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9 00:00:00| 人氣59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星河實驗室21:彰師輔諮系Q&A—入系前(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月時,我們了解到關於學長姐們想就讀「彰師輔諮系」的一些心路歷程,以及目前身為專輔老師/生涯規劃老師的學長姐們,如何看待進入本系所前的事前準備;而接續,我期待各位讀者能藉由3月份「星河實驗室」專欄的文章,更深層的認識輔諮系,透過曾經在此就讀的我們,破除對相關職業的刻板印象或社會迷思,除了協助大家能更明確、具體的考慮自己的未來外,也期待輔諮系一直以來既沉重又神秘的面紗,能慢慢揭開,被更多人認識與了解。

 

Q6:在彰師大輔諮系會學到哪些課程?

(實務課程、演戲、做教具、大一至大四的課程規劃、團諮個諮……)

 

恩亦(甲班)

      接到子瑜的邀請時,覺得「輔諮系會學到什麼課程」是一個好大的問題,畢竟要把四年一百多個學分,簡化成一些文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還分成了兩個組別。想了很久,我決定用分類的方式來說明,因為自己是「學校輔導組」,所以我修的課程大概會分成心理學基礎、教學、學校輔導工作、諮商以及自身興趣這幾類。
      
剛進來大學時,其實免不了要從基礎打起,各種的心理學,如: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及各種概論,這讓我們更了解未來要學的專業到底是什麼,同時也逐漸去澄清可能曾經存於心中的迷思,慢慢朝「輔諮人」前進XD這些課的有趣程度見仁見智,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養份。

      再來說說教學,也是我比較有興趣的課程,雖然我不是一開始就想當老師,但透過一些課程及活動體驗,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起初覺得寫教案要依循核心素養很困難,然而隨著不斷練習並累積經驗後,了解到這是必要的,這樣的教案才會讓自己的課程是有脈絡的,所以對於想當老師的人,我覺得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到「輔導活動教學實習」都是環環相扣的。我尤其喜歡系上微實習的體驗,那時我們這組選了路途遙遠的鹿港國中,儘管只有兩個禮拜的緣份,但在我畢業的兩年後,仍收到學生的畢展邀請,真的覺得很驚喜!此外,大二那年參加的史懷哲計劃,也是個探索自己想不想當教師的契機。

      學校輔導工作則是會上各類的方案以及相關處遇的課程,我很喜歡「危機處理」這堂課,在危機出現的狀況下需要很快做出判斷,而這堂課就是輔導知能的累積,讓我們在遇到狀況的當下知道該如何處理;另外我還上了「青少年輔導處遇」、「學校方案規劃」等課程。

      關於諮商,應該是大部份進輔諮系最初的憧憬吧!這類的課程也讓我覺得永遠學得不夠,我給各位最重要的建議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諮商理論,不論老師的上課風格你喜不喜歡,真的一定要保有熱忱,因為這會影響後面你可不可以找到你想走的諮商風格、你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個案概念化、有沒有足夠的脈絡帶領個案前進,而非只是漫談。系上在諮商這塊的大神真的很多,無論上到哪個教授的課都是非常幸運的事,差別只是在於能不能遇到跟自己風格相符,或是能和自己生命經歷、信念相互碰觸的教授而已。

      在大學階段就是多聆聽、多感受,畢竟沒有了解之前,怎麼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麼呢?而這件事本身就是不斷探索!總而言之,真的很推系上各種諮商實習以及基礎課程,雖然很辛苦,但收穫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此外,我也有一個很切身的體驗想回饋給學弟妹,就是在不傷害個案的狀況下,去做各種自己想要做的嘗試,在還有督導和教授陪伴時,要再勇敢一點點;離開學習的階段,就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和支持,讓自己在面對諮商時有不同的嘗試與學習,我也曾經聽一個教授說,諮商師永遠要比個案再勇敢一點點。

      最後是自身興趣的課程,我很喜歡性別的相關課程,它培養我更多元的去看這個世界、更尊重其他人。認識我的人應該都會知道我對性別、人權這些議題很關心,有些不太懂的人,可能會覺得只是因為你們很開放,但在上完這些課程後,才會了解到除了自身視野的拓展外,「尊重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對有些事情無法接受,就像其實我對於一些比較激情的同志影片並不是那麼能接受,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要知道如何去尊重身旁的人,無論他們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除了性別外,我也有修EAP的相關課程,這個領域是有趣的,只可惜礙於我的學分問題,後來沒有繼續修習。

