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腰落胯的重要性:放鬆骨盆肌肉,校正體位,鍛鍊腿部肌肉
基本功練習時,配合腹式呼吸的鬆腰落胯非常重要.
基本上很多人把鬆腰落胯解釋成:把腰部肌肉放輕鬆、然後微微蹲下。
如果學者沒有骨盆的問題需要改善,而且沒有靜脈迴流不良的毛病(高血壓、婦科、攝護腺、糖尿病等)時,其實是不用這麼講究的。
就是拳架打一打,流流汗了。但是骨盆假如沒有每天動一動,它就會慢慢的凝固沾粘起來。等不能動時,通常已經有很多毛病加上骨質問題,練習的難度就高了。
人類由於直立行走,因此就形成了特有的脊椎彎曲。第一彎曲是在會坐時形成,於是在三十年後帶來肩頸酸痛的毛病。這時使用各種器具、藥物、按摩在企圖改善肩膀頸部酸痛,其實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問題不處在肌肉部份,而是整體身體結構歪了。
第二彎曲是在大約八歲形成,所以假如在八歲前沒有好好管教小孩的站坐姿勢,三十年後就必須開始接受腰酸背痛、偏頭痛、婦科、靜脈迴流不良等慢行疾病的產生,於是就服用各種藥品來增加肝、腎等循環負擔來降低生命週期。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利用地心引力來慢慢破壞生物的支撐結構,然後促成衰老及疾病。
這也是脊骨神經學這被證實少數可以治療病患的醫學之ㄧ了。就是改善脊椎、骨盆的位置,就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疾病。
實際上鬆腰落胯必需放鬆鼠蹊及背後的淺層後胸腰筋膜及臀中小肌、中層的豎脊肌、深層多裂肌、腰方肌等。
外型有點像把腰部肌肉放輕鬆、然後微微蹲下讓身體的重量明確的鬆入骨盆的六個點後,輪流帶動上半身的拳架.
特別是左右前方的落胯,只要落得對就可以將全身體重降到湧泉,然後藉勢彈上來.讓自己平穩的單腳立在球底平面上(如下圖).
20101102061.jpg
20101102063.jpg
上半身的動作基本是反應出骨盆轉動的圓弧.手的動作的意義不大,重點是骨盆.
一般而言,人的身體會隨過去的慣性會有所傾斜.通常是偏右前方.檢測的方式很簡單上課時會說明.重點不是用力找到每個點,而是放鬆的滑落到每各點。
由於骨盆承載了身體的重量、分配身體的重心,因此大部分身體上檢查不出的毛病:腰酸背痛、肩膀頸部酸痛、坐骨神經痛、便祕、代謝緩慢、頻尿、失眠、肥胖等毛病,都是骨盆退化的現象,因此只是慢慢的把骨盆活化,問題就會改善了。
如何在練習時讓身體落到該到的位置.
一是拉筋了解骨盆位置,所以練習開髖動作的拉筋是必要的,可惜大部分的人不願意花時間,就是一直練習拳架.通常是依據練習時間多久來判定自己落胯的程度.基本上,位置沒有找到,就只是感覺而已.
每個基本功都要用丹田呼吸將小腹收入來導引脊椎、骨盆的改變,然後以輕緩的骨盆前、後傾來對腹腔進行增減壓,如此才可以以內在的深層肌肉來推動骨架,帶動外在肌肉群完成各種骨盆角度的站姿,隨著吐氣放鬆才會變成正確的站姿。
下面的動作重點都是骨盆平移,不是扭轉身體的.但是這樣的動作對成年人是很大的挑戰,通常只要看學生進行下列動作練習的程度,就大概知道其身體狀況了。
當然不必要做到如圖片的平整,但是這是最基礎的定位,有空儘量練習。因為是開髖骨提升練功的質量的,不是練功會活開髖骨的。 這樣才會發現身體的障礙,進而校正自己的骨盆.
這些動作需要小腹的核心肌肉群不斷的運作內縮放鬆,骨盆慢慢的前後傾。這就可以各種角度的按摩到骨盆內臟了.
骨盆保健肌肉內臟0002.jpg
這樣當然可以改善骨盆前傾的狀況,整個身體的骨骼支撐架構就會改變,然後重心就會轉移,當然這過程中酸痛的轉移就會產生-新的肌肉運動模式建立就會讓過去少動的肌群產生酸痛,這是拳經上所說的換勁。舊的痠痛會隨著運動方式的改變而慢慢轉移并緩和,只要有練習就會改善。
體態改變就、身體改善就是副作用而已。
二是落實到平常的行住坐臥中,像含胸拔背就是了.詳參含胸拔背的說明.
骨盆分析側面分析0002.jpg
坐時儘量把中氣提起來,時時每個方向的活動骨盆(但是不是扭轉胸椎)體會骨盆在不同位置時,骨盆附近肌肉群(臀中小肌肉、梨形肌、腹橫肌、提肛肌群、恥骨肌肉)。
通常我建議先熟練坐的再練習站立坐胯,這時就要開始利用骨盆移動時的重心改變鍛鍊腿部的各部分肌肉.慢慢體會骨盆的變化對於上述肌肉及腿部肌肉的牽動。
所以練武跟練功時是完全不同的,練武是,化大圈為小圈。所以越厲害的招式,養生的功能就越小。
練功是把身體的律動全部劃成由骨盆帶動的圓圈及前後翻動,藉由脊椎作為傳動來轉動全身的關節,這過程必須充分掌握氣勁的來龍去脈,不是手劃來劃去。
只要核心肌肉群有力骨盆靈活,不需要刻意的抬頭挺胸也可以將脊椎及頸椎領直了。
這樣的練習方式就是用把小腹收進去來轉動骨盆,養生的效果已經透過許多學員的練習獲得證實,無需贅述。因此這樣練習可以說:沒效就是沒有練習而已,不可能無效的。
拳架就是Demo Mode 跟 Test Mode。是用來檢視內在呼吸及運動的方式之ㄧ,熟練時用手輕輕搭住人的肩膀就可以感覺到身體運作方式連情緒都可以感覺得到的。
不過這感覺相當複雜,就像心法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