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2-28 17:06:58| 人氣2,1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楊斐華與《第四道》的譯介

以自我靈性成長為核心思想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在現今的臺灣社會十分流行,甚至影響到部分傳統宗教(基督教、佛道教...)的信仰者。走進書店裡,各門各派身心靈的書籍琳瑯滿目,而網路上各種相關的課程數量也是十分龐大。不過,在眾多不同類型的新時代思想的參與者中,卻很少有人對這波新時代思想進入臺灣的歷史過程,詳加敘述。

流行於歐美的新時代思想進入臺灣,大約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左右,主要是由少數的翻譯者如:楊斐華、王季慶、林國陽和杜恆芬等人,對個別的新時代思想家的相關作品進行翻譯。甚至天主教的光啟社,早期也出版了不少和新時代思想相關的書籍。

這其中最早翻譯進入臺灣的新時代思想家作品,應該是以「神聖舞蹈」為人熟知,並而和克里希納穆提、奧修齊名的俄國人葛吉夫。1979年,楊斐華翻譯的《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中文版出版,而在新時代思想圈子較為人熟知的《第四道》則是於1984年出版。雖然《第四道》較晚出版,但楊斐華於1978年2月開始,就持續將其譯文連續刊登於當時臺灣新儒家的重要刊物《鵝湖》上,一直到1983年1月刊登完畢,而後於1984年出版。從這段歷史來看,現在臺灣比較少人接觸的葛吉夫與其著作《第四道》,應該是最早進入臺灣的新時代思想。

楊斐華在1984年《第四道》出版後,於1986年因為鼻咽癌,以四十歲不到的年齡過世。1996年《第四道》再版時,楊斐華的姐姐楊翠華在書中補上了譯者簡傳,使我們對於這位臺灣新時代思想最早的譯介者有更多的了解:楊斐華是台中人,台中女中畢業後於1961年考進台大園藝系,1967年9月考進台大哲學系,接著繼續就讀台大哲學研究所,並從1971年起擔任台大哲學系的助教,1974年「台大哲學系事件」發生時,她因受到波及而被解聘,她在1976年考進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但在快要完成博士論文的時候發現自己罹患癌症。

在記述楊斐華因「台大哲學系事件」而解聘時,楊翠華頗耐人尋味的用如下文字描述這段過程:

『1974年「台大哲學系事件」發生時,她也因為父親的政治背景被藉故解聘。』

這段話頗讓人好奇:楊斐華的父親是誰?竟會影響到她個人職業?在查詢網路之後,得到一個讓人驚訝的結果:楊翠華、楊斐華的父親是楊克煌,他在日治時期的1929年,加入台灣共產黨。並在1947年,和謝雪紅一起參與了台灣的「二二八事件」,而後赴香港參與創建臺灣民主同盟,此後長期滯留中國大陸。

而楊克煌和謝雪紅的關係,已經廣為許多史籍記錄,甚至是「維基百科」上都查詢的到。雖然年幼時父親就已奔赴中國大陸,但是楊斐華等人的際遇卻深受父親當年的政治活動背景的影響,甚至命運弄人,竟在成年後又牽扯入「台大哲學系事件」之中。

把翻譯者楊斐華個人的歷史背景帶進來,重新看待文字思想看似虛無飄渺的《第四道》--這本據楊翠華表示是楊斐華在生命最後幾年病魔纏身的歲月中完成的書。一個從小生長在飽受白色恐怖陰影籠罩的家庭的女性,年輕時意外的牽扯入「台大哲學系事件」中,而後在盛年時又發現自己罹患了癌症,當她在翻譯葛吉夫的《第四道》的內容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她個人悲劇性的人生,是否有在《第四道》中得到安頓?

在台灣普遍流行的「心想事成」、「毫不費力的豐盛」、「正面思考」...等話語的新時代思想與相關課程中,重新看待楊斐華這位臺灣最早的新時代思想譯介者的生命歷程,或許能夠讓我們能夠以更切實、更深刻、更嚴肅的角度,重新看待古往今來的新時代思想大師的精神內涵。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臺灣流行的新時代思想,常常帶著一種漠視痛苦、漠視現實的傾向,然而臺灣第一位新時代思想的譯介者,卻是在經歷深刻的現實(而且是政治、歷史的現實)帶來的痛苦中,完成了厚達五百多頁的《第四道》的翻譯。

歷史的現實悲劇從來並不遙遠,也並非某些特定他人的境遇,而是就深嵌在我們當下生活的現實中,即使是看似虛無縹緲的臺灣新時代思想也一樣。

台長: 解影
人氣(2,1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學術研究 |
此分類下一篇:在聲音的引領下回到存在之源
此分類上一篇:什麼是「批判」

TOP
詳全文