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地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兄這篇文章,讀了為之動容。雖然談的是有關出版與編輯在網路時代的變局,然涉及諸多相關的社會及人生現象,其鞭辟入裏之洞察,以及深刻體悟的道理,實可開人智慧。尤其出以對話的形式,彼此環環相扣、激盪發揚,實在引人入勝。(Jo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5
編輯2.0
─傳統老編的紙上遐想:在「雲端世紀」我們可以活得理直氣壯
「市場不是研究出來的,市場是打出來的。我看過太多人
晚上想著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註1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這就是我給各位的忠告:不管你做什麼,失敗都可以是
一種選項,但恐懼不是。」*註2
──柯麥隆(James Cameron;電影《阿凡達》導演)
親愛的朋友:
先回答上封信衍生出來的回響。
二月初,出版界的Y君,讀完<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雲端運算的人間意義>後,難得回了e-mail給我,他關注的是「雲端運算」,他說:
「最近不少人在雲端行走,嘴上掛滿嶄新術語,彷彿都已
進化到22世紀,實際上,所言都是資訊業的雲端,脫離了文化
出版、編輯的核心思考。
我特別將您這一篇寄給最近接受雲端洗禮而霧煞煞的同仁
分享,化解大家一些疑慮。」
他的話觸引我一些感慨。
據我所知,Y君所屬的出版社在台灣是首屈一指的,經常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公司對員工進行「在職訓練」。但請來的專家,或求功心切、或敝帚自珍,常把簡單的道理解釋的高深莫測,使聽者聽完以後,變成丈二和尚,更摸不著腦袋了。公司除了浪費金錢與時間之外,使員工對新知添生敬畏,結果導致畸形現象:一是強不知為知﹔一是敬而遠之。Y君所觀察到的現象,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以「雲端運算」為例,從某個層面來看,除了最初發現雲端現象、架構理論並將它落實到工作與生活層面的少數先驅之外,我們(包括所謂的專家)都是隨風起舞、一知半解的傳述者。做為傳述者,既然不能發明在前,不如等而求其次,將力氣專注於應用層面的深化和針對挑戰擬訂解決方案,才是正途。捨此,只繞著空泛的理論打轉,恐怕難修正果。
《非凡新聞周刊》總編輯李文娟的專欄<總編輯的話>,一向是我愛讀的文章,前不久,她針對某些所謂的「專家」,為了怕被專業同行嫌其言語淺簡,每每愛用業內術語,賣弄專業領域的普通常識,而寫了一篇<說穿不值錢>*註3,戳破令人困惑的文字迷障──文字迷障背後的那些含義,原來不過如此!
她舉例說,大家開口閉口就QDII、QFII,加上MOU、FED……,使一般讀者如聞天書,其實那幾個字是陸資法人、外資法人、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和美國聯準會的縮略簡稱。可是專家不這麼搬弄,不顯得自己太沒水準了?
她在文章末尾,戲謔地引了一個「關於經濟學者的笑話」,形容他們連說笑話都用編號的:
「嘿!你們看,那個人的動作不正是No.7嗎?」
大夥兒聽了哈哈大笑。另一個人回應道:
「瞧!這行為更No.11。」
大家又是一陣捧腹大笑。
此時,旁坐一位不相識的鄉巴佬,可能聽不下去了,突然故作正經地
加入討論,說:
「這根本是No.15嘛!」
大夥兒面面相覷,看看插嘴的人,不知如何回應。
彼此私下抱怨,這鄉巴佬沒水準!*註4
讀了之後,我可一點也笑不出來,這票人樂在其中,外人誰懂他們在搞什麼名堂?不過,在故弄玄虛中,好像有些特殊的東西出現了──我稱之謂「落差」。
我欽佩的詹宏志就曾經在類似「專業」與「非專業」不同水位形成的落差中,看到潛在的強大動能。
1996年2月,詹宏志創辦《PChome》(家庭電腦雜誌),引起書市轟動。他把IT(資訊科技)雜誌界每期發售2~5仟份銷量、並視一萬份為銷量瓶頸的市場,一舉突破到十萬以上──我特地登門向他請教:為什麼創辦這本雜誌以及用了什麼魔法,創造了新的傳奇?