      雖然子瑜問我的問題是輔諮系大學四年學的是什麼,但我還是想不免俗地說:「永遠不要被自己的科系限制住,生命中永遠都有很多機會去探索。」就像我一個心理系的朋友,後來從事行銷,大學的他常常跟企管系的夥伴一起打比賽。機會或許真的不會從天而降,但我始終相信,當你跨出去一步,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大門在跟你招手,說不定會是更適合自己的也不一定阿!最後的最後,寫上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結尾吧:「不要害怕改變,改變是為了靠近更真實的自己阿。」

 

 

Q7:彰師輔諮的老師們/教授們怎麼樣呢?

(課程內容、授課專業度、與學生的親密度……)

 

嘉銓(甲班)

       還沒正式進入到彰師輔諮前,就很常耳聞大家對彰師輔諮的評價—以成績來看未必是最高的,但裡面的師資以及訓練絕對是最扎實的。這讓我對系上的課程和教授抱持著很大的期待,渴望著能夠在課堂上獲得很多知識。

       剛進入大一時,課程大多是以「心理學」、「社會學」、「輔導原理」等為基礎,帶領我們進入專業助人領域。但必須老實說,大一的課程完全不符合我當初我對這裡的想像,部份教授上課的方式及科目內容對我來說是無趣的,坦白地說,我多數時候沒有在認真聽大一的課程,我雖然知道這些是基礎的課程,卻沒辦法想像這些知識在未來有什麼用處,因此大一時,我對系上的教授們沒什麼好感。

       到了大二,課程正式從基礎的理論進入到稍微進階的課程,有許多「應用心理學」領域的課程,也能夠正式接觸到「輔導諮商的理論」,上課的方式大多都會由教授們講述、同學們做主題報告、教授補充的方式進行。大二的課程不同於大一課程那樣無聊、艱深的感覺,而是有更多能讓我們應用在生活中的理論,在不同的課程中也認識了更多不同的教授;大二遇到的教授給我的印象,每個都身懷絕技,又能生活化地貼近我們來傳遞知識,因為我們是完全沒接觸過諮商實務的菜鳥,教授們必須將他們腦中大師級的知識轉化成我們能夠吸收的養份,到了此時,才打破了我大一時對彰師輔諮有點失望的印象。

       大三的課程進入到理論及實作並行的階段,我們會為了大四的「個別、團體輔導」、「諮商實習」而學習相關理論,又為了免於慌慌張張地實習實作,因此在課堂上配置許多讓我們能與同學們練習技巧的時間,同時可以看見教授們如何專業地引導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將實務以及理論結合,溫柔且堅定地拉拔我們成長。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教授們滿滿的專業度,也能感受到教授們對我們的關心。

       大四課程完全是在各式實習、實作下結束的,跟授課教授會有很頻繁、密切的交流,從這些互動中能看的出來教授們盡心盡力地付出,只為了讓我們能夠有所學習,過程中也會解答許多我們實習上遭遇到的疑難雜症;感受到教授們的用心良苦,也會覺得其實教授們所有的要求、作業等都是很有意義的,從這樣的過程中很能幫助自己在專業能力上有所成長,甚至在即將畢業時,會很捨不得這群幫助自己那麼多的教授們。

       我是一個愛惡分明的人,在彰師的四年中,一開始對系上的教授沒有太多好感,隨著課程逐漸加深、與教授們的互動越來越多,就發現每一位教授都有他的風格及互動模式。有些教授上課無聊,但其實他只是不太知道如何教得有趣;有些教授在學長姐的口中不好相處、要求很多,但其實多從教授們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就會發現他們是為了完整地培養我們的能力,甚至他們也花了許多額外的時間去批改我們的作業;當然還有些教授幽默風趣、上課好玩、專業度滿滿。

