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等等,讓調查的問題設計不顯得粗率武斷的問題選項。
但是,「獨立」、「統一」、「維持現狀」的確已經變成台灣人討論國家前途最具指標性質的語彙和歸類。甚至,它們更簡單地和政治立場的光譜連結;於是,在人數上占有最大多數的「維持現狀」,也輕意地被歸類,或者有意識地自稱為「中間選民」。
但是,這樣的歸類,這樣國人們習以為常也覺得理所當然的歸類,實在潛伏著嚴重的盲點。
盲點的所在,可以從「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維持現狀,以後統一」這樣的選項設計得以出現的原因當中理解。這兩個選項在語法上的結構都是:先如何如何,再追求什麼什麼。語法上的分析很清楚地表示,「維持現狀」作為一種手段,一種權宜;而「獨立」和「統一」作為一種信念,一種目標。也就是說,「維持現狀」這個選項和「獨立」、「統一」這兩個選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它們分別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東西,它們不一樣!
但是,它們卻被排列在一起,作為同一個問題的三種選項。為什麼?
對啊,為什麼?因為戰爭。
就「獨立」這個理念而言,因為中國,因為中國國民黨兩方一致的說法是,「台灣獨立」代表中國立刻以武力攻擊台灣,造成毀滅性的後果。而就「統一」這個理念而言,雖然問題更複雜一些,但是關鍵仍然在於戰爭。民意調查當中沒有去區分的是所謂統一,還分為「去統一」和「被統一」。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執政的前期,統一論述屬於「去統一」,也就是取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治理;但是,中國國民黨政府並沒有辦法以戰爭的型式落實這個論述。時至今日,重新掌握台灣的執政權的中國國民黨,已經絕無能力以戰爭的型式支持「去統一」的論述;但是,「被統一」卻是除了極少人以外的台灣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維持現狀」這樣的選項才得以存在。事實上,「維持現狀」還可以跟「獨立」和「統一」各自組合成新的選項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模糊的曖昧性。
這樣的曖昧性有很實際的益處。首先,理論上它可以避免戰爭的發生。其次,它以一種遁辭的型式避免立即的表態。它讓國人可以一方面不必立即去深思國家的前途,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獨立」的理想使台灣陷入戰火,同時避免其實心中不樂見的「統一」。它讓台灣人能夠不以國家的立場表明自己。畢竟,一個國家,只能是「獨立」的。
其二.威脅潛伏
「維持現狀」提供的曖昧性固然有實際的益處,但是,也有代價和危險。尤其是對於因為厭棄戰爭而希望「維持現狀」的人。
一個國家,畢竟只能是獨立的;於是,在沒有表態的壓力時,支援「維持現狀」的人們就必須自問,自己的國家認同究竟為何?其實,就台灣的現狀,不外乎「台灣作為獨立的國家」或者「台灣是暫時自中國分裂的地區」兩種。對於自認是獨立國家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國民,但是習慣以「維持現狀」表態的群眾來說,「維持現狀」的代價和危險尤其是立即的。
潛伏而威脅著維持現狀者的關鍵是,「維持現狀」這個立場是因為厭棄戰爭而產生。於是,一個維持現狀者對於戰爭是堅絕反對的,也就是說,對於「獨立」是要去堅決反對的。一個維持現狀者所堅持的是在不言明的前提下維持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事實。
而這也是威脅之所在。台灣現今的執政者的諸多政策,是在不言明的前提之下暗示中國對於台灣的主權;或者是說,暗示台灣和中國屬於同一個國家。舉兩個例子,日前「與中國簽署C.E.P.A.的提議」屬於前者,「台灣與中國關係非國與國關係」以及「中國觀光客入境台灣免填入國登記表」屬於後者。相關的時事相信國人都有了解。
現今的執政者「在不言明的前提下暗示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是絕對抵觸維持現狀者「在不言明的前提下維持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事實」這種堅持的。但是,因為「維持現狀」是基於對戰爭的堅定反對而存在;於是,「統一」的信念得以在並不引起戰爭的掩護之下遂行他的意志。
所謂的威脅就是:維持現狀者堅決反對的是戰爭,然而以「統一」為目標,片面地改變現狀卻能夠在並不引起戰爭的偽裝下偷渡,最後造成維持現狀者並不願意的結果。「維持現狀」的代價也就是迷思的本身。因為「維持現狀」長久被運用作可以規避立即表態的託辭。以致於讓維持現狀者沒有發現「維持現狀」仍然是一種表態。而基進地堅持「維持現狀」的意義,正是去反對一切改變現狀的意圖。
抵抗潛伏的威脅,反對任何改變現狀的企圖,才能可長可久地維持現狀。
三.一個實例
張銘清。張銘清在台南孔廟跌倒了。張銘清的座車遭到抗議群眾的攻擊。這是個暴力事件。社會譴責暴力。暴力該被譴責。應當受譴責的竟然也可以譴責別人⋯⋯,可以沒完沒了。但是這些都不是事件真正的意義。
意義是現狀被改變了。
中國並不只一次對台灣恫嚇:「不搞台獨,就沒有戰爭。」然而,中國從來都只能在他們的領地上,在他們的論壇,或者是在國際場合上恐嚇「不搞台獨,就沒有戰爭」。他們從來都只能隔著海峽叫囂。
馬英九開始執政不過第五個月,具有中國官方身分的張銘清,在台灣的土地上,在中華民國的國土上,對台灣人說:「不搞台獨,就沒有戰爭。」他在我們的領土上威脅我們。中國現在已經可以踩到我們的領土上恫嚇我們了。彷彿台灣已經默許中國自認為宗主國,所以竟然可以到台灣來宣示其決心和恐嚇。
各位看到這段文字的朋友們,現狀已經被改變了。
這才是張銘清事件的關鍵,這才是張銘清事件的嚴重之處。
馬英九開始執政的第五個月,台灣人聽見中國在台灣人自己的領土上警告道:「不搞台獨,就沒有戰爭。」
各位朋友,現狀,已經是昨日,它已經被改變了。
四.後話
這是一篇為了十月二十五日的遊行所寫的文章。我只是想說,既然,有大多數人是堅持「維持現狀」的,當現狀被改變了。那麼,捍衛自己希望保持的現狀應該也不為過吧。十月二十五日行走的人們,我敬佩你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