他告訴我,其中一個原因來自他學習電腦時所遭遇到的苦惱:市面上沒有給初學者指引式的實作教本,當時書市上的電腦雜誌,都是專家們高來高去的言論,他們寫的開心,讀者卻無福消受,因為他們忽略了購閱雜誌的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初學者的需求;專家們愛用圈內人才懂的術語解釋基本應用規則,所以雜誌銷量始終劃地自限,沒有起色,久而久之,資訊類雜誌也認為這才是雜誌內容應有的走向。
詹宏志不一樣。他自己就是從初學起步,非常了解使用者的痛苦,但資訊雜誌界太自以為是了,沒有傾聽來自地面的聲音,這兩者之間的落差,給了經歷痛苦學習之旅的詹宏志一個嶄新的機會,他迅速抓牢──以「無痛苦學習」為號召,創製傳統資訊雜誌不屑做的內容:一個動作一張圖片,不厭其煩地把學習者遭遇的問題逐一圖解,立刻把初學以及想學的潛在讀者一舉兜入袋中(擴大讀者群,把平常不讀資訊雜誌的人也吸引進來),依《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盧諭緯的專業形容是「發現消費者沒被滿足的需求,然後把價值做大」。*註5
《PChome》創刊號再版連連,據說印量高達14萬冊,建造起資訊雜誌的「貝蒙障礙」(Beamonesque)*註6。
除了內容的「不一樣」之外,行銷手法採用強力的價格破壞策略。一本菊8開、二百多頁、全彩、定價NT.180元的雜誌,再加上免費贈送32開本大小的硬盒內、置入號稱價值千元的應用軟體,整個用透明膠膜裹裝起來,在書店及便利商店的實售價格,只需區區新台幣49元。這樣的低價,配合易讀易解的貼心內容,創刊號銷售熱度可用「狂熱」兩字形容。我親眼看到台北街頭有些便利商店將幾十本《PChome》從地面堆疊起來,一天之內,下單補書數次之多。
有人跟我說,因特惠的長期訂閱價格,一個月內訂戶數直衝兩萬,不到一年,訂戶有七萬上下,加上零售,每期銷量在十萬左右*註7。
《PChome》本身是賣一本賠一本(或勉強做到損益兩平),但破天荒的銷量所帶來的廣告,才是盈利之源。那時又正逢IT產業起飛階段,《PChome》一枝獨秀,可說名利雙收。
詹宏志創辦的《PChome》,就這麼水到渠成,建立起他新的王國。
說開了也不稀奇,他從學習過程中,了解到必須謙卑、必須學會「說使用者聽得懂的話」,要和使用者並肩齊行,和他做朋友,而不是去想領導他。他將專業的理論簡化成使用者不必問為什麼的動作,在「懂」與「不懂」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詹宏志看到了新科技導引出新形勢,新形勢帶來新需求,他不談艱澀理論,直接從使用者需求出發──這是做任何事業的入門之階。(奇怪的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在當時為什麼只有詹宏志理解並付之實踐?他看到問題,改變思維,轉換位置,開拓新境。等他做成功了,所有競爭者才恍然大悟?)
