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9 00:36:09| 人氣2,29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嚴選好文:有這樣的靑少年,還需要敵人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推薦近日開始為《澳門日報》視野版寫稿的一位朋友劉世鼎的文章。
也許因為我跟他都是留英讀傳播研究,因此對他的文章頗有共鳴。
而澳門的報紙上出現這種批判的視野,也算是讀者的福氣。

有這樣的靑少年,還需要敵人嗎?(作者:劉世鼎)

那些把靑少年“問題”從具體社會政治情境抽離出來,彷彿前者的存在是外在於、獨立於後者條件的討論,多半把焦點錯置在現代靑少年如何缺乏道德感、如何強化靑少年的道德、紀律和法治敎育,以致於未能掌握社會脫臼的結構性和歷史因素,將極端的道德訴求合理化,也肯定了服從絕對權威、封鎖異議和差異的保守價値觀。

在城市不均衡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統治權威需要對面臨瓦解的舊文化秩序,進行重建。面對新的文化、意識形態和道德秩序的危機,社會菁英需要一套新的論述和作法,來界定什麼是新的社會問題,誰是“麻煩製造者”。為了化解激進的市場化所帶來的社會不安和統治危機,旣得利益者和傳統價値的捍衛者,須要去尋找、命名、確認、譴責某些容易辨認的社會群體,來轉移民衆對施政無能、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不滿情緖,緩解廣大市民對於未來不確定的焦慮和不安感。被剝奪發言權的靑少年,很快地成為這一波危機所投射的主要對象。

目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場沒有取得靑少年同意的、強制性的文化戰爭,有計劃地將靑少年排斥在公共表達和參與的空間之外。

尋找代罪羔羊

自從賭權開放以來,澳門這個城市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化所伴隨而來的,是傳統社會和傳統道德價値的破壞和社會關係的重新組合,以及愈來愈不穩定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狀態。面對賭博市場開放所帶來的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政治民主發展停滯不前的危機,權力集團的主要策略是去建構一整套完整的文化論述,將不合理的現狀合理化,將經濟不平等發展的負面後果,形容成是“不可避免”、“暫時”的問題,需要市民一起“共體時艱”。這種論述的意識形態功能,是要將過度依賴美資和賭博業的經濟構造、就業條件不穩定、物價房價飆漲、中小企業生存困難、以及貪腐文化所帶給市民的憤怒和不安定感,降到最低,以利於統治的需要。

然而,這種支配性的論述建構,除了只能暫時掩飾旣得利益者的強取豪奪外,並無法眞正有效地解決社會裂痕。因此,當社會急遽變化所產生的緊張焦慮感和不確定感,無法透過有組織的公衆及政治途徑釋放出來時,感到自己的世界和權威地位遭受威脅的旣得利益者,往往會以修復道德倫理和社會秩序之名,將某個社會群體妖魔化。

澳門最近一波出現在報章雜誌上關於兒童或靑少年的公共討論,正投射出社會急遽轉變所帶來的文化危機,以及社會菁英所採取的新的應對手段。靑少年和他們所生產的網路文化,成為這一波道德恐慌論述所針對的最顯著的目標,彷彿他們要為所有社會問題負起責任。這類道德論述大致上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方面,靑少年被看作是需要被保護的弱者,他們心智尙未健全、無法對不良的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因此需要大人來幫助他們遠離賭博色情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靑少年自發活動和次文化表現,則被成年人視為是潛在的社會威脅和失序的徵兆。

恐慌和偏見的放大

於是,靑少年成為社會的噩夢,成為社會內在危機的徵兆和隱喩。他們被描繪為一群看不見的、沒有名字的全民公敵,隨時會把社會推向無政府的失序狀態。校園欺凌的影像、陳冠希裸照四處流傳,以及靑少年縱火燒貓、燒車等事件的廣泛報道,將這一波民粹式的道德恐慌推向了最高潮。如果簡單分析一下最近幾個月在報紙上浮現的道德論述,不難發現大多都和靑少年行為不良、違反社會秩序、暴力等題材聯繫在一起。

