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24 14:14:34| 人氣6,6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57 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57    2571-2582

新譯廣論

庚三 解釋學習學處的次序: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解釋學習學處的次序」分二: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大乘的總體修學方法(道理、軌理)。

金剛乘的特別修學方法(道理、軌理)。

辛一 大乘的總體修學方法:

初中分三: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大乘的總體修學方法」分三:

建立學習菩提心學處的意欲。

建立學習學處的意欲後受持佛子律儀。

受持律儀後的學習方法。

壬一 建立學習菩提心學處的意欲: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別解脫律儀密續之中,若沒有首先受持戒律,便不應聽聞各種學處,但這些菩薩律儀有各種分別。我們先要妥善認識各種學處,然後才進行修學,如果已經樂於受持學處的修行者,便可以傳授各種律儀。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ㄉㄚ ˊ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如《菩薩地》說:對於希望受持菩薩淨戒律儀者,首先要為他們開示菩薩法藏摩怛履迦之中所說的菩薩根本學處犯過處。經慧力觀察及殷重抉擇後,若他們能真心愛樂而非受人指使,亦非與人爭勝,便可以知道他是真實菩薩,此時上師應依照儀軌為他們傳授淨戒律儀,讓他們受持淨戒律儀。

(摩怛履迦,梵:matrka。又作本母、論議。據《瑜伽師地論》說:「諸經中,世尊分別諸法性相,反復解說其義者,稱為摩怛履迦;又諸聖弟子證諦理、闡論諸法性相之論述,稱為阿毗達磨藏,亦稱「摩怛履迦。」《瑜伽論記》說「摩怛履迦云本母,集諸經義論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詮義,故名本母。」)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如果我們若能先行瞭解學處,緊記於心,在建立起衷心愛樂學習學處的意樂之後才受持律儀,這樣便會非常堅定(堅固不退失)。若在這裏及下文兩處解釋各種學處,恐怕文句極為繁複,所以留待後文再解說。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壬二 建立學習學處的意欲後受持佛子律儀:

第二項、最初受持菩薩戒律的方法,在受戒後立即防護根本罪惡作罪的方法,與及若有毀犯的還淨方法,我在《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之中已作出詳細的抉擇。在受持戒律之前必須首先研讀此論,由此即能獲得瞭解。

﹝第三分三: 何所學處,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壬三 受持律儀後的學習方法:

「受持律儀後的學習方法」分三:

什麼是所學的學處。

六波羅密多能統攝一切學處的道理。

修學波羅密多的次序。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癸一 什麼是所學的學處:

菩薩學處的仔細分類,雖然無量無邊,但是若要把菩薩學處分門別類,則可以把它們統攝於六種波羅密多之中。所以六波羅密多是菩薩道一切的綱要(大嗢陀南)。即使「四攝法」(: catvari samgraha-vastuni。藏。Bsdu ba’i dngospo bzhi。又作四攝事、四事攝法、四集物。即是: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等四種菩薩攝受眾生趣入佛道的方法)亦同樣統攝在以下的六種波羅密多之中。

包含「佈施」的意思很易瞭解。「愛語」是指依循六種波羅密多來教化弟子。「利行」便是把別人安置於這些教法的本旨之中。「同事」是指自己要和弟子一起實行這些教法。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雖然(福、慧)二資糧及(戒、定、慧)三學等也可以統攝所有一切菩薩道,但是它們卻不能產生出像六波羅密多那樣的確切定解,所以六波羅密多是最佳的總攝方式。

廣論消文257-1  2571-2582

日常法師開示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初中分三: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所需要學的大乘,一共分成二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 

現在這裡大乘又分三部分,先看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發了心以後不是馬上要去廣行六度,要先學菩薩學處。學處就是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再受菩薩戒,受了戒後再廣行六度。「律」就是別解脫比丘戒,「咒」就是密乘。沒有受比丘戒前,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同樣,沒有受密宗的灌頂,則密宗的戒不能聽。但是菩薩戒不一樣,在沒有受戒之前,應該先好好地了解道理,然後認真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內心上也生起絕大的好樂,那個時候才授予菩薩戒。正規受菩薩戒,不是大家一起照本宣科受一下就是了,一定要先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出了家的沙彌先要學習一段時間後,再去受比丘戒,有了這個根本之後再受菩薩戒,是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菩薩地》上說:如有人想受菩薩戒,先應該好好的開導他,為他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就是菩薩法藏中的菩薩學處,詳細說明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學,不該學的而學就是犯了。學了以後,以智慧去觀察、思惟決擇,到「至心愛樂」的程度,就是覺得這個很好,一定要去學的那一種心情。

如果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而至心好樂,這樣叫做堅固菩薩,這樣才不會失壞。這一種人才是真正可以受菩薩淨戒律儀,要如法去受戒,而老師也應該如法地告訴他。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所以我們在受戒之前,應該先把要學的內容了解清楚以後,「為作意境」,就是如理作意觀察思惟。所以我們平常真正要修的,就是對於該學的內容要有正確的認識,內心經常牢牢地緣在這上面。如果了解了所要學的內容,產生強盛的好樂心,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才去受戒,那麼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後面還要講,所以這裡不多講了。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受戒的儀軌該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後面在講戒品的時候還會詳細講。我們在沒有受戒之前,一定要先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解了才去受戒,受了戒之後正式地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廣學六度。

﹝第三分三: 何所學處,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部分。

第一個、學處是學些什麼內容呢?

第二個、六度能把我們應該學、需要學的所有內涵都含攝無餘,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就不圓滿;它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不只是浪費,還會有問題。所以第二個就是詳細地辨別此點,讓我們有了正確圓滿的了解;再下面才開始談怎麼樣去學。現在先說第一個。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如果詳細來說,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但是分類、歸納成六個項目的話,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裡先簡單地說一下。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二者有一點不一樣,後面再詳說,但是行相確是相同。其他愛語、利行、同事的主要內容,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以福智兩種資糧,及戒定慧三學,也可以統攝一切菩薩所要學的內涵,但是透過六度所能夠引生的了解,其他的方式都比不上。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真正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餘,而且不多不少、最圓滿的就是六度。不管是二種資糧或四攝、三學等,菩薩所應學的都包括在六度當中。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