《PChome》創刊之役,是傳統編輯面對新形勢的克服之道以及產銷一體化的經典之作。
話分兩頭,請容我繞到另一個話題繼續切入。
兩個月之前,台北有位認識多年、任職於某出版集團的中層幹部來訪,談到目前編輯的處境,他告訴我仍有為數不少的編輯可能害怕網路帶來的衝擊,不知如何因應,只好墨守所傳承的工作型態,但求平安。在他看來,該來的衝擊一定會來,禍福難料。
他是位充滿鬥志、企圖心極強的、工作狂型的人。他告訴我,多年之前已經在台北組織了來自不同出版社、不同專長七個人,每月聚會一次,交流看法。最近,曾討論到我寫的一系列信,他們對信裡觸及到的網路演化,印象深刻,並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希望我給出答案。他的題目很長:「我們所投身的出版社,領導階層都明白網路時代的不可逆性,經常開會,導出一些結論,這些結論似乎無濟於大形勢的掌握,只能隨波逐流活著。出版界的中、基層編輯,面對未來,心裡都十分茫然。網路帶來的變化太快太大了,誠如我參加元月中旬的『天下經濟論壇』、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陸雄文院長在會上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不是我看不清楚,而是變化太快。』道出與會者普遍的心聲,我覺得『日新月異』都已不足以形容我們面臨的變革。沒多少年前,Web2.0才冒出芽,短短幾年工夫,新生科技接連出生,如今又面臨終極型態的『雲端世紀』罩頂而下,傳統出版的訓練與規範,似乎有捉襟見肘的尬尷;一個想在『雲端世紀』生存並圖發展的編輯──我們姑且稱他們為『編輯2.0世代』,必須具備什麼樣的DNA(構成素質)?」
我承認,一聽到他的問題,立刻愣住了,不知如何答覆。
我太孤陋寡聞了,頭一次聽到「編輯2.0世代」這類字眼,我頓時明白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歸於1.0舊時代的傳統編輯之列。也許他們看到我書寫的文字,評估我是「一腳踏在1.0,一腳踩進2.0」的老編,對活在「雲端世紀」的年輕編輯可能有些另類的建言。
我心裡的直接反應是他們高估我的程度。
我純粹是個學習者,對「U-出版」的認知非常有限,所有常識來自少數雜誌和書籍的介紹,唯一沾上邊的原因是我退休了,所以擁有用不完的時間,可慢慢啃讀我在年輕時疏忽的應用知識──就因為這樣,才在無意中接觸到一般性的IT資訊,然後自以為是地、融合過去的經驗,以請益的心情寫成一篇篇反省與探索的文字。
這位年輕朋友的第一個問題便觸了礁,我們的談話難以為繼。……他帶著困惑和失望辭別,但問題卻留了下來,讓我徹夜難眠。
最根本的困惑來自編輯能用1.0或2.0區別嗎?從1.0到2.0是連續的、切不斷的演化還是一種跳躍?所謂「編輯2.0」那個世代,他們是不是像詹宏志一樣,面對挑戰時,看得出「新科技導引出新形勢,新形勢帶來新需求」?
那麼,新科技導引出什麼「新形勢」?新形勢帶來什麼「新需求」?
能發現「新形勢」與「新需求」的編輯,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具備這種能力的編輯,就是2.0編輯?就有機會活躍於U-出版時代?
思索多天之後,我強迫自己回到論述核心,一如從前曾反覆引述的說辭:當前這時刻,我們碰到的是百年難遇的典範移轉(paradigmshift),舊的一切正在崩解,新的秩序正在構築,眼前所見的實相,似明未明,如真非真,快速的變化令人時時刻刻處於不確定中,沒有人能精確描繪出最終的樣貌,我們恰巧走在「途中」,終點好像很近又好像很遠。
我很想向那位來訪的朋友,重述詹宏志發生的故事。重述故事的目的是攫取它背後的意念,那才是要牢記於心的。
隔了月餘,我決定趁北上之便,到台北回訪他。
這一次會面,彼此做了準備,有些談話片斷似可請大家一起思索──我們只有討論,沒有答案,即便言辭間講的斬釘截鐵,也僅僅是語氣應用而已(以下內容,未經對方過目,所以文責由我負責):
某(暫隱姓名):周爺(這是我當年職場上的綽號),我知道您來趟台北不容易,我就開門見山、直接請教了。上個月從台中回來不久,「七人組」又相聚一次。我們一致認為,既然來到Web2.0時代,編輯不可能沿襲過去的經驗一以貫之。
