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204 204頁8行-205頁12行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癸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分三:
① 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 ② 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
③ 攝義
子一、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分三:
① 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② 具體解釋《華嚴經》教證而別說
③ 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實修
丑一、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須了知什麼是能進入大乘之門。佛宣說了二種大乘,即波羅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沒有其他大乘。對這二種大乘,不論趣向哪一種,其入門唯一都是發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證明。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判定,一切大乘之入門依賴發菩提心。
正面:相續中何時發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產生其他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補特伽羅。
反面:何時離開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墮在聲聞等地而退失大乘。
對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說,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 ,亦以惟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所以,最初進入大乘,也唯一是以發起菩提心而定,後來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隨有無菩提心而決定進退的。
以下引顯教的經論證明,能入波羅蜜多大乘之門是發菩提心。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入行論》說:當發起菩提心一剎那之後,發心者立即發生了名義上的轉變。雖然他還只是被繫縛在生死牢獄中的囚徒,但應稱他為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論中又說:今天誕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諸佛家族中的弟子。
以下《彌勒解脫經》的教證,分為比喻和意義兩段來解釋。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 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佛說: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剛寶石雖不完整,但其性質卻能映蔽一切勝妙的黃金等莊嚴資具,而且不失金剛寶的名稱,以其昂貴的價值也能遣除一切貧窮。
下文以譬喻所表達的意義。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善男子,同樣,只要發起了如金剛寶石般的菩提心,縱然未修六度等菩薩行,也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如金莊嚴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薩的名稱,還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貧窮。
與破碎的金剛寶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他修行,也不捨菩薩名稱、能遣生死貧窮、能夠勝伏聲緣之功德。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這也說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學殊勝菩薩行,也叫菩薩。
以上所引經文,都是證明最初入大乘唯一是以發心來安立。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自己與世間一切有情,若想證得無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應如須彌山王般堅固。”其中說到菩提心是成就大菩提之根本。
以下引密續證明,能入密咒大乘之門是菩提心。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稀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
《金剛手灌頂續》中,文殊菩薩提問:諸大菩薩,這極其廣大、最為甚深、難以衡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的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為惡劣有情開示。金剛手,您說這最極稀有、前所未聞的密法應對哪種有情來宣說?
“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金剛手菩薩回答說:文殊菩薩!若有真正修習菩提心,如果他們成就了菩提心。文殊菩薩,那時這些菩薩行持菩薩行、行持密咒行,應讓他們入大智慧灌頂、陀羅尼咒、大壇城。
“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若菩提心尚未圓滿,則此人不應進入密乘,也不應讓他見到壇城,也不應對他顯示手印和明咒。
金剛手的答復是:未生起圓滿菩提心之前,不能趣入密乘;菩提心圓滿時,才能進入密乘。
以上引經論、密續證明瞭進入顯密大乘之門,唯一是發菩提心。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因此,法雖是大乘之法,但僅以“法是大乘”不足以安立“人是大乘”,最重要是修法者必須真正進入大乘的行列。
所以,是否是大乘人,並非以所學經論或所修法門來決定,唯一是以心來決定。換言之,心中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念的是大乘經、修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大乘人。
以下詳細版
廣論消文204 204頁8行-205頁12行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癸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分三:
① 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 ② 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
③ 攝義
子一、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分三:
① 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② 具體解釋《華嚴經》教證而別說
③ 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實修
丑一、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須了知什麼是能進入大乘之門。佛宣說了二種大乘,即波羅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沒有其他大乘。對這二種大乘,不論趣向哪一種,其入門唯一都是發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證明。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判定,一切大乘之入門依賴發菩提心。
正面:相續中何時發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產生其他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補特伽羅。
反面:何時離開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墮在聲聞等地而退失大乘。
對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說,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 ,亦以惟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所以,最初進入大乘,也唯一是以發起菩提心而定,後來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隨有無菩提心而決定進退的。
以下引顯教的經論證明,能入波羅蜜多大乘之門是發菩提心。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入行論》說:當發起菩提心一剎那之後,發心者立即發生了名義上的轉變。雖然他還只是被繫縛在生死牢獄中的囚徒,但應稱他為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論中又說:今天誕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諸佛家族中的弟子。
以下《彌勒解脫經》的教證,分為比喻和意義兩段來解釋。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 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佛說: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剛寶石雖不完整,但其性質卻能映蔽一切勝妙的黃金等莊嚴資具,而且不失金剛寶的名稱,以其昂貴的價值也能遣除一切貧窮。
在所有物質當中,金剛鑽石是最堅固的物質,其品質可以保持數億年不變,因此即使破碎了,也不會失去金剛鑽石之名。其他物品一旦破碎了,就會失去價值,譬如瓷瓶摔碎了,便一文不值;然而,鑽石破碎了,卻依然價值昂貴,超勝其他黃金等莊嚴具。
所以,破碎的金剛寶具有不捨名稱、遣除貧窮、映蔽他物等三種功德相。
再看比喻所表達的意義。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善男子,同樣,只要發起了如金剛寶般的菩提心,縱然未修六度等菩薩行,也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如金莊嚴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薩的名稱,還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貧窮。
與破碎的金剛寶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他修行,也不捨菩薩名稱、能遣生死貧窮、能夠勝伏聲緣之功德。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這也說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學殊勝菩薩行,也叫菩薩。
以上所引經文,都是證明最初入大乘唯一是以發心來安立。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自己與世間一切有情,若想證得無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應如須彌山王般堅固。”其中說到菩提心是成就大菩提之根本。
以下引密續證明,能入密咒大乘之門是菩提心。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稀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
《金剛手灌頂續》中,文殊菩薩提問:諸大菩薩,這極其廣大、最為甚深、難以衡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的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為惡劣有情開示。金剛手,您說這最極稀有、前所未聞的密法應對哪種有情宣說?
“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金剛手回答說:曼殊室利!若有真正修習菩提心,如果他們成就了菩提心。曼殊室利,那時這些菩薩行持菩薩行、行持密咒行,應讓他們入大智慧灌頂、陀羅尼咒、大壇城。
“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若菩提心尚未圓滿,則此人不應進入密乘,也不應讓他見到壇城,也不應對他顯示手印和明咒。
金剛手的答復是:未生起圓滿菩提心之前,不能趣入密乘;菩提心圓滿時,才能進入密乘。
以上引經論、密續證明瞭進入顯密大乘之門,唯一是發菩提心。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因此,法雖是大乘之法,但僅以“法是大乘”不足以安立“人是大乘”,最重要是修法者必須真正進入大乘的行列。
所以,是否是大乘人,並非以所學經論或所修法門來決定,唯一是以心來決定。換言之,心中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念的是大乘經、修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大乘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