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梁書瑋,穿上長裙是「黃秋芳創作坊」專任作文老師,負責讀書、寫字和說話;換上褲子是斜槓媽媽,經營粉專「二刷媽媽育兒計中記」,用文字留下「育兒沒有濾鏡,只盼夜裡安靜」的修行風景。從小喜歡說故事,喜歡畫畫,最擅長把牆壁畫得亂七八糟,替自己留下成長的痕跡,也熱愛娛親搞笑、嘗識挑戰自己極限,把對孩子的觀察記錄寫成《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而後又「成長」為《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一起畫圖、說故事、玩遊戲,讓孩子愛上閱讀》;另外《噓……祕密!》、《樂樂和彎彎》,以及改寫的《格列佛遊記》,是專為小小孩設計的小童話,被反覆包裝成「品德故事小花園」套書、「幸福寶貝繪本」套書、「數數星星道晚安小小繪本」套書、「搭起帳篷說故事」套書和故事CD。因為始終和孩子們待在「同一國」,而有機會淡入「OKAPI閱讀生活誌」的說書人精緻舞台。
各位創作坊大朋友、小朋友,新年快樂,祝大家蛇麼都有趣!
歷經十二年,又到了蛇年,相較於以往「小龍報喜」、「小龍呈祥」、……這些無視「蛇權」的吉祥話,今年的「蛇」終於被「正名」了,走在路上、打開電視、點開網路四處都是「蛇來蛇往」,玩「諧音梗」玩出創意和心意。
如同我們的生活,也是在日復一日的「蛇來蛇去」(記得讀閩南語喔!),「蛇」出趣味。
迎接新的一年,如果你問我,最好玩又最有意思的生活是蛇麼呢?和孩子在一起,無論是陪創作坊孩子,還是陪女兒,我都希望他們可以成為一個有個性、有主見、能獨立思考的人,這就是我最珍惜、同時也是最快樂的事。
陪伴大一點的孩子有很多方法,除了閱讀外,詩詞、金句、日常新聞都是好材料。陪伴年紀小的孩子,從繪本入手最容易了!正巧我有整書櫃的繪本,從二十幾年前開始收集的繪本,也有專門為女兒新添購的作品。究竟,我會特別想讀蛇麼書呢?
1.有趣的翻轉
活了180歲的《披頭散髮的彼得》,整編經歷三個版本的變化,作者是位精神科醫生,這本書是他為自己兒子創作的禮物,也被公認為是「第一本站在孩子的立場,真心替孩子寫寫畫畫、具有繪本雛形的書」。從林真美老師《繪本之眼》中得知這本書,我就對它十分好奇,不只是「第一本」的標示,還有書中直接摘錄第七篇(全十篇)全篇圖文,看著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四天不喝湯就瘦成一根針,對於產後遠離「細細長長」身材的我,不禁有些羨慕(哈哈!)更讓我想知道整本書的內容。
第一次翻讀整本《披頭散髮的彼得》時,整個人陷入錯愕與不解,這本書的內容不是我一直想擺脫的「繪本說教法」嗎,怎麼會是「第一本站在孩子立場的書」?反覆讀了幾次,漸漸有點明白差異,漸漸感受到它的「趣味」。縱使在說教,《披頭散髮的彼得》走的是「直解了當」路線,沒有彎來彎去的大道理,而是以誇張又直白的方式告訴孩子事情的因果。沒有大人喜歡的「從這件事告訴我們」,純粹只有孩子自己想、自己決定,確實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了。
全書第六篇故事是〈吸拇指男孩的故事〉主要是講,媽媽反覆叮嚀一直吸拇指的小男孩不要再吸姆指了,否則理髮師來,會拿起大剪刀把姆指剪掉。男孩不聽,理髮師來了,真的拿著剪刀剪掉了兩根大姆指。自己特別喜歡這個故事,撇開它的血腥,我覺得它在「教育家長」教養一定要「說到做到」,所有說出來的狠話,一定是要自己能做到的事。
有本書叫《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韓國最強教養軍師的9大育兒方案,養出「好好講就會聽」的孩子》,書中提到:在孩子眼中,有些媽媽就算不實施體罰還是很可怕。核心重點不在於體罰,而是要讓孩子認知道媽媽會「說到做到」,和〈吸拇指男孩的故事〉是同樣的道理,有趣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很能用接受「文字告訴我們什麼」,卻忽略圖所傳達的想法,進而有「圖都是給小孩看」的錯覺。
2.有趣的選擇
我很少替女兒選她該看什麼書,反倒是跟著她一起看書。她會從書架上拿下厚厚的《台灣門神圖鑑》,邊翻邊合掌,唸著:「拜拜。」在圖裡讀著自己的生活,我跟著她看,竟然在書中發現一位比著中指的門神。初看到時還擔心自己看錯,把書放在眼前反覆確認,但是這位門神真的……很現代、很有「個性」。而看似「嚇人」的「彼得」意外受到她喜歡,常常指著封面上的「彼得」說是她。其實這是一個發展過程,年紀小的孩子本就很容易把自己帶入圖象情境裡,甚至他們會跟著書、電影、動畫的內容感受到歡喜、恐懼、難過……各種情緒。但是不得不說,我也常常覺得女兒像極了封面上的彼得。不知道大家覺得像不像呀?
