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的構成 8 號
《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16
「型」的打造
──「壹兵法」習題作業2 /我的編輯心法(5)
「我認為一個產品有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骨架;一個
是靈魂。」*註1
──丁磊(「網易」創辦人)
親愛的朋友:
1.遲到的兌現
好些年前,有位年輕網友問道:
「我是剛入行的雜誌編輯,從您的經歷可了解您不止一次參與了出版社、報紙副刊的編務以及幾份不同性質雜誌的創刊,因此您可否多說一點有關雜誌編輯的實務經驗,給我一個可以參照的學習座標?」
我當時是這樣回覆的:
「在我而言,編輯就是編輯,做什麼像什麼。參與雜誌時,就是『雜誌編輯』;投身出版,就成為『出版編輯』。即使服務性質不同,在操作時雖有所差異,若追根究柢,運用的心法則幾無不同。」
我答應她,會略述兩者互通的個人心得,供她參考。
幾年過去了,因「大局」變化奇妙,我困於網路時代帶來的挑戰,為了尋找答案,碰觸了更多跟網路相關的事,離我的承諾越來越遠。
而今,年歲益添(73),體力和腦力的使用都已趨於邊緣,再不對雜誌編輯生涯略述私見,往後的日子恐更難兌現。但,有些話仍需說在前頭:我的經驗從未納入主流(我也不識主流是何物;在那年代,也沒什麼出版/編輯學系,大家都是從前人經驗傳承中學習、成長),放在今天的編輯圈子,恐怕更不足為訓;勉強的說,所存剩餘價值,只是遙看一位如白紙般的新手,如何在實作中,建構起自我指導的原則而已;既片面,且偏執,請小心過濾。
面對自己當家作主的雜誌時,一開始我是困惑的,現在回想起來,首需解決的是確立編輯的「基本理念」──即在你想投入的產業裡,找出合於理想與志趣、也能切割競爭者、並佔有生存利基的「策略定位」。
隨時需要回答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辦這本雜誌?辦給誰看?競爭者何在?獨特性?凝聚的讀者群能支持生存嗎?資金在哪?夠支撐到盈利嗎?盈利從哪兒來?
我常常講,無論如何都該用SWOT*註2自我檢查一遍。
編輯們日日夜夜埋首在工作堆裡,不可能有貼身的老師天天耳提面命,全得靠自己在實作中摸索前行。從經驗總結中,我慢慢理解:只有解決了上層結構,才能進行架設下層結構。我在<「壹兵法」習題作業1>(第九信)裡,初步交代了上層結構「編輯理念」的基本特性(靈魂),這一封信,續談根據理念設計承載內容的架構與組合(下層結構)──型(壹)的打造(骨架)。觀察主掌編務的人,如何將完整的「壹」加以切割/組合,使理念得以圓滿呈現?
我得承認,書寫這封信,十分心虛,我在回憶過去並釐清經驗時,常感到什麼也捉不住;有時好像有了體會,把自己的想法套用上去,寫出來一看,也不過爾爾。所以,假如你讀不終卷,那很正常;萬一覺得虛擲了光陰,我願致歉。
2.「型」是什麼玩藝兒?