您在<以Google為師!>那封信內,特別引用了《Google會怎麽做?》的作者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的一段文字:他認為未來的新社會應奠基於「關連、連結、透明、開放、公開、聆聽、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場、小眾利益、平台、速度和豐富之上」。我們討論很久,認為很可能就是打開「編輯2.0」之門的密語,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中,打開藏寶窟大門的口訣「芝麻開門」一樣靈驗。我們的結論是,活在「編輯2.0世代」的朋友們,不妨將它們移用在出版新產業鏈裡重新檢驗這些字眼,這些帶有魔力的字眼,正靜待召喚,編輯的未來或許正好隱藏其中。
周:雖然你用了「或許」、「很可能」等不確定的辭句來描述,我還是認同你切入問題的角度。我沒想到你會把你所謂的「密語」和「編輯2.0」連繫起來,不過,和我今天準備提出的例子,倒是非常契合。
某:我最喜歡「例子」,請盡量多舉實例。
周:先說說編輯的「恐網路症」吧!且不管迎面而來的是維基經濟也好,雲端運算也罷,傳統編輯們千萬別被這些字眼的表面意義給唬弄了(我舉了《非凡新聞周刊》總編輯李文娟<說穿不值錢>實例,略)。一旦理解它們的真貌,一點也不複雜。廁身其中,我們仍有難以取代的價值。重點是必須振翅而起,毫不畏懼地融入網路(u)時代(我舉了《PChome》創業實例,略),學習詹宏志的謙卑、聆聽、並迅即提供滿足飢渴層面「新需求」的解決方案與執行膽識,我們就沒什麼好擔心的。
某:嗯,有理。我也來貢獻一個例子佐證一下。舉例來說,當部落格(Blog,博客)興起時,你在想什麼?你做了什麼?反應快速的人,見機不可失,立刻聚集資金,投資平台,以免費與服務吸引會員在平台架設部落格,希望有朝一日形成規模,再圖盈利﹔只有極少數聰明人理解到這潮流意謂著人的創造力的全面釋放,我們迎接到的是個全民創作時代,這股創作能量,不是書寫個人感想的部落格能夠完全吸納的。所以,像「起點中文網」這樣的平台,應「需要」而生。
「起點中文網」直接由產業鏈的內容創生源入手,所有創作毋需篩選,人人都可以在平台自由張貼嘔心瀝血的得意之作,由會員點閱數決定作品價值。數年之間,新作家、新作品如風起雲湧,席捲市場。組織這類趨勢的創作平台,身價隨時間水漲船高──它放長線,釣大魚──創造獨特的價值,「盛大文學」終於將「起點中文網」納入其家族成員。
周:是啊!處在同樣的年代和背景,有人看到不一樣的機會。不過,你剛才說到「出版新產業鏈」,我想多了解你的看法。
某:對您我不會隱瞞,實際上也無需隱瞞。我們一直想繪製「出版新產業鏈」,我深信能繪製的人,才是未來的贏家。目前,大家的理解都不夠完整,但光是不完整的新產業鏈,就展現一堆商機。
周:的確,我們的思維朝著同一個方向。我曾經舉五個年輕人以20萬台幣成立一家線上印刷網站「Hypo(百集斯公司)」*註8,從2006年創業,到2009年時,營業額已近千萬。他們掌握到雲端時代「出版新產業鏈」的後端──「製作」那個環節,成就了創業之夢。最近又有一個號稱「雲端出版」的實例:點點印公司(http://www.tintint.com/)。台灣的非凡電視台「台灣真善美」節目,特別介紹林建宏、陳函薇這對年輕夫婦的創業小史<年輕闖王,把照片變成書>,「讓網友直接在網路上,編排自己的照片,還能加上文字註解再印成實體的書,2009年創業至今,每個月業績都成長2成,預估今年營業額突破千萬元!」*註9你看!一旦有人解開謎語,商機就出現了。
某:我同意,假如這也算出版產業的一環。但不能否認的,他們的出版方式和一般人心目中的出版不在同一範疇,一般人對出版的認知仍是在書市流通的讀物。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從中找到好東西」,能夠在最短時間被讀者購閱。不管編輯活在1.0或2.0,主要任務是不變的。麻煩的是在Web2.0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內容來源增多,使得選擇性更為豐富。編輯對內容的篩選功能不再享有獨佔優勢,而有了更具說服力的替代方式,也因此,做為2.0世代的編輯,必須重新找出難以替代的新功能。
周:是啊!我在<明天過後,編輯幹啥?/試繪「編輯角色」的演化軌跡>中嘗試尋找解答,但顯然大家仍在摸索,還沒有共識。
某:外人看出版這塊產業,只是幫人出書的嘛!──但,看似簡單,稍一涉入,可複雜呢!
