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2 13:14:52| 人氣3,027|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是藝術,也是政治──紀錄片與社會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兩年前,我冒著被指責為「言過其實」的危險,在文章中用「新浪潮的誕生」去描述當年文化中心的「澳門紀錄片新勢力」計劃的一批本地紀錄片。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兼時事評論人,我當時的興奮是雙重的──一方面為本土電影藝術的發展而欣喜,另一方面則為這些影像作品就社會問題發聲的力量而鼓舞。這個時代的澳門,很需要紀錄片。

紀錄片歷史:英國的經驗

談紀錄片,為什麼要跟社會、甚至政治扯上關係?讓我們看看紀錄片的發展歷史:在過去百年的電影史中,紀錄片一直與社會發展與政治問題密不可分。在英國,1928年女性剛剛得到了與男性平等的投票權,達至了全民選舉;當時,導演John Grierson 非常關於選舉的實行情況,他發現選民缺乏教育及政治知識,往往在沒有充分資訊及考慮的情況下投票。因此,他決定用紀錄片進行政治教育,在三十年代就一系列的社會議題拍攝紀錄片,包括拍攝當時的礦工及郵局工人的生活等。

另一個代表性的英國紀錄片導演是Humphrey Jennings,也是第一個把攝影機帶出倫敦的紀錄片導演。他走到英國北部拍工人題材,探討工業革命如何改變底層人民生活。跟之前的導演不同的是,他用的是詩意的、甚至是超現實的影像,開拓了紀錄片的美學風格。這些紀錄片,讓英國人透過新興的影像媒體看到一個前所未見的英國。至於在俄國,亦有導演Dziga Vertov運用大量蒙太奇及先鋒電影的手法拍紀錄片,拍出呈現早期大都市生活的經典之作《持攝影機的人》(A Man with the Camera)。

社會動盪,影像不缺席

在七十年代的歐美,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紀錄片也有重要作用。女性主義者用紀錄片拍出女性經驗,挑戰父權社會;黑人用紀錄片曝露種族歧視,向白人社會質問;同性戀者用紀錄片批判異性戀霸權,爭取社會理解與法律地位。一時間,無論是種族、性別或階級弱勢都透過紀錄片發聲,構成了一幅有活力又多元化的七十年代文化圖像。到了近十年,美國Michael Moore的《美國黐Gu檔案》質疑美國的私人配槍政策,更為人熟悉的《華氏九一一》大力踢爆「九一一事件」中布殊政府的黑暗與虛偽,成為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之一,至於最新作品《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更對美國現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賭場心態」(Casino Mentality)及「貪完就走」的陋習(Runaway Greed)大加鞭策。Michael Moore的出現,成為了當時美國「倒布殊」的一股不小的力量,充分說明了紀錄片不只是在影展出現的小眾之作,而具有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從西方的經驗可見,紀錄片往往在社會變動時發揮作用。它有時可以讓我們了解社會,有時直接提出政治訴求。就像過去幾年在澳門,一部又一部的紀錄片湧現,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創作風潮。過去,澳門的錄影作品社會性弱,不少作品抄襲香港的電影電視模式。但社會的變動令創作人紛紛拿出攝影機,走進澳門的大街小巷發掘澳門故事,探討澳門問題。

用影像寫澳門故事

過去兩年得到「澳門紀錄片新勢力」大獎的作品,都分別從不同角度呈現澳門:張健銘的《舞價值》藉著幾個熱愛跳舞的年輕人在興趣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表現出澳門人在賭城生活的一些掙扎。何穎賢的《女移工》追訪幾個印尼女傭,不但紀錄她們在澳門的經歷,更追到印尼把她們的家鄉生活一一呈現。此片最具意義的是導演對社會弱勢的關懷;身為外勞,身為女性,印尼女傭是雙重弱勢。藉著她們流動於家鄉與異鄉之間的故事,《女移工》拍的不只是澳門問題,而是一種在全球化下的跨國流動現象。至於其他作品,則從交通問題、文化遺產、土生文化等方面著墨。在數碼影像出現之後,從來沒有那麼多作品同一時間湧現,聚焦於澳門的人與事,對澳門的過去、現在、將來提出問題。

今年已是「澳門紀錄新勢力」的第三年,作為觀眾的我們,大可以調整一下觀影態度──我們不只是為了親友的作品而捧場,我們看的也不只是一些所謂的「小眾本地作品」,在銀幕上的,是一個個澳門故事,是今天這小城的社會實錄。你參與的,不只是藝術,而是社會。

(本文是為文化中心的刊物CCM PLUS3月號而寫,寫作任務是介紹紀錄片的意義,帶出今天在澳門拍紀錄片的重要性)

台長: Pan

溫柔的風~~
你說的John Grierson 及A Man with the Camera,我也看過呢!!
其實,紀錄片,這類片種實在很值得在澳門推廣.尤其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台獨大及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媒體文化已久的地方.紀錄片雖然帶有強烈的導演及劇組的主觀想法,但畢竟能為觀眾帶來主流媒體沒有時間,或沒有留心的人與事.
最近有一套叫OBJECTIFIED 的紀錄片也不錯,你可以看看!
2010-03-02 14:58:34
溫柔的風~~
溫柔的風~~
哎呀不錯嘛..UCSD的傳播教育果然幾全面!
A MAN WITH THE CAMERA我係讀PHD先睇的.
謝謝推薦,我留意一下,近年好少追新戲.
2010-03-04 01:11:50
溫柔的風~~
好驚WOR, 上面那個是展鵬吧????