還有一本雍.卡拉森的《女孩與頭骨先生》原本也是我要買給自己看,從故事內容到圖象用色都帶著黑暗,拿到時一直在考慮要把它放在女兒拿得到的位置嗎?沒想到來不及收,就先被她抱走,明明同一箱書裡還有很可愛、繽紛的《麵包小偷》呀!偏偏她不只抱著《女孩與頭骨先生》在客廳狂奔:「骨頭!骨頭!」連翻讀《麵包小偷》時也指著明明很愛的麵包臉嚷著:「媽媽,這裡也有骨頭!」再把兩本書併列:「這個一個骨頭,這個三個骨頭。」(她對數量概念還很模糊,只要超過一個都叫三個)忍不住又出現「職業病」,驚喜她居然懂得「建立體系,區別差異」,讓我已經開始期待她將來會寫出什麼樣的作品了。
可能是常常讓她二選一做選擇,她很習慣去整理相同相異。帶她去台南的消防博物館,跟她解釋什麼叫地震,她回我:「走路沒有搖搖搖,坐火車,火車會搖搖搖。」去運河畔看「魚頭君」,她看著大大的魚頭問我:「媽媽,大魚會游泳嗎?家裡的小魚會游泳。」讓我對她的腦袋如何運轉十分好奇。不過,奇特的大概是,她選擇《女孩與頭骨先生》成為睡前故事。每次睡前都要點播無數次的「骨頭」。我講了一次又一次,講到眼睛都要闔上了,她還在:「媽媽,再一次,拜託。」為了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放空一下,我改問她:「骨頭裡有誰?他們在哪裡?」用一個一個問題引導,讓她為自己說故事。同時尊敬起當年被我點播3672次《大野狼與七隻小羊》的四阿姨,也好奇,當年她為我反覆說故事時,會不會想睡覺呀?
3.有趣的旅行
孩子都喜歡反覆做一件事、聽一個故事,因為會讓他們享有「提早掌握世界」的權威感。主題式的旅行也是一種「反覆」。
有本書叫《跟著圖書館去旅行》裡頭整理了全台23個特色圖書館,除了圖書館的特色外,還搜集圖書館四週好吃好玩好看的景點,不但讓閱讀成為一趟旅行,更讓旅行成為閱讀土地的一種方式。正巧,從女兒稍稍聽得懂人話,我和先生會開始在小旅行時安排一座特色圖書館當一個「旅遊標配」,從台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為起點,接著是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女兒剛滿一歲五個月時,又恰巧在女兒節這天,走進了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走進桃園總館前,先走入蔦屋書店,書店門擺滿了瑪力歐的商品,連我都忍不住稍稍駐留看了幾眼,常常常看小哥哥玩瑪力歐的女兒卻「視若無睹」的穿過一堆瑪力歐,直直走到書前停留,無論是食譜還是小說封面,只要有圖,都能吸引她停下腳步,伸出短短的小食指在封面上滑過一張圖一個字,先生跟在女兒後頭說:「哇!好多『玩具』喔!」真的,對於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書,真的是她的玩具。
女兒就在書店裡尋找到她的生活記憶,看看新書封面,對封面上的恐龍、貓咪最有反應,一看到就分享:「媽媽,吉吉(指貓)。」或「媽媽,吼──吼──(指恐龍)。」,還從文具區挑了台計算機給我追,先生在一旁笑:「帶妳出門,玩(有興趣)的還是一樣。」
只要有書,就能黏住女兒,等我們到圖書館已經好一段時間後了。看到一排排書架,她「習慣的」穿梭在其中,看到看書的哥哥姊姊就想上前搭訕一下,看到座位就拉著我們:「媽媽,坐坐。」我知道,這傢伙想看書了。從最近的書架上幫她選了一本書,讓先生陪讀,一本書重複再重複,直到她自己沒了興趣、想換位置,我們才換到「幼幼區」,還找到一本好可愛的「手指偶書」跟她一起看。
4.有趣的遊戲
看著她從嚇一跳,到會跟手指偶互動,忽然想到,一直以來為她選的書好像沒有這些「特效」耶!主動跟先生「懺悔」:「我好像強迫女兒『提早長大』耶!」先生演起《好忙碌的蜘蛛》,不說話,他也是被我強迫成為「讀書人」的「受利(害)者」。