周:像「印書小舖」張輝潭的例子很值得玩味。他把「自費出版」經營的有聲有色,我剛收到他們的電子報,出版的書已突破五百本,而且頻頻攻上傳統書店排行榜(誰說自費出版的書都是被傳統出版淘汰的書?),成績超出預期。「印書小舖」越來越強,它把出版(製造)業百分之一百轉為服務業,張輝潭這位前行者的經營眼光,有他過人之處。
某:坦白說,他們都是「例外中的範例」,是特例,但若少了領導者的堅持和執行力,也會一事無成。倒是您剛才提到「如何從中找到好東西」,很值得追索下去,因為「找到好東西」的方式,剛好區劃1.0和2.0兩個世代編輯的不同。
周:傳統的「找到好東西」的方式,行之有年,我們都已耳熟能詳;進入Web2.0的「U-出版時代」,編輯所擔任的篩選角色,慢慢的被網路替代。在從前,像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這類幾百萬字、未完稿的小說,很難被傳統出版接受,但在網路時代,作者憑藉興趣每天發表續作,可連載多年不輟,並由數百萬網民瘋狂的點閱,讓作品脫穎而出,等轉為紙本書販售時,動輒以百萬本計。這樣的出版模式,完全推翻了傳統編輯的經驗──網路作品越來越多,有人用「海量」形容內容如排山倒海而來,傳統的篩選功能已無用武之地,我們的編輯將何去何從?
某:您的話讓我想起「盛大」。三月初,我讀到「盛大文學」在北京推出「一人一書計畫(One Person,OneBook)」,發佈他們「電子書戰略」。在新聞發佈會的記錄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先生透露,光是資料庫裡就存儲了五百億字的創作,每天在他們所屬的網站,還繼續有6,000萬字新內容貼出,而專屬作家高達93萬人。*註10天啊!這只是一家公司,若加上其它創作平台,那是什麼「盛況」?
周:這份記錄流傳很廣,我也看了,我只能說,熱鬧啊!真要編輯去篩選,豈不累死!
某:所以編輯的角色功能非改變不可!一旦重新定義編輯的貢獻是什麼,「編輯2.0」的迫切性就浮現了。
周:「編輯2.0」意謂著再也不能自外於網路,學習駕御網路而不是受制於網路。網路是無性的,會運用的人,會給它意義、價值和生命。
某:說得好,周爺!討論到這裡,再回想「關連、連結、透明、開放、公開、聆聽、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場、小眾利益、平台、速度、豐富」這些字眼,您不覺得通體舒泰,渾身是勁?盛大裡的大小人物(包括編輯),玩的不就是它們?我對「盛大」好奇的很,他們一連串的大動作,連遠在台灣的我們都感受到震動,我認為他們是狠角色,你對盛大有什麼看法?
周:我想用「了不起」、「不凡」來形容盛大。人人知道「雲端運算」來勢洶洶,只有盛大真正劍及履及在雲上展開細膩佈局。當大家還在討論「如何」、「何時」,他們已默默地打造出獨有的商業模式,他們鑄造獨一無二的產業鏈,也等著打通任督二脈。盛大最了不起的是它的「規模」以及由規模支撐起來的「微支付」等支付系統。如今它有一億會員,每天有一千一百多萬人,用千字二毛、三毛錢支付線上閱讀費用,加上周邊廣告收入,就這模式夠嚇人了,何況他們的野心豈是這麼一點點?「雲中圖書館」是另一波大小均收的策略佈局,他們造雲,打造雲基地,他們的衝鋒號響徹雲天,只等著看傳統出版界如何接招了。
某:美國有句諺語:打不過它,就加入它。面對盛大,出版界的選擇其實不多。
周:現在的出版業──不!出版業已不足形容,應該泛稱文化產業──盛大在替「戰國時代」尋找句點,然後再重振漢唐盛世。
某:哇,「替『戰國時代』尋找句點,然後再重振漢唐盛世」,這說法太震撼了!
