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英九長得像八兩金
──談文字、視覺與政治文化
又一次的台灣大選已告落幕。這次在台北近距離觀察大選戰況,我聯想到的卻是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國。
二00八年,台灣大選,民進黨製作了一個電視廣告,利用極富感染力的影音效果與簡單煽情的文字,把今天的西藏類比作明日的台灣;雖然這張“西藏牌”最終對民進黨的選情沒多少幫助,但是,根據民意調查,這個議題真的曾經影響了選民意向,也有不只一個台北計程車司機跟我說,他們深信這個廣告的訊息。短短二三十秒的電視廣告,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一八五四年,林肯還沒當上美國總統,他只是一名議員。為了一個與奴隸制度有關的法案,他跟參議員道格拉斯在伊利諾州進行了歷時七個小時的政治辯論。當時,道格拉斯先發言三小時,本應輪到林肯答辯,但由於已時近黃昏,林肯就建議聽眾先回家吃飯,飯後繼續活動。結果,他們真的吃了飯就回來,再聽了四個多小時的激辯。那是一場令民眾聽得津津有味的七個多小時的政治演說。
相隔一百五十年的兩個事例,一個是三十秒的廣告,一個是七小時的政治辯論。它們說明了什麼問題?
曾經,人們會聽七小時政治演說
在電影電視出現之前,當文字還是社會上佔主導地位的媒體,人類比較有耐心,比較有集中力,生活的步調比較慢;在政治方面,他們願意看長長的政綱,讀洋洋灑灑的政治分析,聽冗長的政治辯論。電視電影出現之後,人類進入了一個由圖像主導的時代,我們喜歡影音效果,習慣了稍瞬即逝的訊息,並變得沒有耐性,難以集中精神,我們要不斷的轉台;在政治方面,我們也懶得看什麼政綱政策,無暇閱讀深入的政治評論,要聽七小時的政治演說更是天方夜譚。今天,到了這個網路時代,我們更加心煩氣躁,對任何資訊只懂瀏覽,不會細讀,我們習慣了三言兩語式的討論區留言,對報紙上超過二千字的文章敬而遠之。
這是今天民主發展遇到的一大問題:這個世代,我們看似有最豐富最多元的資訊,但我們甚少安靜下來好好深入了解一個社會問題。一部電視機若沒有了遙控器,就幾乎成了廢物;我們很少在一個網站逗留超過十分鐘;我們翻報紙的迅速屢創歷史新高。在這種浮光掠影的視覺文化中,我們“看了”很多,卻“了解”得很少。
美國學者Neil Postman在其名著《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提到,在十八、九世紀,當印刷術在西方盛行,就孕育了一個理性時代。他相信,文字可以負載有語義的、有深度的、有邏輯命題的複雜訊息,對於讀者有智力的挑戰。當時的西方,由印刷技術與閱讀文化催生的,是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改變世界的事件,是黑格爾、馬克斯等改變世界的人物。
今天,我們活在淺俗的視覺世界
至於電視所呈現的,則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沒有意義的世界。Neil Postman把電視的效果比作一種“危險的完美”。在這種“完美”中,一些零散的東西經過精心剪裁後,都看來那麼合理真實,那麼天衣無縫。電視的危機還在於它讓我們越來越不能集中精神,對於刺激煽情的影音效果的需要越來越大,對於分析性的、理論性的資料越來越抗拒。社會形成了一種淺俗文化,於是,這時代的成年人都不是adults,而是kidults,我們坐不定,我們不閱讀。
影像常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它比文字更加可信。如果有人寫文章說某某是大美人,我們要看了照片來判別;如果有人描繪某地的風景優美,我們也希望有相為證。影像當然有它的紀實性,然而,很少人意識到無論是文字或影像都是對真實的一種建構,我們稱之為“符號真實”。影像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真確,就以電視新聞為例,同一個事件透過不同的取景及剪接,往往能有南轅北轍的效果。但是,缺乏傳媒教育的我們,卻活像一個一個的“影像信徒”,抱持著“眼看為真”的天真想法。
這種文化下,我們對自己的社會不夠了解,也誤解了其他的地方。很多人一提台灣選舉就大皺眉頭,他們想到的是過分的狂熱與混亂,這種印象,自然是來電視新聞及新聞圖片。然而,對新聞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記者總會捕捉最具衝突性的場面中的最具話題性的人物,而大多數人(尤其是政治活動的參與者)又總會在鏡頭面前誇大他的言行。這些畫面都是真實的,這些人也不是偽裝的,但那是經過篩選與放大的片段,不是事實的全部。電視新聞與新聞圖片,最愛的就是這些圖像,而我們又不加思索的全盤接收,把一分鐘的片段或一張照片等同於整個社會。這就是上述的“危險的完美”。
帥哥總統,不是巧合
在這個時代,當視覺漸漸替代文字,政治人物的形象包裝成了致勝的一大關鍵:包括克林頓當年吹色士風的魅力,貝利雅當年的英俊,到今天奧巴瑪的笑容與Charisma,當然還有小馬哥的俊朗。一個接一個的帥哥政治人物,不是巧合,而是整個文化所使然。當然,長相不是一切,他們也各有實力,然而,如果把貝利雅的臉換成Mr. Bean,如果把小馬哥的臉換成吳宗憲,歷史又會否改寫?
今次的台灣大選,台灣人示範了冷靜的選舉態度,實行了第二次的和平政黨輪替,改變了“劣質民主”的形象,他們選出了一個清廉的知識份子來治國。以上種種,都值得肯定,甚至可堪寫進中國人的歷史。然而,兩黨日益高明的電視競選廣告與各種海報文宣,卻顯露了一個舉世皆然的問題:公民素質與政治文化在視覺時代中,如何良性發展?
(《澳門日報》視野版,3月31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