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4 12:38:47| 人氣5,62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東勢本街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下)









四、 50—70年代:中部山區開發的再生產基地

4.1 國家資本積累過程下的東勢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府接收台灣,也接收了日本人的各項生產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直接掌握了工業生產的工具。在1949—1953年後,經由土地改革,台灣社會農村地主的領導權完全被除去,而由國家直接指導農村,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由國家強力主導。

在這段期間,由於冷戰體系下防堵共產國家的政治需要,從1956年到1965年總共提供15億美元的美援給台灣,穩定了台灣的通貨膨脹,抒解了外匯短缺的壓力,進行國家資本(電力、肥料等)的積累。

從日據時代就以打下基礎的,台灣中部山區豐富林產業的和水力資源開發,就成了這個國家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在林業方面,國民政府界收日人留下的林務工作,經過多次調整於民國44年成立「台灣省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員額編制職員193人,工人1,050人,直屬台灣省政府,以革新台灣的林務事業。

民國47年10月台灣省政府林產管理局成立「橫貫公路森林開發籌備處」,推動各項開發事宜。在次年撤銷籌備處,改設「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處」於宜蘭,直隸於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經營開發中部橫貫公路沿線兩側10公里的森林資源。

民國49年,台灣省政府為推行台灣林業政策,將所屬資林產管理局改稱林務局,下轄42個國有林事業區。中部山區屬於大甲林區管理處的八仙山林場。

這些開發山區資源的過程中,受到美援的影響甚大。以大雪山林場為例,成立之初,即設定擺脫日人舊式伐木方式,仿美國人西太平洋林區經營,進行林業工業化、企業化直營生產,並還有美籍專家指導。在民國45年,還接受美國國際合作總署,撥款補助購買各式機具進行開發。

在電力開發方面,位於天冷的天輪發電廠首先於民國39年動工,並於民國41年運轉發電。其後在民國50年谷關發電廠竣工。青山發電廠在民國59年第一部機組運轉,62年第二期機組運轉。而有亞洲第一高壩的德基壩及發電廠也於民國58年動工,在63年竣工啟用。這些不斷開發興築的水壩和發電廠,使大甲溪成為全台灣水力資源運用最密集的河川,也為大甲溪流域的自然生態帶來深遠的影響。

隨著大量的經濟資源開發工作,以東勢地區為中心而次第展開,做為基礎的交通運輸設施也開始圍繞著東勢而興築。最有名的工程當然屬民國47年3月完工通車的中部橫貫公路。橫貫公路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中部山區的開發、開墾工作。而這些勞動力的再生產和日常消費,也帶動了東勢的經濟繁榮。

橫跨大甲溪兩岸的東勢橋,也由鐵線橋、吊橋,逐漸改成水泥橋墩,而後又再拓寬、興建成今日的東豐大橋。

為有效運輸中部山區的林木,在民國47年興築了由東勢通到豐原的東豐鐵路,於48年完工通車全長14.7公里。兼營載客,但是班次不多。

此時的東勢成為中部地區的交通重鎮,除橫貫公路通花蓮太魯格外,往豐原有豐勢路連通,往卓蘭有東蘭路,往新社、台中有中和街,並另有道路通谷關、達觀、大雪山等地區。便捷的交通,加上龐大的勞動人口,使東勢成為中部地區的交通要衝,也為本街的空間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4.2消費空間

在民國40年到60年代這段期間,可以說是東勢本街最興盛的時期,整條街上商家、店鋪林立,熱鬧非凡。

在高速公路未開通之前,要進入中橫、梨山一帶的工人和旅客,入山前一定得在東勢過夜,造就了東勢的旅館業的發達。當時在本街上有八仙、東勢、東洋、青年、富山等旅社,由於當時通訊、交通不發達,到中部山區工作的工人,雇主往往往先寫信叫他們在東勢鎮上某家旅館等待,到約定時間雇主再派車下來接人。而工人在工作告一段落,或是休假、年節前夕,要回鄉之前也會先到東勢的旅店過夜,等第二天一早再搭車返鄉。許多工人也順道在本街上的理髮店、服飾店,刮臉、洗頭,整理儀容好回鄉探親。

本街上的旅店幾乎都是由民宅改裝,用木板隔間,據一位曾開過旅店的本街住戶表示,那時她們家一樓就隔成10幾個房間,二樓又隔出10多個房間,總共有近30個房間。每個房間大概只比一個塌塌米再大一些,不過一張床,一張小茶几而已。洗澡則有旅館的公共浴室,或者去本街上的澡堂。

另一方面由於山區缺乏集體消費與娛樂的資源,位居山區入口的東勢就成了提供各項集體消費的基地。很多雇主或山區住戶常是固定下山到東勢,採購大批衛生紙等日用品,再回去山上。尤其以每年的八月份開始到十一月,梨山的水梨、水密桃開始採收,大量的臨時工人上山前,幾乎是整批整批的在東勢採購各項日用品後,方才上山。

因應開發山區的勞工的需求,在本街上就有八家酒家,至於非正式的茶室、冰果室更是不計其數。各家旅店也都和地方上的應召站有聯繫,只要顧客提出要求,旅店會代為聯絡應召女郎,為客人從事性服務。

除此之外,現今人口才六萬多人的東勢,在當時竟有四家戲院。其中東勢戲院就在本街後方空地,最早的戲院原先是放歌仔戲,後來才開始放電影。很多住在本街長大的人,都有偷溜進戲院看電影的經驗。