       大一的輔導原理就教導我們人們都有「個體差異性」教授們也都是人,各自有各自風格,我認為彰師輔諮的教授們的專業度是絕對不需要質疑的,只要抓到如何與教授互動、怎麼跟教授培養好關係的方式,這些教授們其實都是很好相處的,並且我也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他們絕對都是很負責任地協助每一位學生成長、是很有耐心地訓練出每一位專業助人工作者。

 

品儒(甲班):

       彰師大輔諮系教授們都是輔導諮商領域的大佬,想學的人一定可以學到很多。說實話,少數教授的課堂偏無趣乏味,課程較無架構,但老師們的專業知識是很強的,只要自己主動願意積極學習,絕對會有所收穫。

       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印象很深刻的有金莎教授、全英授課教授、夫妻檔諮商大佬、犯罪心理學大師等。記得大四的團體諮商實習課程,是系上仙女教授之一的教授授課,當時自己對於教授無結構的授課方式很不適應,還常常變更作業及課程內容,讓我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曾在課堂中直接向老師提出我的擔憂與焦慮。經過一學期的課程,發現羅教授的教法其實是像中醫一樣博大精深(這形容是來自同組同學的感想,我也覺得很適合),團體諮商本來就是需要時間催化與體會,在學習團體諮商的過程中,應該要把自己放的更空白,更可以去接受所有未知的挑戰,因為人生不可能永遠都有既定的規則可以依循。

 

Q8:就讀彰師輔諮的時期,會體驗哪些活動呢?

(輔導營、成長營、各種系學會活動、系隊、演講……)

雯茜(甲班):

       從最開始還未進入大學時的迎新、開始認識各種系上活動、講座,到參加系學會、為系上舉辦活動,這些都為我的大學生活抹上豐富的色彩,帶給我珍貴的回憶,也累積了專業知識與經驗。在這些我所參加過的活動中,最讓我印象深刻、收穫良多的是系學會相關活動、演講、輔導營。

       輔諮系系學會的運作可說是非常活躍的,大多數系上的活動都是由系學會統籌,活動的類型多元豐富,如:迎新茶會、制服趴、戲劇之夜、葡萄週、成長營、畢業典禮、工作坊、演講等,多到可以再寫新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我擁有過體驗這些活動的大一新鮮人時期,也有成為系學會股員著手準備活動的大二時期,及成長為系學會股長帶領大二股員、統籌辦理活動的大三時期。每一個階段都豐富忙碌,我從過程中學習溝通合作、領導團體、運作組織不同階段的體驗得以培養我換位思考的能力,且和一群富有熱忱的夥伴共識、成長,雖然會因為忙碌而反省自己不量力而為,但從來沒有後悔過,也非常感謝一起走來的夥伴。

       我們透過演講來體會他人的人生:聽演講幾乎貫穿了我的大學生活,輔諮系畢業前必須聽滿系上12場講座,輔諮人入學肯定都人手一張講座認證時數表。有趣的是,有些人可能等到大三、大四才開始狂聽猛聽,有些人則還沒大三就聽滿了,悠哉地看著等畢業;要注意的是,時數認證表因為沒有電子化,所以也總人有搞丟。除了滿足畢業門檻,透過聽講者的心得分享、與講者互動、體驗講者帶來的小活動等,在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在理論課上未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講座類型五花八門,如:各類探討議題、相關行業執業過程的心得與回饋、系友回娘家、營隊心得分享;大學四年下來我所聽的系上講座肯定不只12場,但花時間在這項活動上肯定不虧,許多講座都凝結了講師多年學習、經驗的精華,可說是聽一場講座勝讀十年書呀!

「輔導營」是我們在暑假辦給高中生的探索營隊,邀請對輔諮系有興趣的學生參加,透過體驗活動來了解輔諮系所的特色。每個年級在加入輔導營籌備與營運時都擔任不同的角色,大一會兩兩組隊當隊輔,營隊開始前會籌備營隊的活動,營隊期間是完全負責帶領與照顧來參加的學員;大二會分到不同的組別做「工人」,籌備輔導營所有的活動、膳食、宣傳、經費等,是營隊的幕後工作人;大三則是擔任小團體的leader,基本上與學員互動的時間只有在團體內,而團體從方案撰寫到執行都由大三負責,值得注意的是,小團體的體驗是了解輔諮系很重要的一環。