隨着社會政治氣氛愈趨威權專制,分散的事件恐慌被連繫在一起,成年人對靑少年的控制,也開始出現了“質”的變化。監管技術變得更多樣化、複雜化、制度化。成年人開始更有組織、更有計劃地透過舉辦各種公共活動、法律控制(例如降低刑責年齡),和警察掃蕩行動,來介入、監控靑少年的社會生活。主流社團也紛紛舉辦道德敎育座談,吸引媒體對事件的關注。社區的街坊組織也加入了日常生活的監控,主動向警方舉報靑少年可疑的活動。在維護“法治社會”和“和諧社會”的名義下,政府、社會知名人士、社團、普通市民、學校機構、專家學者、宗敎人士、社工團體和報章雜誌,都積極參與了這場針對靑少年的戰役。

這個跨越階級、社會地位、地域、族群背景和性別的道德聯盟,為統治者提供了修復權威及管理危機的社會基礎。

在把靑少年問題設定成公共議題的論述建構過程中,媒體和警方、政府、社團和專家學者之間展開了相互依賴的共生關係。媒體對於犯罪或違反社會常規事件的刻板化報道,進一步強化了權力集團對靑少年的社會控制。從最近的報道來看,傳統媒體對於類似事件變得格外敏感,用最簡單的好/壞、正常/脫軌的二分法來將靑少年貼上負面的標籤,放大了公衆的道德恐慌。報紙往往不花時間作細緻的社會分析,索性直接採納警察、政府、法院以及社團的單一道德和法律觀點,複製了旣有的權力關係,也嚴重簡化了事件背後更深層、更複雜動因(例如,是怎樣的社會過程導致了問題的發生,以及當事人的經歷)。

我們也注意到,“靑少年”和“北區”這兩個符號經常被類似的負面報道濃縮在一起,卻缺乏相應的地緣分析來幫助理解這個地區的階級和貧困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為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基本條件。不同的事件不斷地被新聞報道相互指涉,形成了一道強大的意義的螺旋,藉反映“民意”或“公共利益”之名,不斷自我生產相似的叙事模式,強化了旣定負面形象。重點不在於那些行為有沒有發生過(當然發生過!),而是新聞處理已經形成一套支配的、僵化的意識形態結構,用單一的框架來解釋所有相關的議題。

被掩蓋的眞相

此外,那些把靑少年“問題”從具體社會政治情境抽離出來,彷彿前者的存在是外在於、獨立於後者條件的討論,多半把焦點錯置在現代靑少年如何缺乏道德感、如何強化靑少年的道德、紀律和法治敎育,以致於未能掌握社會脫臼的結構性和歷史因素,將極端的道德訴求合理化,也肯定了服從絕對權威、封鎖異議和差異的保守價値觀。古今中外無數的例子顯示,訴諸於恐懼、焦慮和失落的傳統價値,往往是統治者面臨合法性危機時最常使用的策略。

表面上,這些論述似乎是要去修補被靑少年毀壞的道德良知;但如果我們把這個現象放在賭權開放以來,澳門社會所經歷的一連串社會脫臼和統治危機的背景下來理解,這一波論述顯然不僅僅是對道德良知重新發現的努力,而是具有實質的意識形態和政治作用,將不民主的統治方式和權力安排加以合理化。這波道德論述不僅僅指向靑少年,也表達了澳門資本主義化的內在矛盾。但再怎麼妖魔化靑少年,也掩蓋不了財富分配不民主、文化思想發展貧困,和公共生活惡化的事實。

動用法律和刑責恫嚇的作法,也暴露出成年人“正常”的統治方式,其實已經無法贏得靑少年的心和認同。道德恐慌所投射出來的,不過是無法去直接面對根本問題的一種表現罷了。

問題是,我們是否開始眞正察覺到危機的癥結所在?

(文章及圖片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8-03/31/content_153603.htm
(《澳門日報》視野版,3月31日)

台長: Pan

darku
評論得很好,我看了以後也不禁重新想想這個“根本原因”……
社會上一產生了主流思想,大家就不自覺地被影響,陷進去了,如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偏偏就是“跳出來”。
淺見。
2008-04-11 22:44:03
台長PAN
DARKU:
是的. 這篇文章就是提醒了我們社會上慣常的對某種現象的論述,可能存在什麼問題. 而青少年恰恰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2008-04-14 02:37: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