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19 23:44:42| 人氣1,2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佳峻〈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5-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者何金蘭過去曾分析九首詩人作品,不乏從中尋覓不安與安定的實虛處境,如剖析羈魂〈一切看來是那麼實在〉提出「『實在』存活於『虛無』之中,其實也正『虛無』存活於『實在』之中[1][33];對於蓉子〈我的粧鏡是一隻弓背的貓〉提出作者企圖在「幻象」裡尋找「自我」的「主體」,而這種以粧鏡反觀主體的幻象或想像,也就是種從想像的主體過渡向真實的主體[2][34];而二○○七年對於向明〈樓外樓〉一詩的分析,更因為「此次筆者在向明眾多作品中選擇〈樓外樓〉作為剖析的對象,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此詩如此撼動人心,詩中『家鄉∕異地』糾葛的意涵結構如此清楚明顯之外,還因為這種無法詮釋、無力言說的痛楚重重直擊我心。在太平歲月之中出生長大的人也許還可以從詩歌語言文字感受到那種悲哀,但『扭絞揪裂』的心底疼痛,可能只有『有幸』『具備』同等『際遇經驗』或『經歷條件』的人才能透徹理解[3][35]。在尹玲書寫裡存在著戰火陰影的流動不安,而何金蘭所辯證的詩篇卻也是存在實虛有無的動靜模式中,謝文利《詩歌美學》談及詩歌鑑賞時,有「詩人與鑑賞」和「授與受」兩議題,認為每個詩人都是「詩美的鑑賞者」,必須先有對詩歌創作的濃厚興趣,往往影響著日後審美與鑑賞活動的關鍵,「這種審美習慣體現在他對某個詩人、某類詩作或喜愛、或厭惡的態度之中」,而尹玲書寫戰爭、旅行、病痛,關乎身世的定與不定,早期研究《蘇東坡與秦少游》亦影響著詩人分析東坡詞的結構性與世界觀,就詩人尹玲的心境與學者何金蘭的處境,似乎有了性格上的相類,並且同時擁有創作者與鑒賞者的「授與受」之關係。謝文利認為授者是作者與作品,受者則為讀者與鑑賞,實際上即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關係,是作者的「表現」與讀者的「理解」之間,以「想現」的方式表現出來,一種動態的交流關係,雖是有距離與隔閡的,卻可以趨近統一與合作的關係,前者感受生活而產生詩歌作品,後者卻是審視作品、感受作品而獲得美感享受[4][36],尹玲書寫著自身「興趣」「經歷」「視界」,從不安的處境中發現世界共有的裂縫,人在追尋桃花源的同時意識到「人間」終極追尋的安定,那正是尹玲書寫中將自身遭遇放眼大歷史而撫平自身痛處的唯一想望,可以說在不安與安之間找到平衡,即使矛盾亦無脫序,如同〈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似乎自我呼告著身世/身體/家國歸屬的質疑與解釋:

 

一、

在別人以E-mail以金錢縱橫天下的時空

你依然堅持以不太健康的身體

飛行萬里繼續你不停的飄離

去看不知是真有或實無的界域

在既是異鄉又非他鄉的某處

淒迷孤單地度過所謂除夕

 

 

雨雪紛飛下你凝視一切和空無

華文旗幟飄滿花都

鐵塔曼妙的身軀在寒夜裡

亮起她生命中首次的紅燈華服

 

你依然到諾曼第TREMAUVILLE小小村莊

隱身在伊麗莎白典型的諾曼第小屋

品嘗你無力擺脫的宿命飄泊

反覆唱遍你終生負荷的無家名曲

 

二、

二OO四年元月譯妥的西默農一書

是你自幼即開始的翻譯生涯第幾部?

你答不出來

正如你永遠回答不了

你到底是哪一國哪一鄉人

你的專長在哪一個領域

你歸屬哪一所哪一系

你是創作者嗎?還是學者?

是研究者吧?評論者?

是旅行者吧?漂流者?

是一無所有的絕對虛無者?

抑或只是

  只是無邊無際時空內

    無始無終的翻譯者?