在過去書寫的信裡,我經常提到「型」這個字,也許會有人問,那是什麼玩藝兒?它,並非新創之辭,放眼週遭,處處都在造「型」,甚至有的純以「型」取勝。小的小到理髮店牆上張貼的「髮型海報」,大的大到巨型的或特殊的、地標式的建築物,如北京的水煮蛋與鳥巢、台北的101中國式塔形高樓、澳洲雪梨市如剝開橘子般的歌劇院……等,可說無所不在。記憶中,最讓我驚異的是觀看某次電視轉播「亞洲區空手道大賽」,一上場居然是「型」的比賽,並分成「定型」和「自由型」。「定型」規定所參賽的型,必須使用大會所指定之流派(剛柔流、系東流、松濤流及和道流)為基礎所教導的型,不得任意變更*註3,並由此評量訓練紮實程度;而「自由型」則是根據上述基礎的創意發揮,評量選手舉一反三的能力。
這次電視轉播的內容,帶給我強烈的衝擊,它竟然和編輯育成之路如此相似:從踏實的基本架式訓練,進展到武術招式創新,最後再進入實戰(對打;市場競爭),一決雌雄。
「型」奠基於「架構與組合」。架構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於組合內容時,充分彰顯理念的一貫性。在架構之中,內容的「組合」是一種動態藝術,「理念」才是驅動一切的內在能量。但成熟的表達,必須在「型」的形式下才得以完善呈現。
簡要的說,「型」是形而下的結構體,基本理念得透過它的脈絡(編輯理路),才能予以實踐。它們是一體成型的,將它們切割解析,並不是適當的做法,然而不如此揮刃,難以理解彼此的血肉相連。
若是刻意將「型」剖解開來,可依外觀與內在分別陳述。
先從「外觀」說起。外觀即是「型」給人的第一印象,目標非常直接,希望藉由第一印象,留下烙印,被讀者牢記,每當新刊推出時,能夠在眾多雜誌中,立刻辨認出來。所以,開本、封面設計、Logo、基本色調……等,外在形式的視覺規格化是必要的。
其次,是內容編排。例如,字體選擇(標題、小分題、內文)、版型的基本格式(兩欄、三欄、四欄與特殊編排)以及文章的列序,都有定規。一個常看各種不同雜誌的人,通常能在一瞥瞬間,即可辨識身旁的人,正在看哪一種雜誌,甚至是當期的哪一篇文章。例如,台灣有一本週刊每篇文章的題目,特別愛用楷體標示,久而久之,那種版式的清秀和潔淨感,成了它的與眾不同的亮點。
一本成熟的雜誌,自有它獨特的風情。經由主編者的詮釋能力,製作出不同於競爭者的特色,而市場法則負責篩選出優勝者。
3. 從他山之石出發
當年,在學習之旅途中,除了廣泛閱讀國內刊物,我曾訂閱《國家地理雜誌》、《Time》、《Newsweek》,仔細觀摩它們的編輯模式。從它們身上,我悟出「型」的打造。
這三種英文雜誌的「型」,各有千秋。我最近特地到台中「茉莉二手書店」買了它們近期雜誌,內容和20多年前的印象相比,因網路興起,顯然有了差異。相較之下,《Time》與《國家地理雜誌》和傳統的連結依舊緊密,感覺變化較大的是《Newsweek》。不知是否因與《The Daily Beast》網站合作的緣故,雜誌的「架構」分為三個區塊*註4:
第一區塊:「Newsbeast」(找不到恰當翻譯)。
第二區塊:「Features」(特寫)。
第三區塊:「Omnivore」(全方位)。
說明如下:
‧在「Newsbeast」欄目下,展現的頁碼和內容為:
6 National notebook:The week the world went Facebook-crazy.
7 International notebook:Hugo Chavez's absence spawnscannibalistic power grabs in Caracas.
8 Person of interest:Elon Musk shoots for the stars.
9 The world on a page:Don't cry for me, Brazil.
10 Business
Tech
Sports
14 Social diaries:Buy a ball team? Invest in art? Financial advice for Mark Zuckerberg.
13 Compass:With Europe on the brink, it's London'slast waltz.
15 Europe:The uncertain fate of the euro zone.
20 Reporter at large:Rebekah Brooks's strategy of victimhood.
‧在「Features」欄目下,展現的頁碼和內容為:
22 The IrresistibleIslamist:Abdel Moneim Aboul Fotouh, a leading contenderfor president of Egypt,is supported by hardliners and liberals alike.
28 The Mystery of the Multiverse: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cosmology point toward the possibility that ouruniverse is merely one of billions.
34 The French Connection:Their teacher tried to tell them they wereheaded for trouble, but high on risk and volatility, the quants of France didn’t listen.
38 The Return of the Circassians:Sochi, the site for the 2014 Winter Olympics, is where the Russians dispossessedan entire nation 150 years earlier.The survivors' descendantsare demanding justice.