 三個階段中我參與了「大二工人」這個階段,起初會參加是覺得暑假該做點有意義的事,但這個參與經驗卻意外的影響了我在生涯發展的選擇與看法;當時我所分到工作類型大多偏向讓學員體驗輔諮系的學習內容,其中就有編寫與執行活動讓學員了解部分心理學相關理論、及準備講座事宜等,在準備和執行的過程中,訓練了我上台的膽量、溝通合作、克服困難、創意激發,從無到有、從緊張慌亂到熟悉,許多感受強烈到可以記上好幾年都不忘。另外也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擅長與不擅長,在營隊的過程中真的有「累爆」的想法,但如果有機會,真的很推薦大家每個階段都去試試,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除了以上我所描述的活動,其他屬性活動也是數不勝數,如:系隊、其他的學校營隊、社團、打工、夜唱等,上面的活動較少出現在大四時期,主要是因為比較多實習的課程,會佔去很多的時間,且畢業前多數人會準備研究所考試、教師檢定,或是為之後的工作準備,所以基本上跑活動的時間都會集中在大一至大三。有人說大學能玩四年,從旁看真的有一些人都在玩且玩得很盡興,只是這個「玩」是有付出、有收穫、有成長的!衷心推薦準備上大學或嚮往大學的學生們,不只讀書重要,參與感興趣的課外活動也能豐富你的大學生活,甚至可以擴展人脈、激發創意,學習成為更成熟、負責任、有實力的人,或許這些經驗都能派上用場喔!我常覺得大學生活充滿著「意料之外,豐收而來」的各種可能!

 

芷昀(乙班)

       彰師輔諮的活動真的非常多,光是看系學會分很多個股就可以略知一二,系學會就有七個股會辦活動,活動、公關、體育、系友、海宣、服務、圖資,每個股一整學年都有好多的活動要辦。在大三時我也是系學會的一員,我們系學會的工作幾乎80%都是在辦活動,所以在輔諮系的活動真的是從未間斷!這些活動使我們在課業的繁忙中找到一些樂趣,又或是在活動中成長、學習到活知識,不只參加的人有所收穫,辦活動的人也是。像是活動股有許多娛樂性質的活動—戲劇之夜、系卡,讓系上有興趣的人能夠大展身手,又或是服務股辦的兒童營和老人營,使參與者也能在辦活動中學習,以及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

       除了系學會之外,系上也有各種體育系隊,像是系羽、系籃、系排、系桌,讓系員有機會選擇各種運動,使我們能夠在滿滿的報告中仍能保持運動習慣,我認為保持運動習慣非常重要,所以我在系排待了整個大學時期,有感情很好的球隊朋友,也一直保持運動習慣和習得了運動技能,覺得這樣的堅持是非常值得的

       還有一個對於輔諮系最重要的活動,也就是「輔導營」,那是我們系上自己辦給高中學弟妹的活動,這個活動之所以對我們非常重要是因為他能夠讓更多的學弟妹了解輔諮系到底在做什,以及我們的熱情!!!參加輔導營絕對是我的輔諮人生當中數一數二的大事,當時身為活動組,不眠不休地希望用最好玩的活動給學員們一個最難忘的回憶,其他組也一樣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且我們系上有蠻多是曾經參加過輔導營,後來真的就讀彰師輔諮的朋友,所以我們更加確信能以自身的力量去分享我們一直愛著的輔諮系。

       系上的活動真的非常多,我自己參加了很多的活動,但不會覺得課業完全忙不過來,我認為好的時間分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辛苦和忙碌之中找到樂趣,這樣才能活出最棒的大學生活!

