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看很多企業都想擴大其版圖,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把資治通鑑看了多遍,發現幾個比較成功的企業的原則都差不多的
1.秦王朝:如何從三流軍閥,統一七國的.
2.劉邦:如何從空手到到建立王國的.
3.孔明:如何將垃圾債券劉備,轉成獨霸一方的軍閥.
4.康熙:如何成功併購漢民族,建立亞洲最大王國的(領域是明王朝6倍以上).
其實他們的方法跟邏輯都很相同
1.與人為善,聚集資源的目的在於聚集人才(不是讓家人快樂喔!).在戰國時期,只有秦國廣招六國人才,六國則是必須是士族才可以當官的.劉邦則是不太識字的老粗,不會打仗(劉邦打仗都是輸的,他手下的大將都是來自於項羽,韓信以前是項羽的警衛)也不會文采,但是手下的人才都是從項羽招來的...
2.向來不作自己不擅長的事:劉邦的部隊不會打仗,因此改用繞過城池的方式抵達咸陽...項羽則是連破38城後到達...後來劉邦還是乖乖的把咸陽讓了給他...但是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建立漢王朝.赤壁之戰,很少人知道劉備的部隊根本沒打就跑了.孔明的事只是後人杜攥的..孔明的隆中對已經說得很清楚..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所以赤壁之戰遶跑了)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所以跟他聯盟,後來劉備娶孫權的妹妹,直到後來關羽幹了蠢事攻擊東吳,後來戰敗身死..其實關羽在三國並不是什麼勇將...關羽會有名是因為三國演義把他神話了,還有在清朝大力推廣造成的...所以歷史的事還是迷迷糊糊就可以了,不然會對很多事覺得很好笑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劉備保全實力去取得低價股進行經營,而不是自己開一家,因為能力不夠)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音: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所有的戰略都是遠交近攻-- 其實劉備只做了50%就三國鼎立了,後來是因為孔明去世..關羽急於立功...破壞了原則就沒了..
過去這些歷史對我的啟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