婆家旁正好就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大概是女兒去最多次的圖書館。好笑的是,第一次去國資圖時她和我先生兩人,竟直接在滿是孩子的兒童學習中心裡呼呼大睡,我享有一個人的自由時間。當時主題書櫃正巧以「妖怪」為主題選書,完全吸引我的目光,我像隻毛毛蟲啃食綠葉,一本一本啃著,等到我滿足了,才去叫醒「沉睡在書香中」的兩人。再次進入國資圖的我們,準備好資料,為女兒申請了張圖書證,成為她在特色圖書館的「打卡標示」。
清醒的她,拿著自己專屬的卡片,在兒童學習中心裡四處探索。中心裡有間大樹造型的故事屋,旁邊是較適合低幼的繪本,穿梭在其中的女兒像隻小松鼠,不確定是不是年紀還小,常常拿了一本,又張望著另一本,別人手的書永遠比自己的書好看,我們只能跟在後頭,一邊道歉,一邊拿著書吸引她。
不過大概是我們到訪的時間,無論是台中的國資圖,還是桃園總圖,我總覺得太過熱鬧,人多到帶著些壓迫感,反倒是在非假日到訪的台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跟高雄市立圖書館,更讓我眷戀不捨。
台南總圖適合0-99讀者,真的,連0歲都適合。台南總圖裡的兒童閱覽區設有0-5歲幼幼兒童「說、唱、讀、寫、玩」的五感探索區,女兒造訪時約一歲兩個多月,那次大概是她生平第一次看見這麼多書以外的玩具,一拿了一個玩具又一個,我要嘛跟在後頭收拾,要嘛把她抓回身邊,讓她明白什麼叫「收玩具」。不過她最愛小小的攀爬區,滑著小溜滑梯。在五感探索區裡繞了一圈又一圈,最後停在開放式書架前,沒有過多的人和聲音,讓她有機會可以靜下來,視線跟著小小的指頭讀著一本一本的封面,挑選自己好奇的書翻著又收回。
5.有趣的生活
我最愛高雄市立圖書館,因為地下一樓有座國際繪本中心,搜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繪本,所以等不及先生帶我們一起去,我自己先帶女兒來個「兩人小旅行」。
這是我第一次完全沒有援手的一打一長途旅行,還好一路上女兒都很給面子,連在高鐵、捷運上都意外好溝通,就是到了總圖裡的弄咖啡親子餐廳(現已歇業),隔整片落地玻璃看到一排排的書,忍不住提高著音量:「媽媽!書本!書本!」
「好,媽媽有聽到,有好多書本。妳要小小聲,等一下吃飽我們就能去看書。」我輕聲提醒她。
後來我們到了「國際繪本中心」,放眼望去繪本──繪本──都是繪本──滿滿的繪本!不但有中文版,還有英文版、日文版、韓文版、東南亞版,有精裝本、平裝本,還有超大~~~繪本。才叫女兒要小聲一點,連自己都想尖叫了。
不同其他兒童區的設計,中心裡有個「愛心池」鋪滿軟墊,讓大人小孩可以在裡頭或坐、或靠、或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最讓我興奮的是,軟墊區旁的書架上,有整列艾瑞‧卡爾的原文書耶!選本幾本想要看看,偏偏剛從親子餐廳遊戲室離開的女兒,還沉浸在球池氣氛中,正愉快地在軟墊上又爬又滾,讓她選一本書看,卻一直靜不下來,連書都拿反了。
我在心裡不停後悔,應該讓先生來的!他不看書,但是他可以看著女兒。事實證明,我錯了,我們第二次到訪高雄圖書館時,女兒因為心情不美麗,只想黏著媽媽,我依舊沒有擁抱到我的艾瑞‧卡爾,不過找到了我一直想看,卻沒有中譯本的〈こんやは なんのぎょうれつ?〉,就算只能靠google翻譯,還是看得好滿足啊……艾瑞‧卡爾就等我一個人再訪高雄圖書館時再慢慢擁抱吧!
很多年前,和朋友到訪高雄的「勞工博物館」在館裡看到「工作=生活=休閒」,還覺得這有什麼難,這不就是創作坊團隊的日常嗎?我也一直深信自己是這樣過著每一天,直到孩子出生,無論是行動、還是心情都被綁住了,努力地想掙脫又掙脫不了,一度覺得沮喪,差點陷入「生活是流水帳」的窘境,最近才深刻體會到,想要「工作=生活=休閒」,對自己的生活一定要有認同,才能找到平衡,感受到什麼都有趣的活力。
蛇年到了,能夠在一開年就發現,生活的熱情,應該就是蛇麼都值得期待的精采預告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