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23 00:06:51| 人氣7,6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56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56  2562-末行

寅二、以大小乘的名稱成立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少分義者,是一分故。

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記

  而且,大小乘也是以修行時是否學習積集無邊資糧而區分的。說「少分乘」和說「小乘」,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因為少分之義即是一分的緣故。
  從反面推理:之所以說一者是大乘、另一者是小乘,必定是由修因的差別所致,即大乘修因圓滿,小乘修因不足;否則,若修因相同,怎麼能安立大與小的差別呢?因此,成佛的大乘,其因決定是修積無邊資糧,並非以少分資糧便能成佛。

新譯廣論

還有,小乘和大乘的分別也是在於它們的行者在修持正法時,有沒有學習無量無邊的資糧(集資糧)。「獨一乘」(藏:nyltshe bai theg pa) 與「小乘」(藏:theg dma)是同義詞,因為「獨」的意義就是「一部分」。

寅三、以果隨因行的規律成立

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現在即便成辦下劣的果實、飲食等事,尚需積聚眾多因緣,然而對士夫第一勝利的欲修成佛,反而認為一分因緣就已足夠,這是極不合理的,因為「隨順而成立」,這是緣起的法爾本性。

寅四、以聖教成立

《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針對這一密意,《悲華經》說:少分因緣成就少分果,一切因緣成就一切果。

新譯廣論

有鑒於此,佛陀在《悲華經》(梵:karuna-pundarika-sutra,又作《大乘悲分陀利經》。此經是開示阿彌陀佛及釋迦佛等本生,並以開示淨土成佛與穢土成佛的關係,由此彰顯釋迦如來于穢土成佛的大悲)

《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為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乃至廣說。

《如來出現經》說:諸佛並非僅以一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為什麼呢?最勝子(佛子),諸佛需以十億無量正因才能成辦。何等為十?何等為十:十億無量正因是指哪些呢?)即是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的正因乃至一一廣說。(華嚴經舉例時大都列舉十項代表無量無邊)

林師兄消文

《八十華嚴》〈如來出現品〉。另外查周拉博士關於《修次第篇》的論文中,譯作《聖如來本生經》,經文大致與本論符順。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如是廣說。

《無垢稱經》也說:諸友伴!如來之身是從百福出生,是從一切善法出生,是從無量善道出生。「如是廣說」是梵文用詞,用於引用經論結束引號之後-林師兄消文。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龍猛菩薩也在《寶鬘論》中說:即使佛陀色身之因,也像世間一樣無法估計,試問又怎可能估計法身之因呢?

以上引經據典證明:須以無量因緣才能成就佛道,僅僅以一分因緣並不足夠。

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如是諸如來者,唯以利他大悲圓滿無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說是福等流

丑六、方便智慧以六度總攝而修學是顯密共道之相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

如是方便和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而修學,如同道前基礎教授殊勝中所說,是密乘和波羅蜜多乘的共同之處。

因為波羅蜜多道的體性無餘攝入密乘,故對於波羅蜜多的意樂——發菩提心行為——修學六度,密乘行者也須依止。《勝金剛頂續》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惟是共學。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各大密續解釋無量宮殿諸本尊,盡其所有,一切都是內心之功德時,數數宣說是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的緣故。

因此須知,除了少數由於補特伽羅的差別而以欲塵為正道等和波羅蜜多所說稍有取捨的差別之外,其餘唯是共同的學處。(詳見《密宗道次第論》)

法王達賴喇嘛開示

所以這以上就說到了,在大乘的金剛乘還有波羅蜜多乘,兩者來講的話,大致上都是共同的,那只有少數的不同,像是在金剛乘裡面有說到,無量宮、壇城,還有本尊等,這種少數的不同以外,但是講到內心功德的時候,都是同樣的反覆的說到六波羅蜜多、三十七道品、六十空等圓滿波羅蜜多。

就像是小乘和大乘的時候,也說到了小乘和大乘共同的學處,小乘所學的,幾乎都是大乘與小乘的共同學處了,只有少數的差別。像是在小乘的時候,說到五欲要完全的斷除,可是在大乘裡面又說到,為利有情的緣故,所以菩薩們會刻意的以貪心的因緣來促成利眾的事業。像是菩薩們故意現為轉輪聖王,以貪心來娶妻生子等,為的是什麼呢?能夠利益更多的有情,像這種情況下就特別了。只有這種少數的區別以外,我們要知道說小乘、大乘,大乘裡面的般若乘、金剛乘,其實越前面的這個基礎,下下乘的基礎都是上上乘必須共學的,共同學習的一個內涵,不應棄捨。

新譯廣論

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包含六種波羅密多的「方便、智慧」修學,乃是「密咒乘」和「波羅密多乘」兩者所共有。許多續部在解釋整體越量宮殿(藏:gzhal yas khang。又作無量宮)及諸尊天眾皆是內心功德時,亦屢屢提及「六波羅密多」(梵:sad paramita。藏:pha rol tu phyin pa drug。又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即是大乘菩薩為達至佛果彼岸道所要實踐的六種法門。)、「三十七菩提分」(梵:saptatrimsat bod hipaksiyadharmah。藏:byang phyogs so bdun。又作三十七覺支,是次第趣證涅槃的七聚共三十七種修道方法,亦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六空」(梵:sodasasunyata。藏:stong nyld bcu drug。《般若經》所說的十六層空性階位-內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等等圓滿波羅密多道。由此可知,除了為少數殊勝補特迦羅而設的密續「以欲塵為道」等教法外,一切般若波羅密多經典所說的取捨處(應奉行和應禁止的事情)皆是密咒乘的共學。

日常法師開示

至於密法中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法門,是以煩惱為道的,比如說現個貪相、現個瞋相或者癡相,都有它特別的道理。這個跟我們顯教這樣次第走上去,稍微有一點不一樣。除此以外,其他都是共同要學的,其中尤其是大菩提心的基礎,為顯密所共,是絕對不能少的。

丑七、故以上說為種子教誡愛惜修學大乘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如果以上述內容作為種子善加思惟之後,便知:並非對一分道而是對全分道體沒有獲得定解,則不能了知大乘的總道。因此,具慧者應當對此發起堅固的定解,由多種途徑逐漸增長大乘種性的能耐不斷擴展。

新譯廣論

應以上文所說內容作為種子而善作思維,假如對「全圓道」而非「一分道」末能獲得定解,便不能明瞭總體大乘道的根本,所以,有智慧的人應對這種方便智慧之道引生堅固的定解,並以多種方式令勝乘(大乘)種性的能耐不斷擴展。

日常法師開示

所以我們對此要生起堅固的定解。第一個要正確地認識,然後不斷地思惟,直到確定不移了才算堅固。所以次第是--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堅固。要想做到這樣的話,應該由多門中(各方面)漸漸增長種性,使得內心於大乘堪能。現在我們很明白自己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了我們凡夫的確沒有這個力量,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要來學。如果你有這個力量,還來學它幹什麼?所以千萬不要說:「我不行呀!」應該這麼說:「我還不行,所以要努力。」那就對了,了解自己不行,然後好好去學,學了以後,好好地照著去做,所以說「漸增」。所有的修學都是這樣來的,絕不可能一口氣就一步登天,沒有這樣的事情。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