‧在「Omnivore」欄目下,展現的頁碼和內容為:
42 Film
45 Theater
46 Music
49 Books
50 Manuscripts
52 The City
有時因應當時新聞事件或需要,在區塊內的項目有所增刪或移動,有時會增多區塊,如「Plus」。
《Newsweek》的「型」和我們所熟悉的切割方式,如「封面故事」、「封面人物」、「專欄」、「專論」、「特別企劃」、「特稿」……等不太相同,填入它架構的內容和表現方式,反而給人一種新鮮感。但,《Newsweek》的「架構組合」(型)不好學,稍有差池,便會落入東施效顰之譏。
台灣蓬勃的雜誌圈中,《數位時代》是我的充電站之一,從創刊到現在,我一直不離不棄,是它的忠實訂戶。前些年,它經常改版,努力尋找最貼切、最能表達自己特色的「型」。近來,似乎「安定」下來,它打造的「型」也和一般稍有不同,且來看看《數位時代》第220期(2012/9/1出刊;內文共170頁)分割的五大區塊 :
‧「What’s New」:包括「編者的話」、「新聞人物」、「App動態」(含每月市場掃描、每月App分享)、「數字圖解」、「Mini Special」等。
「What’s Hot」:包括「投資圖解」、「投資焦點」、「焦點個股」、「創業圈」、「創新企業」、「網路生意經」、「網路話題」、「微型趨『識』」、「數位應用」等。
‧「Cover Story」:介紹「2012/不景氣中的夯產業/人氣賣家100強」(p.48-85)。
‧「Special Report」:介紹「全面搶攻85億屏商機」,包括「內容商機」、「應用商機」、「廣告商機」等。
‧「Column List」:包括何飛鵬、湯瑪斯‧佛理曼、保羅‧克魯曼、歐姆‧邁力克、簡立峰、張錫、鄭國威、蘇麗媚、Mr. Finance等人的專欄。
‧「Explore」:包括「名人社群」、「設計前線」、「焦點產品」、「數位工作術」、「創業現場」、「這樣也行」等。
有些區塊下列的細目太多,有興趣進一步研究的讀友可購來一閱。可惜的是,這本雜誌落版時的敘述方式不夠明確(例如,在目錄頁上居然出現兩次「What’s Hot」欄目),文編與美編之間似溝通不足,內容雖有佳構,組合時圖文比重時有失衡,無法一體成「型」,略帶遺憾。但,《數位時代》編輯部內高手如雲,這點小瑕疵,應該非常容易導正。
台灣雜誌圈內,編輯技巧純熟、可當成樣板學習的,為數不多,《天下雜誌》(雙周刊)是此中佼佼者,它打造的「型」幾無錯失,能以適宜的架構與組合,賦予貼近時代脈動的內容。以手上的第505期為例,212頁內容切割成11個大小區塊:「封面故事」、「雙週焦點」、「CEO談管理」、「競爭優勢」、「亞洲與兩岸」、「經營管理」、「全球視野」、「人與環境」、「《經濟學人》在天下」、「專欄」、「off學」等,配置合理,節奏合宜。
每期除了令人驚豔的「封面故事」外,在眾多喜愛的欄目中,我特愛「雙週焦點」中的「Leaders Talk」,它刊登的每一篇,引薦世界上頂尖人物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談話,篇篇發人深省。洪蘭的專欄也能打動我心,她總是正面解讀種種人性或社會現象,讀完之後,心是溫暖的,似乎有一股積極的力量緩緩由心底湧生,會覺得人世間儘管不美滿,只要不放棄努力,就有希望。
不過,近期的《天下》「有些」篇章,老讓我錯認自己在讀《財訊》。因為我也是《財訊》的愛讀者,難免心中犯嘀咕,生存競爭已激烈到這種忘我的程度嗎?
值得一提的是,《天下》為了迎向數位化時代,採取果斷的因應措施:只要訂閱紙本雜誌一年,即免費贈送數位版本一年。我現在讀iPad上的《天下》,越來越得心應手,長此下去,我為紙本憂。
4. 實例1:《商業周刊》
我每月都會涉獵一些不同面向的雜誌,最喜歡的當然是《商業周刊》。嚴格的說,我認為這本周刊在「型」的打造上還有努力空間,但以目前「架構」所組合的內容而言,已經讓我愛不釋手。
不妨借桌上的《商業周刊》(第1286期/2012/7/16出刊;本期內文共182頁;以下簡稱《商周》),來佐證何謂「型」的構成吧。
假如將《商周》看成完整的「壹」,編者應當如何在創社理念「洞悉世界經濟板塊變化,以速度及深度的報導,創造讀者『先進觀念‧輕鬆掌握』的學習經驗。」*註5的指導下,細分版面,貫徹理念,創製議題,引領話題,聚集最大量的讀者?