三、

的確  翻譯是你從小注定的

    一生運命

    自此國翻成彼國

    自故鄉譯成那鄉

或是  從殖民變為外邦

    從實有化為虛幻

或是  一出生即已永恆

 

──2004.02於巴黎

 

旅行或移民,「飛行萬里繼續你不停的飄離/去看不知是真有或實無的界域/在既是異鄉又非他鄉的某處」無疑地用孤獨記錄生命,「隱身」世界的角落品嘗「宿命飄泊」與猶唱「無家名曲」,自諷唱不完的「無家可歸」是一生宿命,爾後的自問,便讓詩人面對身分分立與家國未定的「翻譯」問題,「翻譯是你從小注定的/一生運命」「一出生即已永恆」作為了自身變動的註腳,如同本文不斷提引的「詩人/學者」二元關係,參照此詩及本文分析,當可建構出人/文結構在學理與應用的領域中仍是對立且互涉的結構關係,都在共有的母體汲取「興趣」「經歷」「視界」的養分,轉化為不同文本的不同書寫,實質又可綿密不可分割其中共存的精神理念。

 

學者研究的動機與詩人創作的目的達到一種二元制衡的結構關係,「學者/詩人」既都是實際存在的身分,卻也都是製造理想與想像的「發聲者」,學者自他人(社群)中覓得一種與自己情調相同的「集體作品」進行分析,雖學者脫離作品而客觀審視,卻不自主將本有的「不定性」視角滲入作品分析,而突顯學者與作品的連結;而詩人本身的矛盾,直接或者間植入「對立」「不定」「拉扯」的結構關係於作品中,而反用高德曼理論進行分析則必然呈現一種具有意義的意涵結構。不管是「尹玲」或是「何金蘭」的二重身分,其生命歷程的展演卻是一場無止盡的「驀然回首」與「身分解構」。[5][37]最後,必須要提出的是:何金蘭教授於200711月發表了一篇〈宿命網罟?解構顛覆?-試析尹玲書寫〉於《台灣詩學學刊》的「同仁論文小展」中,文中鉅細靡遺地以一次難得的「返照自觀」或「置身度外」的態度「理解」詩人尹玲書寫的「身分認同/文化認同」「糾紛/糾纏/糾葛」「殖民/非殖民/後殖民」「身體解構/文字顛覆」,認為自身居處在多元國族匯集的時空裡,使自己的身分無法說清楚,「好像每一種都認同,又好像每一種都不認同」[6][38],已模糊了自己原有的面貌,這是在這些年延續不絕的論題,而最末卻提出了諒解釋然之詞,筆者希望引為本文建構人/文互涉關係的結言,因為何金蘭教授有別於〈就請不要回首〉那時代的絕望,而是希望「顛覆」既有的自我,展現新型態與心境的生命書寫。如下:

 

然而這些「解構顛覆」文本接連三、四年來不時的出現真能說明尹玲決心擱下或拋棄以前的長期哀傷,以嬉笑遊戲文字和態度正視受折磨之後所帶來的各種病痛、寬心諒解人世間各種悲哀、傷痛、焦慮、恐懼和不公?企圖在生命中尋找到開闊豁達以避免不斷在「心靈」和「肉體」的各種疼痛漩渦內滾動受絞,也可以同時在許多描寫身體肉體性慾情慾的詩作中,開拓另一道嶄新的美學意象道路、關懷生命中最微妙、最關鍵的生死瞬間、發展因戰爭因病痛因傷痕因陰影而悟出來的全新另類身體書寫。至於仍是「宿命網罟」嗎?或是雙關的「解構顛覆」?就全看閱讀觀看時所站立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了。

 

提供筆者與關心此議題的學術同好可作為思索的根據,在進行詩人與詩微觀研究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辯證著史傳外,卻是文本內該有的符碼「理解」與「解釋」?並且符應所能掌握的資料,較正確而減低讀者臆測成分的表述「鑒賞」與「評論」?而本文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便是初步嘗試以一首九○年代的詩作為出發,從字句間及詩人自身研究的作品相互參見,達到「讓材料說話」的文本研究,於是我們還需要觀察更多的詩篇形塑詩人與詩的關聯,這亦是高德曼理論告訴我們的事,也是筆者這幾年來希望做到的研讀計劃。

 

 

主要參考資料

    Mary Evans瑪麗‧伊凡絲著,廖仁義翻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Lucien Goldmann: An Introduction》,台北:桂冠圖書,19903月初版一刷。