 

Q9:輔諮系和其他科系的差異之處為何?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

(心態表現、知能表現、專業學習……)

 

淨惠(甲班):

       輔諮系的學生有較多的內省能力,常需要反思自己的狀態、經驗,有時是自然而然就會去想,像是心理學派是否能體驗在生活中等。

       我們也會特別重視人的心理狀態、關係的狀態,來到輔諮系的人多少都帶點覺察能力,課程重視跟人的關係、情緒,所以系上同學比較會養成注重關係的習慣。

 

沅蓓(甲班):

◆心態表現

心態上通常具有親和力佳、富有同理心、溫暖、真誠真摯等特色,在輔諮系的課程中,我們經常面對許多溫和但兼具個人特色的教授,在他們循序漸進地引領下,慢慢地在四年的學習中磨去自身過於銳利的稜角,學會成為柔軟的人,而這樣「溫暖氣質」的培養,我認為是和其他科系最大的差異,也是我在畢業後最喜歡的收穫

◆知能表現

我認為相較於其他教育學院或可修習教育學程的科系,輔諮系的特色是我們在「教育方法課程」「輔導原理與實務」「教育基礎課程」「教育心理學」上的培育非常扎實,並非只將此視為一門課程,而是與專業可以融為一體的日常

◆專業學習

針對學校輔導與諮商組(甲班),我們主修學校輔導與學生事務,若有修習教育學程則可以成為中等教育學校輔導教師,而無論是否修習教育學程都可以持續進修成為諮商心理師。我認為無論未來選擇是否要朝輔導相關前進,輔導和諮商的專業學習都是助力與工具,在行銷、人資、服務業等職業上,都可以展現溝通技巧及細微觀察力,這樣的訓練是在其他科系較少見的

◆人際互動

雖然輔諮系有「人際關係」和「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的課程,感覺輔諮系的學生都善於溝通、較少負面情緒,可我們也會生氣、吵架,但我們所學習的情緒控管、溝通技巧、非語言訊息觀察、對情緒的後設認知等訓練,使我們能更快速冷靜地進行有效溝通。不過,我們有「晤談、諮商」的職業病,所以聊天時,會無意識地使同理心陪伴、正向肯定、事件探問、合理化等技巧,可能會讓對方感到突兀或不習慣,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也是與其他科系最大的不同

 

Q10:臨床心理師vs.諮商心理師vs.心理醫生vs.身心科醫生/精神科醫生vs.專輔老師,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工作內容、面對的對象、工時長短、專業知能、工作場域……)

 

品璉(甲班)

       首先,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職業,這應該是戲劇誤用(而且劇中的治療技巧非常拙劣,那可不是心理治療的全貌)或直觀想法所產生的不正確概念,因此我們先把這個名詞刪掉。接下來再根據臺灣主要規範這些身份的法源分門別類,並簡單的介紹,共可分成以下四類:

(一)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心理師法

       根據《心理師法》的規定,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是畢業於經認證之國內外諮商研究所及臨床研究所,且需修畢相關學程並完成半年兼職實習、一年全職實習,才可以考心理師高考,取得相對應的諮商心理師證書或臨床心理師證書始得執業。個人認為「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最大的差異就是在「訓練背景」,從資格規範與系所開設的課程來看,臨床可以說比較著重在衡鑑(用專業的測驗或臨床會談進行評估)、神經生理與心理病理的知識,較少諮商訓練諮商心理師則是經不同理論學派、議題的諮商訓練,心理衡鑑與心理病理的專業知能訓練也有但比例較少,如在衡鑑方面,臨床有六學分的衡鑑課程,且在實習時只能選擇在醫院並練習衡鑑,而諮商則是三學分的衡鑑課程,但這樣的差距不代表誰優誰劣在執業過程中隨時都可以透過進修、學習

       不管是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工作內容絕對不僅止於「聊聊天」,在與個案晤談、工作的時候,都要運用習得的專業知能,在符合倫理規範下和個案互動,以讓個案不受傷害與從諮商工作中受益。

       以我目前的了解兩種心理師都有蠻廣的工作場域,臨床心理師像是醫療院所、法務單位、社區的心理治療所、特殊教育學校,諮商心理師則像是大專院校諮商中心、高中以下的縣市學生輔導中心、企業的員工諮商中心、社區的諮商心理所、醫療院所。其實只要是有開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職缺的機構都可以是工作場域,很難細屬。也因為工作場域廣,沒有一個固定的工時可以參考,取決於個人

 