且讓我們一步步走進去,看它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聚焦在那些議題上。
從外觀看,刊名「商業周刊」四個紅底反白、略顯浮雕感覺的大字,醒目而突出,構成「型」的主要識別符號。放在書攤,立刻從眾多刊物中跳入眼簾。
而,這期封面主訴的「世界反過來!」那行大字,迅速捕獲了我的目光,心裡立即浮現問號:反什麼?下面有一行略小的字寫著:「美國製造in、中國製造out」(特別把in和out兩個英文字用紅色圈起來)。這些文字刺激我腦子聯想翩翩,不禁想進一步追問:發生什麼事了?再細看另行說明文字:「兩份關鍵報告預言:中國製造獨霸翻轉,美國製造大復活!」
哇──,事情開始變得有趣啦!
主訴標題上方的句子,強調它的目的性,文曰:「獨家追蹤:台灣出口為何連跌4個月?《商周》5,000公里長征尋找原因」。
原來啊,《商周》派出一組採訪團隊,深入美國南方4州,去蒐集第一手資料,他們目睹美國用盡方法,如何力挽狂瀾,紮根製造業,尋回競爭力;如何在美國本土宣揚與各競爭國拉近薪資、貼近消費市場的新思維,填平價格落差;如何吸引大陸、德、法、韓、澳洲製造商,紛紛赴美設廠,再次定義了「美國製造」。
世界終於「反過來」,而台灣因為沒有掌握新浪潮翻轉的商機,導致出口萎縮(這個結論下得太快,有待商榷)。
光從封面訴求的第一印象來看,它完成了外觀的「型」──面向讀者,做了漂亮的主題呈現。
往下,繼續翻開內頁,一起來欣賞編者如何從所企劃的長短文章中,組織成「型」。透過它的脈絡,把理念(樸)「打散又重組」為「壹」*註6。
「目錄」。光是目錄展演,足足佔了4頁(有時5頁),依編者的判斷,以不同字體、位置大小、先後次序,突顯各篇文章的重要性。
首先映入視線的是「封面故事」。由大標題「世界反過來!」之下九篇文章題目所涵蓋的範圍,讓我們對於「美國政府、企業和人民,如何紆尊降貴、同心協力,力挽頹勢」有鳥瞰式了解。
接著,一頁接一頁,經由落版技巧,完成理念的展示。
「總編輯的話」(半頁):言簡意賅地概述這一期內容,通常是一篇非常有啟發性的、感性與理性兼具的短文。《商周》編輯個個不凡,約800字的篇幅,寫得晶瑩剔透,可說期期精彩,可當範文來讀。這期是總編輯郭奕伶執筆的<老街上的賣菜孩子>。
「專欄」有三:
‧「創辦人/執行長聊天室」(1頁;隔週輪寫):由已交下編輯棒的兩位前總編輯(金惟純、王文靜)輪寫,這回刊登王文靜的<該有「鄉下朋友」>。
‧「商場自慢塾」(1頁):是何飛鵬的專欄,他的專欄結集紅遍兩岸三地,這期題目是<一張單程機票>。
‧「去梯言」(1頁):是公孫策的專欄,以古論今,發人深省。它是我成為《商周》長期訂戶的主要原因,這週寫的是<諸葛亮不亮>。
「大師開講」(3頁):禮聘六位國際級大師共同主持的專欄。本期執筆人是薩克斯(Jeffrey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聯合國秘書長特別助理),談的是<20年永續發展:成績被死當>。其他五位也赫赫有名,計有費德斯坦(MartinFeldstein;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前局長)、奈伊(Joseph Nye;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拉詹(Raghuram Rajan;國際貨幣基企〔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經濟學教授)、辛格(Peter Singer;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
「管理相對論」(4頁):這個專欄最近改採開放式主持,由學者VS. 企業界的CEO,針對爭議性主題進行對談,本期由「台大工商管理系」朱文儀教授和「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兼執行長」潘進丁共同探討:「PK市場老大,老二該走模仿還是創新?」
