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1 00:00:00| 人氣1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黃秋芳:從葉石濤、鍾肇政、鄭清文和李喬的台灣書寫勾勒少年小說的傳統與創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檔案:

    黃秋芳,臺大中文系,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著有童話《床母娘珠珠》;少年小說「光」之三部曲《魔法雙眼皮》《不要說再見》《向有光的地方走去》;《山海經》新詮《崑崙傳說》三部曲;經典重述《有了詩就不一樣:來讀詩經吧!》《做自己的煉金師:來讀論語吧!》;論述《台灣兒童文學初旅----兒童文學的遊戲性》;編撰95~97年、109~110年度童話選。 

創作坊的大小朋友們,大家好!

    剛過了二二八連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靠近台灣思索同時,曾經逛逛書店翻一翻書,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1.台灣文學的營養

    這些年,因為家長關心子女教育,圖書印製技術突飛猛進,出版社大量引進西方優秀作品,本土創作獎項與各種不同的好書評選標準,蓬勃了書籍的創作與出版,慢慢拓寬了青少年的閱讀視野。然而,少年小說一方面因為創作人才疏於經營,作品量很少,另一方面也因為發表及出版的空間有限,優秀創作者不願投入,然後出版業更不願在冷僻的青少年出版範疇裡單打獨鬥,少年小說在質與量上,不得不形成惡性循環。

       當翻譯作品夾著得獎光環進入台灣市場,在精美包裝及廣告衝擊下,台灣本土少年小說作品被擠壓得褊狹而侷限加上青少年在價值認同與追尋上,日益物質化,學習與吸收的內容,多半都是傾斜的外來文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具有或多或少的普遍性:

    1.流行觀點:沈溺言情,熱中熱門話題,喜歡速度和刺激,追逐圖像化的動畫、漫畫、遊戲、偶像劇、愛情小說、服飾裝扮……,有從俗從眾的需要,卻又隨時隨地標榜個性,其實需要集體標籤作護身符。

    2.非台灣觀點:無論是日韓傾向、歐美傾向或傾向各地區原住民風潮,都叫做「流行」,唯獨對「此時此地」充滿質疑與挑戰。這種叛出與摸索的心理狀態,其實非常符合培利.諾德曼(Perry Noldeman)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獲得兒童文學界普遍認同的「Home-Away- Home」文學觀點,青少年經歷推翻與質疑之後,才能努力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在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叛出與摸索過程中,少年小說,原來應該是最理想的學習憑據。可是,由於閱讀環境匱乏、升學壓力緊繃,青少年很少藉由少年小說去認識這個陌生而又充滿魅力的成人世界,反而透過立即、快速、簡單的理解模式,成長為另一種立即、快速、簡單的「非文學世代」。

    對於這些青少年的「流行觀點」與「非台灣觀點」,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加以譴責,應當以寬容而理解的方式,一起享受這陌生而又越來越豐富的「成人世界」加在他們身上的諸多「樂趣」、「了解」與「資料的獲得」,和青少年同步體驗閱讀與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更要在「流行觀點」與「非台灣觀點」之外,理性呈現「台灣觀點」。

    所以,我們也可以藉由本土小說成人作品的爬梳、整理與導讀,拓展少年小說的台灣風情,提供青少年另一種選擇機會,試圖在這場「成長的拔河」裡,一起走入一個醞釀、緩慢、深沈的「文學世代」。

    當我們努力拓展少年小說的台灣風情時,不要忘記,「教育」與「道德」是附屬於文學身後的小禮物,我們仍應該像青少年一樣,開開心心地,在嶄新的台灣文學領域裡,發現「樂趣」、「了解」與「資料的獲得」,然後才有可能,把這樣的「樂趣」、「了解」與「資料的獲得」,一起和青少年共有、共享,才能選擇一些懷抱「台灣意識」具有「青少年特質」的小說,重建「台灣經驗」,引起感情共鳴,為青少年提供在傳統中創新的資訊與視野,藉以了解另一種寬闊的生活世界。             2.葉石濤,青春盎然的生命力