    Lucien Goldmann呂西安‧高德曼,段毅、牛宏寶翻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Method in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月第一版第一刷。

    尹玲《當夜綻放如花》,自印本,199112月出版。

    尹玲《一隻白鴿飛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531初版。

    尹玲《髮或背叛之河》,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12月出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何金蘭<洛夫〈清明〉詩析論-高德曼「發生論結構主義」方法之應用>,《台灣詩學季刊》第五期,199312月,頁104~112

    何金蘭<剖析〈門外的樹〉之意涵結構>,《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一期,19956月,頁139~146

    何金蘭<繫與不繫之間─剖析林泠的〈不繫之舟〉>,《台灣詩學季刊》第二十二期,19983月,頁7~12

    何金蘭<剖析香港詩人羇魂〈看山‧雨中〉和〈鑿〉二詩>,韓國江原大學校「第三屆東亞漢學國際學術會議」,199892526日。

    何金蘭<屈服抑或抗拒?─剖析淡瑩〈髮上歲月〉一詩>,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9月出版,頁1~18

    何金蘭<女性自我意識:主體/幻象/鏡象/主體─剖析蓉子〈我的粧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一詩>,《台灣詩學季刊》第廿九期,199912月,頁144~161

    何金蘭<存活於「虛無」中之「實在」─剖析羇魂〈一切看來是那麼實在〉一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五期,台北,20005月,頁1~15

    何金蘭<眾弦俱寂裡之唯一高音-剖析敻虹〈我已經走向你了〉一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200311月初版,頁43~57

    何金蘭<「家鄉∕異地」之「內∕外」糾葛-剖析向明〈樓外樓〉>,發表於「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200763

    何金蘭<宿命網罟?解構顛覆?-試析尹玲書寫>,《臺灣詩學學刊》,200711月,頁279-303

    余欣蓓《從戰火紋身到鏡中之花尹玲書寫析論》,何金蘭教授指導,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6月。

    張國華《現代詩審美教學研究》,林文欽教授指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12月。

    謝文利《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10月北京第一版一刷。

 

[7][34] 何金蘭<女性自我意識:主體/幻象/鏡象/主體─剖析蓉子〈我的粧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一詩>,參《台灣詩學季刊》第廿九期,199912月,頁150-151

[8][35] 何金蘭<「家鄉∕異地」之「內∕外」糾葛-剖析向明〈樓外樓〉>,發表於「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200763。參會議抽印本,頁1

[9][36] 謝文利《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10),頁539-549

[10][37] 尹玲分別於200792410110810151022、至1029在《自由時報》副刊發表「何處某處」系列六篇短文,〈漂流心河〉提到原以為用父愛凝造的「家」卻在戰爭裡淪陷,於是「家」與「鄉」對她不就是個「某處」;〈水逝恆永〉與〈塵世非屬〉寫著親人驟逝之不堪,於是無所謂哪個家,離開台灣,「2007年的某夜,你突然之間明白自己為何常要去法國、常要去她那裡待上幾天,原來你摸索尋覓大半輩子希望能有的『家』,也許就是一直漾在她屋內屋外,那份塵世非屬的味道與氛圍」;藉著〈某種瞬間〉深溺「那些瞬間逝去之後,竟然全化為你永駐心底難以化解的傷痛」;以〈幻影明鏡〉追憶1994年底3月第一次重返二十一年沒有見過的鄉愁;終結在〈虛實之間〉的「在你生命中,許多的不確定性似乎為你的堅決確定繪上各種難以想像的色彩、結構和布局」,並文末提出「處處都將是你自如自在的心靈之『家』?」一系列提出宿命的苦澀,藉回首聯繫生命無間斷的夢靨,最終回歸虛實二元共存的一體,雖已有「心靈之家」,但詩人巧妙的「?」其中的不定仍讓她無法定論。

[11][38] 何金蘭〈宿命網罟?解構顛覆?-試析尹玲書寫,《臺灣詩學學刊》,200711,頁285

 



台長: 析客
人氣(1,2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報刊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紫鵑:[ 河流裡的繁花 ]-專訪詩人尹玲女士
此分類上一篇:古佳峻〈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