「CoCo2012傳真」(2頁):是政、經諷刺漫畫專欄。
「童言識李」(1頁):由該刊「研究室主任」楊少強新闢觀念性專欄,此次討論<投機只是風險轉移──論投機(三)>。
「科技風雲」(共3篇,5頁):
‧<一紙合約,讓美光併爾必達多花38億:黃崇仁當釘子戶/逼美光掏錢內幕>(1頁)。
‧<LINE轉型手機入口網站,聯手電信商淘金:一支App竟敢向臉書、雅虎宣戰>(2頁),報導「LINE不甘於只當一支通訊App,決心跨足行動平台,與電信商合作,要賺行動電子商務財」。
‧<冷池塘聯盟,把半導體雞肋變黃金>(2頁),報導達爾聯手德微,創86倍投報率的秘訣。
「教育線上」(共3篇;8頁):
擴大篇幅討論極具震撼力的題目<開學危機:新北市中小學校長,1/3是菜鳥/台灣爆10年來最大校長退休潮>(4頁),這篇報導引爆台灣其它媒體瘋狂跟進,震撼全台。
其它兩篇為:一位績優校長含淚告白<我不想走,但我不得不走!>(2頁),以及<史上首見,新人「破格」掌大校>(2頁)。
「產業風雲」(共2篇;4頁):
‧<新光三越淡季出招,10天創造40億業績>(2頁)。
‧<穿越劇《步步驚心》被批,陸媒急挖台灣電視人>(2頁)。
「焦點人物」(3頁):<台南女孩胡茵菲,羅浮宮辦珠寶展,全球第一人。35歲珠寶女王說:「我太渴望偉大!」>。
「特別報導」(3頁):<台電危機!近半員工十年內走光!>。
「大陸焦點」(2頁):<台灣街未滿兩歲,成台商新夢魘>。
「名醫問診」(2頁):<夏天如何避免得冷氣病?>。
「日經(《Nikkei Business》)嚴選」(4頁):《日經》是日本發行量最大的經營商務類雜誌,由《商周》每期譯介一篇,本期<門外漢改寫超商「老二」宿命>,介紹日本第二大便利商店羅森(Lawson)在43歲社長新浪剛史領導下,如何找出自己特點,使公司連續九年成長。
「封面故事」(25頁;p.104-136)「世界反過來!」,由九篇文章組成:
‧<故事,從一間筷子工廠說起……>。
‧<追蹤之旅:遇見州長CEO和遙控器工人/深入南方4州,發現美國製造不貴>。
‧<波士頓現場:兩份關鍵報告大預言/3年後,製造業到中國不如到美國>。
‧<阿拉巴馬現場:全球車廠湧入/牛仔轉行工人,幫南韓人做車子>。
‧<北卡羅來納現場:美國企業返鄉/百年家具廠,第一個從中國搬回來>。
‧<南卡羅來納現場:中國企業來了/電價太便宜,大陸老闆聞香搶進>。
‧<喬治亞現場:新製造夢搖籃/歐巴馬「搭橋」,讓太陽能反攻中國>。
‧<抓住Made in USA兩大趨勢/中國製造不再,台商賺什麼?>。
‧<採訪後記/台灣人,你怎麼缺席了?>。
「說聞解趣」(1頁;2則):<欣海老董百歲秘訣>及<中鋼護士薪情太好>。
「國際視窗」(2頁;看見多元的世界和機會):<美國核能神童創業,立志讓核災絕跡>。
「優生活/alive」(刊中刊;介紹各種生活情趣的別冊;p.143-180):這是一份深受讀者喜愛的、獨立作業的特刊,本期主題為「夏日清涼,酒Party」。刊中另有固定專欄:「董事長嬉遊記」(陶傳正)、「饕姊雙週記」(王宣一、胡天蘭)、「發現酷建築」(李清志)、「生活新鮮事」(徐銘志;本期介紹<全世界最美麗的書>展覽會)、「生活書摘」、「新聞萬花筒」(填字遊戲)等。
「其它」(廣告81頁)。
我們看到編者如何將160-220頁內容(因廣告數量影響每期頁數),在編輯理念指引下,由看似被切割的零碎篇章,結合成完整的「體系」(壹),捏塑成獨特的「型」。只有確定了型(定型),才能使工作者舉重若輕,而雜誌的特色和風格,也從中建立起來。
依我長期閱讀《商周》的印象,歷任的總編輯對「創社理念」都有其獨特領會,但始終「胸懷本土,放眼世界」,像是搭橋者,成為知識與經驗的交流中心。
《商周》的特色和風格的建立,就這樣形塑而成。
5. 「型」的運作/「架構」與「組合」
現在,功課來了。
我們能從《商周》(以及其它雜誌)學習到什麼?