睇A MAN WITH THE CAMERA的課是CORE LESSON, 每個COMM MAJOR 都應要看,除非轉PROF 吧~
其實值得看的電影很多,可惜時間不夠多...
2010-03-04 15:09:15
小澳胞
最近在看有份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的<海豚灣>,看了展鵬這篇文章後對那部記錄片有更深的感受
2010-03-04 23:15:59
展鵬
風:
之前打錯了,唔使驚~
看這部片,是什麼core course? 有點好奇. 我是在上一堂叫cinema and the city時看的.

胞胞:
這部也是有很強的社會性嗎?
2010-03-04 23:36:15
小澳胞
鵬鵬: <海豚灣>揭露了日本一個叫太地町的地方裡的海豚被大批"秘密屠殺",殘殺它們的日本屠戶把那些"海豚肉"當成"鯨魚肉"來賣,而平時進食的日本人對此事卻懵然不知.反正這部片在國內很火,流傳很快,成為了許多論壇的熱點,南都周刊還做了個專題--說這並不僅來自"環保主義"和"動物保護主義"的沖擊,而是現代社會生活的某一個"光鮮明面"被銳利刺破所有這些這就更像是芋種來自"真相"的打擊.真誠推介這部電影,其實<新生代>也可以研究或寫有關的文章.如果<海豚灣>在之後幾日獲奧斯卡獎,肯定會更hit
2010-03-05 14:57:44
溫柔的風~~
哥堂叫[Methods of Media Production], 其實個PROF 播很多不同類型/片種的電影,也介紹很多不同的攝影手法.
其中一個重要的THEME 係攝影手法與當時的技術或社會環境大有關連,它們亦會SHAPE 媒體的作品及其想帶出的意義.
但由於這一課時間有限,或電影本身很長,PROF 多數會選段落播出,難免讓學生對該電影水過鴨背,
我尤其記得呢套戲,其實因為我覺得太搞笑...
(一個人楂住部CAM,係個開始進入都市化的城市度走黎走去,又成日TRACE 住D TRAIN/TRAM?, 又會走入工廠,又影下太陽/日落)
當然,它拍攝的題材,無不與URBANIZATION有關,那些生活寫照,正正交代了都市化後的城市生活,等於觀察著20世紀初的城市發展
2010-03-05 15:31:55
展鵬
胞胞:
oh~原來如此,謝謝你的詳盡介紹~~
講開又講,你幾時畢業回來幫手?

風風:
你其實可以看到當時創作人對於新興的大都會生活的fascination與reflection的矛盾. 因此,對這部片的評論也很詭異,有人說它在celebrate 城市生活,有人說它在呈現華麗城市背後的dystopia.
2010-03-06 01:08:23
小澳胞
鵬鵬:哈哈~就快畢業了,謝關心啊~在寫作上,我習慣了"單干"啊~所以之前在新生代實習時其實是有些不習慣的.不過,我對這本雜誌還是很有感情的,只要調整好心態,日後我一定會回來幫手的.反而我覺得現在更重要的係,在畢業前這段時間再鍛練一下自己先.
2010-03-06 18:00:41
溫柔的風~~
對啊,確有一點CELEBRATE 城市生活之感,畢竟佢重點放於呈現城市生活的點滴,可以看到城市中人來人往,繁華昌盛的情況,又看到城市內交通與人潮穿來插往的情境.
其實我在看這個電影時,想的又是20世紀初,在歐洲與北美洲城市初發展,公共交通剛出現,及工廠生產為主的城市.而這樣的城市架構,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澳門的60,70年代.
都市的FASCINATION 在過去的澳門都沒有很讓人吃驚或讚歎的發展,可是,隨著賭權開放後,許多新發展,實際上讓很多澳門人的生活,包括消費場所,工作環境有大不同.
我們的城市不在像過去URBANIZATION需要工廠運作或HINTERLAND 的支援,相反,我們只需要營造一個"娛樂"的氣氛及配套.
這一套紀錄片,我看到是單純那個年代的城市生活,它不至於今天澳門所面對的城市發展或矛盾,卻讓我想到,如果就照著它的路徑或方向,照辦煮碗在澳門的街上放著這麼一個MOVING CAMERA,會是怎樣的一個DOCUMENTARY.
2010-03-08 09:30:40
展鵬
小澳胞:
學習團隊工作是很重要的! 等你回來!

溫柔的風~~
用鏡頭紀錄城市,思考城市,是電影史上很重要的一頁. 我想,這就是我很推薦最近的澳門的紀錄片的原因!
2010-03-10 00:13: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