整條本街幾乎就成為進入中部山區工作的榮民、台電、伐木工人們的社交和休閒場所,本街上除了旅館、酒家還有打鐵店、中藥行、理髮店、茶莊、布莊等,走一趟本街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五、 70—80年代:重心移轉
5.1國內區域再分工情境下的東勢

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台灣的產業逐漸往出口導向的邊陲資本主義方向發展,透過加工出口區和都會區,進行本國和跨國資本的結合。對台灣各地的農村而言,這一段期間,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擠壓向工廠、都市成為工人的階段,同時國內農業的從業人口和生產總值也不斷下滑。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轉向以中小企業出口賺取外匯為中心。

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腳步的推進,在「客廳即工廠」的號召下,大量的農村邊際勞動力被擠壓做為工業生產空間再部署之用,同時將各項成本外部化,造成了台灣的農村社會、環境、生態的嚴重破壞。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的農村,東勢卻較能免於這波國內區域再分工下的破壞。民國63年以提供大台中地區生活及工業用水的石岡水壩動工,並於66年完工。由於為水源區,因此對上游東勢地區的開發採取了極嚴格的限制,使得部分較具污染性的工廠無法在東勢設立,同時也部分限制了東勢的土地利用。
另一方面除了有部分人口湧向中部的工業區、加口出口區。東勢地區的農業生產卻由於由水田改為種植水果等高經濟園藝作物,而獲得生機。其中尤以高接梨、柑橘等最為有名,為當地農民帶來豐厚利潤。諷刺的是,在因水壩禁限建令而免於工業污染的東勢地區環境,卻由於農業濫用農藥、化肥的污染,陷入嚴重的生態危機中。

5.2沒落的關鍵:豐勢路與高速公路開通

原本提供東勢大量集體消費人口的林務局大雪山、八仙山林場,由於林木砍伐殆盡,逐漸沒落,而後裁併。但是對本街發展影響最大的卻是高速公路和豐勢路的開通。

高速公路於1978年10月全線通車,便捷的交通使得早上出發進入中部山區的旅客,不必在前一天在東勢過夜,而可以在晚上直接進入谷關、梨山等地。這一變化對東勢地區原本興盛的旅館業是一嚴重的打擊。

另一方面由於本街巷道狹小,在開闢中橫公路的同時,在本街後方同時開闢了豐勢路。於民國80年間,東勢鎮公所又將東勢本圳加蓋,成為今天的三民路。整個東勢鎮的經濟中尋逐漸向後移動,巷弄窄小,無法通行車輛的本街,其地位遂逐漸為豐勢路和三民路所取代。

5.3創造性的破壞:橫街打通與臨時市場

雖然豐勢路已逐漸取代了本街的地位,但是由於中橫拓寬所帶來的龐大交通流量,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再沿大甲溪案的河濱新生地,另外修築特一號道路,也就是今天的東勢的河濱道路。

河濱道路開通後,共有四條平行的大甲溪道路穿越東勢鎮,分別是:河濱道路、東勢本街、豐勢路、三民路。但是在車水馬龍的豐勢路和河濱道路間,只有傳統的階梯、小路,沒有可供車輛通行的橫向聯繫。使得來往車輛往往必須走到豐勢路頭或尾,才得以進入河濱道路,因此公所計畫興築一條橫向穿越本街房舍的道路,以連通兩地。也就是後來的第三橫街。

第三橫街的打通,據東勢鎮誌的記載為「解決東勢市中心區數十年之懸案」的地方重大事件,在民國72年以強制執行方式完成。據地方耆老表示當時地方居民的反抗十分激烈。橫街打通意味著國家現代性的空間想像,「創造性的破壞」原有傳統聚落空間的完整性。

但是在橫街打通後不久,由於原本位在本街東安里內的東勢公設市場不敷使用,鎮公所暫時在第三橫街兩側,蓋臨時鐵皮屋,當做臨時市場。鎮公所原先是計畫待三民街附近市場預定地的公設市場完成後,再將市場遷過去。但是由於經費限制,計畫中的市場一直沒有完成。「臨時」市場就在本街和第三橫街的交叉路口,「臨時」設立了快20年。每天早上市場人群、小販聚集,十分熱鬧。但同時第三橫街在早上也由於市場開市的關係,根本無法通行車輛。

部分本街住戶對臨時市場帶來的污染、噪音十分反感。但是另一方面也也由於臨時市場的設立,使得本街在80年代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經濟繁榮,不致於變成一條完全死寂的沒落大街。

參考資料
東勢鎮誌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事業公司
台中縣政府
1989 <台中縣誌> ,台中縣志編輯委員會
----卷三 政事志 第一冊
----卷三 政事志 第二冊
----卷四 經濟志 第一冊
----卷四 經濟志 第三冊
東勢本街(南平里)重建工作站
2000 <921永續家園再造方案—期末報告書>
東勢本街東安里重建工作站
2002 <挑戰與突破—本街東安重建紀實>,未出版。台灣居住權運動聯盟劉欣恆小姐提供。
黃宗智
1993,<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第三領域>。刊於甘陽編,1995,<社會主義—後冷戰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黃新高
1996,<北埔地方的『公共』生活>,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
1996,<(重)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載於1997 「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台長: 解影
人氣(5,62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學術研究 |
此分類下一篇:「文化研究」所為何事?
此分類上一篇:東勢本街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中)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6:52: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