周:盛大的霸氣隱匿在謙恭、禮讓之下。但不管他們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得再小心翼翼,總是使我想起凱撒大帝。凱撒的帝業,建立在遠征高盧時,率軍「跨過盧比孔河(Cross theRubicone)」的壯舉(轉捩點)──意思是說:不能再等了,現在就是最佳時刻*註11。這也是陳天橋的心境寫照吧!
某:周爺,我欣賞您的剖析,您的剖析對照我的理解,應該可以把現況弄得更清楚。坦白說,以我們的觀察,盛大老早準備好了,只等老闆一個決心,就下達「總攻擊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面相透視盛大。目前盛大幹的是「合縱連橫」,想兵不血刃,一統江山。據我所知,他們向各地出版社派遣人員,拉攏入盟,台灣的出版社也是對象之一。我們看盛大,是以「Google、亞馬遜的合體」的高度視之,當然,在世界版圖上,盛大不如它們,但在華文出版領域,就不是等閒之輩了。總結的說,它正在打造獨特的中國模式。它想涵蓋華文的文創領域,做法周延而全面,滲透力道驚人,長此下去,出版社是沒有招架能力的。
周:不至於這麼悲觀吧!我不知道你注意到「百道網」(http://www.bookdao.biz/index.html)沒?
某:周爺,沒想到您也關注到了。「百道網」是由知名的媒體人程三國、孔燕紅夫婦聯手策劃經營,宗旨是「為書業打造價值過濾、篩選系統」,簡單說就是把生產鏈上「篩選功能的極大化」,緊緊掐住生產→銷售的咽喉,太聰明了。大家不是說書太多嗎?「百道網」替你過濾,讓書店、媒體、圖書館和出版社連在「百道網」內,由它提供最完善的服務*註12。
周: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過關心,我覺得「百道網」是傳統出版企圖在網路時代努力轉型的重要佈局,佔了戰略樞紐點。
某:您的推測應該八九不離十。
周:時間上有點「巧」,對盛大的「一人一書計畫」和「雲中圖書館」有針對性嗎?
某:您想太多了。不過,這是有趣的想法,應該放在「競合」的脈絡裡去理解吧!若是順著您的思路推想下去,可不得了──「百道網」能促成傳統出版的大團結,形成對盛大的制衡?這想法太有趣了,那誰是那位組織者?誰是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哈哈,呼之即出──太好玩了!
周:(笑)是我想多了。今天已經佔用你太多時間,我最後想請教一個問題:你身為台灣出版的一員,你如何在盛大虹吸效應下,保有你的競爭力?
某:(表情非常複雜,側頭想了半天才開口)我真的不知道。像「盛大」這樣的對手,光憑它一億會員的規模,我們就被邊緣化了;您想想看,會員一億,一千一百萬的付费用户,那是多大利基?
周:除非──?
某:除非大陸開放這塊版圖,讓大家都有公平的機會逐鹿中原。
周:到時候還來得及嗎?
某:(大笑)我們唯一不怕的,就是競爭。
離開他辦公室時,已華燈初上。坐在回家的火車上,我的心情仍不免起伏。這回談話,其實難有結論,連什麼是編輯2.0,也只是方向性的描述,並不具體。倒是我在盛大文學內部刊物《我們》上,讀到「30省作協主席小說巡展」及耗資千萬的「全球華語原創文學大展」,為之大樂,這類案子不正是我們傳統編輯最擅長的本事嗎?要是被尊為「紙上風雲第一人」的高信疆在世,看了必定哈哈大笑,因為相似的企劃早在三、四十年前被他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上發揮的淋漓盡致。親愛的朋友,管什麼1.0或2.0,萬變中仍有不變的元素,我們要學的是怎麼跨入虛擬空間,學到馴化網路的技巧──如高信疆在當時引爆的「副刊革命」,把傳統副刊換上新的引擎,一新世人耳目。想想高公的事蹟,他留給我們的就是:不妥協、不從俗,走不同的路。
祝福大家!
