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拜客在台上演出,如果不是他寫了長長的一篇練習感想文(其實
是推薦文),我可能不會去聽那場音樂會。
聽這種校友團的演出有一種困難,就是自己到底要以什麼標準來看待?比
評的準則又該落在那個層次上呢?
小明說,如果今天演出的是某市立國樂團或某團之附設國樂團,她可能早
就掀桌罵人了。我笑笑,難就是難在這裡啊!
大家要搞大我不反對;事實上,這種校友團的演出本來就應該照一般正式
的音樂會來做,程度上比高中的學弟妹好是應該的,校友團本來就應該要
有更好的演出場地、更多的演出人員、更高的演出水準才對。
沒錯,你們今天能在國家音樂廳演出,這很好,因為那裡很貴。你們有七
八十人的樂團配制,這很好,因為那麼大的舞台就該有那麼多的人。你們
舉辦售票音樂會,這很好,使用者付費是應該的,因為經費永遠不夠,更
何況你們請了蕭白鏞老師來和樂團協奏,他,應該不便宜。
然後呢?
你們的演出水準就是這樣嗎?也許技術比其他高中校友團好,水準比其他
學校平均,但是你們為什麼還是只停留在這種粗糙的層次上?有了足夠的
技術當後盾,你們早就該追求更高的層次,把音樂的表情作出來,把樂曲
的情緒呈現出來;這些東西又在哪裡呢?我的耳朵,聽到的還是這種「直
來直往」的音響,你們比其他學校的差別,不過是在於你們把樂曲「拼」
起來的功夫比人家好罷了。
這件事情你們早兩年前在新舞台演出的時候就該知道了,為什麼兩年後的
今天,你們的聲音還是一點進步都沒有呢?
拿我最熟悉的絃樂來說吧!其實你們的配制很完整,四把高胡,十六把二
胡,四把中胡,能有這麼多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你們的音量聽來完全
不像有二十四個人。音量不足就算了,聲音的厚度到哪裡去了?怎麼會那
麼薄?現在的學弟妹已經做不到這些基本要求中的基本嗎?溫、厚、澄、
瑩、透、亮、圓、潤,對二胡音色該有的標準你們一項也沒有,更不要說
演奏曲子時應有的韻味了。像《東北風》那種地方曲風濃厚的曲子,板胡
這種越三八越讚的樂器,演起來竟是平板乏味到一個不行,更別說主奏樂
段竟沒架麥克風的疏失了,板胡的音量全被樂團吃了,又有什麼意思呢?
四把高胡就別提了,幾乎聽不到。高胡是具有穿透力的樂器,儘管樂團人
多,但並不表示它就應該自動消音。中胡也好不到哪裡去,《太行印象》
的序奏結尾做得生硬,看起來那四把中胡都只停留在熟悉琴的階段而已。
至於沒有呼吸、沒有段落、沒有樂句這種幾乎每個樂團都會犯的毛病就不
說了;大家都一樣,要是哪個團能做得完美,那才真是奇蹟。
略過蕭老師的協奏不論,老師的演奏不是我這種小角色可以評斷的,另一
首協奏《雲南回憶》應該可以算是當晚比較成功的其中一首曲子。主奏學
妹年紀雖小,但是功夫之紮實不是那些玩票性質的演奏者可以比擬的,琴
的聲音也好得沒話說。若和上週中一中校友團的演奏比較,樂團完整性當
然好了很多,不過如果是這樣的配制,學妹彈琴的力道可能就有些不足。
那時候去聽中一中校友團演出的《雲南回憶》,讓我驚訝的是主奏學弟演
奏的彈性之好,聲音粒粒分明、不急不徐,音量、透明度、力道都掌握得
十分得當。如果學妹也能擁有那樣的演奏彈性,想必更能為演出加分,只
是這可能就是男女先天限制上的不同了。
安可曲倒是讓我嚇了一大跳,從來沒有看過哪個團會把《東海漁歌》這種
十幾分鐘的曲子拿來當安可曲的啦!害我聽了臉上當場三條線,這已經不
是為了答謝觀眾而準備的,根本就是為了自己演爽的吧……演奏結束,雖
然在場觀眾的反應都很熱烈,但是如果扣掉了「校友」這群死忠票源,這
一場演奏會到底有多少人會來聽呢?雖然名為「校友團」,雖然他們練習
的時間只有暑假之中短短的一兩個月,但到底有沒有身為「樂團」的自覺
呢?照我看來,是沒有的;如果有,就不會有這種「演爽」的舉動了。
你們其實是難得的,難得到看哪個校友團能有你們這樣的規模,能演出這
樣的曲子,站在樂友的立場,當然樂觀其成,好團越多越好,省得我們只
能聽錄音望梅止渴;可是也站在同是演奏者的立場,希望你們能追求更高
的標準,做好更細微的聲音表現,大家花錢買票進音樂廳才能買得心甘情
願,而你們也賣得心安理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