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10 16:35:13| 人氣6,3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15 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15  2154-2167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具足圓滿體相的菩提心,包括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菩提之心。按次第修心時,1先修希求利他之心,2再修希求菩提之心,3最後認定修持的結果是發菩提心。

卯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初中分二: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正發此心。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首先要打好基礎,引發生起利他心的所依基礎,包括修平等心、修知母、修念恩、修報恩四項內容,然後真正發起利他心,包括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三項內容。

初中分二: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生起利他心的基礎:一是令心對一切有情平等;二是將一切有情修成悅意相。

巳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分三:

應修前行次第 真實修行平等之理 攝義

今初。

午一、應修前行次第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在下士道與中士道中所說的前行等所有次第,此處也應取來修習。

午二、真實修行平等之理分五:

須遮止貪嗔令心平等 修行何種捨

修的次第 以修何者遮止貪嗔

雖不遮止怨親心但遮貪嗔

未一、須遮止貪嗔令心平等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 、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若此處一開始沒有遮止分黨-分別心、令心平等,而對某一類有情生起貪執,對另一類生起嗔恚,如這樣那所產生的慈悲也都有分別心,如此則無法產生緣無分別心的平等慈悲,所以應當修持捨心。

未二、修行何種捨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行捨:與善心相應的心所,即緣善法,令心住於平等,遠離昏沉、掉舉等過失。作用是不讓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生起。行捨屬於五蘊中的行蘊,故稱為行捨。《成唯識論》中說:云何行捨?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

受捨:不苦不樂的捨受。

無量捨:緣無量有情而遠離貪嗔的平等心。

所以,心住於善,遠離沉掉,是行捨;心的感受非苦非樂,是受捨;緣有情而遠離貪嗔,是平等捨。

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日常法師淺釋

無量捨分為兩種,當你緣有情的時候有兩種情況:

1.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有貪、瞋等煩惱,但你因為透過修行,自己已沒有煩惱,所以見到有情時,心裡也引不起貪跟瞋,這是一種。

2.還有一種,是有情對你而言有親怨之分,儘管如此,你內心對怨跟親的反應,應在「怨、親」二境上如理決擇,而遠離貪瞋,處於平等捨受中(無論是怨或親都不起貪瞋,平等無分別心)

未三、修的次第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

為了使平等心容易產生,觀修的次第

1首先應以無利無害的一般人為所緣境,

2然後遣除貪嗔,讓心平等。

譬如,緣陌生人反觀自心,讓心沒有貪也沒有嗔,平等安住。如果內心有絲毫貪著或厭惡,都是心不平等,必須遣除,直到遠離愛憎為止。

對待無利無害的一般人,內心貪嗔相對微弱,容易使心平等,所以先緣中庸的對境修平等心。

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

如果對中庸者,心能遠離貪嗔達到平等,接著就緣親友修平等心。

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

若對親友心不平等,或者由於貪嗔而分別自方與他方,或者由於貪執的輕重而使心不平等,則須一直修到內心平等為止,然後再對怨敵修平等心。

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如果對待怨敵時,心沒有平等,就會專注在此違逆相而起嗔恚。若對怨敵內心也能平等,接下來就普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所以,修捨心的次第是:先對一般人修,再對親人修,再對怨敵修,最後對所有人修。

有人說:對自己的母親本來就有歡喜心,不必先修平等心再修悅意慈,多此一舉。

答:對母親俱生的歡喜心,實際只是貪心而已。平等心修好之後,再生起悅意慈,這時才是不夾雜貪煩惱的清淨慈心。先修平等心,目的是為了消除偏執一方的貪嗔。我們的心不平等,好比山峰高低不齊,現在要讓內心平等、無有高下。

《八大人覺經》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未四、以修何者遮止貪嗔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修習哪些法門能斷除對有情貪嗔不平等的心態呢?具體是修兩種事。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對有情方面,應當思惟:因為一切有情都同等希求安樂、不願受苦,所以將有情分成兩類,對一類執為親近而作饒益,對另一類計為疏遠而傷害或不作饒益,這非常不合理。

譬如:冬天街上有十人缺少衣食,他們平等希求得到溫暖,若認為其中五人是自己的親友,而趕緊給他們送棉衣、送熱湯,讓他們住在溫暖的房間裏,認為另外五人是陌生人,即使他們踡縮街頭,身體凍得發紫,也不去關心照顧,這是很不應理的。或者很多人中毒時,自己只為關係親密的人解毒,而捨棄另一類人,這是違反道德仁義的。

所以,想到普天下的眾生都平等希求離苦得樂,自己應當平等給予眾生安樂,拔除他們的痛苦。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對自己方面,應當思惟:無始以來在生死當中,沒有一個有情不曾百次作過我的親屬,既然都是親人,對誰應貪對誰應嗔呢?這是《修次中篇》中所說的。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對親屬生起貪愛時,就像《月上童女請問經》所說:我往昔曾殺害你,我往昔也曾被你殺害,所有人彼此互為怨敵,彼此殺害,你們怎麼會還生貪心呢?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而且,對前文中士道(思惟六苦時)所說親怨無定過患,一切親怨迅速改變的道理,應當善加思惟,由此能夠同時遣除貪嗔二心。

未五、雖不遮止怨親之心但遮貪嗔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現在取怨親這兩種對象來修捨,並不是要捨去親屬怨敵的心,而是要滅除因執著怨親所生起的貪瞋之心,只有將這種分別心去除,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午三、攝義

圓滿菩提心的體相,應當具足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菩提之心兩種德相。修菩提心時,按七因果教授,先修希求利他之心,再修希求菩提之心。

修利他心,發心親自荷擔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先要修好兩個基礎,一是修平等捨心,二是把有情修成悅意相。在此基礎之上,再修習慈、悲、增上意樂。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