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即將開展以前,讓創作坊的孩子們寫一篇〈世界是一座成全舞台〉,在每個人的心裡,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讓「感恩」與「承情」的能力,藏在孩子們的身體裡,在生命起起落落的過程中,隨時可以發芽、抽長。
世界,真的由每一個不同的「別人」,一點一滴成全了我們。
1.看見小小的社會運作
這本論文集的成形,首先,我們要感謝《明道文藝》總編輯方秋停,在年度大戲「全國學生文學獎」專輯推出之前,同意在2009年五月號《明道文藝》,刊載創作坊2008年暑假創作方執行論文研習的學習記錄〈盛夏計畫,小論文〉。
這年暑假,因為大家手上都有這本「範本」,孩子們說,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論文這個「神祕的東西」。
這些年,台灣集體學習氣氛偏向充滿科學數據的科展、理工贊助的「理性思惟」,我特別喜歡在暑假前,趁著孩子們多出一點點時間的餘暇,加強人文素養,領著他們做論文研究,儲備更豐厚的生命內涵,去消化這個無邊壯闊的世界。
孩子們上了高中以後,有一些老師習慣指定孩子們做小論文;教育部年年也會針對高中做全國小論文徵賽,然而,能夠順利寫作的,並不多。因為論文寫作不像一般營隊那麼新鮮生動,也沒有聲光影像的繁複沈迷,所以,不得不說願意參與這些研習的孩子,必須帶有一點點傻氣和執著。
從小學六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隨機分組。經過一整個暑假的漫長經營,研究、採訪、提問、釋疑,一直到最後書寫。
當他們上了高中,要面對更嚴酷的生命另一場競試,小論文,可以在推甄加分。但是,每一年在執行論文研習過程中,我們覺得,收穫更大的是,孩子們提早深刻的閱讀、條理的分析,以及充滿個人觀點的論述;最重要的是,小組專注在同一個議題,可以相互成長,模擬、適應一個充滿團體運作、角力,最後終究得協力完成的小型社會。
2.讓所有相同的關注都匯聚
這個「小論文研習計畫」的進行階段,以暑假兩個月做學習設計。這兩個月,又切成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以兩週做為進行週期。
第一個學習單元,先說明「分組→研究→小論文」的學習模式,讓孩子們深入思考有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有趣又有意思的誘引,是自己真正關切在意的,反覆檢視,精簡記錄下對於生命的好奇與觀察。
每一個人透過報告自己的「研究計畫初步」,釐清議題,也讓別人藉由這些議題來認識自己。每一個人,在並沒有充分資料證據做基礎的「想像」中,讓熱情自由流動,提出如何進行議題,需要什麼樣的合作對象,孩子們記錄著全部議題,再分別寫出勾起自己研究興趣的前五個志願,說明自己特別想和做什麼樣議題的同學一起合作。
根據這些志願,為孩子們編組。每一次「榜單」一公告,我們總是慎重期待著,孩子們學會讓所有相同的關注,匯聚成新鮮的活力,認識一個又一個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同期夥伴,深入發現每一個人的不同特性,確認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圖書館,要先學會閱讀,閱讀書、閱讀資料、閱讀每一個人,確認「閱讀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永恆的文學訓練,而後才能在接下來的兩週,精密分工,學會收集資料。
透過「歸納」與「演繹」,分類運用,讓孩子們相互熟悉。每一個人都在交換、拉鋸、滲透,隨著資料挖掘,也許初始的設想,缺乏進一步資料佐證,也許歧出的資料,有更多有趣、迷人的線索在誘引大家轉彎,議題經過各種修改和更替,直到最後確定的過程中,人在交流,資料在交流,文字也在交流。
議題確定後,還需要搜尋精確的證據,確認,或修訂,並且確實和身邊環境發生呼喚與回應。孩子們分組討論,根據不同的背景和時間規劃,摸索著相互配合的節奏,嚴密分工,資料共享,確認「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兩種「邏輯思惟」,確立研究大綱,各組根據不同需要,採訪、討論、問卷調查,付出更多時間做更精細、更深入地執行大綱,同組成員交換意見,找出問題,共同嘗試解決問題,重疊出更好的想法。
3.孩子們的摸索與成熟
接下來的第三個「兩週間」。孩子們分配執行章節,正式時間進行文稿書寫。透過不斷提問與調整,澄清觀念,增強細節,還要做最後的文稿統整與修飾。
執行論文書寫,最能考驗個人的「意志」,以及團隊的「紀律」,大概是孩子們在創作坊最深切的記憶。
