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拱橋是一種半圓拱形建築架構。顧名思義羅馬拱橋是羅馬人發明的,是建築史上偉大的成就。整個羅馬古橋之所以可以如此達成穩定的靜力平衡,是靠著楔形的拱石之間的壓力,也就是靠著楔形石彼此之間相互壓擠造成的。
原理:
拱橋中央弧形,楔形石彼此接合的部分能夠彼此向外擠壓,是由於拱橋兩邊的石牆所提供的力。羅馬拱橋最常用的建造方法就是用厚重的橋墩,用來確保拱橋的水平力平衡。如果拱橋的兩邊會受外力移動,那麼楔形石彼此接合部分就壓力就會鬆散,拱橋很容易就會倒塌。所以拱橋實際上靠的是楔形石彼此的擠壓力量跟摩擦力的支撐。
在這張1920年代的照片中,一座羅馬古橋橫跨在伊拉克摩蘇爾附近的莫爾乾河床之上,這是德國考古學家馮歐本漢在1899年發現特爾哈拉夫遺址(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資料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http://www.ngm.com.tw/story03.asp?mno=45&sno=152
也就是說,這橋樑存在了8000年了。在沒有鋼樑、水泥等現代工程支撐下,就橋樑屹立不搖。最主要的是栱型結構可以有效的分散地心引力跟上面物體的重量到地面,因此提高了使用年限。
人體的脊椎本來就是自然的拱型,後來隨著站立、行走而開始變形。
然後造成整個系統的隨時間而毀損。
因此假如在練習太極拳跟瑜珈時,可以時時注意原有的拱型結構。自然可以提高脊椎的使用年限。所謂的含胸拔背就是如此,瑜珈在練習時不斷的強調根鎖、臍鎖、喉鎖就是在練習這些。
假如在練習時,側面沒有明顯的將脊椎放鬆,恢復成三到九各月的形狀。那會再多的拳架、技擊招式、體位。其實意義不大,反而會加速磨損,產生運動傷害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