第一課,不妨借用「空間管理」的概念來尋找答案。
《商周》內在的空間,應當放進什麼樣的文章,架構出能在「編輯理念」和「讀者需求」之間劃上等號的內容?同時,還能區隔競爭者,在所提出的議題中,讓自己保有領先地位?
編者心裡念玆在玆的該是:所組織的稿子,如何吸引讀者貼近你、期待你、離不開你、愛上你,而且還要擁有你。所以,在限定的空域內所呈現的內容,彰顯的是雜誌秉承既存的編輯傳統和主編者的信念、識見和品味,這是對詮釋能力暨企劃能力的挑戰。換言之,跟主編者擁有的專業修為有關,與其究通力、發想力、設計力、凝聚力、平台力、整合力、策略力、服務力……等有密切關連。當然,天底下沒有滿分的編輯人,互有長短,各具特質,因此大家編出來的雜誌才繁複多樣,爭奇鬥豔,各領風騷。
《商周》的「架構」,無論外觀與內在都在水準之上。我們見到所有欄目刊登次序和篇幅幾乎是固定的(其中有少數欄目視當期稿件而有所調整,如「管理線上」、「投資焦點」、「金融街」、「地產風雲」、「商周書摘」「特別企劃」……等,都沒在本期出現。),有的專欄每月出現一次,例如「葛洛斯專欄」(William H.Gross;被譽為債券天王,PIMCO創辦人)、全球最權威科技雜誌的「Wired嚴選」。內部雖然有定期檢討,架構也或偶有變動,但有些專欄從創刊到現在從沒異動過。一方面,中、長期固定的專欄組成基本的「型」,由執筆者隨著時潮變化,說他該說的話;而開放的、企劃性強的欄目,尤其是挑大樑的「封面故事」,考驗著編輯部門的識見及執行能力。本期主攻的「世界反過來!」議題,就充份反映出這組人馬非凡的究通力,他們見微知著,掌握先機,寫出來的報導可圈可點,是少有人能夠超越的功力。所含的九篇報導總共25頁,在厚達182頁總篇幅中,扣去廣告之後,整整佔了四分之一,這是一次漂亮的、強勁有力的出擊。再配合話題性十足的「最大校長退休潮」,像在湖心接一連二投擲石塊,在這一週內,漣漪不斷。
《商周》在編務上始終創意頻頻。我還記得曾有一期封面故事「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第1226期),為我們介紹「全世界只有這個地方,能在短短距離內,解決蘋果產品製程、良率、美學的所有挑剔要求;Google、太陽能、西門子生技、保時捷的關鍵齒輪,都要仰賴他們的精密技術和彈性。這個秘密,就藏在台中大肚山腳下……」。編者發掘出一個幾乎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產業聚落,他們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把小小台灣對世界的潛在影響力,坦露在世人眼前,讀來令人感動。
好雜誌的影響力能創造出自己新價值,結合社會上的新生力量。最近讀到一篇<全球最會說故事團隊解密>(第1295期)的文章,介紹別具一格的「TED組織」(www.ted.com),就是佳例。
TED非常特別,成立宗旨也充滿啟發:
「這是從贏者圈開始的私人聚會。1984年的矽谷,由『資訊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先驅沃曼(Richard Wurman)發想,結合科技、娛樂、設計的TED聚會,他邀請最頂尖的人來說他們的創意故事,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副總統高爾、微軟的比爾蓋玆、Google的塞吉布林、亞馬遜的貝佐斯……等,每人限時18分鐘。這些名人不但是講者,也是台下的聽眾,讓菁英們可以互相串聯好點子。……每年一場、四天三夜的論壇,一張門票約NT.22萬元,每場僅有1,500張,還要申請核可,才搶得到。2006年把演講內容上網後……已被點閱超過一兆次。」*註7
採訪記者單小懿描述TED的貢獻時,說:「每個18分鐘的故事,透露出未來的趨勢,也改變了世界。」文中,詳細說明如何在18分鐘內,講出感人的故事的訣竅。
台北TED×Taipei,也將在這個月底登場,用的口號是「TED×Taipeirising stars.」。
從上述介紹《商周》的內容裡,我們清楚看到它既能見大、又能見小;既為我們打開窗戶,遠眺戶外風景,也不妄自菲薄,不敢輕忽自家人對世界的貢獻。
若硬要挑刺兒,或許在與讀者參與/互動方面可以更開放些。像《天下》和《遠見》雖然都走菁英路線,但並沒關閉讀者發聲;再者,在「小」與「微」的訊息量方面,似可有多些發揮,使內容更活潑、多元並增添趣味性;軟與硬、長與短之間的調諧和節奏,也似可有更多彈性。
6. 我們是經營時間的人
處理好有限空間分割之後,千萬別忽略了另一個要素:「時間」。
我相信資深編輯多半會同意這句話:我們是經營時間的整合者。