〈論三國說客〉是第一個迅速整合進行的團隊。瑋秀從資料豐富,原來可以輕鬆完成的〈論劉備的仁義包裝〉,到決心深入整理整本《三國演義》的說客資料,匯入名修、陳翰這兩個三國迷,三個人分工協力,迅速、扎實地透過有效的時間規劃,有趕工、沒有痛苦地提出一篇24000字的論文初稿。為了論文節奏的均衡,要求孩子們把辛苦整理14000字的〈說客行為詳細說明〉,刪修成4000字,名修、陳翰驚異地瞪大眼睛:「這全部幾乎是瑋秀一個人完成的,很辛苦耶!」
看著孩子們純淨的眼神和難捨的神情,我終究捨不得一筆抹消這些辛苦努力的痕跡,還是同意:「可以當作附錄,讓閱讀者當作故事雜談來欣賞,但是,發表時,一定得用小組名義共同署名。」
瑋秀在第一秒內立刻同意。在團隊中,每個人竭盡所能貢獻自己的特殊性,但是在共享共榮的團體發表中,又得學會放下個人的英雄主義。沒有個人,只有團體,這是集體完成論文過程中,最重要,其實也最艱難的學習。
〈論曹丕繼位〉和〈周小丑VS.諸葛神〉兩個團隊,都整合得很快,卻風景殊異地表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學習差異。
即將跨入高中的皓乙,嫻靜少言的安庭、泰言,和仍帶著小學生稚氣的方平,四個年齡、個性差異極大的孩子,在〈論曹丕繼位〉的討論與分工中,表現出難得的尊重、包容,以及互補的相互配合,可以說從議題、大綱,一直到正式書寫,是最不需要讓我擔心的組合。
〈周小丑VS.諸葛神〉聚焦在小丑與神的交鋒,這個團隊,幾乎也是小丑與神的組合。霍錚和冠宏都在國二升國三課業壓力最大、模擬考最磨人的高壓力狀態下,模擬考前一天的論文截稿日,考驗著這些孩子們在秤輕重、下判斷的執行力。三個大男孩的工作量很重,卻總喜歡在討論時搞笑、在書寫時耍寶,分工時還能把小女孩倪筠當作「最可愛的組員」來嬌寵。恩宏在無數次寄稿件闖關時,總是要加上幾句:「拜託,PASS ,=ˇ=, 哈 !」「讓我擦擦汗吧!老師」 ,他的阿姨是高中國文老師,擔心他們的稿件不算是論文語言,恩宏和我討論時,我沒有給意見,只是問他:「你覺得呢?」
「我們越寫越有信心。」恩宏這樣回答時,我很高興。論文的面貌,本來就沒有一定如何的標準,完全得依據全文的調性與節奏而決定,潘乃德的《文化模式》和《菊花與劍》,因為個性化的文字、深邃的情感,幾乎把論文寫成動人的床頭書。
4.所有的遇合都是學習
〈論孔明火攻〉這個團隊,集結寬程、紹威、紹齊、育紋這些忙碌的孩子,議題太大,重疊討論的時間不夠多,面對章節挪移、輕重失衡、赤壁到底算不算「孔明之火」……這些懸宕難決的問題,老師都不表示意見,團隊得自行解決。負責挑錯字、順文句、統一全文基調的「集稿人」,責任重大,錯字很多的寬程,中途「不小心」被撤換,最後還是因為快樂的笑容、認真的態度,緊急又再接任。常常,他有很多問題請教哥哥,哥哥居然在他論文資料夾下了個檔名:「煩人」。寬程笑笑說:「當煩人,沒關係」。
在初稿、修稿、定稿的無數次傳送中,他總是兢兢業業,只有一次超過Deadline四十分鐘,寬程附了封信:「老師,對不起,我出去倒垃圾被反鎖在外。」
談到認真,我不得不尊敬〈論三國遺言〉這個團隊。雅嵐、雅涵、俐云三個人在團隊一成形,就成立「一人100元」的問卷基金,做問卷、影印、四處去做三國遺言留給一般人的印象調查。任何團體討論,她們總是認真地把常常變成「宇宙遊子」的昱翔,納入整體組成,竭盡所能把獨舞融成共舞。雖然,一開始預期他們可以從三國遺言開展出國族差異,也期盼看到精彩的問卷分析,到最後只寫出關於個人選擇的意見,但是,研習過程的磨合與適應,確實是比論文寫作還要珍貴的學習。
〈關羽形象探討〉這個團隊,是這年暑假唯一的「小學生夏令營」。宗翰、昇翰、柏華、威淇各自從不同的小學剛畢業,有很多嶄新的人生課題等著他們去摸索、適應。填選議題選項時,他們相約寫出完全相同的前五志願,毫無意外地在放榜時變成「同樂會」,創作坊從而成為生命歡愉的出口。因為同質性太高,彼此又有太親密的感情,進度一直遲滯難進,議題也從〈談左慈〉、〈論趙雲〉一路更替,直到最後一刻才定案。幾次提議他們停下論文,改寫個人心得報告,孩子們年紀雖小,卻很有志氣:「我們一定會交論文!」
交稿時間屆近,團隊還在遲無進度中爭執、摔筆記本,最後也不得不妥協、前進。昇翰把自己找好的資料,和不能自由使用電腦的柏華交換分配工作;威淇終於收斂起玩鬧;宗翰在截稿前發信給我:「謝謝老師等我們的稿件,還有熱茶陪伴我和我弟,我們會+油。」
凌晨一點多,宗翰寄出稿件。這個讓他們快樂、悲傷,同時也讓他們爭執、成熟,充滿著驚濤駭浪的暑假,終於劃下圓滿的句點。
整本論文集,搖曳著孩子們相互成全的各種繁華鮮色。當孩子們翻讀這本有趣又有意思的論文集時,我其實更期待的是,大家學習到一種相互成全、配合的能力。
因為世界是一座成全舞台,我們都因為每一個慎重珍惜的「別人」,變得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