    充滿自省精神的葉石濤,可算是台灣文學運動裡的一座指標。從小優渥的環境讓他接受大量歐日文學情調薰染,中學開始寫小說,十九歲首次刊出,從他自己率先批評的「耽美而逃避現實」的作品裡,慢慢摸索,越來越傾向台灣風土人情的描寫,這是他後殖民意識的甦醒。

    八○年代完成《台灣文學史綱》之後,他重拾小說之筆,完成在文學版圖裡十分耀目的《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以一種天真爛漫的陽光筆觸,描寫平埔西拉雅族女子潘銀花,經歷五個男人、生養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間接呈現台灣在日據時期、二二八抗爭、白色恐怖、休養復建……等不同的時空背景,然後在天寬地闊的氛圍裡,土地買了,房子蓋了,唐山人、福建人、平埔族人,同心協力平和歡喜地住在一起。

    從潘銀花的青少年期開始寫起,隨著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的層層啟蒙與成長,在異族情調的描述中,男女互動,生活經營,全都奔放著陽光般的熱情,幕天蓆地,無限寬闊,無論經歷過任何人事變化,潘銀花總是熱烈地享受性、愛、土地、陽光。因為不同的價值判斷,書中並不刻意避免性描寫,潘銀花一連串異於平地女性的人生選擇,不想被平地人豢養成荏弱爭寵的小妾,半夜帶著自己的兒子逃走,重新去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讓兒子跟自己姓潘,高高興興地生了幾個兒子就可以在祭祖靈時升上幾面旗子,讓人得有機會,重新思考單一的文化價值。

    考慮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青少年對性與愛的好奇和迷惑,以及他們所接收到迅速而無遮掩的資訊和貧乏的諮商環境,《西拉雅末裔潘銀花》的內容,究竟適不適合青少年閱讀?是不是應該提供這種機會,讓他們相信,世界原本是一座美麗的繁華花園,其中含藏著很多不同的人,很多不同的機會,很多不同的可能……

    還有一種更安全的「適合閱讀」方式,通過適當的刪節與改寫。一如廖輝英刪改《油麻菜籽》的暴力現場為少年小說《草原上的星星》,周芬伶把同樣的體裁處理成童年版《醜醜》、少年版《藍裙子上的星星》、成年版《妹妹向左轉》,我們也可以略過《西拉雅末裔潘銀花》書中性刻畫的細節,保留青春盎然的生命力,多元的價值,以及和每一個青少年一樣都要經歷的,成長的傷痛,智慧的啟蒙,和永遠要向更美好的遠方走去那種大無畏的永不放棄的勇氣。                     3.鍾肇政,徬徨和掙扎

    和篤信「行動至上」的葉石濤完全不同的是,鍾肇政延續十九世紀舊俄小說裡極端「思考亢奮、行動遲滯」的知識份子傳統。在愛情上、在求學上、在生命許許多多人生選擇的轉捩點上,他都一次又一次經歷著軟弱、痛楚、衝突,在渴望與不安中自我煎熬,而又不得不堅持理想、忠於自己,鍾肇政回憶錄的書名就叫做《徬徨與掙扎》,那是他一生永遠都不可解的生命顏色。

    升學考試失敗,備受戰火折磨,從軍失聰,光復後考入台大中文系後又因聽覺障礙輟學,心愛的朋友和情人相接猝死,語言斷層,自學苦修中國語文……,然後,二二八,白色恐怖……,鍾肇政一生中最動人的質素就是在這一連串的痛挫橫阻中,一邊驚惶著,一邊卻又堅持著做每一件他想做的事,寫小說,編雜誌,辦「文友通訊」,一個人負責召集、聯絡、謄寫、印製、寄發,他這種無聲的「文學運動動力火車頭」的精神,成為持續一生的重要特質。

    這樣的鍾肇政,當然不是天生壯闊的那種生命原型,真正可貴的是,他克服了自己的脆弱與恐懼,一往無悔地往前走去。這是他身上最深沈的勇氣,也是我們在少年小說裡最容易看見的要素,啟蒙與成長。

