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09 09:14:02| 人氣3,9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14 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14  2143-2153

辰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分二:

設問 解答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悲心之果的軌則。

巳一、設問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如是漸次修心,若生起了悲心,就能引發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心,以此便足已,為何在修悲之後,還要加修增上意樂呢?

巳二、解答分四:

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午一、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的慈悲二無量心,小乘的聲聞獨覺也有,但如果是親自擔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重擔,則除了大乘之外其他乘沒有。因此,必須引發這種心力強勝的增上意樂。

午二、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所以,僅僅憶念如何給予一切有情安樂、如何讓他們遠離痛苦,還不足夠,必須以至誠心親自擔起這個重擔。因此,要清楚辨別出一般的慈悲無量心與增上意樂的差別。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惟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

《海慧請問經》中說: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者長者,只有一個獨子,非常悅意可愛、讓人憐惜,誰見了都不會討厭。但孩子幼稚,在玩耍時,掉進了糞坑。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歎,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童子的母親和其他親屬,看到童子掉入糞坑,雖然大聲號哭,悲傷哀歎,但終究不能跳入糞坑,親手救出孩子。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然後,童子的父親走來,見孩子掉進糞坑中,即將淹死,他內心焦急、舉止慌亂。為了救出孩子,全然不顧骯髒、嘔吐,而縱身跳入糞坑,直接從糞便當中救出孩子。

下文說明比喻相應的意義。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戚歎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不淨坑,比喻三界;

一心疼愛的獨子,比喻一切有情;

母親與其他親屬,比喻聲聞獨覺;

雖見童子掉入不淨坑而號哭憂歎,但終究不能救出童子,比喻聲聞獨覺見到有情墮在生死苦海中,雖然內心悲傷哀歎,卻無法救拔;

商主或長者,比喻諸菩薩。

法譬合說 以上是結合法義與譬喻來宣說。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又說,像母親那樣見到愛子落入不淨坑而生起的悲憫心,聲聞獨覺也有。

午三、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所以,應當依悲憫心,進一步發起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午四、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惟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

雖然發起了救度一切有情之心,但我現在無法圓滿地利益一位有情;不但如此,即使證得聲緣阿羅漢果,也只能利益少量有情,而且所作利益只能讓有情解脫生死,不能將他們安立於一切種智。

經中說: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滅,難令他寂;自未調順,豈能調他。凡夫和聲緣都未證入初地,尚且無法將眾生安立於登地,何況大安樂的佛地。

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惟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因此,要思惟:對這三有中的無邊有情,誰能圓滿他們暫時、究竟的一切利義呢?思後便知:只有佛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為了利益有情必須成佛,由此便能引發為利有情誓願作佛的菩提心。

因此再發起荷擔成辦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重擔的增上意樂之後,要明白只有成佛才能真正成辦,所以應當發起希求成佛之心。

 

以下詳細版

廣論消文214  2143-2153

辰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分二:

設問 解答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

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是悲心之果的軌則。

巳一、設問

由其如是漸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發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於此添增上心?

如是漸次修心,若生起了悲心,就能引發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心,以此便足已,為何在修悲之後,還要加修增上意樂呢?

巳二、解答分四:

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午一、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故須發此心力強勝增上意樂。

欲令有情得樂離苦的慈悲二無量心,小乘的聲聞獨覺也有,但如果是親自擔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的重擔,則除了大乘之外其他乘沒有。因此,必須引發這種心力強勝的增上意樂。

午二、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是故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樂、云何離苦,非為滿足。須自至誠,荷此重擔,故當分辨此等差別。

所以,僅僅憶念如何給予一切有情安樂、如何讓他們遠離痛苦,還不足夠,必須以至誠心親自擔起這個重擔。因此,要清楚辨別出一般的慈悲無量心與增上意樂的差別。

《海慧問經》云: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惟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

《海慧請問經》中說:海慧!譬如有一位商主或者長者,只有一個獨子,非常悅意可愛、讓人憐惜,誰見了都不會討厭。但孩子幼稚,在玩耍時,掉進了糞坑。

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歎,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

童子的母親和其他親屬,看到童子掉入糞坑,雖然大聲號哭,悲傷哀歎,但終究不能跳入糞坑,親手救出孩子。

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然後,童子的父親走來,見孩子掉進糞坑中,即將淹死,他內心焦急、舉止慌亂。為了救出孩子,全然不顧骯髒、嘔吐,而縱身跳入糞坑,直接從糞便當中救出孩子。

下文說明比喻相應的意義。

此說三界為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戚歎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不淨坑,比喻三界;

一心疼愛的獨子,比喻一切有情;

母親與其他親屬,比喻聲聞獨覺;

雖見童子掉入不淨坑而號哭憂歎,但終究不能救出童子,比喻聲聞獨覺見到有情墮在生死苦海中,雖然內心悲傷哀歎,卻無法救拔;

商主或長者,比喻諸菩薩。

法譬合說 以上是結合法義與譬喻來宣說。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

又說,像母親那樣見到愛子落入不淨坑而生起的悲憫心,聲聞獨覺也有。

午三、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眾生擔增上意樂。

所以,應當依悲憫心,進一步發起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雖然見了某種有情痛苦,也具有慈悲,但遠離了救拔苦難的事業修行之門,這並非大悲,如同諸聲緣對一切苦惱有情也具有悲心,但不做拔苦的修行。諸菩薩盡輪迴際對一切有情成辦利樂,因此可謂是具大悲者。

午四、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惟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

雖然發起了普度一切有情之心,但我現在無法圓滿地利益一位有情;不但如此,即使證得聲緣阿羅漢果,也只能利益少量有情,而且所作利益只能讓有情解脫生死,不能將他們安立於一切種智。

經中說: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滅,難令他寂;自未調順,豈能調他。凡夫和聲緣都未證入初地,尚且無法將眾生安立於登地,何況大安樂的佛地。

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惟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

因此,要思惟:對這三有中的無邊有情,誰能圓滿他們暫時、究竟的一切利義呢?思後便知:只有佛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為了利益有情必須成佛,由此便能引發為利有情誓願作佛的菩提心。

《大乘莊嚴經論》說:盡於未來際,普及一切生,恒時利益彼,是說皈依大。(在十方三世一切世間中,唯有佛能徹底遣除一切眾生的所有危害,並讓眾生獲得一切世出世間的圓滿,故承許佛是大皈依處。)又說:成就第一義,出離一切地,於他得尊極,解脫諸眾生。(成就了真如自性清淨、遠離客塵障垢,具有二種清淨的大菩提,從一切地中輾轉出離到達究竟,成為一切有情的無上世尊,能令一切有情趣入解脫。)

在發起荷擔成辦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重擔的增上意樂之後,須知只有成佛才能真正成辦,所以應當發起希求成佛之心。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