(二)身心科醫師/精神科醫師→醫師法

       是《醫療法》中的醫事人員,身份資格和義務是受醫師法所規定,是在醫學院七年後考取醫師證書的人。在身心科醫師/精神科醫師的培訓中,相信思考、行為、情緒、生理(如失眠、食慾不佳)等心理狀態,是受腦部「神經傳導物質」所影響,因此在醫學院七年的藥理訓練後,執業過程普遍來說會以處方藥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藉由藥物調整這些不同傳導物質的濃度試圖治療心理症狀(但勢必存在例外案例)

       至於是身心科還是精神科,其實兩個是一樣的,「身心科」是為避免污名化而建議改名,不過目前兩種名稱都有在使用,無論是哪種稱呼,都是照顧心理健康的科別,就像生理一樣生病感冒會需要吃藥,所以看精神科/身心科吃藥來治療心理症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醫師的工作場域就是醫療院所,如:醫院、自行開業的身心科診所,面對的對象則是各年齡層,只要是願意前來就醫的民眾都會是工作的對象,至於工作時長視個人與機構而定,好像也沒有個固定。

 

(三)專輔教師→學生輔導法

       在《學生輔導法》的規定中輔導教師是指「符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導教師資格,依法令任用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從事學生輔導工作者」,也就是在國小、國中、高中都會看到的輔導老師,而專輔教師更是其中一群以學生輔導為主要工作、原則上不排課的教師職位,是具備教育學程中輔導科專業知能的教師,修畢輔導科教育學程、具備大學學歷就可以應考獲取合格教師證書(但有些偏遠學校會因一直招不到老師而放寬應聘的資格)。

       不要想說專輔老師不用上課很輕鬆,他們要做的事情可是很多呢!!舉凡對班級輔導、學生晤談、與導師聯繫、家長諮詢、校外資源聯繫(轉介社工、心理師)、輔導相關的行政工作、心理測驗施測,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規定(有些專輔老師也是要教輔導活動課)、包羅萬象,唯一確定的是這些夠專輔老師忙碌的(甚至會過忙)!

       顧名思義,專輔教師是在學校工作、以「學生」作為工作對象,直接和學生接觸進行晤談或間接與學生周遭的家長和其他科任老師互動、了解學生狀況也都是工作範圍,至於工作時長則是跟學校老師差不多,再多或再少其實也是視個人情況與學生狀況而定。

 

(四)社工師→社會工作師法

       社工師受《社會工作師》法規定,根據該法定義是「依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術,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促進、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謀求其福利的專業工作者」,是根據專業知識與判斷評估,提供適合的服務以協助個人或群體在社會中適應、生活的職業,切記社工不是志工!!在修畢經認證的國內外社工學系學程或學位後便獲得社工師的考試資格,比較特別的是社工師是指有通過高考取得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而有考試資格、未通過考試的社會工作者則稱為社工員。

       社會工作者有許多種類型,在臺灣可分為「醫務」、「心理衛生」、「兒童、少年、婦女及家庭」、「老人領域」、「身心障礙」等五大領域,這些領域都有社工的蹤影,如:家暴社工、目睹家暴社工、醫務社工、經濟扶助,社工非常專業分工的,會根據個案的需求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若一個人同時有許多議題(像是目睹家暴兒童又需要經濟扶助),那可能會不只有一位社工提供其服務,此外社工也不只是對個人,也可能會和家庭或社區工作。

       社工的工作場域也很廣,可以在醫療單位、法務單位、公家機關或民間機構,端看是哪種類型的社工,根據服務對象與其議題來選擇有提供該服務的單位,工作時長也是因為類型和工作場域廣泛,因此沒有個定論。

 

       以上對於這些領域只是簡要的介紹,一個職業的內涵沒辦法簡單用三言兩語道盡,如果對這些職業有興趣,可以搜尋相關規範的法條、該職業培育科系的課程規劃或網站,綜合前人的經驗分享,形成對感興趣職業較全面的認識。另外,其實會發現並沒有把工作時長說死,其實每個工作的工時端看個人狀況、個案類型、工作場域而定,其實沒有哪個長哪個短、哪個比較輕鬆辛苦,因為每個職業都不容易。

 

 

 

台長: 文學樹

丸子
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心理醫生、身心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專輔老師......原來不一樣?!

閱讀三月的星河實驗室專欄文章,總算解惑,再也不會傻傻分不清了XD
2023-03-09 09:28: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