    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和鍾肇政一樣,在從「兒童」跨向「成人」的這個過渡期,充滿渴望與不安,充滿徬徨與掙扎,然後在一連串橫逆與考驗的人事變動中,克服脆弱與恐懼,一往無悔地往前走去。鍾肇政在這反覆懸盪的渴望與不安、徬徨與掙扎裡,寫下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當然也寫進了青少年不能讓別人靠近的內在禁區,跳過「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的藩籬,不分年齡背景,經過時空考驗,受到大眾一致的喜愛。

    什麼樣的作品最適合青少年閱讀呢?應該由青少年決定吧!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標準去檢視賴和、張文環、鄭清文……等更多並不刻意為青少年寫作的作家作品裡的「文學性」、「人文性」和「技巧性」,還會發現更多「少年小說」的可能性,放大到更寬闊的時空範圍裡,提供更多元的作家作品,讓青少年有機會在閱讀上得到更多一點的自主性。也許,通過刪節與改寫,我們還可以把台灣少年小說的起點往前推得更早,耙梳出更多、更好、更被青少年喜歡和佔據的成人文學作家與作品。

    當我們以「文學性」、「人文性」和「技巧性」這三個標準來檢驗,更可以發現,許許多多暗示性濃厚、衝突強烈,而且描寫素樸簡淨的作家和作品,拓展了少年小說的版圖,也豐富了少年小說裡的台灣風情。                                  4.鄭清文和李喬,雙聲疊唱

    1932年出生於桃園農村、又被新莊叔父收養的鄭清文,看盡「鄉村」和「小鎮」兩個地域背景在社會蛻變中的扭曲痛苦,台大商學系畢業後,任職華南銀行四十多年,籠罩在他成長過程裡那些舊社會的人情事故,那些不斷壓抑著的真情摯愛,始終不曾從記憶中褪色。他不像一般台灣文學的傳統,傾向直接敘述(telling),反而服膺俄國契訶夫的寫作信念,作家是時代的見證人,同情弱者,主張再重大的情節只要輕輕點到,一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以輕描淡寫的筆調展現(showing)人事物的移動。

    他的小說多半只透露十分之一,用很節制的角度寫一些不是最悲劇的人物,愈簡單,愈豐富,並且都回歸到日常生活,在幾近清冷的文字底下,真情烈愛,都在看不見的底層暗潮洶湧。除了為孩子創作的《燕心果》和《天燈.母親》,他創作了兩百多篇短篇小說,兩篇長篇小說《峽地》《大火》,全都符合「文學性濃厚」、「衝突強烈」、「描寫素樸簡淨」的標準,不是刻意為青少年創作,但是在淡筆中有很多年輕時回首惘然的成長經驗與啟蒙領悟,很能引起青少年共鳴和感觸。

    同樣也寫了兩百多篇短篇小說的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生於苗栗,比鄭清文小兩歲,生命活力卻不知道活潑多少倍。

    鄭清文寫《台灣文學的基點》;李喬寫《臺灣人的醜陋面》《臺灣文化造型》《臺灣文學造型》《臺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鄭清文很少參加文學活動,只是在一個人的角落裡靜靜書寫,即使在得過台灣文學獎、聯合報小說獎、文藝期刊聯誼會金筆獎暨主編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台灣新文學貢獻獎……那麼多肯定之後,仍然一個人安靜著;李喬熱鬧多了,接辦《台灣文藝》雜誌,完成長篇小說《寒夜三部曲》《情天無恨》《藍彩霞的春天》《埋冤.1947埋冤》,致力台灣文化改造運動,擔任台灣筆會會長及全民反迷信協會會長,在專欄寫文化遠景,用方塊批社會亂象,濃縮譯介《寒夜三部曲》進入英語世界,企劃執行公視文學節目介紹台灣文學,配合第一部客語連續劇「寒夜」的拍攝,在慈濟電台主持客家節目,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得過吳三連文學獎、台灣文學獎,以及被視為台灣諾貝爾獎的台美基金會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

    奇怪的是,這樣輕描淡寫的鄭清文,和堅毅豐饒的李喬,居然是好朋友。鄭清文習慣在小小的細節裡書寫台灣風貌,把這種微小擴大為一種無所遁逃的共同人生;李喬習慣在一個巨大的框架裡書寫台灣命運,可能疏漏了一些珍貴動人的細節。