時間融入「架構」,「架構」就有了縱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不會成為一灘死水。換個角度說,沒有「架構」難以永續,有了「架構」,「組合」的功能就可以在「時間河流」裡活化架構。
且舉一例。多年以前,《商周》曾策劃「客座總編輯」專題,邀請世界級領袖擔任客座總編輯。包括:奇異集團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英特爾執行長歐德寧、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經濟學大師萊斯特.梭羅、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日本7-Eleven之父鈴木敏文……等十人。編者設計一個架構,由他們十人分期現身說法,經一年半時間的紙上演出,製作出超水準的內容。這十位大師的每一篇言談,都帶來新的觀念和新的視角──雜誌能編到這樣,夫復何言。
所以啊,「時間」運用的好,是編輯最好的朋友。在這一年半中,我心甘情願被它捕擄。我曾以「放線與收線」形容這種編輯技巧,它很容易做,若要做到「客座總編輯」這種高水平,難!
總之,「架構」是把一定的空間規律化,「組合」則是呈現時間最新、最適的發酵物。坦白說,「架構組合」人人會,巧妙各有不同,多看、多分析高手佈局,牢記於心,久而久之,必定會找到突破口(大陸《新週刊》於今年六月,派了多達七十幾人到台灣採訪,在七月中推出約兩百頁、超過15萬字、幾百張相片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專刊,也是一種「型」的典範。)。
而我深信,唯有從實作中積累經驗,才能踏實成長,捨此,別無捷徑。*註8
7. 結語:守常與求變
既然完成了「型」的打造,有了吻合理念的架構,並在時間之河裡進行組合,經由這樣的實踐,完成了恆定的「型」,雜誌風格才會形成。
但需提醒的是,「型」是用來顛覆的。
理論上,一旦確立好「型」,將內容「填入架構」即可。就像《商周》的架構始終如一,但呈現內容期期不同。猶似我們鑿了井,定時從井裡打起一桶桶智慧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在確立編輯理念之後,架構設計(型)是重要的一步,一本好雜誌必有好主編,他是位優秀的組織家,知道怎麼運用既有的資源,把內容做最佳演出。但,從人性面分析,人性之中有喜新厭舊的一面,不變的「型」很容易引來惰性。一旦被「型」捆綁了手腳,就只知依循前例,忘了進取與創新──積極的編輯,必定不肯安於現狀,時時想推陳出新,抽樑換柱,新人耳目。
因此,當我們追求「守其常」來塑造風格的同時,勿忘「求其變」,隨時保持清新,堅守優勢。
編輯工作做久了,有時不妨輕聲問自己:
「是我在編雜誌?還是雜誌在編我?」
浩正2012/9/20
──────────────────────────────────
*註1:引自2012/5/12<詹宏志對談網易丁磊>(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60/id/23186)。
*註2:「SWOT分析」即指強、弱、機、危──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屬市場營銷的基礎分析。通過評價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市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在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前,對企業進行全面分析,擬訂自身競爭優勢的定位。
*註3:請參閱<空手道WKF型(KATA)比賽規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5b3c30100gvqd.html)。
*註4:請參閱2012/5/28出刊的《Newsweek》。(根據網上查詢所得:「On November12, 2010, The Daily Beast and Newsweek announced a mergerdeal, creating a combined company, 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mpany.」)