浩正 2010/4/2
大唐盛世地圖
──────────────────────────────────
*註1:引自馬雲於2010/1/19在台灣「天下經濟論壇」發表的演講<這是小企業『大夢想的時代』!>,全文見《天下雜誌》第440期(2010/1/27出刋)p.22-24,由黃靖萱整理,內容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著:
「我在北大碰到一個年輕人,對我說:
『馬雲,中國的互聯網機會、所有創新機會都被你們做光了,在中國沒機會了,我們要怎麼做?』
一百年以前,愛迪生發明電燈以後,美國有位經濟學家也預測說,世界上所有發明都發明光了。事實上,人類的發明卻是層出不窮。
互聯網出來後,先有了網景,後來有雅虎,雅虎所向無敵後,又出了eBay,eBay之後有谷歌,又有Facebook,──人類永遠在創新,創新不可能停止。」
馬雲的「嘮叨」,請記在心頭。
*註2:引自《天下雜誌》第443期(2010/3/24出刊)「LeadersTalk專欄」,電影《阿凡達》導演柯麥隆(James Cameron)在TED(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上的演講<好奇心是最厲害的本事>(吳怡靜整理),見P.16-18。
*註3:引自《非凡新聞周刊》第197期(2010/1/24)「總編輯的話」<說穿不值錢>/李文娟。
*註4:同註2<說穿不值錢>,引文已略作修飾,應不失原義。
*註5:引自《數位時代》第191期(2010/4/1出刊)「編者的話」<獨一無二的價值>/盧諭緯,見p.12。
*註6:「貝蒙障礙」是指1968年奧運會於高海拔的墨西哥城舉行,因高原阻力減低的緣故,美國選手貝蒙(Robert Beamon)跳出驚人的8.90公尺的世界記錄,23年後才被打破,這是奧運史上保留最久的田徑賽記錄,史稱「貝蒙障礙」。之後,在各個領域,舉凡難突破的事務,都被稱之為「貝蒙障礙」。
*註7:這些數據都是當年聽聞所得,未經查證,但依《PChome》創刊時如日中天的聲威,雖不中亦不遠矣。
*註8:參閱《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4<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雲端運算」的人間意義>。
*註9:關於「點點印」的專訪,在Youtube上有完整的視頻介紹,請看「非凡.台灣真善美/年輕闖王:點點印,把照片變成書」(http://www.youtube.com/watch?v=ozJA2rcQYxw)。
*註10:3月10日,「盛大文學」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推出「一人一書計畫(One Person,One Book)」(一人一書的計畫,意思就是一個人手上只要有一本電子書,就可以閱讀成千上萬部的圖書。「書」在這裡泛指「閱讀器」。)發佈電子書戰略。發佈會上,盛大文學首席版權官周洪立先生透露:「在我們資料庫裏,五百億字的作品已經有了,而且我們每日的更新是六千萬字。現在我們有93萬作家,網路作家每天在不停為我們寫作,這就是六千萬字的來源。迄今為止,我們累計的作品已經達到了三百萬部。與此同時,我們還有一個很大的隊伍,專門來採購國內外出版的優秀暢銷圖書,我們已經購到了暢銷書的數量已經超過萬部。到現在為止,各個網路文學閱讀排行榜上面,前十位,90%都是來自盛大文學的各家網站,這還不算,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千餘種電子期刊雜誌的版權,有兩百多位當代一線作家在為我們寫作,為我們提供版權。」全文請參閱「數字出版在線」(http://epuber.cn/space.php?uid=1&do=blog&id=1222)。
*註11:參閱維基百科「凱撒」條目(http://zh.wikipedia.org/zh-hk/愷撒)。
*註12:別忘了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提醒大家的公式:雲端運算=(數據+軟體+平台+基礎設施)×服務。請參閱前信<我曾經想開一家銀行:雲端運算的人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