    一輩子執著於台灣書寫的李喬,從《結義西來庵》的抗日、《寒夜三部曲》的土地悲歌,到《埋冤1947埋冤》的二二八控訴,最後在小說《咒之環》裡,回到平埔族最後一個巫師死亡前向全台灣居民的詛咒,提醒每一個人,我們必須奮力從詛咒裡解脫。這樣強韌的創作者,文字底層總藏著強烈的生命力,充滿了意志和力量。讀師範時為了考試,苦學「心理測量學」,熟悉各種不同的性格測驗、性向測驗、智力測驗的全套理論和實際操作,然後到學校從事輔導工作,一次又一次和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問題家庭、問題學生互動拔河,這些經歷,讓李喬心痛而又沈重地以校園吸膠為主題,為青少年寫了《青青校樹》、《強力膠的故事》,烈烈如焚,以長江黃河的奔騰之勢傾出千言萬語,創作者恨不得立即經由小說,跳到讀者面前來控訴或訓誡。

    鄭清文完全不是這樣。他融合幻想與寫實的青少年作品《天燈.母親》,全書篇目從〈春天早晨斑甲的叫聲〉、〈初夏夜火金姑〉、〈夏天午後紅蜻蜓〉、〈初秋大水水豆油〉、〈初冬老牛送行的隊伍〉到〈寒冬天燈母親〉,藉著一個十一指小孩的痛苦與掙扎,思慕逝去的母親,從一個小小的點寫起,呈現「永遠不會改變」的時間和「不會永遠存在」的空間,記錄那些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古老農村,強調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生存的權利,同時也無限放大到暗喻整個台灣過去的史實。                          5.在傳統中創新

    ChatGPT因應社會新聞、基礎學術、文學文本、電影劇本……流暢地處理寫作命題,有些候甚至比真人更專業、博學時,如何在傳統中創新在悖離邏輯中創造,就成為嶄新的努力方向。

    2022年底,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為了整理李喬先生全集,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包括彙整不同出版社和報紙投稿,工作團隊花了很多精神到全國各大圖書館找出來他的作品,很多作品甚至連他自己也不記得了,因應即將發表的第一階段發表會,以及期盼在李喬老師生日(615日)前完成的全集。這個月,我們就先來認識葉石濤、鍾肇政、鄭清文和李喬這些台灣書寫前行者,如何勾勒出可以看見新時代的青少年情懷。

    當我們對照閱讀他們的作品時,不但可以看見兩種迥異的生命形態,還能在兩種迥異的創作風格中,深入思考少年小說幾個重要的命題:

    1.在創作者的心態上,葉石濤、鍾肇政鄭清文這類「為情志而書寫」的創作者,和李喬這類「為需要而書寫」的作家相較,甚麼樣的創作行為更真摯、更能表現一種純粹含藏在作品裡的生命力?

    2.在作品的內在特質上,談人格教育、談校園問題……這些「為孩子的人生鋪路」的嚴謹少兒作品,和充滿幽默、遊戲、愛與迷惑……這些「讓孩子沒有目的的感動」的文學觸角相較,會在作品中發展出什麼樣不同的風貌?究竟哪一件人生功課,對孩子更重要?

    3.在孩子的閱讀行為裡,兒童觀點與文學觀點如何整合?教育需要與遊戲需要如何兼顧?純粹的情志書寫,會不會對孩子的影響深一點、也久一點?

    閱讀這些充滿台灣時空色彩的作家作品,最初的收穫,當然是對於文學質素的欣賞與學習;其次,認識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不同的文學風格,許許多多用心生活過的創作者,各自留下令人難忘的文學典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體認文學的厚度,來自於無止境的時空上的累積,尤其在台灣努力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此時此刻,透過文學,正好可以讓我們重建、重新發現這些「一度被消音的永恆的歷史」,我們認識、吸收,直到有一天也走入歷史的一部份,希望我們都有機會,增加一點點,文學的厚度。

台長: 文學樹
人氣(1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給創作坊朋友的信 |
此分類下一篇:黃文輝:從無塵室到兒童文學森林
此分類上一篇:徐惠綺:與箏靠近的夢,與世無爭的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