*註5:請參閱《商業周刊》官網(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boutus/aboutus.php)。《商業周刊》創刊 於1987年,經發行公信會ABC(Audit Bureau ofCirculations)稽核,每期平均有費發行量為147,339 本(2009/1-6),為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周刊。
*註6:請參閱《編輯力初採1.0》第24信<壹:我的編輯心法>。信中,我引用了「儒學大師」杜維明的話,他說和「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相遇時,得到的啟發﹕「聖吉給我一個以前沒有想過的思路:就是怎樣讓沒有結構,成為一種新的優勢。這個想法是比較接近道家的,講究『樸』,一塊木頭有無限可能性。……他的這種想法表示,即使你完全被打散了,也不一定是禍。因為『打散了』不見得是outof control(失控),而表示可以在另一個領域裡有新的integration(整合)。」
*註7:請參閱《商業周刊》第1295期(2012/9/17出刊)第60-66頁<全球最會說故事團隊解密>。TED在1984年於美國矽谷成立,是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的簡稱,總部在紐約,是個非營利機構。目前推出的商品有:TEDx──品牌授權;TED Book──介紹演講者的著作;TED ED──利用TED演講為基楚的開放教育推廣計劃;TED Active──青少年講者培訓。台灣也在三年前成立TEDx Taipei。在TED網站點閱率最高的三篇演講為:1. 學校扼殺創意。2. 我腦內的兩個世界。3. 第六感的驚人潛力。
*註8: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16信<「型」與「脈絡意義」>及第18信<落版的藝術>。
【附件】:
因在街上偶遇老友蘇墱基,在他引薦下,一頭栽入《新書月刊》的編輯工作(詳見《編輯力初探1.0-別冊/第11則<《新書月刊》與我>),倉促中於1983年10月初試啼聲。《新書月刊》總共存活兩年,至24期出刊後宣告休刊。在此,記下其中一期目錄,那是我在摸索何謂「型」時,所呈現的半新半舊的架構與組合。三十年前的編輯思維與現代比較,落後和幼稚在所難免,留置於此,純是個人追憶往昔時即興行為,和大家分享當年從事雜誌編輯的樂趣。
《新書月刊》第14期目錄(共98頁)
「意見書」
‧<請正視僑校的課本問題>/陳映霞
‧<32開本多好!>/傅銀樵
「特別企劃」:【激盪:新境界與新形象】
更豐饞,或趨於沉寂/台灣新電影發展階段的一次小型省思
‧<台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詹宏志
‧<白鴿計劃」與「始祖鳥」>/小野
‧<面對可能來臨的退潮>/黃建業
「評鑑與欣賞」
‧<馬兒集>/馬子
‧<作品的艱澀與讀者的介入>/吳潛誠
‧<以一人「譯」一國──華玆生編譯《中國詩詞選》讀後感>/劉紹銘
‧<胡言胡語:外來語索隱>(馬殺雞、水泥、迷你裙、甜不辣、巴士)/李南衡
‧「龍應台專欄」
<側寫的藝術──讀陳映真的《山路》>
<「真」與「假」──讀陳雨航的《策馬入林》>
‧<我的心路歷程>/卡普樂著‧徐進夫譯
‧<我的隨身書:《中國文獻西譯書目》>/唐潤鈿
‧<精華選粹:《空虛的雲》──虛雲和尚的故事>/馮馮
‧<永恆的麟爪>/郭明福
‧<集評──每月書評文摘>/張錦郎‧簡家幸整理
「特別推薦」
‧<序論:雜誌經營的基本認識>/林訓民
「人物」
‧「封面人物:蘇偉貞」
<流螢,敢近太陽飛──與蘇偉貞並肩走過的那段歲月>/姜捷
‧<保真──作家與書的故事>/隱地
‧<新秀特寫:文壇獨行俠──郭箏>/張典婉
‧<編輯人群像:輕炙慢烤小菜香──訪「華副」主編蔡文甫>/水雲
「序跋」
‧<《環華百科全書》編序>/張之傑
‧<神聖的浪費──序《積極自我的開始》>/簡靜惠
‧<《中國式管理研討會實錄》序>/王作榮
「特稿」
‧<向歷史交卷──文建會做了些什麼?>/游淑靜
‧<版權合法化/內容中文化>/李初
「資訊與服務」
‧<讀者函>/王宜等
‧<新書發表會>/劉紹唐主持
‧<每月新出版圖書目錄>/本刊資料室
‧<藝文大事月記>/鍾銀金
‧<編後>/周浩正
「下期要目預告」
‧第一部國內當代作家的傳記:
《愛土地的人──黃春明的故事》/劉春城
「廣告索引」(共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