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汰舊換新,象徵著什麼呢?
上週二傳出美國道瓊指數決定將替換成分股,把美國鋁業(AA)和惠普(HPQ)以及美國銀行(BOA)掃地出門,替換成耐吉(NIKE)、VISA和高盛(GS)。
雖然新替換的企業都有相當的優勢,然而替換事件的速度在這幾年裡似乎加快了。S&P500的成分股的更替速度,在1960年一家企業平均在S&P500成分股中待個61年,而2010年的平均時間只剩下18年。有一個英文片語:創新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就在形容這種企業興衰更替越來越快的狀況。企業從S&P500或道瓊被剃除,可能性有規模變小市值下降、或是被收購,但根本的原因就是該公司未能跟上大範圍的技術更替創新趨勢。
從西元2000年以來,Google、亞馬遜、Netflix一個接著一個進入S&P500,他們都是擁有創新技術的新公司;相反的,柯達、紐約時報、Palm和RIMM(黑莓機)一個接著一個離開,就是因技術問題導致市場萎縮、公司營利衰退等種種因素。即便是大企業也不一定可以掌握創新,而在市場上立於不敗,畢竟要選擇退出既有的業務轉而去擁抱新業務,對於公司的決策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選擇。像Elon Musk這樣的天才,一手創辦了PayPal、Tesla Motors、SpaceX,而且每個領域都獲得成功的實在只有一位。曾幾何時,惠普光靠著印表機就打遍天下,但如今也陷於是否切割既有的電腦業務與衰退之中。
眼看他起高樓,又眼看他樓塌了。隨著資訊的更加速,產業的新陳代謝甚至人類生活,都只有越來越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